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被动操作到主动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师尝试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经历主动探索的过程中,由于认识及操作上的原因,也往往出现教师规定探索步骤、学生被动操作的现象,学生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所谓的探究,探究的内容、方法、步骤等都由不得学生作主。要转变这种现象,关键还是在教师,解放学生的头脑与双手,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主动探究来。
要让学生主动探索,首先要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只有学生自己有了需要探索的问题,才会有一种迫切要求解决的冲动,这也是儿童的天性决定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儿童把好好的玩具拆得粉碎,为啥?就是孩子对它好奇,有疑问,想解开疑问,于是出现了这种行为,其实,这便是一种最原始的探索行为。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从中得到启示。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我先出示问题:
一部200000万字的书稿,小张5天可以完成,小王4天可以完成,两人合起来打,几天可以完成?
让学生独立解答。在学生获得结果后,让学生汇报,出现了几种情况,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如下:
1、200000÷(1/5+1/4)
2、90000÷200000=2(2/9)(天)
3、200000÷(200000÷5+200000÷4)=2(2/9)(天)
4、1÷(1/5+1/4)=2(2/9)(天)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哪些是正确的?哪些不正确?通过分析数量关系,得出3、4都是正确的,而1是把具体的工作量和抽象的工作效率混在一起了,2则是把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弄反了。
接着把200000改成500000,让学生猜测:天数是多少?是否会比原来多?学生大部份认同比原来天数多,应该是5天左右,也有少数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认为应该不变。我让学生先计算再确定,学生计算一阵后,纷纷说是一样的。
孩子已经开始出现疑问,于是我再让学生自己设定一个合理的字数,再进行解答,会有什么发现。学生解答后我抽了几个学生回答,并板书在黑板上,如800000÷(800000÷5+800000÷5)、100÷(100÷5+100÷4)……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都说结果不变。我继续问:这个结果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学生自然得出了与字数多少无关,而只与个人完成的时间有关。从而得出:可以把总量看作单位“1”来计算,这些不同的算式都可以用1÷(1/5+1/4)来代替。
其次,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过程,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出现了疑问,没有猜测,就没有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因此教师应当让学生先进行猜测,然后让学生自己拟定验证的方案,进行验证(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获得结论。
如《圆的周长》一课,在教学中我先通过一个正方形与一个正方形内切圆的图,让学生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当学生说出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而且认真地说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时,我让学生思考:可以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个结论?通过讨论,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测量的方法来验证,于是,我让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圆形材料和工具,进行测量计算,验证猜想。
第三,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探索过程,形成探索的习惯。在探索结束后,让学生再回顾一下我们探索的是什么问题?是怎样探索的?你得到了什么结论?获得了什么经验等等,以利于学生以后的探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