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134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惯的最佳养成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5 16:3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么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在什么时候?在幼儿阶段和小学阶段。在幼儿阶段家长要特别重视孩子的生活习惯的培养。比如:按时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脸、刷牙,吃饭不掉饭,做事不磨蹭、动作要快等等。在小学阶段,则要尽可能多地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完作业自己检查,不会的字自己查字典,按时学习,写完作业后自己整理好书包,在外面要留心观察。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主张***教育的,平时很尊重孩子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事都依着孩子。其实美国的孩子父母的要求是很严的,规矩也很多。在美国家庭里,孩子可以不同意父母的观点,但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上床睡觉,这是没有条件可讲的。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吃饭时不要大声咀嚼,父母都会有明确的要求。美国父母非常注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养成他们良好的习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管理反而越来越松,孩子到了高中以后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闯荡。

    有一个美国孩子,妈妈想从小培养培养他做事的好习惯,就要求这个孩子负责洗碗,美国孩子不同意,就是不肯洗碗,妈妈说了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这个美国妈妈做得也真绝。他见跟孩子说理无效,当天就在家门上帖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四个字:罢工通知。理由如下:因为妈妈工作很辛苦,想让孩子给帮帮忙,洗洗碗,但因为孩子只知道享受权利,却不肯尽义务。所以,从今天起,妈妈不做饭了,各人自行解决吃饭问题。当天美国就一个人在外面吃,连着几天不肯做饭。这个孩子真急了,不可能天天啃面包呀,自然投降。主动跟妈妈承认错误,要求洗碗。妈妈说:不是洗一天,要洗就得洗一年。孩子说:行呀,只要你做饭,洗碗我包了,甭说洗一年,洗十年也成呀。

    总的来说,抓习惯:小时要严,大了就可以放松一点。习惯一定要从小培养,因为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强,越容易塑造。家长还要尽量避免在青春期强迫孩子纠正不很习惯。

    我们做家长的,培养孩子习惯,要把握一个原则: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要让孩子从小到大要养成各种各样的习惯,我们在孩子还没形成习惯前,就要注意纠正和引导孩子多形成好习惯。这就是多“塑造”。因为这样容易。但有时一留神孩子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等家长意识到时,要想改,这就难了许多,这就是“改造”。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再讲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小时养成好习惯有多么重要!

    从前,有一位富翁,年近五十,才生了一个儿子。老来得之,岂有不爱之理?在富翁眼里,他的小儿子就像天赐的“无价之宝”,服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成天笑眯眯地看着,乐得合不拢嘴。对儿子,他总是迁就放任,什么都依着孩子,从来不管不教,任其自然发展。生怕严格管教,会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过了几年,儿子有四五岁了。由于父亲的娇惯,孩子慢慢滋长了一些毛病,不许人管,只要一不高兴,不是张口骂人,就是动手打人,简直是强横霸道,无所不至。而那富翁还觉得挺好,心里想:孩子长大了肯定吃不了亏。而且,他也总觉得儿子年纪还小,不懂事,从不认真管教,敷衍两句就拉倒,对儿子一直是采取宽容、放任、甚至纵容的态度。

    随着年龄的增大,儿子的恶习不断膨胀,胆子越来越大。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他竟常常私自偷拿他父亲的钱,到外面去吃喝嫖赌。他常常一掷千金,输得干干净净,可他毫不介意。他觉得,反正父亲有的是钱,输了再去偷啊!

    后来,他父亲终于知道了,非常生气,觉得再不管就不行了。于是,有一天,他找到赌场,当着众人的面,把儿子破口大骂了一通。没想到,儿子不但不怕,反而恶狠狠地反映着父亲的鼻子,张口大骂:“你这老东西,该死不死,还敢骂我?你当心点儿,我迟早要弄死你!”

    父亲听了儿子的话,气得浑身发抖,差一点没背过气去。

    他心想:儿子这话虽说是在气头上说出来的话,也不能不防着点。当天晚上,富翁便把一只小木桶放在铺好的被窝里,就像是有人在睡觉的样子。他自己呢,则静悄悄地躲在床的后边,屏息凝气,偷偷地看儿子的动静。

    过了没多久,只见儿子轻手轻脚推开房门,蹑手蹑脚地走进屋来,手里提着一把锃亮的大斧头。一到床前,就怒气冲冲、咬牙切齿地举起手里的大斧头,狠狠地向床上的被子乱砍了一通。只听“啪”地一声,小木桶碎了,儿子以为是他父亲的脑袋被砍碎了,丢下斧头仓皇地逃走了。

    光阴似箭,一晃过去了十多年,这位富翁已经八十多岁了。暮年孤独,苦不堪言,睹物兴怀,百感交集。他虽恨儿子,但仍希望儿子能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回到自己的身边来。

    有一天,老人家正在一个桑园里独自散步。忽然,有一位年逾三十的农夫径直朝他走过来,手指身旁的一个很粗的老桑枝,礼貌地对他说:“老人家,请你把这株老桑枝弯过来。”

    那老人家笑笑,摇着头对眼前的农夫说:“老弟!老桑枝已经那么粗了,哪里还能弄得弯呀?”

    那农夫说:“不错,不错。桑枝要从小弯,儿子要从小教呀!”

    老人家听了这句话,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的儿子,很后悔自己小时没有好好塑造自己的儿子。禁不住老泪纵横。

    这时,只听那农夫又对才老人说:“你仔细看看,我是谁?”

    老人上下打量,这才发现站在自己面前的,就是失散多年的不孝的儿子。

    事过境迁,往事虽然不堪回首。但父亲宽宏大量,不计前嫌,不是原谅了自己的儿子。

    从这个故事,进一步告诉我们,孩子的好习惯要尽早培养,不要等到孩子年龄大了,已经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了,再想着去改变,那就晚了。

    我国著名教育陆士桢曾经说过,教育孩子要学会一手接纳,一手控制。因为孩子毕竟只是孩子。对于孩子,适度的控制是必要的。但教育的核心毕竟是育,一切教育应从开始,想方设法唤起孩子的内心动力才是主要的,再适度辅之以外部的控制(内因为主,外因为辅)!!控制与疏导相结合。就像大禹治水一样,在孩子的教育中,光靠“堵”不行,光靠“疏”也不行。要堵疏结合才行。

     但是这个堵疏的比例怎么控制呢?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孩子的学龄前期要“管”和“教”为主,越小的孩子的行为越应该管束和规范,对越小的孩子的无理的行为越不能迁就。如果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不能制服孩子的对抗行为,那么孩子以后的每一次对抗。父母都不会获胜;假如父母无法让一个5岁的孩子拾起他的玩具,那么就不可能在孩子具有逆反心理的青春期进行任何有效的管教。

     到了小学阶段除了要继续管、教以外,也要重视疏和导,做到管、教、疏、导同时并用;孩子越是长大,管和教就应该逐渐减少,而疏和导就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孩子越大,就越要增加“疏”和“导”的分量。

     孩子进入初中,父母对孩子的“疏”和“导”就应该占据重要地位了。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尤其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的逆反、对抗心理较强,他们已经不再屈从父母的管束和说教,希望父母尊重他们,与他们平等的沟通。这时,激励和引导就应成为教育孩子的主导原则和方法了。

    总之,如果父母能综合运用管、教、疏、导的四个原则,注意在孩子的不同成长阶段采用侧重点不同的教育方式,就能使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收到理想的效果

    当然,以上四原则要想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和关爱之上的。没有对孩子的尊重就不会有对孩子的有效教育。没有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就不会有对孩子良好的情感沟通和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当然也不会有有效的教育。

    而且,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这就已经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09-6-15 16:32:56 | 只看该作者
唉,在教育孩子面前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好了
3
发表于 2009-6-15 16:33:31 | 只看该作者
好的习惯从小培养,确实如此.有时我家珂宝不吃饭,我就会让他一天都不吃饭,直到醒悟过来,这样做不对,才做饭给他吃.至此之后,他一到吃饭的时间就会自觉地吃饭
4
发表于 2009-6-15 16:34:02 | 只看该作者
很有道理,好好学习了。
5
发表于 2009-6-15 16:34:43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教育水平越高的家长,一个越有教育智慧的家长,越善长于“疏”和“导”。对“管”和“教”用的成分就用的极少。因为他们总能抓住孩子的内心需求,总能把握孩子的内心感受,随机进行引导。这就已经是考验每个家长的教育智慧的问题了。

说的容易,做的难,要做到真的很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