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楼
楼主 |
发表于 2009-7-16 16:46:56
|
只看该作者
|
23 海顿的其他优秀作品
此前我们花了不小的篇幅为大家介绍了海顿的交响曲创作历程。实际上,除了这104部交响曲之外,作曲家还有许多值得聆听的优秀作品。在本篇中我们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海顿的《交响协奏曲》、《小号协奏曲》以及他的弦乐四重奏、宗教合唱等。本篇中就让我们走马观花,看看海顿的这些决不逊色于其交响曲创作的优秀作品。
●两部杰出的晚期协奏曲
在海顿专题的一开始,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了他的两部大提琴协奏曲以及几部钢琴协奏曲,这是作曲家早期的杰作。此后海顿还为不同的乐器创作过数量众多的协奏曲——三至四部《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圆号协奏曲》、一部《交响协奏曲》以及一部《小号协奏曲》。其中的《交响协奏曲》以及《小号协奏曲》是海顿晚年创作的两部著名作品,值得重点介绍。
《降B大调交响协奏曲》(也称之为管弦乐协奏曲)编号为Hob.I:105,也就是说这部作品在海顿作品目录编年表中紧紧挨在其104首交响曲之后的。这部作品在听感上和海顿自己的交响曲有许多相似之处,不同点则在于它只有三个乐章,而非交响曲普遍的四乐章结构。所谓“交响协奏曲”也就是为多件管弦乐器而作的协奏曲,而海顿的这部作品是以双簧管、低音管、小提琴以及大提琴四件乐器作为主角的。据考证,《降B大调交响协奏曲》创作于1792年,也就是海顿第一次英国之旅期间。当时伦敦一度盛行普莱埃尔的“交响协奏曲”,音乐经纪人所罗门因此力劝海顿也写一部类似形式的作品,肯定能够博得伦敦听众的喜爱。作曲家欣然接受了这个提议,很快写成了这部作品。四件乐器成为四个独立的声部,海顿为每一个声部都写了丰富多彩的旋律,使四件乐器在这部协奏曲中相映生辉。三个乐章都充满了热情而愉快的气质,而其最后的终曲乐章则又带有一丝鲜明的复古气息,海顿在这里采用了数十年前使用过的技巧,以歌剧宣叙调来铺陈主题,小提琴在这里就好像戏剧女高音,透出一种独特的幽默而滑稽的戏剧性效果。
编号为Hob.VIIe-1的《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则可以称之为海顿在协奏曲领域的最高成就,也被普遍认为是作曲家最优秀的一部器乐协奏曲。在音乐史上原本便为数不多的小号协奏曲中,海顿的这部作品更被认为是同类作品中的瑰宝!根据史料记载,除了这部作品外,作曲家还写过其他管乐协奏曲,譬如长笛协奏曲、低音管协奏曲以及双圆号协奏曲等,但大多已经遗失,这部《小号协奏曲》是海顿写下的最后一部协奏曲,因此更显得珍贵。
小号在西洋乐器中是历史比较悠久的铜管乐器。其音色强烈明亮,锐利,富光辉感,是铜管族的高音乐器。它也可发出优美而富歌唱性的旋律,使用弱音器时可变换音色。不过早期的小号没有开音孔,不能吹出半音,所以它在早期管弦乐队中始终只能扮演配角。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一位维也纳宫廷乐团的小号手Anton Weiding(安东.魏丁格)在实践中改良的小号的性能,他的做法就是在小号上开几个小孔,然后通过加装按键来控制气流,这样就能够让小号拥有更为丰富的表现力。据史料记载,海顿的这部《小号协奏曲》就是为魏丁格以及他所改良的这种新型小号专门踱身创作的。
没有按键的早期小号
改良之后的小号
《降E大调小号协奏曲》创作与1796年,也就是海顿第二次从伦敦回到维也纳后的第二年。第一乐章是快板,降E大调,4/4拍。呈示部的第一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呈示,接着以全合奏方式来结束第一主题。然后出现下行的第二主题,旋即进入全合奏的终结乐句,简洁明了。主奏呈示部是由主奏小号重新吹奏的第一主题开始的。第二乐章为行板,降A大调,6/8拍。首先由弦乐器奏出西西里舞曲节奏的主要主题,主奏小号跟着重复一次。在本乐章中,小号与全乐队交相辉映,而造成调性的变化。第三乐章快板,降E大调,2/4拍,两个主题回旋奏鸣曲形式。三个弦乐器合奏主题,接着由全乐队重复主题一次,然后乐曲转为第二主题,藉着很起劲的乐句来结束乐队呈示部。接着由主奏小号轻松地吹奏出欢快乐观的主题,这是一段非常有名的旋律,主奏小号在高音区奏出嘹亮的音色,充分发挥出这一乐器的特色。结尾再现第一主题,直接把乐曲带进终结部。整部作品充满着庆典的欢乐气氛,所以海顿的这首《小号协奏曲》能够流传至今、历久不衰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海顿的弦乐四重奏概述
海顿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实也是“弦乐四重奏之父”。许多评论甚至认为,海顿对于弦乐四重奏这种音乐形式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要超过作曲家对交响曲发展的贡献。但有意思的是,作曲家曾经承认,自己使用这种形式创作音乐是“纯属偶然”的,可见海顿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完善了弦乐四重奏,而非刻意去创造或革新。他一生创作了一百余首交响曲,而其弦乐四重奏作品的数量也毫不逊色,粗略统计一共有八十多首,遗憾的是,至今尚无任何唱片公司将海顿所有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出版齐全。
所谓“弦乐四重奏”,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所组成的。这四种弦乐器代表四个声部,从而构成一个高中低音相当完整的小型乐团。海顿经过数十年对弦乐四重奏这一曲式的创作,逐渐确立了其基本创作技巧以及四乐章的整体构架。又经过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等一代代后辈音乐大师的完善,弦乐四重奏逐渐成为了“室内乐”的代表形态,其拥有均衡的四部合声,音色容易协调,表现力丰富,音域宽广,富于音色对比。
海顿从18岁开始创作弦乐四重奏,直到晚年一直未曾间断,作品往往是以曲集的方式出版,通常习惯以六首作品为一个整体,辑成一套。早期的作品作曲家自己称之为“多声部嬉游曲”或者“四声部嬉游曲”,在诸多方面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但在这个过程中海顿逐渐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形式。1772年左右的问世No.31-36《四重奏嬉游曲》是海顿在弦乐四重奏领域成功的开始,这六部作品甚至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巅峰之作”。此后作曲家又写下了No.37-No.42《俄罗斯四重奏》,这套作品是真正以奏鸣曲形式写成的现代弦乐四重奏鼻祖。而此后海顿的弦乐四重奏创作显得越发成熟、优秀,陆续写下了No.44-49《普鲁士四重奏》、No.50-56《临终七言四重奏》、No.57-No.68《第一、第二托斯特四重奏》、No.69-No.74《亚波尼四重奏》以及No.75-No.80《艾尔道迪四重奏》等。
在众多作品中比较引人瞩目是晚年的一些作品,具有代表性的则是No.75-No.80这六首。这套弦乐四重奏创作于1797年,也就是海顿写下《小号协奏曲》之后的一年。由于曾经出价转让给约瑟夫.艾尔道迪伯爵,所以有了《艾尔道迪四重奏》这样一个标题。实际上大家更熟悉其中三部作品的小标题:《五度》、《皇帝》、《日出》。d小调的No.76《五度》是因为其第一主题的主要动机为下降五度音型而得名。而降B大调的No.78被称之为《日出》,则因为整部作品体现出精神抖擞的气质而得名。C大调的No.77的第二乐章主题是著名的《皇帝赞歌》,所以被称之为《皇帝》。这个背景很能体现海顿“忠君爱国”的情结。在伦敦的时候,海顿便受英国国歌《神佑我王》的启示,很想为自己的祖国创作一首国歌。1796年,奥地利和法国开战,这一事件更激发了作曲家写作国歌豪情。不久之后,海顿根据《上帝保佑弗兰茨皇帝》的歌词,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写成的一首合唱曲,也称之为《皇帝赞歌》。1797年2月12日,在奥地利国王弗兰茨生日当天,这首国歌在维也纳国家剧院和各地的大剧院同时演唱。有趣的是这首当时的奥地利国歌现在是德国国歌。海顿对于这段旋律非常钟爱,在No.77弦乐四重奏中再次使用便是一个例证。甚至根据有些文献记载,海顿临终前正值法军进攻维也纳的关头,弥留之际的作曲家常常满怀深情地在钢琴上演奏这首歌曲,以期从中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晚年的杰作
从伦敦回国之后,海顿就再也没有写过交响曲,而1796年的小号协奏曲则是他在大型管弦乐创作领域的绝唱。已经处于垂暮之年的海顿,开始钟情于宗教作品的创作。而1797-1798年间写成的《创世纪(The Creation)》以及1799-1801年间写成的《四季(The Seasons)》则是其中最负盛名的两部清唱剧,前者更被誉为是作曲家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海顿之所以会将自己晚年创作的重点放在宗教清唱剧方面,学界一致公认的说法是作曲家在自己的伦敦之旅中深受亨德尔《弥赛亚》的影响。看过我们前面文章的读者应该知道,亨德尔以及他的这部宗教神剧在英国享有盛誉,经常可以在重要宗教节日以及仪式上听到其优美而圣洁的旋律。海顿受到启发,因此也力求创作出一部不朽的宗教音乐。作曲家最终确定以《圣经》中的“创世纪”部分为内容基础,同时借鉴约翰.米尔顿曾经为亨德尔撰写改编的《创世纪》歌词。
全剧分为三大部分,由合唱、独唱咏叹调、重唱和器乐间奏组成。第一、二部分分别叙述上帝造天、地、昼、夜、海、风、火、声,以及植物、动物等;最后,上帝又依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人类的始祖——亚当与夏娃。第三部分表现亚当与夏娃因吃了“智能之果”而被逐出乐园的痛苦,同时以人道主义精神描述了他们因为有了知识和爱情而喜悦。“创造”的过程也被完全世俗化地处理了,以至于人们认为它“与其说是赞美创造的神,不如说是赞美创造的工匠”。这部作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洋溢着光明和欢乐,海顿的器乐作品中原有的朴实无华、通顺和谐的特点得到了更加亲切感人的体现。其中大量生动的描写段落和丰富的想象,如“日出”、“溪流”、“鸟鸣”、“野兽画像”,以及序曲中许多新颖的半音和声手法,成为后来浪漫派作曲家们汲取灵感的源泉。
海顿以自己最饱满的创作热情完成了《创世纪》,虽然作曲家当时已经六十出头,但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却发挥出了自己最大的潜力,并将数十年来的音乐创作经验融入到这部作品当中,所以《创世纪》1799年首演时引起了轰动。然而这些成功在许多熟悉作曲家的人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部作品显然是海顿一生信仰最为虔诚的表露,所谓真情实感造就最动人的旋律!
●结语
1803年之后,海顿的健康状况开始出现问题,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他已经无法再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1809年5月维也纳再次遭到法国侵略者的进攻,炮火隆隆不绝。海顿唯一可以做的就是用自己曾写下过无数优美旋律,现在却已粗糙衰老的双手,反复在钢琴上弹奏那首最能体现自己忠君爱国之心的《皇帝颂》,以表达自己对侵略者的痛恨。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1809年5月31日,这位“交响曲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在炮火中与世长辞。海顿对君王贵族的愚忠和妥协,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他在音乐创作领域的作为,但问题在于,海顿就是海顿,他是独一无二的!其音乐中所透出的优雅、平和、幽默、质朴的气质是世界古典音乐宝库中不可忽视的瑰宝!我们对作曲家海顿的介绍至此告一段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