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33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世纪的昏黄回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6 15:0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鹿姐姐 于 2015-9-8 13:54 编辑

法国人自德彪西在《帆》、《亚麻色头发的少女》和《塔》等作品中出现了柔和的五声音阶化后,那柔和的色彩与悬浮着半静止和弦的东方色调,已经成为法国音乐况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第一场音乐会便处处可嗅到东方安谧而浪漫的柔情。比如开场首演的安德列·若利韦《小奏鸣曲》(1961年做)那凝动柔曼的第三乐章,长笛和单簧管交替、若隐若现的勾勒出异国色调的旋律线;梅西安《圣营耶稣的吻》,那右手声部清澈而富有调性色彩的旋律流过,宛若梵音彻响下灵魂的安详;Eric Tanguy为华裔建筑大师贝垏明所作的《明之乐》,不知道是不是映射贝垏明放在卢浮宫广场上的玻璃金字塔而受到法国保守派强烈反对这一事件,因为这部作品中最富有变化的元素――节奏,其变换就宛如一种金字塔的意象,越来约快,像拉风一般抽搐,最后结束在大提琴的打弦音上,旋律进行中五度的感觉营造出古老、神秘的东方氛围,而长笛的连续的颤音以及大提琴颤音的伴奏,则带有一种诡异、紧张的新奇音色。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但总的来说,这些东方色调的体现似乎显的有些印象化,只是先锋派们向外开掘时,对东方色彩丰富性的一种保留,而音乐的实质还是非常西方化的。



莱顿在他的名作《新自由主义》中写到:真正自由的人将采纳一切在他看来是有用和必要的东西,而不管它们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不知道是不是一个文化悠久的名族,在吸收异族他者的文化上,常常具有超强的消化吞噬能力,至少法国如此,这次音乐会上的作品,虽然有许多东方因素,但是却不觉的僵硬和突兀,这方面比我们中国的一些作曲家做的好。至少在音乐上,这场音乐会就是一个明证。但是在这个努力开掘新音色的音乐纪元,许多作曲家却常常丢掉那些“古典”传统的精髓。我常常觉得20世纪的音乐发展不若“黄龙三关”这一佛家偈语: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一奉古典与传统如神祗的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试图彻底摆脱传统的第二关;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复归传统的大彻大悟阶段。梅西安尊重传统,他的创新并不说明他对往日古典的背弃,而是精深的理解之上,正可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他能成就为横亘于后来先锋派作曲家面前的古典巨擘。让我们尊重传统、缅怀古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