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勃拉姆斯音乐作品赏析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第77号)
1878 年是勃拉姆斯创作作品高产的一年,一些著名的作品如《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学院节庆序曲》等,都是在这近两年写作出来的。
1877 年9 月的日子里,勃拉姆斯欣赏了好朋友约阿希姆的小提琴精彩表演,激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热情,但他这个人对于创作大型作品总是慎重再三,到了第二年才将作品构思成形而着手创作, 1878 年8 月的一天、他将写好的第一乐章小提琴独奏部分交给约阿希姆听取修改意见,但因为矛盾在两人中产生而各行其道,勃拉姆斯改变原先设想的写成四个乐章的计划,将协奏曲写成传统协奏曲三个乐章。后来两个人的关系又好起来了,勃拉姆斯还是不断征求约阿希姆的意见,许多地方的小提琴独奏都由约阿希姆来订正,当然,这位小提琴家着实不客气,他指出勃拉姆斯的作品许多地方太难,还说:
“对于不具有像我这样大手的人来说是太困难了。”勃拉姆斯开始没有采纳这个意见,执意写完作品,同时还题献给小提琴家约阿希姆,约阿希姆还是热情地为这部协奏曲写了独奏华彩乐段部分。1879 年元旦,这部协奏曲终于在莱比锡格万豪斯初演了,由勃拉姆斯亲自指挥,约阿希姆担任小提琴独奏,初演成功了。后来,勃拉姆斯还是听取了老朋友约阿希姆的建议,对于一些难度太大的地方作了修改,然后才送出版商出版。
勃拉姆斯开始构思协奏曲总是从交响性出发,力图展示他交响曲的才能和技艺,甚至试图将协奏曲写成四乐章的作品,只是后来又写成传统的三个乐章的结构,所以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常具有交响曲性质而被称为“带有独奏声部的交响曲”。《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典型地继承了古典时期三个乐章的协奏曲的严谨形式,特别是第一乐章中还运用了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整个作品音乐风格接近贝多芬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田园、牧歌风。作品中更多的却是反映了勃拉姆斯本人的特点,如严格中有自由奔放,温存中有激情,各种强烈对比,无论在主要段落还是连接部分都注重民族风味的旋律线条等。
第一乐章是不过分的快板,采用双呈示部协奏奏鸣曲式,在D 大调上用34 拍子写成。音乐一开始,第一呈示部的第一主题便由中提琴、大提琴和大管齐奏完整奏出、它宽广优美,具有明朗的色彩,是一支牧歌风格的歌唱主题:
紧接其后是连接部的一些主题,双簧管演奏忧伤的曲调,弦乐演奏动荡的音型伴奏,随后的发展中有九度音程进行的特征音调,有乐队全奏的高潮,当力度急转直下时,出现双簧管、长笛、小提琴声部的抒情性进行,它们对副部的主题是一个预示。当然,副部主题在第一呈示部中并没有正式出现,仅让人领略一下副部引子安祥的音乐片断,接着,弦乐组上出现了一个对比性的插句,这是一个坚定的呼唤,它的情绪激烈,步调勇武,采用玛祖卡节奏,经过一阵快速的进行,情绪紧张不安起来:
这样就为独奏小提琴的进入预先做好了准备。
第二呈示部开始,独奏小提琴出现了,但先演奏出一段篇幅较长的华彩性进行,而第一主题的片断轻声地藏在乐队中予以铺垫。不多久,第二主题便由独奏小提琴和第一小提琴交替奏出,这是一支美丽的旋律,充满柔情委婉动人。
这个主题兼具抒情性和戏剧性的特点,当独奏小提琴以上行的方式复奏这一主题时,效果更为动人,后来旋律又由乐队演奏,而小提琴则是较长较难技巧的独奏,以大跳的音程进行来发展,很有表现力,不过还是以弱结束。
结束部很具动力,它以突然的力度、调性对比,进而用和弦式的快速演奏,上下行的音阶式进行,乐队与独奏小提琴遥相呼应,如万丈瀑布一泄千里直接推向了展开部。
展开部主题发展手法丰富,音乐表现极强,共分四个阶段进行发展:
第一阶段由主部主题材料发展构成,只有十四小节。音乐开始是乐队强有力的全奏,小提琴声部先在a 小调上奏出变化较多的主部主题音调,随后转到C 大调。第二阶段主要由副部主题材料发展而成,共有六十小节之多。
先是乐队小提琴演奏副部主题,由C 大调转到c 小调,独奏小提琴则在乐队的切分节奏伴奏下奏出来源于副部结尾的抒情音调,当旋律交给乐队时,小提琴又奏起了前一后二的进行曲节奏的华彩段,接着乐队也将这个节奏在复调音乐中作了大的展开,并以此推向展开部的高潮。第三阶段由连接部因素发展而成,有十四小节。这里并没有用上原连接部的三个主题,仅是那个九度特征音调的发挥,乐队里出现了它,小提琴独奏声部则在它的基础上作一系列模进发展而成为华彩段落,并且乐队写法很精简,突出了小提琴技巧,给人以千头万绪的感觉。第四阶段又回用主部主题发展,主要以独奏小提琴声部作音乐叙述,大量的八度双音强奏,长串的琶音进行,尤像勃拉姆斯在向大地呼号;乐队演奏背景,这个背景有弦乐的震音,有木管和弦流动音型,特有戏剧性喧闹。总之,主部主题第一、二小节的素材在这个片断里得到精彩的展开,原先主部主题中协和的分解三和弦在这里变成了不协和的分解,一些强烈的切分节奏的运用,将听众带到了一座旋律交错发展的迷宫。顺便一提的是这样一段繁复变化的音乐需要相当的技巧才能演奏得好。
再现部的音乐几乎是按原来的顺序再现了呈示部中的所有素材,当然,在调性、和声与配器等方面有所变化。音乐首先是从乐队全奏开始,木管、法国号奏出主部主题,接着段落顺序一切照旧,调性有向升F 的变化以及到d 小调的结束,结束部加了一小段主部主题音乐的乐队演奏。值得一提的是独奏华彩乐段,当乐队停在D 大调作变化的主和弦时,独奏小提琴华彩开始了,这个华彩段原先是约阿希姆写的,后来一些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如克莱斯勒和海菲兹等都重新另行谱写,甚至约阿希姆的学生也写过。
音乐结尾,独奏小提琴在乐队安静的背景上高高轻奏,幻想色彩更具诗意,但结束时又进入欢快活跃。
这一乐章,音乐素材丰富多采,手法多样,情绪深深打动人心。
第二乐章是慢板乐章,采用复三部曲式,在F 大调上用24 拍子写成。
第一部分音乐开始,基本主题由双簧管奏出:
第二部分音乐转入升f 小调,小提琴的情绪比原来更复杂了,既有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也有不安定、颓丧的忧伤情绪:
开始时,这个主题只是在木管乐器组和法国号中进行,由于弦乐器组不参加演奏,双簧管又是在其甜美的音区里演奏,那朴素的牧歌风味显得特别突出,并且木管和法国号是像合唱那样一起演奏,使音乐兼有赞美、虔诚的风格,随后,独奏小提琴以装饰性的发展再次演奏这一主题,音乐给人以柔和美丽的感觉。这里,音乐感人之处在于它那自然直接的真情吐露,勃拉姆斯自己许多美丽可亲的歌曲也难于与之相比。
在这部分的独奏小提琴演奏段里,众多技巧性装饰旋律如同花腔女高音那具有悲剧色彩的咏叹调,乐队中弦乐与木管之间流动性旋律相互呼应,体现了勃拉姆斯多愁善感的性格。
第三部分音乐仍然从双簧管独奏的那一旋律在F 大调上开始,但只有两小节就转由独奏小提琴演奏了,接着双簧管又完整地演奏主题,独奏小提琴以八度跳跃作背景,最后独奏小提琴接过主旋律,音乐逐渐消失在极有情调的宁静之中。
这个乐章手法细腻纤巧,旋律简洁朴素,特别是将独奏小提琴华彩与音乐层层推进作了紧密结合,抒发了勃拉姆斯心灵深处的真挚情感。
第三乐章是欢乐的快板,但不过分的活跃,采用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式,在D 大调上用24 拍子和34 拍子写成。勃拉姆斯在作品初演时,对乐曲的要求仅是“欢乐的快板”,但约阿希姆建议说:“不要过分活跃吧,太难演奏了。”勃拉姆斯就照意见补上了“但不过分的活跃”的要求。
乐章一开始,由独奏小提琴以双音的形式演奏主部主题:呈示部的这个主题就无疑是在民间生活舞蹈音乐的基础上写成的,它节奏明快、情趣幽默,具有匈牙利的吉卜赛风格,特别在沉思冥想般的第二乐章结束后突然出现,更显得充满活力。主题多次反复呈现,炽热的节奏、大胆的和声、活跃的情绪,反映出匈牙利那些吉卜赛流浪乐师演奏的音乐特点。
乐章的另外两个插部主题穿插在主部主题的反复之间,一个以短小的切分节奏为特征,具有激昂、奋发的英勇性格:
一个带有五声音阶轮廓,具有展开多变后的温柔、摇荡的性格:
再现部主题虽然属不完整再现,但比原来有所扩充和发展,调性变化也比原来丰富得多,结束时还将独奏小提琴华彩段写成入新的成分。
尾声部分用了小急板的速度,从大提琴暗示主部主题的三连音开始,具有土耳其进行曲风格,接着主部主题在独奏小提琴上变化演奏,速度转快,木管上出现了第一插部那英勇的主题,多次将力度由弱到强进行处理,音乐越来越显得光彩、明亮,独奏小提琴超越于全乐队的力量之上,音乐到达高潮。然后,独奏小提琴作了些结束性的演奏,如与乐队交织演奏主部主题因素构成的片断,又如在低音弦乐的拨奏上轻奏双音旋律,最后,整个乐队突然以极强的力度全奏富于匈牙利特色的主和弦,从而结束了这部协奏曲。
这一乐章是这部协奏曲结束乐章,创造性手法有很多,再现部和大结尾的构思有独到之处,主题作各种变化音乐却在前后又能连为一统,调性布局特点明显,和声语言有浓厚的民间色彩。这些可以说是这部协奏曲的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