孩子太内向 还总是不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转载】
育儿先育己,这不是一句形式化的口号,而是一句经典的大实话。内向偏于遗传,它绝非一个问题,父母做好自己,当好孩子的榜样,同时接纳孩子,不去强迫他就好了。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点,给予必要的接纳和情感支持,孩子会自己慢慢长大、破茧。
而妈妈早期对孩子的不接纳,以及妈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当我们发现怎么都觉得孩子不好的时候,一定记得对自己喊停,问一问自己:我怎么了?
[关键字] 青少儿 家庭教育 心理小屋
以下为本次来信的详细内容:
网友来信:孩子性格内向 我看着真心急
老师:
您好!我是一位5岁男童的妈妈,我儿子性格内向,且不爱和他人打招呼不爱表达自己,上一个新环境人多就躲在我身后,如时间长了,他就会和大家玩起来了,还有他不愿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只想两个人玩,人一多他就不愿了,只有几个好朋友,他和他们玩一起。如在外面只是自己骑车,还有学画画,他不跟老师的思路走,老师说你看我画完你再画,可他迫不及待的自己画起来,着色不符实际,喜欢什么颜色就选什么着色。
我自己也有点问题,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有时看别人的孩子看自己的孩子就着急生气。请你帮帮我。我承认对他的期望值高一些。
佚名
2014年4月
专家回复:先解决家长的问题 育儿先育己
家长你好:
我们其实可以注意到,这个妈妈的这个提问,它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而这种情况,实际上又不少见。问题开头,妈妈就给孩子贴了个标签:"内向",放在整段话前面,暗示这是孩子表现不佳的原因。
就此,我想仔细说说"内向"这个词。它肯定不是一个贬义词--只是到我们这儿,悄悄起了变化。内向往往用来描述一种偏向内省、安静、慢热的性格气质。相对的则是外向。之所以父母们经常会提出"我的孩子太内向了怎么办?"的问题,并且表现出担忧,因为觉得孩子一旦内向,就是不自信的表现,是一件值得担忧的事儿。
这是父母们将"内向"和"胆怯"两个词搞混淆了。内向偏于遗传,它绝非一个问题,父母做好自己,当好孩子的榜样,同时接纳孩子,不去强迫他就好了。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点,给予必要的接纳和情感支持,孩子会自己慢慢长大、破茧。
而胆怯则是一种不自信的行为表现。胆怯的孩子,更多是人为制造出来的。如何制造的?看看那些变得胆怯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往往会有如下表现中的一种或者几种。对照本文个案中的妈妈,她4点中起码占了3点:
1、挑剔/批评孩子。这些负面暗示,比如"你不好,你不对,你不行",都会在孩子的心里刻下"我不行,我没有能力"的印记,会让他们逐渐放弃尝试、外在探索,变得退缩。
2、期望过高。若父母的期望过高,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水平,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父母预定的目标时,并体验着一次次的失败和挫折时,孩子是无法获得自信的。
3、把孩子和别人做比较。拿别人的优势对比孩子的弱点,除了让孩子自惭形秽,抬不起头外,也极大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当这样的比较多了,孩子听麻木了,自尊也没了,自然不会求上进了。
4、包办代替过多。父母的过度保护和事事亲躬,硬是原本属于孩子的问题包揽了过来,同样也把孩子的成长机会,一起拿了过来。于是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要么不愿意主动尝试,要么尝试以失败告终。
其实,这个案例中的妈妈自己也承认,她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而且有把自己孩子跟其他孩子比较的心理。我能明确感受到她的焦虑和无助。从孩子目前的表现来看,妈妈的这种状态,定然不是一天两天了
而妈妈早期对孩子的不接纳,以及妈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最直接的结果就是破坏孩子的安全感。所谓安全感,用两个词描述,就是"稳定、可控"。比如妈妈稳定的情绪、妈妈对孩子恒定的、无条件的接纳和爱,这些能够让孩子确认:父母是绝对爱我的,我是有价值的,值得爱的,而且一直都会如此。这样他才能够和谐、自在地与外界相处。
但若妈妈经常发脾气,言语或行为上责罚孩子,孩子就会觉得这世界很危险。若要保护自己,要么让自己变得一样强势,才能在社会继续生存;要么退缩起来,不与外界接触或者发生冲突,以此保全自己。
显然,案例中的小孩选择了后者。他的安全感不足的表现,即如这位妈妈所说的:他不愿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只想两个人玩,人一多他就不愿了。为什么不愿意呢?因为一旦人多的时候,就会变得不自在,根源在缺少安全感。
长此以往,父母的不接纳还会养出低自尊,甚至自卑的孩子。因为孩子失败时,妈妈的训斥、有意无意跟其他孩子的比较,妈妈面对孩子时候那些不可能藏得住的负面情绪,其实都在不断给孩子带去挫败感,让孩子一次次变得退缩、陷于无助的境地。
稍微了解画画这件事的父母肯定都知道,不应强迫孩子守规矩,绘画本身就是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若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应该鼓励孩子,称赞孩子。但是妈妈依然是在用自己的想法和成人的标准去过于严格地要求孩子,如此,对孩子而言,画画本身能具备的情绪排解功能,也被妈妈夺走了。
最后,关于这个案例,我还想提及一个不在场的人,那就是孩子爸。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如果爸爸参与的少,就容易造成孩子胆小、怯懦的个性,而且爸爸的缺席,极容易造成妈妈负面情绪的积压。很多做全职妈妈的,肯定都有这样的体会。
所以,某种意义上说,案例里这位妈妈比她的孩子更无助。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妈妈自己的问题。要放低对孩子的期待,梳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拿自己的意愿去捆绑孩子,因为他们不是我们的翻版。最好能够做点其他的事儿,而不是将所有精力,全部目光,都集中在孩子身上。如果可以,建议多跟身边的朋友、亲人沟通,拥有或者一部分回到自己的社交圈子里。
另,建议爸爸们要尽可能积极地参与到育儿生活中来,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带全家人出门去,以及陪孩子做一些"男性"优势的游戏,比如赛跑、踢球等。关于父亲如何参与到育儿中来,刚好我的个人微信公号"静观育儿"上近期有很系统的阐述,感兴趣的父母可以去关注下。
总之,育儿先育己,这不是一句形式化的口号,而是一句经典的大实话。的确,做父母都不易。很多父母可能都在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但是,当我们发现怎么都觉得孩子不好的时候,一定记得对自己喊停,问一问自己:我怎么了? 说的好,学习一下。 说的好,学习一下。 很好的帖子呢!我也有这样的困惑 揍得轻了。多上上思想课就好病了。 原来是这样好厉害 支持一个。。。顶 支持一个。。。顶 我觉得还是不能硬来,要鼓励和沟通哦 非常不错的好版块,支持加油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