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322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长次序:先建善心,再学防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5 12:52: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一种计算机游戏,玩法是依据着剧情,在计算机发问时,选择不同的方式回答,可导致往后出现了不同版本的剧情,由此引申出多个结果。
   
  父母在养育孩子时,岂不是也正在玩这种游戏?生活中,会遇到孩子不时向你询问一些处事的问题,这其实是建立孩子人生观的重要时刻,切勿掉以轻心,应谨慎回答。给孩子灌输了正确的观念,抑或制造错误的信息,全赖父母如何运用经验和智能,选择答案。
   
  就用“小孩子跌倒”来打个比方,究竟是实时过去将他扶起,还是鼓励他自行站起来?
   
  事后,该是斥责他不小心,还是哄他不要哭?不同的处理方法,足可令孩子长大后,走向不同极端,变成一个听话却不勇于冒险的胆小鬼,又或是一个无所畏惧、做事不顾后果的人。昔日的老人家,见后辈摔跤,会抢前拍打地面,算作是对那片“害”孩子跌倒的土地作出的“报复”!俗语有道:“拉屎不成,归咎地硬”,这又会使他日后变成个什么样的人呢?
   
  还有诸如在学校被同学欺负、被老师冤枉等问题,亦属常见。
   
  当中亦有较为软性的抉择,并不直接关乎于孩子本身,而是当孩子们在街头看见了乞丐,该是如何向他们提出指导。街上的乞丐,除衣衫褴褛外,有的是残废了手足,有的是满身疮疥,亦有妇女手抱婴孩求乞。若然孩子开口问:“要不要给他施舍?”父母该是如何反应?
   
  从前的父母,会从裤袋里掏出零钱,交到孩子手中,让儿女亲手种福,将碎银放在乞丐的面前。如今的父母,会用电光石火的速度打量那“讨饭的”,再施展一招“慧眼识穿人”,提醒身边的孩子:“别中计,这家伙是假扮的”,说罢就赶紧拖着孩子“逃亡”。别说是碰到了“讨饭的”,路上一干的卖旗筹款,慈善推销,同样也是一边轻呼“骗子”,一边扶老携幼拔足飞奔!
   
  施舍一个小钱,是善心的表现,也是济弱扶贫的教育。然而,大家的疑心也不小,谁都知道,这年头是满街的“假乞丐”,本身有家有室有积蓄,根本不用行乞,却把乞食当成一种职业,天天“上班”。更可怕的,是进展成为“企业经营”,骗取市民同情。操控着这一批乞丐,其实盘中之钱,尽入幕后黑手的袋中。更甚者,有歹毒的匪帮,拐抓些小人儿,砍断其手脚,运到各地当乞丐。对这些坏分子,若加以援手,实质是助纣为虐,变相“帮衬”犯罪集团,反而使更多人受害。
   
  然而,在孩子面前,对行乞者视而不见,岂不也是灌输入了一种拒绝帮忙别人的观念,令他们变成事事怀疑,不信任周遭的事物,戴一副脱不掉的有色眼镜?谁是乞丐,谁是骗徒?如果是一竹篙打翻一船人,那些真正需要援手者,可不就更加孤立无援?只为了恶劣的骗徒,却完全消除了自己以及孩子们的善心,不也是以恶易恶的下策?向子女示范了“凡有怀疑就往坏处想”的错误观念,对整体人生观、世界观,并没有裨益!
   
  帮忙他人的原则,应是宁纵毋枉,即使错帮了几人,也不愿一个真正需要相助的人受到了冷落。所以,对于街头的乞丐,倒不如一律当他们是需要帮助的人。假如那只是无伤大雅的一角几毫,纵是受了骗,吃了亏,只要是亏得起,又何须要耿耿于怀?功利的社会,不就是“利用”和“被利用”的交替循环?许多时候,明知是做了“被利用”的角色,也会安然地、慷慨地,接受和完成任务,也就是这么个显浅的道理。
   
  亏不起的人,做不了大事。切勿让外在的环境问题,扭曲了孩童的心性;先建立善心,再学习防人,更是个理想的成长次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4:25 | 只看该作者
我喜欢上了妈妈的与众不同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4:31 | 只看该作者
小时候,妈妈简直就是我的“心腹大患”,因为她太与众不同了。我很早就知道了这一点。

  去其他孩子家玩的时候,他们的母亲开门后,说些“把你的脚擦干净”或“别把垃圾带到屋里”之类的话,不会让人觉得意外。但在我家,却是另外一种情形。当你按响门铃后,就会有故作苍老的声音从门里传出来:“我是巨人老大,是你吗,山羊格拉弗?”或者是甜甜的假嗓子在唱歌:“是谁在敲门呀?”有时候,门会开一条缝,妈妈蹲伏着身子,装得跟我们一样高,然后一板一眼地说:“我是家里最矮的小女孩,请等会儿,我去叫妈妈。”随后门关上大约一秒钟,再次打开,妈妈就出现在眼前——这回是正常的身形。“哦,姑娘们好!”她和我们打招呼。

  每当这时候,那些第一次来的伙伴会一脸迷惑地看着我,仿佛在说“天哪,这是什么地方”。我也觉得自己的脸都让妈妈给丢尽了。“妈——”我照例向妈妈大声抱怨。但她从来不肯承认她就是先前那个小女孩。

  说实话,大人们都很喜欢妈妈,但毕竟与妈妈朝夕相处的是我,而不是他们。他们一定无法忍受“观察家”的存在。这是个隐形人,妈妈经常跟他谈论我们的情况。

  “你看看厨房的地面,”往往是妈妈先开口。

  “哎呀,到处是泥巴,你才把它擦干净,”“观察家”同情地答道,“他们就不知道你干活有多累?”

  “我猜他们就是健忘。”“那好办,把污水槽的抹布交给他们,罚他们把地面擦干净,这样才能让他们长记性。”“观察家”建议。

  很快,我们就人手一块抹布,照着“观察家”给妈妈的建议开始干活了。

  “观察家”的语调和妈妈如此迥异,以致根本没人怀疑那就是妈妈的声音。“观察家”注视着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不时地挑毛病、出主意,所以我的朋友们经常问我:“谁在跟你妈说话?”

  我真不知如何来回答。

  时间流逝,妈妈的言行没有丝毫变化,但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有了改善,一个偶然事件使我第一次意识到,拥有与众不同的妈妈是很不错的事。

  我家住的那条街,有几棵参天大树,孩子们喜欢沿着树爬上爬下。如果一个妈妈逮到哪个孩子爬树,马上就会引来整个街区的妈妈们,然后是异口同声的呵斥:“下来!下来!你会摔断脖子的!”

  有一天,我们一群孩子正待在树上,快活无比地将树枝摇来摆去。刚好我妈妈路过,看到了我们在树上的身影。当时,大伙儿都吓坏了。“没想到你还能爬这么高,”她大声冲我喊,“太棒了!小心别掉下来!”随后她就走开了。我们趴在树上一言不发,直到妈妈在视野中消失。“哇!”一名男孩情不自禁地轻呼,“哇!”那是惊讶,是赞叹,是羡慕我拥有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妈妈。

  从那天起,我开始注意到,同学们下午放学回家的时候,总喜欢在我家逗留一段时间;同学聚会也经常在我家举行;我的伙伴们在自己家里沉默寡言,一到我家,就变得活泼开朗,跟我妈有说有笑。后来,每当我和这些伙伴遇上成长的烦恼时,总愿意向我妈妈求助。

  我庆幸自己是妈妈的女儿,我终于喜欢上了妈妈的与众不同,而且为有这样的妈妈感到十分自豪。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4:53 | 只看该作者
孝顺,是一种储蓄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5:01 | 只看该作者
我妈妈在家里威信很高,她平日里话虽不多,却是句句厉害。十年前妈妈生病,我把她接到家里住,记不得是什么原因,我在饭桌上朝她发了脾气。妈妈看住我,缓慢地一字一句说:“你看看妞妞,你怎样对待我,她以后也会怎样对待你。”我看了一眼桌边的女儿,妞妞正眨巴着天真的眼睛,似懂非懂地听着。我被妈妈的话吓着了,赶紧收敛。

  少年时气盛,做事根本不考虑后果;等有了后代,好像就看见了自己的翻版,看见了轮回。非常害怕孩提时代的遗憾在孩子身上重现,所以有父母对孩子一味严格要求,却忘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拯救妈妈生命的那一年里,跑医院我把腿都跑细了,但我因为有了妈妈那句话,付出的同时又有一种“储蓄”的感觉——今天我对妈妈孝顺,女儿以后也会孝顺我的。

  果然,女儿长大后跟我非常贴心。母亲节、妇女节和我的生日她都会买一样东西给我,小到一朵花一张卡片,大到一枚银戒指。进大学后因为她选读第二专业,周末寝室里只剩下她一个人,上星期她请我去大学“旅游”。我早早下班乘车前往,校门口接到我后,女儿挽着我进小店拍电脑大头贴,我们脸贴着脸一张张摆造型,母女赶上恋人般亲热。然后,她带我去买小吃,选了各种食品去“麻辣烫”,再买鸡蛋煎饼,买一根根长长的爆米花。

  来到寝室吃完,女儿安顿我休息,铺好床,杂志、台灯、半导体、茶水放到我的手边,然后她去教室上课。我呆呆地受女儿的安排,任她付账,听她数落,看着她用细细、白白的手做事,心里竟是欢喜得厉害。我好像看到十年前的自己,在对妈妈尽着女儿的孝心。

  这时候,我想起了妈妈说过的话,“你怎样待我,她以后也会怎样待你”,幸好幸好,当年我对妈妈够孝顺的,幸好幸好,这些年我对婆婆也很好,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孝顺是一种储蓄,储蓄到期了,总是能兑付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5:43 | 只看该作者
孝顺,是一种储蓄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5:58 | 只看该作者
幼年偶然事件的重大影响
8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6:07 | 只看该作者
 故事一:谁是最伟大的导演

  斯蒂文·斯皮尔伯格不仅是美国人的偶像,更是美国电影的奇迹,他拍的《侏罗纪公园》,创下了电影史上全球票房最高记录,同时,在全球十大卖座影片之中,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就占去了一半。

  这位伟大的导演诞生于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位电机工程师,母亲曾是一位钢琴演奏家。斯皮尔伯格在他的电影中,融入了大量的科学和艺术特效,其中很多都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父亲对斯皮尔伯格科技方面的教导,以及母亲对他在美学方面的熏陶,使斯皮尔伯格在其作品中,致力寻求科技与艺术的奇幻结合。

  此外,斯皮尔伯格成年后从事电影艺术生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源于他对故事的喜好以及第一次电影院的经历。小时候,斯皮尔伯格的父亲就非常喜欢给他讲故事,尤其是讲自己在二次大战期间,在缅甸与日军战斗的神勇经历,这在斯皮尔伯格一生最钟爱的作品《辛德勒的名单》中可以反映出来。在他5岁时,父亲带他去看了第一部电影《戏王之王》,这部赢得奥斯卡奖、由Cecil B.DeMille执导的马戏团史诗电影,带给了小斯皮尔伯格极大的震撼。因此,当他长大后开始正式从事导演职业时,便努力地寻找第一次看电影所带给他的“震撼”的感觉。斯皮尔伯格一生的电影追求,就是希望自己的电影能够带给观众“震撼”与“感动”,透过他的电影作品《外星人》、《侏罗纪公园》、《兄弟连》,我们可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的这一理想。

  最伟大的导演并不仅仅是斯皮尔伯格,还有他的父母!

  某些机遇(偶然事件)会影响我们的职业选择,甚至未来命运,正如弗洛伊德所分析,我们每一个人经历的幼年偶然事件看似偶然,但往往会对个人的成长有不可逾越的影响。

  身为父母,我们应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处,为孩子着想,带给孩子积极的影响。

  故事二:黄炎培和一个鸡毛掸

  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教育子女问题上,黄炎培先生谨言慎行,认为身为父母者,应从言谈小事上给孩子以积极正面的影响,从日常生活中,创造适宜的情景去教育孩子,而不是空洞的说教。

  一次,黄炎培故意将一个鸡毛掸摆在书房门口的地上,看看子女们进出门口的反应。三个孩子,经过书房门口的地上时,有的只是看了一眼而没有反应,有的干脆装着没看见,从鸡毛掸上跳过去。黄炎培先生的夫人从外面走进来经过书房门口,看到鸡毛掸掉在地上,她并不知道这是先生故意安排的,便弯下腰捡起鸡毛掸,将它放回原处。

  黄炎培先生立刻把子女们叫到跟前,对他们说:“你们是否看到了鸡毛掸?为什么都视而不见?只是随手的一弯腰,你们都不愿意做,太不像话了!看看你们的娘!”

  儿女们听了父亲的教诲都非常羞愧,母亲的这个小举动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态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叶圣陶说:生活即教育。的确,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我们教子的课堂,也可以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内容。

  父母潜意识的行为,会带给孩子很大的触动。他们可以从父母的行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身为父母,时时刻刻都要接受子女的考验。因此,为人父母者必须为真实的人,不能虚假造作,不要小瞧了孩子的观察力,他们绝对能够洞悉一切。

  故事三:向星星攀登

  舍利·安·杰克逊博士, 一个相貌平平的黑人女科学家。这位拥有学术界、政界和商界多重背景的杰出女科学家是美国的明星,在美国与迈克尔·乔丹一样,拥有众多的崇拜者。

  是什么力量让这位普普通通的黑人女性,拥有如此不凡的魅力?是她内在的生长力量——坚忍不拔,积极上进,勤奋工作。杰克逊博士回忆说:“一部分可能是我的个性吧,另一部分一定是我父母的教育!”

  杰克逊博士的父亲并不是什么高级知识分子,而是一个从普通邮递员干起的工人,杰克逊的母亲曾经做过的工作也只是教师和工人。虽然这对夫妇受过的教育程度并不高,但他们却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这就是对“教育”的执着。他们坚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因此,杰克逊博士的父母非常重视在家庭中对小杰克逊进行教育,早在杰克逊上学前,就开始对她进行启蒙教育。杰克逊博士的父亲经常告诉小杰克逊的一句话是:“向着星星攀登,你才能爬上树顶。最起码,你能离开地面。”日常生活中,父亲也不失时机地对小杰克逊进行这种思想的教育。当杰克逊博士回忆起自己成功的经历时,仍然认为是父亲的这段话,令她志当高远。

  在这种“向着星星攀登”的信念的支持和激励下,杰克逊博士克服了种种困难,以坚韧的毅力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开拓自己的事业,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终于成就了以远见、重点、决心而著称的“明星科学家”。她成功地在1999年接手了面临危机的美国任斯利尔理工大学,制定了一整套“任斯利尔复兴计划”,立志把任斯利尔建为全美乃至全世界的一流大学。她上任后奇迹般地为任斯利尔筹集到了6亿美元的资金,筹建了生物技术及跨学科研究中心,并根据市场需求开办了游戏专业等新兴专业。

  成功的家庭教育始于细节,教子应从细节抓起。事实上,每一个细节,连在一起就成为了孩子的习惯,正是这样一些细微的习惯,决定了孩子的人生。

  没有一夜成功的捷径,做为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和习惯,并加以引导。

  父母的身教重于言教,耳濡目染间,孩子会成为父母的一面镜子。

  父母自我提高卡

  请回想一下:

  1、当孩子表现出某种行为时,你是不假思索地作出评判,还是仔细思考30秒之后再作出评价?
  2、你是否信守承诺?
  3、请孩子拿东西时,你是只用手指点,而不具体告诉孩子东西所在的位置?

  请认真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然后尽快地加以改正。兴许,以前你已在不知不觉中带给孩子许多的伤害。
9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6:23 | 只看该作者
餐桌上的教子术:食育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3-5 12:56:31 | 只看该作者
对儿童教育,日本人在注意加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教育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强化食育。

  参与制作食物

  在一位日本朋友家里做客,我多次发现,朋友家的餐桌犹如课桌,这家夫妇俩经常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食育”。吃饭时无论是品尝山珍海味或是粗茶淡饭,都不忘类似于中国“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庄稼的春种秋收,都是老百姓出力流汗,辛勤劳动得来的。除了传统教育外,还让孩子参加食物的制作,去亲身体会有劳动才有收获的感受。如此使孩子不仅常怀一颗感激之心,而且在饮食中得到了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幼儿园内无人挑食

  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生。在日本幼儿园里用餐的孩子,几乎没人挑食,听从老师安排伙食,营养均衡,胖墩明显减少。

  融会艺术想像力

  更加令人叫绝的还有,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老师和父母都善于将培养孩子的艺术想像力融会于饮食中。比如,餐桌上的色拉,有如秋天的景色,在那碧绿的森林里,既有黄叶又有红叶;那些肉馅则如凋零的枯叶飘落在大地上;一道加入了海带的五香菜串儿,那海带丝就像扎在姑娘头上的黑丝带……儿童对此有兴趣之后,对每一种饮食,都会作出极为丰富的艺术联想。

  有些动物不能吃

  另外环保教育也是食育的重要内容。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生物应该保护它,什么动物不应该随便吃它,以此来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嚼“玩具苹果”

  在另一位日本朋友家里我看到一件出人意料的事。有一次,朋友拿玩具示范教育孩子,受教育的孩子不一会拿着削好皮的“玩具苹果”给他吃,朋友竟然煞有介事地当着孩子的面,咬了一口“苹果”嚼了起来,孩子高兴地去玩了,他尽管很快吐了出来,可我甚感大惑不解。

  两天后,我终于悟出了那位父母当时为何要接受孩子的玩具苹果,还咬了一口的奥妙所在。我想这位父母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者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用宽容、呵护和培育去精心维护了一个幼小生命的尊严。这是对儿童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身负教育职责的父母,更应具有这种智慧。

  如果你面对“玩具苹果”,真的愿意咬嚼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