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出技巧不够好。
提出的有些问题或是过于简单,或是让孩子回答的选择少,或是事先都可以预知孩子的回答什么。
提问是一个非常实用而关键的工具,可以帮助孩子进很好的思考。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a. 提问孩子,孩子的问答是不可知的。 相反,比如:“予信,你想玩这种积木吗?” , 孩子的回答不外乎是“要”或是“不要”。
b. 提问孩子,要能引导孩子更进一步思考。
c. 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孩子更好的交流。
4. 对“项目”点仍仍旧不敏感。 今天其实至少有两个好的“项目”结:
a. 亦轩对火车的浓厚兴趣。他不仅喜欢玩火车游戏,而且喜欢说火车的事,还画画火车。 “火车”对亦轩就是一个“项目”点。
b. 予信对“风”认识的模糊。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他认识“风”
c. 亦轩今天早上说:今天有40度。老师问他怎么知道的,他说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么他只是对温度一个间接的认识,这也是一个“项目”点,完全可以让亦轩用温度计(我们幼儿园购买有十只温度计)去测量一下室外温度。这样不仅可以直观认识温度的高低,而且可以对数字有一些了解。
5. 对孩子的问题和发展在交流时没有强调,说明没有重视。
a. 予爱对左右有了一定的认识。3岁多的孩子对颜色配对,高低排序已完全了解,而2岁多的孩子则还不足。
b. 亦轩拒绝与陌生人玩。
作者: 粉粉王国 时间: 2010-12-28 13:22
今日关注:
1. 家辉的进步:
a. 说话,老师昨天的话,今天还能运用
b. 和予爱的相处比昨天明显好多了
2. 家辉的问题:喜欢“打”。 说“打”,真“打”。
今天早上与家辉妈妈交流了一下,妈妈说家辉不听话时会打家辉,我狠狠批语了妈妈。当时就想,家辉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下午家輝的一个姐姐来了,我们又找到了其他原因。 家辉的这个姐姐有许多坏习惯(玩玩具不归位,说话动作也不文明),家辉本来这两天已在学会了玩具归位,但今天姐姐一来,家辉就模仿奶奶的“不归位”。 这个问题会与家辉的妈妈作专门交流。
1. 如何引导予信与亦轩一起进行社会性游戏。因为社会性游戏更能对孩子的各方面进行立体式发展给予更多的促进。
a. 让他们彼此更加熟悉
b. 找到他们共同兴趣
c. 主要问题还在亦轩(予信有过邀请亦轩一起游戏,但亦轩拒绝了)
d. 创造环境“一个两个孩子都喜欢,但一个人玩不起来,必须两人才能玩的游戏或活动”
1. 予爱今天早上没有叫(要)妈妈,但昨天叫了,为什么?
a. 星期一过度问题,今天是星期二。
b. 可以在下个星期一,来证实
*2. 予爱说(小山羊,小绵羊)“一样”,老师问:“为什么?”,予爱说:“都是羊。”
a. 老师这个反问时机很好
b. 如果予爱是表达它们都是动物羊,所以一样,还是都有“羊”字一样呢? 如果是前一种,那种认知水平就比后一种要高一个层次。
c. 需设计游戏来证实是哪一种情况
d. 还有后来予爱说“牛与驴”一样,老师问“为什么”,予爱没有回答。
*7. 亦轩今天两次玩游戏时,撞到了老师,老师提醒亦轩“撞到别人该说什么呀?” 亦轩说:“你应该不要呆在那里”。 老师再提醒,亦轩说:“没关系”,再提醒,后来又说:“不客气”....
a. 这可以与家庭缺少这方面的示范有关。
b. 看来,亦轩对这些礼貌用语还不明白使用,并非他真的想要不礼貌。
c. 家长应该引起注意。
d. 老师要重视利用更多的机会示范给亦轩。
9. 家辉今天比较想妈妈,不停地叫妈妈(除了玩得特别兴奋时外)。
a. 是精神不好?
b. 还是昨天睡眠不好,因为家辉今天只有10:30就睡了,平时都是11:00睡觉。下午3点又睡了。
c. 这个习惯得慢慢一步一步纠偏,否则,家辉很适应幼儿园生活(别人睡觉时,他在玩;别人玩时,他在睡觉),这样,家辉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一个专门的老师带着都挺累。
14. 予信今天看见家辉走近他,就推了他。老师问:“发什么事啦?” 予信:“我推人”。 “为什么呢?” “他会咬我”。
a. 老师没有跟进询问:“那家辉真的咬你了吗?” “看来前天家辉咬了你,真的让你感到很害怕”。“你可以对家辉说:‘不能咬我哦’” ....
b. 这是一个疏忽,这个问题老师注意到了,我们也总结了如何做,其实我也看到了予信的心理反应。但没有对予信心理担心足够重视。应该设计出或是让予信如何积极对待“被咬”--“事先警告家辉? 事先防范家辉?事先避开家辉?....”
c. 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家辉如何改掉这一问题,同时另一方面要保护予信(特别对他心理上的保护)。
16. 予爱要抢予信东西,予信说:“你应该先说”。予爱不说,予信把予爱打哭了。
a. 老师在这件事上,给双方提供的帮助不适宜。
b. 在发生冲突,我们采取的原则:鼓励双方表达,沟通。予爱由于年龄小,老师可以多做示范。在这件事上,给予爱的示范上不够到位。
c. 虽发生冲突,但量在不断减少,说明解决冲突的原则是有效的。
9. 家辉与亦轩能相处很好,但与予信今天“战火不断”。
a. 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家辉不能理解一些事,并且老师与家辉沟通并不是时时都非常有效,毕竟他不到两岁,而且予信也是一个强者,并不像亦轩比较羞怯。
b. 要注意观察,不要让他们之间的冲突发生伤害。
c. 还是要多示范给家辉,我在昨天给家辉示范打人很疼,其实他能明白这一点。
d. 继续鼓励予信说出自己的感受,这事他能很好的完成。
3. 亦轩今天进“图书写作中心”取湖南地图,老师主动问:“你需要帮忙吗”。 亦轩:“帮我取下地图”,得到地图后,亦轩说了声:“谢谢”。
a. 亦轩以前在幼儿园不会说礼貌用语,这是第一次主动说“谢谢”,可喜。
b. 老师在这里帮助“过度”。 亦轩是一个比较胆小的孩子,这时,老师可以观察一下,稍等一下让他自己主动开口提出需要帮助,以锻炼他的勇气,如果他僵持时间稍久,老师可根据他的表情,可问他:“亦轩,有事吗?”
5. 予信、予爱卖水果,亦轩卖火车票。
a. 今天予信卖水果的游戏进行的时间比较长,而且兴致也高,但老师记录得并不是详细,或许是老师参与得比较多,没有时间记录(因为我们还没有使用录音设备),也或许老师重视不够。
b. 孩子的数的构成,仍是近一阶段游戏中需要着重引入的玩素,让孩子在游戏中认识数的构成。
c. 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暂时把“大额钞票”收起来,只保留面什1元2元的钱,而且商品价格限在5元以内。
d. 今天都是孩子卖,老师买,这样孩子做的多是减法,难度大了一点。 可暂时调换角色,老师卖,孩子买,这样就是加法。
e. 我们既然要在孩子的游戏中加入新的元素,但又要考虑到让孩子体验到成功,因为难度的适宜度如何把握非常重要,简单了,是重复,太难了,孩子泄气。因此难度适宜处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这要求老师对孩子的当前水平有详细的记载,进行分析并了解。
9. 亦轩今天的社会性进步:
a. 亦轩参加了每次集体活动。
b. 主动与予信一起玩积木。
c. 和予信一起玩火车游戏,并给予信的车加油。
d. 午睡前,主动要求老师讲故事(以前不敢说,都是老师主动)。
e. 亦轩主动帮老师洗玩过泥巴弄脏的玩具,在老师说过“谢谢”后,并能说“不谢!”
f. 亦轩主动帮予信捡撒在地上的玩具。
g. 亦轩在下午唱歌时,第一次拿了一件乐器一起合着节拍。
13. 予信今天喝完水后,没有把水放回位。老师就把予信的水放了回去,但想起园长的话“不要为孩子包办做事”,又把予信的水拿回来了,并希望孩子自己放。予信说:“我不想放,我在辛苦地叠房子”。 老师说:“我知道你在辛苦的叠这么高的房子,但你刚喝过的水,需要送回家呀”。老师的话音未落,予信就把水放回去了。
a. 老师意识到“不要为孩子办做事”。这很难得,“孩子的事,孩子自己做”这种责任心,一定要从小培养,否则孩子大了,则需要花十倍的气力,还不一定成功。
b. 予信说出:“辛苦”这个词,我是第一次听到,但我以前对予信说过几次。 不管他模信谁的话,在这里,都用词非常贴切。因此,老师的说话水平,还要花大力气提高。
c. 老师在予信拒绝放水后,回答孩子用到了“移情”,虽然回答的用语不够漂亮,但孩子爽快地合作了。 说明对孩子的理解,孩子更愿意配合。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移情”,那么老师更应该做一个“移情”的榜样。
d. 这件事,老师的处理方式很好,但细细看来,老师的语言还很欠缺。 例如最的“移情”式回答,如果这样会效果更好:“正在辛辛苦苦地修建高楼大厦,如果中途被打断,的确让人挺难受的。但前一件事还没有完成的话,过了一会儿很容易忘记,只需一分钟,现在马上做完,就可以完全安安心心地叠房子了”。 三岁多的孩子,语言能力很强了,老师如果在孩子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可以说稍多一点,让孩子可以进行模仿。
今天,亦轩变化特别地大,从主动与予信玩游戏,到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主动帮助老师和同伴。 在今天老师的交流完后,特别嘱咐老师,要根据亦轩的优点,给他安排一点小小的任务(最好是每天都要坚持的),这样:
a. 可以把他的优点加强
b. 培养他的责任心
c. 在每天他独立完成这项目任务后,老师对他的工作给出丰富具体的描述,让他体验“成功”,提高他的自信。
4. 亦轩今天还了一些帮助他人的事:
a. 洗手时,当予信拿着篮子玩具准备归位时不小心撒落,亦轩过去帮忙捡起。
b. 午餐时,亦轩第一个上楼,帮其他小朋友把凳子摆好。
c. 给幼儿园的花草浇水
--园长评:这第三点,正是昨天针对亦轩的优点,老师给他的任务,希望借此通过来让他对这件事负责锻炼责任心和毅力。
6. 亦轩与予信玩游戏。 予信:“我的房子坏了,我没房子住了”。 亦轩:“你住我的汽车房子吧”。
--园长评:就在几天前,老师鼓励亦轩与予信一起玩游戏时,他就会说:“我不和他玩”。可现在亦轩像变个人似的,老师应该:
a. 给予具体描述性鼓励
b. 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让亦信表现自己(就如昨天为亦轩设计的“给花草浇水”任务)
5. 上午老师在建铁轨时,予信用手将铁轨摧毁。在3位老师都表示感到伤心、生气时,只有一位老师与他交流,他主动搭建火车,但不修铁路。老师第二次把铁路建成后,他与亦轩和园长玩了很久。最后因为想玩予爱正在玩的锅子,而予爱不给,予信就生气用脚将铁轨踢坏,还因为没有拿到锅子哭泣。
--老师评:
a. 第一次摧毁铁路后主动搭建火车是否因为看到了3位老师都说伤心,生气,感觉事态严重。
b. 第二次摧毁铁路是否只是发泄没拿到玩具的不满? 或不解“建路人”的辛苦? 或是觉得好玩?
c. 予信自己把路摧毁还说“是妹妹弄的,妹妹是破坏大王”,这种情况已不是第一次。更多的时候是抢妹妹正在玩的玩具。我们通常的处理办法都是“希望予爱把玩具给予信”或是让予爱选择玩几分钟再给予信。最后的结果都是予爱让步。 这样下去是否会让予爱觉得委屈? 更让予信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这么久以来每当他们之间有什么纠纷都没有达到让他们自己解决的目的,好像老师不插手他们就会打起来。
d. 建议上予信承担“自然后果”,受到自然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