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标题: 培养自信宝宝4点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1
标题: 培养自信宝宝4点建议
 周女士诉苦,她的儿子小然今年快4岁了,越来越有主见。比方说,小然希望自己控制睡觉前的活动,会选择性地要求妈妈讲故事、唱儿歌给他听、陪他在被窝里窝一会儿,或者再回答他一个问题等。  当周女士满足其种种要求后,准备离开他的房间时,小然又会再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而这个“最后”的问题常常不止一个。于是,请孩子上床睡觉变成相当冗长的仪式。
  4岁开始有“权力感”
  早教专家认为,4岁孩子的确有一些明显的转变。“我已4岁大了,不再需要别人告诉我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我想自己做主,掌握一切事情。”孩子已有自己的想法,“妈妈要我上床睡觉时,可我不想睡,有一个好办法可以拖延时间,比如不断提出问题,妈妈没回答完,我就不必睡觉。”
  专家表示,孩子从环境中慢慢地体会到“权力”的存在,也相信自己有运用权力的能力,如利用提问题的方式规避睡觉;在这种情况下,他感觉到自己的权力受到了肯定。
  借机助宝宝建立自信
  父母对孩子这种权力运用的试探,应该感到开心才对。毕竟,要培养出一个有判断力、责任感的孩子,前提是父母必须懂得权力的授予。所以说,孩子希望自己决定上床的时间,父母可在接受的范围之内,给予孩子一定的权利,这样才是双赢的做法。
  从襁褓时期对父母完全的依赖,到发展自我意识、建立自信、试验探索,终于长大成一个独立的孩子,孩子慢慢感觉到权力的存在;同时,他开始希望能掌握权力,这种自觉是出乎孩子的本能,父母可以压制它,也可以鼓励它。4岁的孩子,在他发展权力欲的过程中颠簸不定,他不确定该怎么做,但他会效法父母的模式,从中去修正自己的轨道。
  权力的掌握可帮孩子建立自信,使他有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自制与判断能力、并进而能推己及人,勇于付出,关怀周遭一切的人与事。
  建议 1不要压制孩子的主见
  父母当然比孩子拥有更大的权力,甚至有权让孩子完全得不到任何权力,但这么做的后果是造就一个没有主见、没有责任感而且脾气暴躁的孩子。
  专家认为,疏导是比围堵更好的手段。而且,孩子拒绝父母要他做的事,不是要反对父母,只是想对自己的事有主导权。如果父母理解并尊重这一点,那么释放部分的权力对孩子的发展也是有利的。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1
建议 2支持孩子自己做主

  当小然不肯上床睡觉时,妈妈可以对他说:“小然,我相信你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因为你明天7点要起床。所以,你自己会在9点前上床睡觉,我相信你会自己注意时间。”

  专家建议,家长可以支持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并提醒他界限何在。当孩子做选择时,他觉得自己的确享有主导权,这一点会令他开心。又或者可以问他:“你想要先听故事呢?还是先换上睡衣?”两种选择都暗示他该睡觉了。

  建议 3父母保持适当的权威

  许多孩子家长也许在自己的孩童时期,所接受的教养方式是极端威权的,父母说一,他们决不敢说二,所以,许多家长小时候从未享受发表自己意见的权利。

  但是,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它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专家提醒,如果孩子所争取的是对他自己的自主权,而不是对父母的或其他人的管理权,那么他的要求就没什么不对。父母应将大人的权力保留在适当范围内,别将它过分延伸到孩子身上。但同时,也要让孩子尊重父母的权威。

  建议 4让孩子信守承诺

  在父母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让孩子选择:“只要你说话算数,那么可以再晚15分钟上床睡觉。”专家建议,父母给孩子选择权,但同时要灌输他承诺必须信守的观念。也就是说,尊重孩子的权力发展,同时坚持对孩子有利的一些原则。

  比如小然选择了8:45上床睡觉,但时间到了,他仍不肯上床,妈妈这时要严格要求他:“小然,因为你今天答应的事情没有做到,所以明天你没有选择,一定要在八点半上床。”第二天晚上,周女士必须照着昨天的说法做,即使出现一些临时状况。比如刚好爷爷和奶奶来了,也要提醒他:“因为昨天你说话不算数,所以……”或“如果你今天再不乖,接下来一个礼拜,你每天都要在八点半上床睡觉。”家长说出口的话,一定要严格执行。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1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2
 给孩子个人自主权,维护孩子自尊心。我们在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的附属物,而是应该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在与孩子交谈、讨论问题时,持平等认真的态度,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语言要平和、亲切,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愿,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要让他们积极参与家庭的各种活动,并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说出自己的想法。父母在倾听孩子的意见后,对孩子的正确想法和行为应给与充分的鳄肯定,还要经常和孩子讨论问题,谁讲得有道理,就听谁的,以理服人。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2
家庭教育的原则和特点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2
长在家教中应坚持如下几条基本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现代社会要求未来的建设者,不但要有健康的身体,还要有健康的心理;不但要有较高的智力素质,还要有较高的非智力素质。任何偏废都不利于适应未来竞争社会的需要。

2、一致性原则。孩子的父母要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教育的方法方式要保持一致。父母在教育方面的不一致性往往使家教事倍功半。

3、榜样原则。家长不可忽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定要谨言慎行,发挥身教胜于言教的作用。

4、超前性原则。家长应有一定的超前意识,提前了解和研究孩子下一个发展期的变化特点,做好教育方式方法调整的准备。

5、两个积极性原则。家教的成功不但要有家长的积极性,还要有孩子的积极性。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是家教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尤其对处于婴幼儿期、童年期的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对其性格、气质、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作用是由家庭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第一个特点是亲子关系的密切性(包括祖孙关系)。亲子关系和祖孙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养育和被养育的关系,也是一种亲情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亲子间必然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

第二个特点是教育的启蒙性。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的培养是基础性的,具有极其重要的启蒙作用,并会影响孩子日后接受其他教育的能力。

第三个特点是教育的渗透性。由于家庭教育与家庭生活密切相关,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无处不在,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进行教育。

第四个特点是影响的深刻性。正由于家庭教育具有以上三个特点,家长对婴幼儿期和童年期的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并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1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2
家庭教育现状忧思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2
据一项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对子女教养不当的问题。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专家对北京1800多名家长,近3年的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

家庭教育是为人父母者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许多父母对孩子期望很高,节衣缩食,早出晚归,物质和精神都付出很大,但效果不明显,收获很小。专家认为,问题的关键是教育不当,没有一套科学的方法,盲目地、自以为是地教育孩子。人们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家庭教育可以无师自通,生、养、教都是自发的、本能的,各有一套办法,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据统计,那些主动了解和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知识的父母还不足1%。

根据测试结果,专家认为目前家长的教育类型可以分为以下4类。

过分保护型
这部分家长占30%左右。
过分保护就是父母什么都代劳了,有的中学生到了高中都不会削苹果。父母就像保姆一样干家务,帮助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质就是溺爱。这使孩子失去了正常的、积极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结果培养出的孩子是懦弱、依赖与无能。这种个性心理特征熄灭了孩子的创造欲望,处处需要别人的指点与帮助,没有开拓精神,智力发展受到限制。

过分干涉型
这类家庭也占30%左右。
如果说过分保护是包办代替的话,那么过分干涉就是限制孩子的言行,画框框,定调调,孩子按父母的认识和意愿去活动,不能超越父母的指令,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孩子不敢超越父母的认识,局限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很少有发散性思维,思想被禁锢,没有灵气,也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

严厉惩罚型
这类家长占7%-10%。
这种教育方式目前不是很普遍,但确实存在。对孩子严格要求完全正当,但严厉惩罚可能会物极必反。严厉惩罚型一般有这样几种类型:家长教育孩子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方法简单;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孩子压而不服,嘴上接受,心里不接受;常挖苦责备、甚至打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这种教育方式一方面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的能力,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冷酷、没有教养。

温暖理解民主型
这部分家长也占30%左右。
专家曾对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60名高考状元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几乎所有的状元家长都属于温暖理解型的。民主宽松的家教环境给学生心理和人格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当然,民主式的家长也对孩子的发展提出建议,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

专家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在生活上物质上对孩子照顾很多,也很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自己很少买一些心理学、教育学的书去读,学习一些基本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只有把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理论掌握好,并灵活地、具体地与孩子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家庭教育才可能成功。

1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2
v家庭教育十个“一分钟”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2
对于航天员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使卫星升空,对于勘探者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让钻井出油。作为父母,如果用活、用好了“一分钟”,孩子的天空就会闪现出绚丽的彩虹。

    一分钟接触 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

    一分钟倾听 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在倾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精力集中、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求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

    一分钟矫正 孩子有过错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 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促进孩子发展。

    一分钟赞美 孩子的身上总会有他独特的优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一分钟参与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过程中,应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

    一分钟惩戒 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避免产生对立情绪。

    一分钟示爱 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疼爱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父母向孩子示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

    一分钟期盼 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当让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样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畅谈美好的人生理想。但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应该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2
对于航天员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使卫星升空,对于勘探者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让钻井出油。作为父母,如果用活、用好了“一分钟”,孩子的天空就会闪现出绚丽的彩虹。

    一分钟接触 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

    一分钟倾听 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在倾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精力集中、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求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

    一分钟矫正 孩子有过错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 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促进孩子发展。

    一分钟赞美 孩子的身上总会有他独特的优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一分钟参与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过程中,应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

    一分钟惩戒 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避免产生对立情绪。

    一分钟示爱 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疼爱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父母向孩子示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

    一分钟期盼 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当让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样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畅谈美好的人生理想。但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应该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2
对于航天员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使卫星升空,对于勘探者来说,一分钟的时间就有可能让钻井出油。作为父母,如果用活、用好了“一分钟”,孩子的天空就会闪现出绚丽的彩虹。

    一分钟接触 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

    一分钟倾听 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在倾听孩子讲话时,一定要精力集中、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求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

    一分钟矫正 孩子有过错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可急于求成。

    一分钟激励 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促进孩子发展。

    一分钟赞美 孩子的身上总会有他独特的优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一分钟参与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过程中,应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

    一分钟惩戒 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避免产生对立情绪。

    一分钟示爱 家长要让孩子懂得:你是父母最疼爱的人,即使在你出现严重问题时,父母对你进行惩戒,也是父母在履行爱的责任。父母向孩子示爱必须有一定的技巧。

    一分钟期盼 父母对孩子的期盼应当让孩子知道。比如,父母可以在恰当的时机跟孩子谈谈自己成长的心路历程,让孩子知道父母不希望孩子遭遇同样的挫折;可以和孩子一起畅谈美好的人生理想。但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应该是理性的、实事求是的。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3
当前,家庭教育特别是早期家庭教育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早期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的独特价值终于得到社会的认可。尽管我们已经从很多教训中开始了理智上的清醒,但是还没有在感情上完全接受并且转化为教育行为。导致这种局面,也许有许多客观因素在起作用,但是家庭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且隐蔽存在的心理误区却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一、极端期待心理引发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心理一旦极端化,必然在认识上诱发非理性思维,忽视孩子发展的实际,产生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为了满足心理期待(甚至是虚荣心),混淆孩子心理上的“可学”(潜能)与教育学上的“应学”(能力)之间的本质差异,盲目的“选择”一些打着科学旗号的“快速学习方案”、“神童培养计划”。

    二、庸俗功利心理引发“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

    任何教育都有一定的功利色彩,即教育价值的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庸俗功利追求一种“立竿见影”短期效果,不惜以牺牲孩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这是一种典型的“成人中心”的教育方式。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提前学习;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所以过度学习。一切为了“高人一等”。

    三、盲目攀比心理引发“无个性化”的教育

    家长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作为一种教育策略,如果使用得当,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相当多的家长攀比心理膨胀,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随意选择评价标准,盲目攀比,错位比较。其结果是孩子的个性消失,成长为顺从的“乖兔子”,抑或是孩子的个性扭曲,成长为叛逆的“坏豺狼”。

    教育过程中的心理误区主要源于教育文化的缺陷与教育理念的偏失。当前,消除早期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心理误区必须从家庭教育文化建设与开展亲子教育入手。

    就家庭教育文化建设而言,一方面,社区文化建设必须以家庭为单位,优化家庭精神生活环境,净化家庭教育氛围,减轻家庭教育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净化教育市场,端正教育舆论导向,传播科学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将家长的教育热情视为一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并且转化为理智的教育行为,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动力而不是阻力。

    就亲子教育而言,一方面加强亲情教育,利用血缘与亲情为纽带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另一方面加强亲职教育,树立家长的职业教育意识与职业教育能力。“教育孩子是家长的天职”,良好的教育意识与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家长的自觉追求。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3
美国家庭教育的12个法则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3
美国家庭教育的12个法则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3
美国一家媒体曾刊登过一篇有关家庭教育的文章,介绍了美国家庭中父母教育子女健康成长的12条基本法则。

 1.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2.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

 3.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

 4.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以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

 5.声音法则:尽管孩子在家里没有决定权,但是一定要倾听他们的声音;

 6.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
  
    7.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

 8.惩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

 9.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在现实世界中可能产生的后果;

 10.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11.“20码”法则: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父母与其至少保持20码的距离;

    12.“四何”法则:任何情况下都要了解孩子跟何人在一起、在何地方、在干何事,以及何时回家。
  
    从这12条基本法则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的家教几乎与读书、学习、成绩、升学无关,而是注重“做人”,注重品德、修养的培育。

 这不由得让我们想到中国的家庭教育,在我国,有的家庭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延伸。做父母(家长)的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包括财力都用在了子女的学习辅导、提高成绩上,至于如何做一个诚实、勤劳的人,如何做到生活自理、生活自立等内容,却“靠边站”。于是,我们看到:有的孩子仅仅学习好,其他方面则“不合格”;有的孩子甚至暴露出极端的自私、骄横、毫无爱心等缺点和道德感缺失的倾向。

 但愿我们能从中受到启迪,走出目前家庭教育的误区。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6
8大策略解决宝宝怕生问题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6
 孩子胆小怕生,见到陌生人就又哭又闹,这可急坏了很多妈妈,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呢?

  洋洋最近特别认生,只要出去见了陌生人就躲得远远的。如果有人跟他打招呼,她就毫不领情地大哭起来,哭得人家不知所措。有人来家,洋洋一定哭闹不休,直到把人哭走,就算把人哭走了,洋洋还能伤心地哭上十多分钟。为这事,妈妈烦恼不已。

  专家点评

  “怕生”是宝宝社会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它是宝宝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情绪和人际关系获得发展的体现。

  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在3-4个月时已能对妈妈做出反应,只要妈妈走近宝宝,他就会冲妈妈乐,以此表达自己快乐的情绪。当妈妈在屋里走动时,宝宝的目光就会追随妈妈的身影移动,并表现出明显的想要得到妈妈关注的表情。一旦妈妈不予理睬,宝宝就会哭闹。如果发现妈妈不在视线内,宝宝也会以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5个月的时候,随着宝宝自我认识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宝宝的识别能力不断增强,已能区别父母和其他人。

  6个月的宝宝已开始有了依恋、害怕、认生、厌恶、爱好等情绪,对熟人表现出明显的好感,并且能够根据家庭成员的亲近程度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这个阶段的宝宝对陌生人和陌生环境就会表现出过敏反应,对妈妈则最为依恋。

  8、9个月的宝宝认生的现象更为常见。1岁多的宝宝已经开始有了独立意识,对什么都好奇,再加上活动范围的扩大,就使得他们有了要离开父母的怀抱去探索周围环境的欲望。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对父母和亲人仍然非常依恋,一旦遇到他从未见到过的人和物体,就可能表现出胆怯的样子。因此,这一时期的宝宝是独立性和依恋性并存。

  即便到了2、3岁,宝宝仍然会对陌生人和陌生情景感到恐惧,这是宝宝发展的共性。此外,由于遗传因素的差异,宝宝出生以后所处的家庭教养环境也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宝宝认生的程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怕生对宝宝来说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正确引导而任其自然发展,那么将来就有可能影响宝宝的社会化进程。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7
 解决策略

  1、提前预防

  在宝宝还不懂得认生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带宝宝多接触其他人。比如,让家里其他人员帮着给宝宝喂奶、喝水、换尿布、逗着说话、抱着玩、做简单的游戏,让宝宝不太熟悉的人逗宝宝玩等,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帮助宝宝适应他可能接触到的各种社会环境。

  2、逐步扩大交往范围

  对于认生的宝宝,妈妈可以从宝宝比较熟悉的人开始,让宝宝习惯跟妈妈或者抚育人以外的人交往,然后让宝宝逐渐接触“熟悉的人比较多,而陌生人比较少”的环境,在熟悉了有少数陌生人在场的环境之后,再扩大他的接触范围,让宝宝一点点适应与陌生人交往以及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

  3、别强迫宝宝和陌生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宝宝怕生问题时绝不能一厢情愿勉强宝宝和谁亲近,这样只会进一步加深宝宝的排外心理。当陌生人到来时,如果宝宝怕生,可以允许他熟悉情况后再逐渐和陌生人接近。如果宝宝不愿意跟陌生人亲近,不要强迫他,更不要让他单独与陌生人在一起。此外,在遇见宝宝不认识的人时,父母要很正式地向陌生人介绍宝宝,并且不管宝宝多认生,都以轻松愉快的态度面对陌生人,这样可以帮助宝宝很快消除顾虑。与陌生人磨合的机会多了,宝宝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

  4、尝试投宝宝所好

  一般宝宝比较喜欢年轻女性和小宝宝,因此,让宝宝接触陌生人可从这些人群入手。当带宝宝到户外玩耍、去亲友家或有友人来自己的家中做客时,父母可抱着宝宝先与那些漂亮阿姨或者小朋友打招呼,讲几句话,让宝宝逐渐意识到除了家里人外,周围还有许多别的人,他们也都是和蔼可亲的,用不着害怕。妈妈可以根据宝宝的这些特点,尽量围绕宝宝的喜好来扩展宝宝的社交圈子。

  5、找机会发挥宝宝强势

  平时多观察宝宝,看他究竟对哪些事物感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培养宝宝特长,让他有更多的机会表现自己,这样可以增强宝宝自信心。宝宝的自信心增强了,怯生的心里也就会逐渐减弱。

  6、培养宝宝安全感

  父母对宝宝的态度、情感要稳定,不要忽冷忽热。照料宝宝、与宝宝接触的时间最好固定,尽可能避免宝宝长时间见不到妈妈,尤其不能以“再怎样,我就不要你了”、“把你给谁谁”之类的语言威吓宝宝。

  7、切忌溺爱宝宝

  被溺爱的宝宝很多会胆小。比如看见宝宝正爬向床边,不要表现得过于吃惊;宝宝磕碰了一下,不必过分安抚;宝宝要自己拿杯喝水,就让宝宝自己拿等等。多数宝宝对成人的态度很敏感,如果父母对宝宝总是很担心、很焦虑,宝宝多半就会变得比较胆小。过分认生就是这种养育方式造成的后果之一。

  8、交往的方式要得当

  宝宝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喜欢离对方有一定的距离,不喜欢陌生人触及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你抱着宝宝遇到熟人时,可先自然地与对方打个招呼,谈谈话,待宝宝习惯后再告诉宝宝对方是谁。等到宝宝与陌生人熟悉之后,才可以让他们摸摸宝宝甚至抱抱宝宝,千万不能很突然地将宝宝交给“陌生人”抱,以免加强他的戒备和紧张心理,反而让他更为害怕。
作者: 小宝    时间: 2010-2-8 08:57
8、交往的方式要得当

  宝宝在跟不太熟悉的人交往时,喜欢离对方有一定的距离,不喜欢陌生人触及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你抱着宝宝遇到熟人时,可先自然地与对方打个招呼,谈谈话,待宝宝习惯后再告诉宝宝对方是谁。等到宝宝与陌生人熟悉之后,才可以让他们摸摸宝宝甚至抱抱宝宝,千万不能很突然地将宝宝交给“陌生人”抱,以免加强他的戒备和紧张心理,反而让他更为害怕。




欢迎光临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http://bbs.babymozart.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