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标题: 中国第一女指挥家---郑小瑛 [打印本页]

作者: 一杯沧海    时间: 2012-6-25 16:13
标题: 中国第一女指挥家---郑小瑛

作为中国第一女指挥家,她的突出贡献还体现在致力于高雅音乐的普及工作,她多年来兢兢业业地默默奉献着她的才华和学识,为提高中国人的音乐修养,做着春雨润物般的音乐普及工作……

郑小瑛是中国著名的女指挥家。50年代,她去苏联留学深造,以优异的成绩学成归来。回国后,她的指挥才华被音乐界充分肯定,先后成功地指挥了《护花神》、《茶花女》、《卡门》、《夕鹤》、《蝴蝶夫人》、《第一百个新娘》等中外著名歌剧,被人们称为“中国第一女指挥家”。

80年代末,郑小瑛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女音乐家发起并组建了“爱乐女乐团”,她们把在中国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了的高雅音乐重新展示给观众,为当时只有通俗歌曲独领风骚的舞台吹进了一股清新的风。从那时起,无数的观众迷上了高雅音乐。作为新中国培养出的第一代指挥家中的一员,郑小瑛时刻不忘自己的社会责任,她将自己教学之余的全部时间都投入到了普及高雅艺术的工作中。在“四人帮”刚刚垮台的80年代初期,郑小瑛自己把音乐知识和歌剧音乐主题抄写在一大张纸上,每次演出前给观众做音乐讲座。无论是盛夏还是严冬,她都要背着乐谱、演出服装等挤上公共汽车,在演出前的一小时赶到剧场。她还带领爱乐女的“娘子军”到一所所的学校、一座座的工厂去演出……
童年时代家庭的熏陶和良好教育是郑小瑛走上艺术道路的奠基石。小瑛的母亲早在20年代就已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接受新派教育,成为中国早期的女体育教员。她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之一。小瑛6岁就开始学钢琴,每当练琴时,母亲就在一旁做着各种姿势,或者跳起土风舞,以启发女儿的艺术想象力,激发她的灵感。抗战爆发后,郑家搬迁至四川,从一位由抗敌演剧队归来的家庭教师那里,少年郑小瑛第一次听到了民族音乐。中学毕业后,郑小瑛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协和医学院,她在南京金陵女大读生物系预科班时,正是解放战争最激烈的时候,她参加了进步学生活动,教唱进步歌曲,组织民歌社。正当淮海战役处于激烈战斗的时候,郑小瑛瞒着父母,和几个同学一起,带着地下党的介绍信渡长江、到武汉,参加了中原地区的文工团,甚至加入了当时只有男子参加的大鼓队。武汉解放的时候,她打着大鼓走遍了武汉三镇。

50年代,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郑小瑛参加了苏联专家举办的指挥培训班,由于成绩出色,获选留学苏联。前苏联的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是享誉世界的音乐艺术学府,郑小瑛在著名教授班里进修了歌剧交响乐专业,教授们十分欣赏这个中国女研究生,杜马舍夫、依·拜因等都给了郑小瑛极大的关怀和帮助,虽然当时中苏两国的关系已经处于紧张状态,为了让自己的得意门生在音乐界得到认可,拜因教授还是特意安排了一场在国立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公演。当时一般学生只能在音乐学院的歌剧馆里实习,没有资格指挥大型歌剧的公演,但郑小瑛却成功地指挥了歌剧《托斯卡》的公演,她不仅为中国赢得了荣誉,更使她的教授们感到自豪。

在苏联留学的3年时光使郑小瑛念念不忘。尽管中苏两国之间发生的分歧,使她与老师们长时间失去了联系,可是郑小瑛始终牢记着老师“在你指挥的作品里,一定要有你们自己民族的东西”的教导,几十年的艺术创作中,她都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乐曲溶入自己指挥的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曲目中,闯出了一条中西方音乐艺术相融之路,许多中国作曲家谱写的民族器乐曲,都是郑小瑛首先指挥公演的。郑小瑛坚韧的性格和执着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她唯一的女儿郑苏。郑苏是被“文革”耽误了的那一代人,少年时她没能赶上读书的机会,作为母亲,郑小瑛成了女儿的第一位老师。1980年,郑苏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后来又赴意大利、美国留学,并先后获得了纽约大学音乐学硕士、威斯廉大学音乐博士,并担任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专家小组成员和美国民族音乐学协会理事等职务。郑小瑛不曾忘记每一位指导过她的老师,其中有的并不是十分有名气的,但在她填写的每一张履历表中,她都仔细地填上他们的名字,而不像有些人那样仅仅听过一两次名人的课,就把名人当成自己的老师填在表上。她说,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关键在自己的努力,在前进的道路上,靠任何“大人物”的帮衬都是没有说服力的。想成功就得付出。为了中国的音乐事业,她付出的是她的青春、才华和一生的辛劳……




欢迎光临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http://bbs.babymozart.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