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23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明=诸葛亮”实质上透露了社会的急躁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 14:19: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据报载,某小学生乔乔因为在回答试卷上的一道题“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是谁”时,写上了“孔明与庞统”而被老师批错,而且老师还进一步回答说,“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看过上述报导的朋友肯定都知道了,此后,随着众多媒体的跟进,“孔明=诸葛亮”这个不是数学公式的数学公式已经成为2010年最具代表性的公式。据不完全统计,赞成这一公式的,有小学生,有学生家长,有中小学老师,还有媒体人员。而“孔明≠诸葛亮”则成了很多人批判的对象,而且从这个公式引申出了许多含义,比如“折射教育之殇”、“是最坏的教育”等等,简直是千夫所指了。
  然而,笔者以为,简单地把“孔明=诸葛亮”,却也如简单地反对“孔明=诸葛亮”一样,实质上透露了当下社会的“急躁病”:
   第一:教师的急躁病。面对学生的答案,这位老师(经过媒体的渲染这位老师恐怕也是后悔莫及了)原来可以多做些解释。然而,想想现在大城市的中小学中,一个班级往往都是五六十人,甚至六七十人,老师的压力太大,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所以有时候不免得了“急躁病”:以标准答案对待。
   第二:学生的急躁病。现在的学生作业太多,课外阅读时间非常有限,然而,一些急匆匆阅读的课外书中,并不十分明确的信息就与课本形成了冲突。比如,小学课本中提到鲁迅,可能不会详细说他的原名叫“周树人”,可是有些学生课外阅读时,偏偏对“原名”很感兴趣,结果考试时,把写“鲁迅”的地方写成了“周树人”。
   第三:家长的急躁病。学费涨了,城市越来越大,孩子上下学的时间越来越长,自己工作也越来越忙。许多家长都觉得把“孩子往学校一送”就好了,学校和老师有比自己更大的责任。所以有什么事都觉得是老师的责任。
   想起前不久在网上看的一部韩剧《小妇人》,其中有个让人看了很有感触的情节,那位女主人公很想学写作,可是根本没看过什么文学作品。那个男主人公更厉害,直接开了一大批的书单,全是大部头的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之类,限定几天内看完。似乎有点让女主人公“知难而退”的意思,可是这女主人公也很坚强,熬夜看,终于在规定的时间看完了,抱了一大摞书兴冲冲地去找男主人公。结果,男主人公问道,《凯旋门》里主人公爱喝什么酒啊?《包法利夫人》里艾玛吃什么死的?女主人公一个都回答不出来。男主人公愤怒地训斥道:读书的意思就是精读,第一是精读,第二是精读,第三还是精读。最后,男主人公让女主人公去好好读一本儿童小说《我亲爱的甜橙树》,并说这本书是他“这辈子最喜欢的书”。女主人公拿着《我亲爱的甜橙树》认真阅读之后,被深深地感动,对写作终于有了自己的心得,剧终的时候成了电视台著名的编剧。
   儿童成长,是一步一个脚印的事,是急不来的,也是急不得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