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4678|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留级,中学倒数,还能上哈佛商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30 16:3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孩子们以最真实的方式成长
  
  软实力和硬实力
   大多中国孩子从小都把硬实力(考试成绩、级别等)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所谓软实力(考试无法检验的能力,例如体育精神、抗压能力等)的培养,都是做做样子的摆设。一方面觉得用处不如硬实力大;另一方面,觉得软实力到成年后培养来得及,也只有那时候才用得上。
   而本书的主人公于智博恰恰相反,小时候把培养软实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成年后才开始培养硬实力。看了他的事迹,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什么都没失去,而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他们失去了太多几乎再也找不回来的重要东西。根据那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于智博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典型,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理由——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典型了!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是不是还在为家里孩子们的成绩而烦恼?有没有在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担心?赢在起跑线上就一定会赢得人生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6:31:08 | 只看该作者
  [图书简介]:输,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后劲。输在起跑线上又何妨,请看差生如何大翻身。
   第一本由孩子而不是家长和专家撰写的兼具家庭教育与励志作用的图书,孩子最清楚他的成功来源于什么!从一个留级后仍然排名倒数的孩子,到成功考入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 “全球领袖计划”成员,成长为500强企业抢手的国际化人才,为实现按照自己个性设计的人生规划而成为联想集团总裁高级助理……中间的差距是如何一步步缩小的?
   本书颠覆“赢在起跑线”的教育模式,阐述真正的成功不是考上名校,而是通过自我发现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最适合自己个性的成功之路)并实现它。无法通过考试检测的21项软实力在成长的道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未来职场成功和生活幸福的保证。
  “输”在起跑线上——学习的经历
3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6:31:17 | 只看该作者
1 留级在小学
   我是个普普通通的男孩子。不满6岁时,父母就把我送入上海市宝山区月浦二小读书。那时年龄小,不懂事,学习完全是为了应付老师和父母,整天就想着和小伙伴们能再多玩会儿。上课的时候总是眼巴巴地看着操场,抱怨时钟老和我作对,上课时间走得奇慢,一到下课却飞快运转。几乎每节课都要靠想象下课后怎样在操场欢跳才能熬过。好在我幸运地生在一个开明的家庭,当其他家长从小学一年级就狠抓孩子功课,为孩子写错一个字、算错一道题而严厉批评孩子时,父亲却对我说“80分左右就行了”,母亲更是对我的成绩“睁一眼闭一眼”。父母认为为几分成绩去点灯熬油不值得。那时候,他们希望我能拥有一个丰富、快乐的童年。
   上海锦江游乐场落成时,我是第一批游客,过山车坐了一回还要坐第二回。虽然每玩一次都要去排长队,但父母乐意陪着我、看着我去“冒险”。
   当“肯德基”快餐刚刚登陆上海,我就有幸专门从郊区的宝山到外滩去开“洋荤”。20世纪80年代的宝山宾馆是专门供宝钢的外国专家住的,妈妈一有机会就带我进去玩。
   小学二年级时,我眼睛不慎受伤,不能上课,只得在家休养。父亲就利用这段时间,带我去南京旅行。我们一起游览了中山陵、长江大桥、雨花台烈士陵园和玄武湖。游玩的时候,爸爸常对我说,好男儿就要志存高远,游走四方;妈妈也希望我能有更多机会增加见识。后来,父母还带我去过很多地方旅游,告诉我很多做人的道理。这些我当时都不能领会,但是,却在很多年后对我的人生起了重大作用。
4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6:31:24 | 只看该作者
爸爸妈妈还给我买了小手风琴,让我接受音乐的熏陶。可惜我当时没兴趣,坐不下来,后来没能坚持学下去,但毕竟在音乐方面,我沾了点儿边。现在想起来,还真要感谢他们。他们当时给了我体验音乐的机会,当发现我对此没有太大兴趣时,也没有强迫我继续学习下去。
   后来,月浦二小有开拓精神的校长试验性地开设了体育班。在学校的体育班里,我如鱼得水,乐此不疲,恨不得睡觉都穿着学校的运动服。但是,当时不少家长担心孩子因为过多的运动而影响功课,甚至个别家长要求孩子转班或者取消体育班。我父亲知道后,在家长会上慷慨陈词:体育可以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格,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体育比赛中败下阵。没吃过苦将来难成才,现在孩子不缺吃穿,缺的是吃苦的机会,体育训练就是最好的锻炼吃苦的机会。体育班的体验和收获,远不是课堂考试多得几分所能取代的……在他的坚持下,我在体育班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
   就这样,由于我的家人当时始终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观念,不久我成了体育班的主力,并代表学校在多次比赛中获奖。
   念到小学四年级时,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年我不到9岁,我的父母离婚了。后来我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5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6:31:30 | 只看该作者
  转学时,我只有9岁,因为年龄小,光顾着玩,没有注意到父母的变化,也不太清楚转学的原因,以为就是父母工作忙不过来,才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转学时,我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被迫降低一个年级,又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好在我那时候年纪小(本来我上学就早),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降一级也和班上同学差不多大。爷爷、奶奶特别体贴我,不愿意打击我的自信心,也没有告诉我真相。我当时还以为是因为年龄原因而降了一级。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在小学留了一级。现在看来,实在要感谢爷爷、奶奶对我的爱和保护,使我当时没有受到太大伤害。
   父母离婚后,父亲去了香港发展,妈妈回成都继续工作。虽然妈妈经常能来照看我,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与我的父母一起吃过一顿团圆饭,一起照过一张全家福。幸好爷爷、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宠爱,使我始终拥有家的感觉。
   从上海到成都,在转学初期,我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群体。最让我不习惯的就是语言。这里从学生到老师,说话基本都带着川音,起初我简直听不懂,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老俵”,也有同学嘲笑我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但这些倒对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一来老师及时制止了他们,二来我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什么的,其他的事情都没太放在心上,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体育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6:31:38 | 只看该作者
让孩子们以最真实的方式成长
    
    软实力和硬实力
     大多中国孩子从小都把硬实力(考试成绩、级别等)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所谓软实力(考试无法检验的能力,例如体育精神、抗压能力等)的培养,都是做做样子的摆设。一方面觉得用处不如硬实力大;另一方面,觉得软实力到成年后培养来得及,也只有那时候才用得上。
     而本书的主人公于智博恰恰相反,小时候把培养软实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成年后才开始培养硬...........
  -----------------------------
  有的时候养孩子也是个顺其自然的事情,小树长大也挺容易的,家长更多的关注孩子学习并不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关心孩子的兴趣,有的时候太关心则乱,我喜欢这个哈佛的男孩,也许他在国外的环境正好适合了他的发展,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思。到底我们怎样教育孩子呢?也许顺其自然更好吧,我们的孩子有的时候也不用怎么管教,相信他们能行。坦率的说我不喜欢虎妈的行为,我们当年没有虎妈这样的父母吧,凭什么自己要成为虎妈的父母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信自己是个优秀的人,孩子差不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1-8-30 16:31:4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解开了很多人的困惑,看后有大梦初醒的感觉,和其他书很不一样,但却是可操作性很强
  
  
  没有好成绩是绝对不行的。于智博的后劲不只在软实力,学习成绩的后劲也是惊人的
  
  三考gmat最精彩,取得了出类拔萃的成绩,获得了考取哈佛的起码资格,但光靠成绩不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高考状元考不上哈佛的原因,这和职场情况一样,光有学历还是不够,找不到好工作,升不了?位
  
  另外,听说哈佛更喜欢贫民家庭的孩子,看来是真的,于智博的爸爸妈妈收入不高,当年也是和他同步正在底层奋斗中……
  
8
发表于 2011-8-30 16:32:17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想吃柿子  回复日期:2011-8-26 16:14:00  有个性并不新鲜。但是,在中国几乎没有一本把个性和教育完整、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家教书。口头上似乎人人都在强调要注重个体差距,但是有谁当真去做呢?到底它又重要到什么程度?
  
  个性化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谓成功,就是每一个孩子将自己的个性发挥到极至以后的效果!!!教育家林格的这句评语可以说是一语中的,也为全国的家长和老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于智博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个性发挥到了极致的结果,而他的父母也做了大量、非常艰难的、保护他个性的事情。而这本少见的、由孩子自己写的(而不是得意洋洋的父母写的)家教书,由于从头至尾都是用个性化教育这条主线串接,加上教育专家的、非常客观的点睛之笔,可以说是个性化教育的经典之作。
  
  
  
9
发表于 2011-8-30 16:32:22 | 只看该作者
一般来说,一个有个性的孩子,家长和老师通常都不喜欢,例如韩寒,例如郑渊洁的儿子。难得的是,硬是挖掘出这么一个让家长和老师都喜欢的有个性的孩子。于智博浑身上下都透着优秀,是那种被大众认可的优秀,是那种每个人都喜欢的优秀,更是那种老师家长越看越喜欢的优秀。我们周围的同事总在议论他,有的老师甚至说:“如果我有个儿子,就希望他像于智博那样;如果我有个女儿就希望她能嫁给于智博。”
  
  
10
发表于 2011-8-30 16:32:30 | 只看该作者
 
  每个父母都在望子成龙风,每个老师都希望桃李满天下,他们都在拼命努力,有的拼命努力扼杀孩子的个性,有的在拼命努力保护孩子的个性,你的选择是什么?
  
  每个孩子也都在做,是拼命去做取悦父母和老师的事情,还是像于智博那样拼命去寻找自己的最佳匹配?并为此付出120%的努力去坚持?你的选择又是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