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29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漫谈“知足与感恩” 及孩子的教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3 09:2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知足与感恩” 及孩子的教育
  
  
   我们常听到长辈或是智者劝告世人“知足常乐,喝水不忘挖井人”。 “知足与感恩”成了幸福的法宝,最近阅读泰勒.本.沙哈尔(著名哈佛公开课“幸福课”主讲者)的书《幸福的方法》对此有一些感慨。
  
   我不太喜欢他人“知足”的布道,我感觉到这已沦入了空洞的说教。 实际上,人类自开始就没有知足过,我甚至怀疑“不知足”就是人的本性。 卢梭说“追求最大幸福”是人类自然特性,而世俗的人,总是又对“幸福”并不“知足”。 如果“不满足”真的是人类的本性,我们真的能“知足”吗? 我深感疑惑。
  
   然而,我非常认同泰勒.本.沙哈尔的观点“常怀感恩可以让人更加幸福”。 正如泰勒.本.沙哈尔所指出“人们正习惯了享受一切,而淡忘了是谁或是什么带来了这一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09:23:15 | 只看该作者
  按照泰勒.本.沙哈尔所说的练习“每晚睡前,记录一到三件你认为今天应该感激的人与事”,我与女儿一同练习了一个星期。结果发现,我最应该感谢的是“父母与妻子”,而这一切在没有记录之前,都习以为然,忘了他们默默地为我的付出。当然,我最应该感激的是这个绿色的星球,同样地我们一样习惯地对地球的掠夺,而忘了对它的保护。 中国的文化一直强调“孝”“忠”,这带有强迫的意味--这其实并不能真的达到“孝、忠”,而西方文化则比我们有更多的“感恩”元素,这是我们需要认真学习的地方。
  
   如何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知足”败给“感恩”,不仅是与人类本性的相宜的差别。更重要的是,“知足”更多的关注的仍是自我,而感恩则是关注其他人与物或事;知足是一种感觉,而感恩是一种“灵动”;知足会带来某种程度的惰性,而感恩会让人更有责任感,催人上进,于人于已皆有益,是win-win的局面。
  
   既然感恩事关幸福,我们没有理由在孩子的教育中不去关注和重视它。感恩应该纳入我们社会、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中,那么对于孩子的培养不能简单地“每天写一两件感恩的事”来例行公事。 “感恩”既然成了一个家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作为父母不需要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体现这个价值观,并在家庭传统中也体现它,这样孩子在家庭气氛中甚至都可以“嗅”出感恩的家庭价值观来。
3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09:23:20 | 只看该作者
正如提到的,人们特别容易健忘习惯了的事,坚持“反思记录”感恩的具体人与事,仍是很重要的实践,行为主义心理学也可以证明这样的反思的必要性。 一个对经常抱怨丈夫的妻子如果能进行“感恩反思”一百天,我敢打赌可以很大程度地改变她对自己丈夫的看法与态度;一个对父母不孝的人如果也能进行“感恩反思”,也会有一样的效果。
  
   在这个“溺爱及界限缺失及因无法管教而常打骂孩子”的教育大环境中,我认为,如果大家能坚持“感恩反思”并指导行动,会让孩子们与父母的关系更加融洽,让他们的心更加温暖、积极上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