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知道,小学生低阶段的绘画,是以教学年段的游戏性、绘制过程的随意性以及画面组成的图示化等等为其特点。在这一阶段的儿童,绘画的智力、技能尚处于一种萌芽状态,思维也以直觉思维为主。他们似乎天生就具有“艺术家”的素质,纯凭自己的天性,自己的直觉,想到什么画什么,画至哪里算哪里,那些简练、大胆的造型,响亮、明快的角色,丰富、新异的想象,常常使那些真正的艺术家们也扼腕叹绝。但实际上这一阶段的儿童绘画,是在儿童智力、能力尚未发展的状态下进行的。随着儿童身体发育,视觉感受力提高了,知识的增长,又促进脑力发展。在二年级及以后,儿童就会渐渐对原来的画不满意起来。这时,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作品中正努力接近现实,却又常流露出自己的感受,有时还要借用一些符号来表现物体,也会利用夸张的方法采用透明画法来塑造物体,并重视画面上地平线的作用。到三、四、五年级,儿童身体迅速发育,脑力训练迅速加强,知识量迅速增长,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大大提高,自我意识也很快增强。在绘画方面,视觉感受能力趋完善,有意注意力较强,对事物的观察也逐渐深刻化、明确化了。他们不愿意被人看作小孩,对以往涂鸦式的“儿童画”这一形式已不能满足。但由于思维认识能力的提高快,而绘画的技巧不可能同步提高,使他们既不愿意再画儿童画,又画不出他们喜爱的“成人化”作品,因而处于一种“眼高手低”的矛盾之中。
另外,一些外部的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也促进加剧了这种矛盾状态。首先是教材,现行教材是在许多地区教学的成功经验上,又集中了不少优秀美术教育工作的智慧,经过多次修订、改编后施行的,图例精美,有不少优点,但同时,似也存在着忽略转型期绘画教学的问题。教材中的图例要求或偏高、偏难,“成人味”较浓;或是“涂鸦”式的儿童画,两者之间缺乏比较合理的过渡。客观上造成四五年级学生学画的“不上不下”的矛盾状态。
其次是教师。以前,美术课作为“技能科”。并未得到足够重视,大批四五年级学生在转型期“流失”淘汰,部分美术教师对此已习以为常。现阶段,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各级教育部门对美术教育已相当重视,情况有所好转。但由于不少教师长期未意识到转型期的存在,或虽意识到但因各种因素而未加以重视,所以当碰到这类问题时,便感到应对无策;而近几年大量充实到美术教学岗位上来的新教师,则更缺乏对转型期的思想认识、心理准备和相应的业务素质。遇到进入转型期的学生因无兴趣,无信心而不敢画、不想画时,往往用简单化的办法对待,实际上使转型期来得更早。另外,由于参赛、展览等目的,强求儿童作一些符合评者、观者时尚口味的“儿童画”,或不顾学生实际,盲目提高,以成人眼光和要求判评学生绘画作业,也是促使转型期出现的不良因素。
另一个原因也不容忽视,这就是家庭及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社会上一些赛事的引导。一般地说,一二年级小朋友所作的充满童趣、天真烂漫、想象丰富的佳作,大家都会认同,但学生一到了四五年级,如果他还画这类画,有几个家长也会赞扬?有几次参赛事能让这些画通过?大家都希望他们画出“象样”的图画来,这个“希望”,在不知不觉中,也正促使转型期的到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