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音樂」對一般人來說是一項在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遍的休閒活動。但是當提到「音樂欣賞」時,等別是「古典音樂欣賞」,大部分的人不是自謙「缺乏細胞」,就是自諷「鴨子聽雷」。學校的音樂老師經常提出這樣的問題:「音樂欣賞怎麼教?」,「為什麼學生總是在欣賞音樂時表現出一付茫然的表情,要不然就是坐立不安,漫不經心?」。為人父母者也經常問道:「我不懂音樂,我應該為孩子選擇什麼樣的音樂?」。音樂欣賞難道真的是如此今人生厭嗎?古典大師的作品真是曲高和寡到難以親近,非音樂專家不能窺之究竟嗎?
嚴格來說,同樣都是「聽」,「音樂欣賞」確實比「聽音樂」需要更高層次的心智活動,但是,這並不表示非要音樂專家才有「欣賞音樂」的能力。透過有計劃的教育過程,將聽者從原本對音樂無意識的「聽」進入對音樂內涵,包括節奏、曲調、音色、和聲、曲式及論釋等感覺和理解,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音樂的欣賞者。「音樂欣賞」在我國國民小學的音樂課程已經成為一項長期訓練的項目,其教學目標在於從培養兒童聆聽音樂的興趣與態度、培養兒童聆賞音樂的音色、節奏及曲調美,到擴展兒童欣賞領域並注重樂曲結溝及風格的認識。
---------------------------------------------------------------------
欣賞的曲目:
一、聲樂曲:童謠、兒歌、民歌是幼兒或低年級兒童最熟悉的音樂素材。這類的素材充滿在兒童生活當中,它們具有音樂節奏、曲調等要素的基本架構,透過聽、唱、身體律動、遊戲動作,兒童在自然、無意識的情境當中實際經驗音樂要素的各種表現。久而久之兒童的音感愈發敏銳,歌唱的音準逐漸正確,動作的感應更加精確,並產生對鄉土文化濃厚情感及開闊對世界其他國家文化的視野。童謠、兒歌、民歌的題材範圍很廣,例如:動物、植物、自然界、交通、季節、節慶、行業、催眠、親情、歷史、勵志、幻想、逗趣等。隨著科技的發達,音樂風格的多元化,原本單純念、唱的歌謠被改編為各種不同的演唱方式或是純粹器樂曲的曲目越來越豐。聆聽由歌謠改編的聲樂或器樂曲,由於曲目內容本身的親和力,很容易獲得兒童的喜愛。藉由這類的音樂,學生可以認識、分辨聲樂、器樂,更進一步認識人聲音色的分類以及各種不同形態的器樂表現。從認識本國、外國的童謠、兒歌、民歌,進而認識世界著名的藝術歌曲,擴展兒童的音樂視野由近而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