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标题: 初三女生放弃中考伴父亲环游全国(转载) [打印本页]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1
标题: 初三女生放弃中考伴父亲环游全国(转载)
在刚刚参加完中考的学子们,享受难得的短暂轻松时,山东青州的初三女生施哲莹早已在父亲施晓亮的帮助下,办理了休学手续,以小记者、小摄影师的身份,成为父亲为领队的“走进56个民族家庭”十年回访采访队伍中的一员。
  
    放弃中考,踏上采风行程。200多天的路程,途经30个省份,回访56个民族家庭。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有收获?这是怎样一位父亲,又是怎样一个女儿?今天让我们走近施晓亮和施哲莹……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2
 1
  
    放弃中考
  
    环游全国
  
    “应试的万卷书咱先不读了,和爸爸行万里路吧!”
  
    6月12日,济南的中考还在火热进行中,从青州来大众报业集团大众网筹备远行的施家父女路过一个考点时特意停车拍了张照片。施晓亮说,“留个纪念,让她以后对中考有点记忆。”
  
    施哲莹是青州一所普通初中学校的初三学生,在没有办理休学手续之前,她和许多初中毕业生一样,在加班加点地备战中考,在题海战术中摸爬滚打,力求在千千万万的中考生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2
“莹莹的成绩中上等,清华、北大这些独木桥就不奢望了,高中三年扒几层皮考一个一般院校,还不是混一张含金量不高的文凭、毕业即失业?”施晓亮认为人生不应该苦、累,至少十七八岁前应该是快乐、轻松的,特别是对于女孩而言更是如此。可女儿的声声叹息却总是牵动着施晓亮敏感的神经。
  
    当时,施晓亮正在筹备即将开始的“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风活动,而十年前带着不满5岁的女儿走访少数民族家庭的快乐记忆仍历历在目。
  
    如今,看着女儿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中,每天都要写到半夜的作业,严重不足的睡眠,越来越不快乐,施晓亮心疼女儿,有无奈也有对她未来的忧虑。
  
    一边是地图上行程规划越来越接近完备,一边是女儿越来越忧郁的表情以及驼背、近视镜,施晓亮毅然决定,带上女儿,一起走进56个民族家庭,让她在行走中增加阅历。
  
    “我对女儿说,这应试的万卷书咱先不读了,和爸爸行万里路吧!”在离中考还有一个月的时候施晓亮和女儿商量,“她没有雀跃,但那种兴奋还是表露无遗,她说她从内心里百分之百地想去,没有任何勉强。”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2
  就这样,5月22日施晓亮向女儿的学校递交了教育局盖章通过的休学申请。
  
    2
  
    身未动 心已远
  
    “珍贵的东西,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在中考之前休学,“减负”后的施哲莹却告诉父亲在没有递交休学申请之前,她还是想正常上课。在那期间她还参加了一次模拟中考。没有了头悬梁锥刺骨的临阵磨枪甚至都看闲书了,成绩却一下跃升到了从未有过的班级第5名,这让施晓亮颇感惊喜,而施哲莹自己表现得颇为淡定,“我原来一直就这样,没进步也没退步,只是其他同学临考前这种拼命的状态,让他们退步了……”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2
 对于严格按照应试教育,走完17年受教育行程的我们来说,很难想象一个不足15岁的小女孩,会放弃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的成长轨迹,而和爸爸签订“在行程中,无论遇到任何困难,都不退缩”的保证书。
  
    施哲莹这样做了,并且决定担任小记者兼小摄影师和爸爸一起去完成一个在很多人看来具有很大挑战的任务。至于几年后会不会后悔,她并没有回答。只是强调这会是一段不错的经历,对未来的影响一定很大。
  
    施哲莹清楚地知道,这一次的行程和平常的旅游不一样,不是断断续续地去某些风景名胜的地区,而是深入56个民族的家庭当中,和他们进行长时间的、“零距离”接触,而她坚信这一次的经历会让她以后的路程变得跟别人特别不同。“我觉得珍贵的东西就是跟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2
3
  
    一边行走 一边记录
  
    “人生就是一部厚厚的大书,如果不走出去,这本书就只是翻到目录页上,没有实质内容。”
  
    此次“走进56个民族家庭”采风活动,并不是施晓亮的第一次全国行。
  
    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域内为九州:冀、兖、青、徐、扬、豫、荆、雍、梁。从此,汉语词汇中便有了“九州方圆”、“九州大同”。然而4000年来,还没有人用自己的足迹,一次性地把九州连起来。1997年3月至8月间,位于九州最东端的山东青州的青年记者施晓亮和同伴张晓伟,以摩托车的轮迹,率先在九洲大地上实实在在地画出了一个方圆。
  
    从此,施晓亮爱上了边行走,边记录。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2
2001年,施晓亮用三年的时间,自驾车跑遍中国包括台湾省在内的所有省份,遍访56个民族。当时不满5岁的女儿和他一起走过了云南、贵州、海南、新疆……两个春节都在少数民族家庭里度过。当时施晓亮就有了带女儿跑全程的想法,可那个想法把身为高级知识分子的施晓亮的父母吓坏了,早早地让施哲莹上了学。
  
    施晓亮一直教育女儿,“人生就是一部厚厚的大书,如果不走出去,这本书就只是翻到目录页上,没有实质内容。”
  
    如今,这样的想法再一次被提起,而且是父女二人商议的结果。施晓亮选择一个气氛比较好的时机将这一决定告诉父亲,没想到老人没有反对。十年后的今天,施晓亮又一次开始憧憬爷俩一起回访这56个民族家庭,这该是多么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事啊。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2
 4
  
    快乐就好 从未规划
  
    “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任务,但学习不仅局限在学校里。”
  
    就这样休学了,放弃中考了,在很多人看来,施晓亮和女儿的行为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有点离经叛道的“壮举”。可施晓亮却不这么认为。他表示这只是对自己的困惑做出了一个表达而已。
  
    施晓亮的困惑,可能也代表着很多学生的困惑。忍受着沉重的书包,无休无止的作业,究竟是为了什么?就一定要这样吗?一定要学习好吗?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吗?可能大多数家长会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
  
    可是生活没有预演,天天都是现场直播。真实而残酷。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3
“什么算成功?”考上了名牌大学就一定成功吗?施晓亮认为“一个人全部的财富在于阅历,阅历在于学习。”也有人说放弃中考,是施家父女给中考泼了盆冷水,施晓亮也不这么认为,”我从来都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全世界最扎实最棒的,而高中和大学教育我不认可。现在我的女儿完成了基础教育,应该接受更好更全面的素质教育。“
  
    施晓亮打算明年8月送女儿出国。至于为什么是休学,施晓亮也有自己的打算,“200多天的行程结束后,还要过大半年的时间才出国,我不想让女儿的学业荒废太久。”
  
    当问到为女儿规划了怎样的未来时,施晓亮反问:“只要她觉得幸福、快乐就好,她的路,为什么我要来规划?”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3
只要她觉得幸福、快乐就好,她的路,为什么我要来规划?”
  是啊是啊。。这话说的在理!!
  也值得我们思考
  孩子的未来,需要我们来规划吗????
作者: 自由探戈    时间: 2011-6-20 13:23
“什么算成功?”考上了名牌大学就一定成功吗?施晓亮认为“一个人全部的财富在于阅历,阅历在于学习。”也有人说放弃中考,是施家父女给中考泼了盆冷水,施晓亮也不这么认为,”我从来都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也就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全世界最扎实最棒的,而高中和大学教育我不认可。现在我的女儿完成了基础教育,应该接受更好更全面的素质教育。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4
其实就是个心态问题。这个父亲其实也没有必要就让女儿放弃中考的。女儿一旦轻松了,模拟中考成绩就很好。所以,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都放松心态,老师再怎么抓,家长和孩子站在同一个战壕里就是了。
  
  不可以参加中考完了再和爸爸一起去环游么?不过是逃避罢了。白耽误女儿的时间。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4
 现在学校里的中考压力是非常大,但如何家长和孩子心态摆正了也无所谓的,反正不指望上名校了呗,那也不能耽误孩子上高中啊?除非这个父亲是想让孩子出国当小留学生自己有钱有力的。记者过于拔高这个个例似乎有误导众多普通家庭孩子的嫌疑。
  
  富人的孩子不考试一样上好大学,国内国外,普通人家的孩子行么?关键在于调整家长和孩子面对考试的心态。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4
哈哈,我太明智了。我刚才没看完全文就猜到这位父亲早就用钱给孩子铺好了上学的路,所以才不让孩子去参加中考。我果然猜中了。。。。。这位父亲还套上这么多大帽子。
  
  我觉得还是不要误导普通家庭的孩子了。难道让大家都倾家荡产地送孩子出国留学以逃避现实么?那不和那些留学中介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4
问到为女儿规划了怎样的未来时,施晓亮反问:“只要她觉得幸福、快乐就好,她的路,为什么我要来规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切,这还不叫规划孩子的未来啊?不让孩子参加中考,让孩子早早当小留学生好有机会更轻松地上国外的名牌大学(别和我说这位父亲不是这么计划的,别告诉我这位父亲就是想让女儿到国外开心过日子学成啥样都无所谓,他自己都说了要全面素质教育).这如果不叫规划孩子的未来,这叫啥啊?这位父亲还好意思反问人家。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4
总之,这位父亲做了规划还不好意思说,还要说些冠冕堂皇的借口类似啥“女儿幸福就好”。我敢说,在这父亲的眼里,女儿的幸福绝对不仅仅是做个普通人上个普通大学。
  
  当然我不是说这位父亲做得不对。我只是说,这是有钱人家的个例,还是不要误导普通孩子而已。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4
其实也没那么严重,许多成绩一般,又没钱的孩子,就算读了高中累三年除了会背题什么也学不到,之后读个三本花一大堆钱,拿回个没用的文凭,这是当前大部分家庭的结局。
  
  所以现在有体制下,怎么选择都是难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4
我觉得还是不要误导普通家庭的孩子了。
  
  -----------------------------------
  
  的确如此。
  
  比如俺就只有看看,开阔一下俺的思路,然后再羡慕一下下酱紫啊~~
  
  俺闺女也想出国,所以她让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5
她眼前的理想就是到初三时保持在全年级前30,这样可以提前签了升高中协
  
  议!想跳过中考,她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
  
  俺闺女的未来,俺们也没干涉。但是,她自己设计的未来,依然会让她不轻
  
  松。
  
  俺家的问题出在哪里??!!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5
 其实也没那么严重,许多成绩一般,又没钱的孩子,就算读了高中累三年除了会背题什么也学不到,之后读个三本花一大堆钱,拿回个没用的文凭,这是当前大部分家庭的结局。
  所以现在有体制下,怎么选择都是难。
  -----------------------------
  其实,在国外发达国家,文凭也不是多管用的,也不是说你拿了个文凭就一定能找个好工作,如我们一直所期望的那样。好文凭 = 好工作,这根本不是一个正确的期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所以,痛心现状不如摆正心态。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5
我个人感觉,如果你的目标是工作,能力又不够,直接上技校参加职业培训即可,为啥非要上大学呢?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大学还都是学习的地方,开拓视野的地方,它的职能就不该是负责教给你工作技能的。所以,很多国外的孩子毕业了找不到工作的太正常了。
  
  家长和孩子一定要有个正确的观念,认清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如果学习这条路不适合就别花钱上三本了,直接上职业培训就好。你们可能不知道,我们这里有些技术培训学校,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被企业抢光了,根本不愁找不到工作。如果学习还行想继续提高自己这方面的素质那就上一本,不过要清楚,好文凭不等于好工作。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5
 关键还是咱们现在的家长理念不对。这位父亲说得对,上了名牌就一定成功么?我也要问:出了国留了学就一定成功么?那么多小留学生在国外上完大学回来了也没见多有出息。有能力的孩子在哪里都是金子,没本事害怕吃苦只知道逃避的孩子,在哪里都没出息,家长再有钱也没用。
  
  上不上大学,出不出国,根本不决定孩子将来是否活得如意。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5
俺闺女的未来,俺们也没干涉。但是,她自己设计的未来,依然会让她不轻 
    松。
    俺家的问题出在哪里??!!
  -----------------------------
  你家有啥问题啊?我没有看到问题呀。你闺女先是吃了点苦,然后就轻松了呗 (吃苦在先享乐在后也。呵呵)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5
其实也没那么严重,许多成绩一般,又没钱的孩子,就算读了高中累三年除了会背题什么也学不到,之后读个三本花一大堆钱,拿回个没用的文凭,这是当前大部分家庭的结局。
  所以现在有体制下,怎么选择都是难。
作者: 薄荷糖    时间: 2011-6-20 13:25
我个人感觉,如果你的目标是工作,能力又不够,直接上技校参加职业培训即可,为啥非要上大学呢?国内也好,国外也好,大学还都是学习的地方,开拓视野的地方,它的职能就不该是负责教给你工作技能的。
  -----------------------------
  特别赞同这番话!这也是我一直打算的。
  看不到女儿有多么出色,以前会很烦躁,现在就是这么想的。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6
  不上国内中学、大学,或者放弃国内大学的入学,直接出国读书,现在这种情况太多了,我身边认识的几个到年纪的同事100%都是这样,我儿子如果实在竞争无望在国内败下阵来我可能到时候也走这条路,但估计到时候这条路早就让人嗤之以鼻了。这个标题让人云山雾罩的,原来是酱紫,记者见识少乱拔高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6
08年,我在天涯经济论坛发表了一篇文章《2009,我们准备好了吗》,经济危机,将世界打回原形,针对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我写了很多很多,不一定正确,但在现有的体制与环境下,生存大于发展,这就如你所说的“痛心现状不如摆正心态”。现实当如此。这些人,已经走到这条路上来,大部分人没有回头路,人生没有回头路,很一个交叉口都可能改变人生。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6
06年,我在天涯杂谈发表《大学生,你愿意做一名普通工人吗》,对当年的大学生讲生存状态与现实,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现实与实际有非常大的出入,文章中我也提到了大学扩招,提到了职业学校,但事实是,经济危机后,社会在重组,城市土地财政让房子成为最重的那个大山,底层的人们,难再有翻身的机会,社会机会,也远没有80、90年代那么多,00年代前十年,我们这一代人或更早的人只要努力,很多的人都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最好的成果,积累了财富与社会地位,但这些年再长大的学生,机会已经远远小于当年,这就是现实。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6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存与发展已经不是当年的生存与发展,过去的人一年可以做到的事,现在的人十年也未必可行,这是现状。
  
  回到本文,这个父亲做的是个案,唯一给大家的思路是人生追求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如大部分人一样读三年高中去上个难找工作的大学,毕业后拿着不如民工服务员的工资过日子,还是另辟蹊径,给自己一个新的机会与未来。这个父亲选择让孩子出国与许多父亲选择上孩子读职业学校,本质上是一致的,量体裁衣。教育机会永远不会公平,有钱人的教育机会与无钱人的教育机会永远不会一样,公平社会,也只能尽量做到公平,让更多的人公平。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7
但为什么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让孩子去读一个大学呢?特别是那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家长,面对于社会而言,这些家长是非常无奈的,也许更多的没有读过书的家长面对读过书坐在办公室工作出入有车人的必然想往,只能读书,才可能改变人生永远在底层的现实,读大学,对这些家长而言,只想给未来一个机会,不读大学,更多的人只能在家行业,这同样是现状。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7
 职业学校就业机会多,这是现状,但摆在这些人眼前的现实是,他们未来的就业机会是大饭店服务员、超市收银员、各种机器设备车辆的司机等等,中国社会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后,城市人口容量不断扩大,所有产业都是新兴的,机会多多,但现在,还有那么多机会吗?未来,还有那么多机会吗?如果一个年轻的商场服务员看到身边50岁的服务员,拿着和自己现在同样的工资,那她们的未来在哪里?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花大钱去读三本的原因,努力去考重点的原因,在今天这个社会,普通家庭改变命运的最直接手段,读个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有个稳定的收入,这是非常艰难的选择,就如80、90年代农村孩子读大学实现鲤鱼跳龙门是一样的道理,读大学,就可以进城成为城市人了,不读大学,只能回家种地,外出打工。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7
这些,都扯远了,但对于本案,也许不再是个案,更多的家长会个性化的选择孩子的成长方向,因为更多的人家长看到了现实,无奈的现实。其实老外也一样,只是他们的社会保障好于我们,人口少于我们,经济危机后,他们面临的机会同样不多。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7
现在国民富裕了,我的同事动辄送孩子去英国、美国,而且根本不打工,放个春假竟然还回国度假,几年光景,我们村变得这么富裕了么?想当年我只带4000美元出去,历尽艰辛,回来后一分没花,还多了1千多。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8
在国内读三流大学是浪费时间,到国外是既浪费时间又浪费金钱。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8
已经不值钱了。通过一个渠道我得知,去年本市回来的拿着国外文凭的有300来人,除了少数是硕士和博士外,大都是本科,根本就找不到工作,企业单位啥的根本不惜得要,因为明摆着大部分孩子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也不愿意低下身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地从头做起的,而且由于自己的经历都要求高薪。可是,哪个单位愿意要花大价钱请一些公主王子来呢?现在大家都讲究性价比,对吧?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8
很多家里把孩子送出去就是因为孩子在国内败下阵而已,家里迫不得已要用钱给孩子买一个前程。如果孩子不努力,家长不过是白花钱买文凭而已,孩子一点儿能力都没有,还是白搭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8
有类似打算的家长,提前锻炼一下自己的孩子吧,没有自制能力没有自理能力的在国内败下阵来的,到了国外孩子会更加缺少睡眠、更加不快乐、更加一事无成,一学期不去上课都没有人管,你准备了三年的学费,孩子可能读了5年还不能毕业。吃不好生活混乱没有节制,女孩子意识前卫的会……认识一个同学,和一个据说是清华的毕业生同居,感情融洽,我们常一起去看电影,几年后我先回来了,电话里听别的同学说:他以前的朋友黄了,现在又找了一个,还说:原因是他们一起去了一次赌场,把一年来的打工积蓄都输光了,吵架了。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8
已经不值钱了。通过一个渠道我得知,去年本市回来的拿着国外文凭的有300来人,除了少数是硕士和博士外,大都是本科,根本就找不到工作,企业单位啥的根本不惜得要,因为明摆着大部分孩子是没有工作经验的,也不愿意低下身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地从头做起的,而且由于自己的经历都要求高薪。可是,哪个单位愿意要花大价钱请一些公主王子来呢?现在大家都讲究性价比,对吧?
  很多家里把孩子送出去就是因为孩子在国内败下阵而已,家里.....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8
我认识一个国企同事在出国热的那几年到国外读了一个本科,他本来在国内是专科的。
  吃了很多苦回国后再不想离开家了,本地又找不到工作,结果就宅在家里。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8
上周和朋友吃饭,他的经验告诉我,小学毕业后至少在要班级前6名,才可能到中学后进入“小班”,考高中,至少在班级前6名,才可能考取重点高中,进入重点高中,才有更多的机会考取名牌大学。他的儿子下半年高三,这是经验与规律。这是我们二线城市的学生生活,那大城市又将如何,小城市或县城又如何?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8
 经济不景气,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工作是在拼爹,有钱没关系,一样难找到好的工作,大城市机会相对多一些,小城市基本没有新增就业岗位,所以学生宁愿飘在城市,也不愿回到家乡。
  
  所以现在家长都非常务实,条件不好的,告诉孩子自生自灭,反正家庭就这条件,你自己想办法;条件好的,学习不突出,能出国就出国,不能出国就啃老。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8
 我们许多孩子还小,没有去想那么远,也许那时环境又发生变化,但未来的竞争关系,会更加激烈,僧多肉少。国际形势与发展我以前写过很多在这不再做分析,未来的竞争环境会更复杂。我自己在赌的是,现在给孩子良好的思维与开放的空间,我不需要孩子读太好的书,有能力,就让孩子出国,不喜欢出国,读一个一般的大学,在学校期间不以学业为主,而是参与社会,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可以解决未来的生存能力,能不给别人打工,就不给别人打工。如果想读书,那是工作后的深造,有目的的读书,而不是向如今大学教育那样浪费四年生命。希望自己能坚持住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9
出国的目的是干什么?
  如果家庭条件一般,孩子又是普通孩子,未来不能在国外找到一份工作,那能不出国就不出国,出国花的钱,就算找到工作,相当多人数是10年也赚不回来所花费。我身边有许多这样的孩子,回国拿着2000-3000元的工资,而工作,也是托关系找人才找到。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9
虽然进不了名牌大学,孩子在青春期不读书又干什么?宅在家里么?对孩子岂不更是摧残?家长看着受得了吗?能拼爹的有本钱,就像我孩子班机,富二代的孩子才不架着近视镜写作业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9
08年,我在天涯经济论坛发表了一篇文章《2009,我们准备好了吗》,经济危机,将世界打回原形,针对那些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我写了很多很多,不一定正确,但在现有的体制与环境下,生存大于发展,这就如你所说的“痛心现状不如摆正心态”。现实当如此。这些人,已经走到这条路上来,大部分人没有回头路,人生没有回头路,很一个交叉口都可能改变人生。
  06年,我在天涯杂谈发表《大学生,你愿...........
  -----------------------------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9
你说的我部分同意。但现状不是由于中国多么残酷多么黑暗,而是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不管是民主的西方还是不那么民主的东方,只要到了这个阶段,都会有这个现状这些难题。逃到哪里都没有用的。这位父亲如果以为女儿逃到了西方就可以逃避种种不公,比如考试的艰辛,那就太幼稚了。
  生存,在现在的西方和东方,都已经是个必须面对的难题,需要孩子百倍努力去面对去挣扎。我们谈到孩子的将来总以为是“发展”,其实根本是”先要生存”。如果家长总是试图用自己的地位和金钱让孩子逃避“生存”这个难题只追求“发展”那就是把自己当成孩子人生的拐杖,孩子还会有独立进取的心思么?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9
如果家长们认识到生存不管在哪里都是第一需求,那么孩子去打工也好,去当服务员也好,去当蓝领也好,也就不会怅然了。再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孩子心态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愿意去努力,肯定能成功。
  很多家长可能还不知道吧,在国内,出租车司机,开大型货车的工人,可以月薪上万。某些高级技术工人年薪二十万(我亲眼所见),比大家以为的公务员大学教授工资高多了。人家术业有专攻。在国外也是如此,那些开18轮货车的,还有水管工,工资在中产阶级里是非常可观的。护士可以年薪8万到10万美金,比很多普通大学的普通教授工资还高。那种以为蓝领就没出息的想法不过是“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延续罢了。
  所以,我一再说家长的观念很重要,不要再孩子教育上浪费了时间浪费了金钱。。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9
虽然进不了名牌大学,孩子在青春期不读书又干什么?宅在家里么?对孩子岂不更是摧残?家长看着受得了吗?能拼爹的有本钱,就像我孩子班机,富二代的孩子才不架着近视镜写作业。
  -----------------------------
  孩子读书要有目的,没目的,就是瞎读。
  
  进不了名牌大学的,可以以培养自己能力为动力读书,争取毕业了就直接可以具备工作技能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29
找个工作这个太容易了,家在本地不需要房租,再加上肯啃老,象很多当地孩子一样,染个黄头发插着p4去上班,人生也不会差到哪里,只要父母接受这个现实。
  -----------------------------
  我可没说工作就找个这样的就成了,呵呵。我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有“可持续发展”的心态,那种积极进取的心。就算是干服务员,我也希望孩子们今后有从服务员到饭店老板的心气儿,哈哈。这才是我说的:工作。啃老就更没出息了。
  
  所以,我提倡培养孩子独立进取,生存,奋斗,最后发展。。。。坚决不当孩子的拐杖。和这些“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和能力比起来,考试成绩就是短暂的,不长远的考量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1-6-20 13:30
虽然进不了名牌大学,孩子在青春期不读书又干什么?宅在家里么?对孩子岂不更是摧残?家长看着受得了吗?能拼爹的有本钱,就像我孩子班机,富二代的孩子才不架着近视镜写作业。
  -----------------------------




欢迎光临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http://bbs.babymozart.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