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标题: 语文小知识 [打印本页]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3
标题: 语文小知识
“八大碗”的由来

相传八仙过海惹怒龙王,久战难胜,劳累疲惫,退踞海滩稍憩,颇觉腹中空空,饥饿难忍,便分头寻食充饥,哪知一眼望去的海滩薄地,荒无人烟。除曹国舅一人未回其余个个扫兴而归。
曹国舅一人不辞劳苦,腾云驾雾,行至内地,一股奇香扑鼻,不觉垂涎三尺,立即寻香进入凡间一庄上,乔装农家村夫在庄主宅院窥视,只见四方桌上八人围座、猜拳行令、畅怀痛饮、诱人的菜肴一个接一个地上。国舅寻思道:我原乃朝廷国舅,宫廷菜肴我享用得发腻,农家菜肴我未曾见过,何不先让我大饱口福,忽想众仙友腹空我不可独享,继而采带了七样菜肴,又想起仙姑不食荤,所以又为其独带了—素菜—青菜豆腐,计八大碗并留言:国舅为众仙借菜八碗,日后定当图报。
八仙狼吞虎咽更觉奇香无比,酒足饭饱之后精神倍增,再战龙王大获全胜。
以后人们为讨吉庆改方桌为八仙桌、坐八客、食八菜(八冷碟、八大碗菜)一直流传到今。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3
“背水一战”与韩信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比喻决一死战。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3
马拉松的由来







“我是居鲁士,宇宙的王,伟大的王,强有力的王,巴比伦的王。……世界四方的王。”这样昭示天下的居鲁士就是波斯帝国的开国君主居鲁士。他从公元前553年开始,只用了3年的时间,就摧毁了小亚细亚强国米底亚,灭亡了古老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新巴比伦王国。

到第三代──大流士时,波斯帝国已经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公元前492年的春天,波斯又想征服美丽富饶,欣欣向荣的希腊城邦了。波斯派出大批战舰入侵和他们隔海相望的希腊,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希波战争。天有不测风云,波斯的海军在海上遭到飓风袭击,300艘战舰,20000多名海军官兵全部葬身海底。波斯的陆军失去海军的呼应,好像一支独臂,遭到色雷斯人的袭击,波斯的统帅也身负重伤。这次侵略希腊的军事行动不得不半途而废了。

波斯国王暴跳如雷。第二年,他幻想不战而降服希腊。他派出使者到希腊各城邦要“水和土”,意思是让他们臣服归顺波斯。希腊中部和北部的小城邦惧怕波斯帝国的武力,都屈膝投降了。但希腊最大的两个城邦──雅典和斯巴达岂能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雅典人把波斯使者从悬崖抛入大海,斯巴达人把使者丢进井里,让他们自己去取“水和土”。大流士一生也没受到这样的羞辱,他恼羞成怒,他决定派最有经验的大将军第二次出征希腊。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军横渡爱琴海,在雅典郊外的马拉松平原登陆。处境险恶的雅典,一面紧密动员,加强戒备,一面派当时的长跑能手斐里庇第斯日夜兼程去200多公里远的斯巴达城邦求助。这位长跑健将以惊人的速度只用了一天多的时间便到达斯巴达。但斯巴达人却以祖宗规定,月不圆不能出兵为由拒绝出兵。斐里庇第斯苦苦哀求,但斯巴达人无动于衷,斐里庇第斯无奈,只好赶回马拉松复命。

雅典人听到斯巴达人不出兵的消息后,他们并不气馁,他们立即把全体公民组织起来,甚至奴隶也编入军队,赶往马拉松,占据有力地形。按雅典法律,雅典的10位将军在出征期间应轮流掌握兵权,每人一天。采取重大军事行动时须事先经过10将军商量,最后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做出决议。在雅典军事执政官卡利乌斯的主持下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10位将军围绕着是被动防御,还是主动出击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一位叫米太亚得的将军主张主动出击。表决时,5票对5票。执政官卡利乌斯支持了米太亚得将军。为了发挥米太亚得的指挥才能,其它将军都自愿放弃自己轮流当总司令的权利,让米太亚得一人全权指挥这场战争。

当时雅典军队有一万人,加上一千援军,总共不过一万一千人。而波斯军队有10万人,而且装备精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米太亚得决定不与敌人硬拚,而是把战线稍稍拉长,把精锐步兵安排在两侧,正面战线上的兵力比较薄弱。公元前490年9月12日清晨,大战前夕,米太亚得对希腊将士做战斗动员,他说:“雅典是永远保持自由,还是戴上奴隶的枷锁,关键就在你们。”他激动人心的话语,激励了士兵们保家卫国的决心。激战开始了,希腊士兵在下面发起进攻,波斯军队不知是计,立即反攻。希腊军队边战边退,波斯军队步步进逼。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埋伏在两侧的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出,从两侧夹击波斯军。波斯军队由于追击希腊人,战线拉得过长,这时陷入希腊军队的包围,首尾不能相顾,连忙慌忙逃向海边,想上船逃跑。希腊军队尾追至海边,和波斯军展开夺取军舰的战斗。

一位叫基纳尔的希腊战士,他奋不顾身地用手抓住战船,被敌人砍掉了一只手,他忍住疼痛,用另一只手抓住战船,终于和战友们一起夺取了一艘战船。这场战役中,波斯人丢下了6400具尸体和7条战船。雅典人牺牲了192人,其中有执政官卡利乌斯和几位将军。当天晚上,斯巴达派来的2000名前锋战士赶到时,只见月光下尸首遍野的战场。米太亚得急于把胜利的消息告诉正在焦急等待的雅典人民,他又选中长跑能手斐里庇得斯去传送消息。这位长跑能手当时已受了伤,可是,为了让同胞们早点知道胜利的消息,他拼命奔跑,当他跑到雅典城的中央广场时,已上气不接下气,他激动地喊到:“欢……乐吧,雅典人,我们……胜利啦!”喊声刚落,他便一头栽倒在场,再也没有醒来。希波战争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纪。马拉松战役是希腊人和波斯人交锋的第一仗,这场战役极大地鼓舞了希腊人为自由和独立而战的斗志。

为了纪念这场战役的胜利和表彰尽职尽力的英雄斐里庇得斯的功绩,1896年,雅典人在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规定了一个新的竞赛项目──马拉松赛跑。距离是马拉松至雅典的距离,根据当年斐里庇得斯经过的路线确定为全程40公里又200米。1920年,经过仔细测定又把距离改为40公里又195米。斐里庇得斯的名字和马拉松战役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圣火一代又一代地留存在人间。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4
中山装的由来







中山装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男式礼服的代表性服装。

孙中山先生居住日本期间,看到日本学生所穿服装简单朴素、方便、灵巧、大方,于是他就将这种学生装的领子和口袋等部位加以改革,改成单立领,前身门襟九个扣子,左右上下四个明袋,袋褶向外露,后身有背带缝,中腰处有一腰带。这就是最早的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关于革命党人该穿什么服装问题曾展开争论,孙中山主张穿广东便服,把直领改为翻领。服装师就根据孙中山的建议,设计了一种四个口袋的翻领上装。孙中山自己带头穿。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服装称为“中山服”。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4
巧妙的“无情对”



李人凤



当代四川联家倪丁一先生有一“无情对”,颇耐人寻味。联曰:

珍妃苹果脸;

瑞士葡萄牙。

珍与瑞乃奇珍异宝对吉祥如意;士与妃乃才子对佳人;苹果与葡萄皆水果;脸与牙皆人体的一部位。珍妃,既是一位皇妃,又可通指美女;瑞士,既是一国名,又可通指男子。上联说珍妃的脸像苹果一样美丽;下联讲瑞士的牙像葡萄串一样整洁干净。此联出语巧妙,妙趣横生。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4
中学常见典故选析

──花鸟动植物类

浙江江山中学 夏天亮



──花鸟动植物类

1.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历代文人雅士歌咏此花,多涉及这一悲壮传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作诗曰:“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2.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鸟,也叫子归、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那样:“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3.红豆红豆,《南州记》中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中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后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5.精卫

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6.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7.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8.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9.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10.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中学常见典故选析

──花鸟动植物类

浙江江山中学 夏天亮



──花鸟动植物类

1.虞美人

罂粟科一年生丛生草本花卉,亦称丽春、寒牡丹。相传此花系西楚霸王项羽爱妾虞姬自刎坟下碧血所化,故有闻虞兮歌而起舞之说。历代文人雅士歌咏此花,多涉及这一悲壮传说。辛弃疾有诗曰:“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只今草木忆英雄。”亦有英雄惜英雄之意,清代有人以虞姬口吻作诗曰:“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该诗角度新颖,情切动人。

2.杜鹃

杜鹃鸟俗称布谷鸟,也叫子归、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那样:“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3.红豆红豆,《南州记》中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中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后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4.豆蔻

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5.精卫

古代神话中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6.比翼鸟

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来比喻恩爱夫妻。

7.鸡口牛后

《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比喻宁愿在局面小的地方当家作主,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任人支配。”

8.井底之蛙

井底之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小的人。

9.岁寒三友

指松、竹、梅。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耐寒开花,故有“岁寒三友”之称。

10.花中四君子

梅、竹、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4
圣诞的起源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別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苏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苏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耶路撒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苏的诞生而不纪念耶苏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苏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苏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苏诞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苏降生的传说有关。

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來。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苏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苏。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圣诞节便是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苏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圣诞老人的传说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 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

每年圣诞日,圣诞老人骑在白羊星座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随着世事变迁,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把圣诞老人描述成我们今日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时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释。在德国,传说他扮成圣童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1世纪未来自意大利的宗教士兵将Nicholas圣人的遗物带回意大利,并在港口城市Bari建造了一座教堂来纪念他。很快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纷至沓来朝圣这位圣人。这些朝圣者将圣人Nicholas的故事带回他们的本土,所以有关圣诞老人的传说在各个国家都各具特色。12世纪欧洲出现了圣人Nicholas纪念日,以互赠礼物和慈善活动为主。德国、法国、荷兰则将12月6日作为宗教纪念日,给孩子和穷人们赠送礼物。

荷兰殖民者来到美洲时,将他们的Sintirklass主教也带了去,Sintirklass身着红袈裟,骑着一匹白马。Sintirklass的美国形象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快乐的老精灵。起初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他的喜剧《纽约的历史》中将他描述成一个又圆又胖的荷兰老人。1823年,诗人Clement Moore在他的诗歌《St. Nicholas印象》中继续将Sintirklass/ Saint Nicholas的形象戏剧化。

19世纪60年代卡通制作者Thomas Nash画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圣诞老人作为《Harper的一周》的插图。这个圣诞老人的形象开始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圣诞老人的形象传回欧洲,传到南美洲,传遍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保存了他们自己有关圣诞老人的风俗和传说。在荷兰的传说中,圣诞老人Sintirklass还带了一个叫Black Peter的助手,乘着一艘船于12月6日来到。他带着一本大书,书中描述了所有荷兰小孩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表现好的小孩就送礼物给他们,不好的小孩便让他的助手带走。

德国的圣诞老人也带着一个叫做Knecht Ruprecht、Krampus或Pelzebock的助手,肩上背着个装着礼物的大袋子,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礼物,顽皮的孩子却要给教训几棍子。

意大利的圣诞老人叫La Befana;法国的圣诞老人叫Father Christmas或Pere Noel;瑞士的圣诞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 Child;斯勘的纳维亚地区的圣诞人叫julenisse或juletomte;而英国的圣诞老人和法国一样也叫Father Christmas(圣诞之父),他的形象比其它圣诞老人更庄严,更清瘦一些。北美的圣诞老人便是乘着驯鹿拉的雪橇来给孩子们送礼物的。

圣诞袜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

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有些国家的孩子则有其它类似的风俗,如在法国,孩子们将鞋子放在壁炉旁等等。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4
圣诞的起源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別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耶苏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耶苏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耶路撒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苏的诞生而不纪念耶苏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作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耶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耶苏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因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苏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苏诞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耶苏降生的传说有关。

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來。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苏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苏。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日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圣诞节便是于十二月二十五日纪念耶苏的诞生,但真实的诞生日就没有人知道了。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圣诞节也开始流行起来了。

圣诞老人的传说

圣诞老人的传说在数千年前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即出现。北欧神话中司智慧、艺术、诗词、战争的奥丁神,寒冬时节,骑上他那八脚马坐骑驰骋于天涯海角,惩恶扬善,分发礼物。与此同时,其子雷神着红衣以闪电为武器与冰雪诸神昏天黑地恶战一场,最终战胜寒冷。据异教传说,圣诞老人为奥丁神后裔。也有传说称圣诞老人由圣.尼古拉而来,所以圣诞老人也称St. Nicholas,因这些故事大多弘扬基督精神,其出处,故事情节大多被淡忘,然而圣诞老人却永驻人们精神世界。

每年圣诞日,圣诞老人骑在白羊星座上,圣童手持圣诞树降临人间,随着世事变迁,作家和艺术家开始把圣诞老人描述成我们今日熟悉的着红装,留白胡子的形象。同时不同的国度和文化对圣诞老人也有了不同的解释。在德国,传说他扮成圣童把坚果和苹果放在孩子们鞋里。他乘双轮马车四处漫游,观察人们的行为,尤其是小孩,如果表现好,将会得到苹果、坚果、糖等诸多奖品。坏孩子则得一鞭子。家长们灵机一动纷纷采用此传说来鼓励孩子们听话。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圣诞老人已经成为圣诞节最受喜爱的象征和传统。他赶着驯鹿,拉着装满玩具和礼物的雪橇挨家挨户给每个孩子送礼物的快乐老精灵的形象已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11世纪未来自意大利的宗教士兵将Nicholas圣人的遗物带回意大利,并在港口城市Bari建造了一座教堂来纪念他。很快世界各地的基督教徒纷至沓来朝圣这位圣人。这些朝圣者将圣人Nicholas的故事带回他们的本土,所以有关圣诞老人的传说在各个国家都各具特色。12世纪欧洲出现了圣人Nicholas纪念日,以互赠礼物和慈善活动为主。德国、法国、荷兰则将12月6日作为宗教纪念日,给孩子和穷人们赠送礼物。

荷兰殖民者来到美洲时,将他们的Sintirklass主教也带了去,Sintirklass身着红袈裟,骑着一匹白马。Sintirklass的美国形象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快乐的老精灵。起初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在他的喜剧《纽约的历史》中将他描述成一个又圆又胖的荷兰老人。1823年,诗人Clement Moore在他的诗歌《St. Nicholas印象》中继续将Sintirklass/ Saint Nicholas的形象戏剧化。

19世纪60年代卡通制作者Thomas Nash画了一幅胖胖的、慈祥的圣诞老人作为《Harper的一周》的插图。这个圣诞老人的形象开始深深地扎根于美国人民的脑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圣诞老人的形象传回欧洲,传到南美洲,传遍世界各地。许多国家都保存了他们自己有关圣诞老人的风俗和传说。在荷兰的传说中,圣诞老人Sintirklass还带了一个叫Black Peter的助手,乘着一艘船于12月6日来到。他带着一本大书,书中描述了所有荷兰小孩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表现好的小孩就送礼物给他们,不好的小孩便让他的助手带走。

德国的圣诞老人也带着一个叫做Knecht Ruprecht、Krampus或Pelzebock的助手,肩上背着个装着礼物的大袋子,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好孩子可收到他的礼物,顽皮的孩子却要给教训几棍子。

意大利的圣诞老人叫La Befana;法国的圣诞老人叫Father Christmas或Pere Noel;瑞士的圣诞老人叫Christkindl或Christ Child;斯勘的纳维亚地区的圣诞人叫julenisse或juletomte;而英国的圣诞老人和法国一样也叫Father Christmas(圣诞之父),他的形象比其它圣诞老人更庄严,更清瘦一些。北美的圣诞老人便是乘着驯鹿拉的雪橇来给孩子们送礼物的。

圣诞袜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心地善良的贵族,他的妻子因病去逝,抛下他和他的三个女儿。这个贵族尝试了不少发明,都失败了,但也因此耗尽了钱财,所以他们不得不搬到一家农舍里生活,他的女儿们也只得亲自烧煮、缝纫和打扫。

一晃几年过去,女儿们陆续到了出嫁的年龄,父亲却变得更加沮丧,因为他没钱给女儿们买嫁妆。一天晚上,女儿们洗完衣服后将长统袜挂在壁炉前烘干。圣人Nicholas知道了她们父亲的境况后,就在那天晚上,来到她们的家门前。他从窗口看到一家人都已睡着了,同时也注意到了女孩们的长统袜。随即,他从口袋里掏出三小包黄金从烟囱上一个个投下去,刚好掉在女孩们的长统袜里。

第二天早上,女儿们醒来发现她们的长统袜里装满了金子,足够供她们买嫁妆了。这个贵族也因此能亲眼看到他的女儿们结婚,从此便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世界各地的孩子们都继承了悬挂圣诞袜的传统。有些国家的孩子则有其它类似的风俗,如在法国,孩子们将鞋子放在壁炉旁等等。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4
郭沬若的“剥皮诗”



郑友消



剥皮诗是指按前人有影响的诗篇的形式,改动部分字句,赋予诗以新的内容的一种诗体。这种诗往往滑谑可笑,妙趣横生。“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曹植的《七步诗》,郭沫若“反其意而剥皮”为:“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愿诗的中心是“相煎何急”,喻骨肉自相残害;改诗则强调“豆熟萁灰”,说的是亲人相助。改诗将原诗的贬义翻了个儿,变为褒义,这又叫“翻案剥皮诗”。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5
算术符号的来历



武威市长城小学严平



  


“+”号,是十五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创造的。在横线上加上一竖,表示增加。


“-”号,也是魏德美创造的。从加号中减去一竖,表示减少。


“×”号,是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最先使用的。它的意思是表示增加的另一种方式,因而把加号斜过来写。


“ ”号,是十八世纪瑞士人哈纳创造的。它的含义是表示分解的意思,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号,是十六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的。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线段更相同了,所发用来表示两数相等。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5
中国名山录



古浪县古浪学区八里营中心小学王风梅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部。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嵩山:古称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


泰山:古称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


华山:古称西岳,位于陕西省东部。


衡山:古称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


恒山:古称北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青阳县西部。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中部。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5
字典的由来







  


字典是一种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编,不过,当时这部字典并不是以“字典”命名,而是叫《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那么,从什么时候才有“字典”之称呢?


第一部称为“字典”的书,是清朝由张玉书等30人花了6年时间编成的《康熙字典》。康熙皇帝看后曾说这部书“善美兼备”,可奉为“典常”,因此命名为“字典”。以后,凡是这类解释单字的书,就都称作“字典”了。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5
一刻为什么会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40秒,舍零归整,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刻为什么会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40秒,舍零归整,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刻为什么会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40秒,舍零归整,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刻为什么会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40秒,舍零归整,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v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5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


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水浒》中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人,有姓无名的99人,有名无姓的9人,书中提到而未出


场的102人,全书共写了788个人物。


《红楼梦》中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732人,没有称谓的243人。《红楼梦》


全书起于梦,结于梦,梦中梦、大小梦共写了32个,毫不雷同,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5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6
国徽的诞生







  


我们都知道,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徽也专门作了规定。那么你知道国徽是怎么诞生的吗?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向全国公布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的方案。由于种种原因,均未采用。因此,在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没有公布国徽方案。1950年初,受党中央的委托,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两组同志在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方案。1950年6月20日晚,周总理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会议,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大家通过反复比较、讨论,最后决定采用清华大学设计的方案。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了向全国颁布国徽的命令。从此,国徽就诞生了。(见右下图)


那么,国徽的主要内容及其象征意义是什么呢?国徽图案以齿轮、麦稻穗、五星和天安门及绶带作为题材内容。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名族人民大团结;天安门象征民族精神。图案用红、金二色互为对比,体现中华民族的轩昂气质。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6
南京大学 刘开骅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孟姜女姓孟吗?如果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者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孟姜女姓姜不姓孟,孟表示她排行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说白了,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小姐。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史无其人,而孟姜却是先秦时期妇女的常见称呼。例如《诗经·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兮。”程俊英先生就译作:“猜猜我心在想谁?漂亮大姐本姓姜。”要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就要弄懂类似“孟姜女”这一类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对古人的姓氏有所了解。


姓与氏有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姓与氏的联系与区别。


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当时以母系血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氏族,每个氏族为区别于其他氏族,必须有一个称号,这些称号就是姓。从“姓”字的构造来看,它是个会意字,从女从生,《说文》释作“人所生也”,表明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懂得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许多古姓都是从“女”字旁的了,例如姬、姜、赢、姒等姓。


最初的同姓不会很多,但随着后代不断繁衍,同姓自然会越来越多。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到各地,这些分支除了共同的姓之外,又有一些特殊的称号作为自己的标志,这就产生了氏。最早的氏,大约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可能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号,或者直接就是该父系氏族首领的称号。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等,其实也都是各父系氏族的称号,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些氏。氏产生之后,就出现了同姓异氏的现象。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氏,据《左传·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据《史记·殷本纪》则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顾炎武《日知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指出姓是稳定的,而氏的变化可以很大。例如,周人姓姬,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姓姜,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都历时很长且没有变化。氏的情况就不同,变化较大。孔子本是宋国贵族的后代,而宋是殷商遗民所建,应当姓子;他的先祖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子家语》),便又以孔为氏。因为氏可以变化,它的得名情况也较复杂。有的以先人的字为氏,如伯、仲、叔、季;有的以先人的别号为民,如唐、虞、夏、殷;有的以先人的溢号为氏,如戴、武、宣、穆;有的以爵号为氏,如公、侯、伯、王;有的以封国为氏,如曹、鲁、宋、卫;有的以居地为氏,如城、郭、园、池;有的以职业为氏,如卫、陶、索、卜。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一个人甚至会有几个民。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以卫为氏,称卫鞅;作为公室子孙,以公孙为氏,称公孙鞅;后来被封于商,又以商为氏,称商鞅。


姓和氏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我们可以引用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的话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的氏,实际上体现了同姓者地位与财富的差别,而由于此时男子正逐渐成为氏族的主导者,他们称氏,便可将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同其他氏族区别开来,所以男子称氏,而从不以姓相称。顾炎武在《日知录·原姓》中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他列举出《左传》大量实例总结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注意不够,容易出错。比如,屈原姓芈(mǐ),以屈为氏,因此不能说他姓屈名原。至于司马迁的《史记》、刘知几的《史通》把周文王称为姬昌、周公称为姬旦,也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姓的基本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同姓不婚是一条重要原则。“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是古人对优生理论的正确认识。郑樵概括说:“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可见姓对于婚姻的重要意义。这样,以生育传宗为主要任务的女性,为防止同姓通婚,她们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必须十分明确。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1.尚未成亲的女子,在姓前加上孟(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姜、叔隗、季姒。


2.出嫁之后,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秦赢、晋姬、褒姒、国姜(国是民)。


3.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前加上配偶的国名,例如秦姬、孔姬、芮姜。


4.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前加上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孔姬(孔圉之妻)、秦姬(秦遄之妻)、赵姬(赵衰之妻)、棠姜(棠公之妻,棠是邑名)。


5.死后在姓前加上配偶或本人的溢号,例如武姜(郑武公之妻)、穆姬(秦穆公之妻)、文嬴(晋文公之妻)、文姜(鲁桓公之妻,文是其本人溢号)。


二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氏,普通的平民没有“别贵贱”的需要,一般没有氏。像弈秋、疱丁、匠石、医和、优孟等人,其实就是在他们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所构成的称号,其中的“奔”指棋手、“庖”指厨师、“匠”指木工。“医”指医生、“优”指演戏的人。


以上所说,是夏、商、周三代结束之前的情况。到了动荡、变革的战国时期,姓氏制度起了很大变化。社会转型,天下大乱,冲击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氏作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淡化消失,而只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的标志。氏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战国以后,姓与氏全都叫姓,人人有姓。这种做法从此一直沿用下来。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6
我国古书中的“第一”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第一部神话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第一部医药书藉是《黄帝内经》。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是《七略》。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6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是用瑞典大发明家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产建立的奖金。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67年发明硝化甘油烈性炸药。他先后在瑞典、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从事爆炸技术和合成物质研究,一生共获得355项发明专利权,赢得了一笔很大的财产。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病卒于意大利。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将他遗产的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约20万美元)奖励给对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在和平事业方面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人。1968年起,又增设了经济学奖。获奖者不论国籍和性别。每年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按惯例,物理、化学和经济学三种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生物学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加罗林医学外科学研究院颁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颁发。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五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诺贝尔的候选对象,由世界各国的科学院、大学和前获奖者推荐。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6
周总理为我国省名编诗



正宁县周家乡宫家老庄小学关泽孚



  


为了便于记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海南省当时还没有建立)的名称,周恩来总理曾编了一首七言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容易记忆。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两湖两广两岸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


诗的第一句是指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第二句是指江苏、浙江、江西、黑龙江、新疆(谐音)、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第三句是指四川、西藏、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第四句是指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7
有趣的惯用语







  


同学们在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如“炮筒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狗腿子”是指坏人的帮凶。又如戏台的柱子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它,戏台就要倒塌,于是人们就用“台柱子”来表示戏中的主要演员,进一步又比喻一个集体中的骨干。“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或助势,并非真的是去敲边鼓。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我们在使用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此外,一些方言色彩过浓、不为多数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7
精巧多趣的绕口令







  


绕口令,也叫“急口令”“拗口令”。它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语言游戏。绕口令把声,韵、调容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而准确地念出来。它的有趣之处就在于绕口。自古以来,劳动群众就喜爱创作和传说绕口令,不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许多绕口令还编写得十分精巧,有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使人乐于颂读。如: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停藤停铜铃停。


有趣的绕口令,受成人欣赏,更受儿童欢迎。课间假日,茶余饭后,和家人说上几段绕口令,既活跃家庭气氛,又有益于身心健康。常说绕口令,对于锻炼口齿、提高音质和话言表达能力都有一定作用。同学们在练习说普通话的时候,念几段绕口令,就能较快地掌握难音,使舌头更加灵活,说起话来更加流畅,另外还能学到一些口语,增加学习兴趣。


读一读下面的绕口令,看你能读准吗?


《糊灯笼》


红红糊红粉灯笼,


给军属送光荣灯;


芬芬糊粉红灯笼,


给军属送灯光荣;


红红糊完红粉灯笼,


糊粉红灯笼;


芬芬糊完粉红灯笼,


糊红粉灯笼。


《灰损肥》


一堆肥,


一堆灰,


肥混灰,


灰损肥,


不要肥混灰,


防止灰损肥。


《算算看》


老杜和老顾,


齐走富裕路。


老杜养了兔,


老顾养了鹿。


老顾给老杜十只兔,


两家平等同只数;


老顾给老杜十只鹿,


顾家是杜家一半数。


请问老杜养了多少兔,


再问老顾养了多少鹿。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7
“三”和“九”为什么代表多数







  


在古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不难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带有“三”或“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霄云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带有“三”和“九”的词语。


你知道这些诗句和词语里的“三”和“九”是什么意思吗?它们不是“三”和“九”这两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多数“的意思。那么,“三”和“九”为什么能代表多数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有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叫“李耳”,字“伯阳”,人们也叫他“老聃”,后人称他为老子。他是道家的创始人,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


在古代还有一本书叫《周易》。这本书是周代人们吉凶的占卜之书。这本书中有八种基本图形,为八卦。由“——”和“――”符号的不同排列组成。以“——”为阳,以“――”为阴。《周易》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其中的“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在八卦中卦象“三”(三这个数)代表乾,也就是天。卦象“三三”(六这个数)代表坤,也就是地。把两象重合便为“”(九这个数),代表乾坤,也就是天地万物。九又属老阳,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也就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所以也代表“多”。


这就是“三”和“九”为什么代表多数的原因。知道了“三”和“九”在古文中的意思,当再听到有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就不会误会为“三个人在一起,必定有我的老师”了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7
五花八“门”







  


1.屋门、家门——自己房屋的门,引申为一个家族。


2.豪门、朱门——有钱人家的门。


3.柴门、寒门——穷苦人家的门。


4.空门、佛门——佛教的门,引申为宗教派别之一。


5.歪门、邪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不正。


6.窍门、法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优异。


7.热门——十分吸引人的事物。


8.冷门——不被人注意或不时兴的事物。


9.闭门——不会见客人,有谢客之意。


10.登门——有事求上门来。


11.拜门——上门虚心求教。


12.后门——比喻一些不正之风。


13.班门——比喻十分内行。


14.权门——权势人家的门。


15.山门——寺庙的门。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7
你有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习惯吗?如果有,那么一定有人会说:“你这孩子,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是熟语的一种,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后一部分才是歇后语的真意所在。在“谜面”“谜底”之间有一个破折号,它的意思是“间歇”,有时“间歇”之后的部分不说出来,让人们猜出它的含义,所以这种语言形式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类型有喻意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等。喻意的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


擀面仗吹火——一窍不通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木头眼镜——看不透


石碑上钉钉子——硬碰硬


下雨泼街 刮风扫地——假积极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表达意思。这种说法妙语双关,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味。


“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这种谐音的歇后语。其实“打破砂锅”和“问到底”毫无关系。但是为什么把它用在一块了呢?原来这里利用了“问”和“璺”的谐音。“璺”音同“问”,指陶瓷、玻璃器皿上出现的裂纹。砂锅的特点是打破裂纹直到锅底,人们将“问”代替了“璺”(wèi),于是就有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歇后语了。这个歇后语,言在“打破砂锅”,意在“追问到底”,非常巧妙。这样的歇后语还有很多,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在写文章时,能恰当的运用一些歇后语,文章就会显得生动活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但是一定要注意,歇后语的运用要和文章的风格一致。写严肃的事情,在庄严的场面不宜使用。另外,也不要使用内容庸俗、不健康的歇后语。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8
“座右铭”的传说







很多少年朋友喜欢抄一些名言警句放在自己的书桌上、铅笔盒里,用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我们把这些名言警句叫做“座右铭”。


这种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或其他地方的格言为什么叫座右铭呢?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这样的:宋朝时有个叫吴介的人很喜欢史书。史书中记载的可以吸取经验教训的事,他都抄下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称之为“座右铭”。铭就是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惕自己的文字。时间长了,他家连墙上、窗上都贴满了警句、格言。以后就慢慢地传开了。“座右铭”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可以借鉴的往事,形式也不仅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边了。


另一种说法是有关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


据古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了,齐国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造了一个庙堂。庙堂里摆设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装酒的器皿。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把液体装进一半就直立起来。这种酒具叫欹器。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看到了一个倾斜的酒器,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管香火的人告诉他,这是欹(qī)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孔子又对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书房里的铭文也并不都是金属戒训文字,还包括许多格言,警句。但“座右铭”这个词却一直用到今天。


你是否有座右铭呢?下面向你推荐几条勤奋与珍惜时间的座右铭。


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8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我们在电影里、小说中常听到、看到的一句话。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说,在和敌人打仗无力抵抗时,以跑开为上策。现在有时也用来比喻事情棘手不好办就回避开。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你知道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吗?你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三十六记吗?读了下面这个故事,你们不但能知道三十六条妙计,还能学到一个妙法来记住三十六计。


有一位学生爱好文史,又有才智。有一天,他从邓拓的《燕山夜话》里一篇题为《三十六计》的文章中看到三十六计的名目,很感兴趣。其中有些计策脍炙人口,像空城计、连环计、苦肉计,还有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金蝉脱壳等。他想把三十六计熟记下来,可是近四十条计策怎么记得住呢?他把三十六计抄写下来,看来看去一直没想出个巧妙的办法。这天,他又在拿着抄写的三十六计边看边思索,目光不觉落在桌面的一本唐诗上,他灵机一动:对!从三十六计的每一计中各取一个字,编成一首诗来记,不就容易记住了吗?可是从每一计中取哪个字好呢?又如何串连在一起?这可真得动一番脑筋呢!经过精心地琢磨、推敲,反复地排列组合,终于编成这样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guó)。


相传三十六计是檀公辑录的,所以诗的开头是“金玉檀公策”。这首诗里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每个字都包含了一条妙计,按照诗中的顺序是: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这真是一诗巧藏三十六计。同学们,你有更好的办法记住“三十六计”吗?
作者: 守护天使    时间: 2009-11-11 10:08
语文里的数字







  


[例句]一眨眼,月亮便躲到云层里去了。


据医学界证实,正常人眨眼一次一般只有0.1秒。现在人们常用“一眨眼”形容时间很短。


[例句]我对戏曲的了解很肤浅。


据医学专家测算,人类皮肤的厚度由眼皮的0.25毫米到背部的5毫米不等。现在人们常用“肤浅”一词,形容学识浅,理解不深。


[例句]他走路慢得简直像蜗牛。


据科学家测定,蜗牛爬行的最快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2.2米。现在人们常用蜗牛爬行来比喻速度很慢。


[例句]1.弹指一挥间;2.刹那间,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3.一瞬间,小刚便冲到终点。


据《僧智律》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由此推出,一昼夜为24万“瞬间”或480万“刹那”,一夜为86400秒,故而得知,一刹那约为0.018秒,一瞬间约为0.36秒,一弹指为7.20秒。现在“
作者: 航海幸福窝    时间: 2011-3-22 16:02
好东西,顶了!




欢迎光临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http://bbs.babymozart.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