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刘婧老师 于 2013-7-30 10:28 编辑
幼儿园是早一点?还是晚一点?当你有机会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建议是慢一点,等一等!有的时候晚一点去幼儿园未必不是一件好的事情!
晶晶的女儿两岁半,按说可以去上幼儿园了,但她却说服家人,让女儿在家里再待一年,等到3岁半时再说。作为一名幼儿园的老师,晶晶比普通父母多了一个优势,她非常清楚幼儿园对孩子有哪些要求,有哪些技能训练,无非是专心听故事,跟从老师的指令,在课堂上有一定的专注力,能分享……“女儿还比较小,我不认为她应该从这么早就开始被关在教室里,给她多一点时间自由玩耍而不是听老师讲话会更好。”正是这样的考虑让晶晶在无数次面对朋友的质疑“你怎么还不送她去幼儿园”时,依然坚定。
晶晶肯定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决定居然“呼应”了美国主流社会兴起的一股潮流。那就是,很多父母都决定推迟一年孩子的入园或上学时间。
这股潮流的起始是2006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发布了一项调查结果:小学同年级的孩子中,年龄大的孩子在数学和科学标准化考试中的成绩要比年幼的孩子高4~12%,虽然这种优势到了中学时会缩小至2~9%,但它并没有消失。
2008年,一本名为The Story of Success的书进一步强化这种观点。它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数据证明了,无论在运动场还是学校里,又或者其他领域,一个群体中年龄较大的孩子更易成功。
另外,2001年美国政府颁布的No Child Left Behind法案让学校直接对学生的阅读和数学水平负责,如果学校的成绩不达标,学校就可能被关闭。所以学校把很多课业负担都转嫁到孩子们身上,而很多父母不忍心让孩子从小那么辛苦。
这种种因素加在一起,让推迟孩子上学这件事形成潮流,尤其是男孩子的父母考虑到男孩本来就晚熟,就更愿意晚一点入园、入学了。
不过,在一些教育专家看来,这个潮流已经被过分夸大了,决定孩子什么时候进入幼儿园或者学校的最关键因素仍是孩子的表现,而不是简单地划年龄线。但究竟怎样判断孩子是否准备好了呢?
客观地评判孩子的能力
根据孩子的能力判断他是否准备好了。这句话看上去简单,实则不易。因为客观评判孩子的能力需要排除许多主观因素。有的父母急切盼望孩子早点去过集体生活,因此觉得孩子早就准备好了。有的父母希望让孩子在家多待一年,而因此觉得孩子并没有准备好。
孩子是否准备好,绝不仅仅看他认了多少字,或者能数多少数,其他一些更重要的考核指标还包括:他和同龄孩子相处如何?他遇到问题时只是依靠自己,还是会寻求小伙伴或成人的帮助?如果他与别人交流、互动的能力较差,就表示他还没有真正准备好。
提前考察幼儿园或学校的情况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除了观察孩子的能力,你还需要了解你想进入的幼儿园或学校的情况。它是比较传统的、对孩子的认知能力要求比较高,还是对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协作能力要求比较高?它对最开始对孩子有哪些要求?当你对这些情况有所了解后,你在决定什么时候把孩子送去时也会少几分彷徨。而且有了一个大概方向之后,在孩子入园或者入学前的几个月时间里,你也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孩子做些准备。
接受“没有完美的选择”这件事
虽然,在做决定之前,你尽一切可能为孩子考虑周到,但等待孩子的是什么结果,他又将面临哪些问题绝不是你能控制的。所以,决定好了就不要再纠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到问题时积极去解决就好。
而且,不管是幼儿园或是小学,这仅仅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不管这段旅程从孩子几岁时开始,最重要的是你给他的支持。比如你是否积极和老师探讨孩子的问题?你是否配合老师完成小集体里需要你去做的事情?你是否给孩子提供尽可能丰富的生活,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的补充,比如去博物馆,给他讲故事,做一些家庭科学小实验?你是否告诉他,他进步时你为他高兴,他遇到问题时你永远站在他身后?这些,永远比你决定几岁让孩子开始上学更重要。
上幼儿园,他准备好了吗?
如果你的孩子可以做到下列这几件事情,那么表示:嗯!你真的可以放心让他去幼儿园了。
* 安静地坐着,听10分钟故事。
* 能与他人合作,比如轮流、分享、解决冲突。
* 能听从一两步简单的指令,比如选一本书,把它放在桌上。
* 需要的时候寻求帮助。
* 能说一个完整的句子,并让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理解他的意思。
* 自己上厕所。
当然,这些能力都不是一天练成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可以提前一两个月做如下准备练习:
* 使用剪刀。
* 从1数到10。
* 解扣子、扣扣子。
* 打开和关上自己的包包。
* 正确使用铅笔和蜡笔。
* 识别几个最常用的字词,比如老师、坐下。
* 写自己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