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标题: 中国式教育的探究 [打印本页]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2-10-25 11:03
标题: 中国式教育的探究
来“家有学童”版一段时间了。看了很多的贴子,有一种感觉就是,对“中国式的教育”,尤其是传统教育,有很多的吐槽。当然,还有很多对“西方式教育”的盲目崇拜。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会是仅有正面没有负面的(反之也一样)。认识一种事物,我们应该首先探究其根源,以及演变的历史及条件。
  那么,今天开一个贴,探究一下“中国式教育”的根源以及演变。


  首先,说一个题外话:
  人均寿命,随着现代化的深入、经济的发展,根据世卫组织的统计,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人均寿命都呈现一个上升的走势。
  当然,这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与所有的事物一样,这个人均寿命增长的同时,同时有另外一个指标却是在下降的,那就是
  生育率,所有迈向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呈现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这个现象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知道,影响人均寿命与生育率的因素有很多,有政治的、经济的、资源的、军事的、医学的等等。
  从种族繁衍的生物学角度看,是人均寿命重要还是生育率重要?我想,这是很明确的!因为谁都不想自己变成世界上最后的唯一的一个老者。
  那,人类(或者某个民族)能不能接受生育率下降到零呢?能不能在提高人均寿命的同时保持必要的生物学基因传承呢?这个问题应该不言而喻的。

  所以同理,一个民族的教育,同样要考虑文化基因传承的问题,在这个基础上,才是如何发展的问题。这是硬币的两面,绝对不可以割裂而言,任何只强调一面甚至要抛弃一面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客观的。

  那么,现代“中国式教育”到底受到哪些传统因素和现代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形成目前这种状况呢?现在这种“中国式教育”又有何优劣呢?


  (待续......)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2-10-25 11:03
 二、思维模式与形而上

  对比中西文化,其实是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
  让我们先从一件最细小的事的对比说起,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时间、日期的书写顺序方面的区别,想必大家已经知道了。这两者区别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思维模式区别以及文化认知上的区别。

  中国文明实在是一个早熟的文明,这个“早熟”,体现在对“形而上”的认知。
  这个“形而上”,并非是西方哲学里的形而上。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叫做“道”!如果一定要用现代的用语翻译的话,大致意思就是“这个世界的终极规律”。
  中国本土的道家,乃至外来的佛家,虽然它们各自在形式上有差异,但是,追寻“道”——也就是形而上,是它们的终极目标。
  而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来的中国文化,其实也就是“道”在世界上各个事物上的具体体现。
  如果以几何概念来打比喻的话,这就好比“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再有一个就是,在中国文化之中,很早就有了关于宇宙的观念,在《文子·自然》篇中,就有关于宇宙的描述:“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这个就是很典型的关于时空的描述,认为宇宙就是时空! 【文子传说是道家老子的学生,年龄比孔子小。但后世有考证说这本书是托伪的,这些是考据方面的。其实最早关于宇宙的观念,出现在《庄子》里面。】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中这么早就有了关于宇宙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又与现代科学中关于宇宙的又这么如出一辙,不能不令人慨叹。
  所以,
  中国文化的出发点是从“道”这个“体”出发的,然后再向下一层一层地演绎,是一个从“约”到“博”的过程。
  而西方文化刚好相反,它是从“点”开始的,再一层一层向上归纳,是一个从“博”到“约”的过程。
  这两者思维及认知方式的区别,大的方面体现在文化结构方面,小的方面就体现在日期地址(其实这个就是一个时空观念)的书写顺序区别上。

  因此,韩愈作了一个精辟的总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传道,是师的最首要、最重要的工作!(至于这个道怎么传?后面会涉及到的)
  所以,要探讨中国式的教育,一定是不可回避这个形而上的“道”的。


  (待续......)
作者: 野熊    时间: 2012-10-25 11:04
三、经典与读经 (1)
  都知道,中国文化的构成里面,有很多的经典之著。这些经典一直以来都被尊崇着,那么,应该怎么看待这些经典?如何学习并运用这些经典?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近年来,为了复兴文化,民间兴起了读经。在这些热热闹闹的活动之中,存在了些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是值得考究一番的。
  先来说说一个小故事:
  朱丹溪,字彦修,名震亨。金元四大家之一,名医。......
  -----------------------------




欢迎光临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http://bbs.babymozart.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