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身在宁大会却想起许多在德国的往事 同样是大学校园,风情迥异,但不变的是郑洁对 钢琴演奏的痴迷。郑洁现在主要是学生上艺术欣赏课,她完全可以通过电化教学的手段让学生欣赏碟片里的世界名曲,然后进行讲解。但是很多时候,郑洁是用自己的弹奏来演绎世界名曲的,她想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世界现场交流的特殊魅力。 郑洁喜欢钢琴,她认同这样的看法:“钢琴是乐器之王,正因为它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力,所以能给听众许许多多想象的空间。”她希望更多的人能了解钢琴,喜欢钢琴。 在德国取得了钢琴演奏博士学位之后,郑洁面临着多种选择。一种是做职业的演奏家,通过经纪人,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可是这样的日子对一位女性来说有点累,对自己家人来说也显得有些自私——因为无法经常地回家看看。留校当老师教授钢琴课也是一种选择。但是郑洁想,既然教授钢琴课,为什么不回到祖国、回到家乡?那里的孩子也需要有人来点拨呀。 所以当一些朋友听说她要回来,都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惋惜之情的时候,郑洁笑着说,我不回来才是不可思议。这里有我的家乡,有我的亲人,还有那么多喜欢钢琴的孩子,我为什么不回来? 所以当通利琴行的小琴童到繁景社区与居民搞联欢的时候,她不但乐意随行,而且她会把她多年用心体会的乐曲悉心地演奏给社区的孩子和居民听。她说:“我要让更多的孩子、更多的人享受高雅的艺术。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十分高兴的去跟更多的琴童和老百姓分享音乐在我心中的感受,让他们了解音乐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的,它可以令我们每个人生活得更滋润﹑幸福。” 身在宁大校园,郑洁也会想起在德国读书的一些往事,毕竟她在那里生活、学习了6年。 1999年她去德国也是有一点风险的,因为她放弃了在上海音乐学院求学的机会,万一去了那里没有考取又灰溜溜地回来,那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好在郑洁功底扎实,结果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慕尼黑音乐与戏剧学院。这样,她在德国一呆就是6年,前四年是本硕连读,后两年是读博士学位。这6年工夫,在简历上只是增添了这样几行字:获第三届德国慕尼黑国际青年钢琴比赛第一名,获第六届意大利Seiler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获2004年德国汉诺威肖邦基金会奖,获第十九届意大利Citta di Marsala国际钢琴比赛第二名,获2005年YAMAHA欧洲钢琴基金会奖。但其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说出来也许能够写成一本书。 郑洁在德国打过三种工。最早一份工作是到面包房做面包。这份工作需要在凌晨4点钟一过就起床。为了不让自己睡过头,郑洁在床头摆了三个闹钟。德国人向来以严谨出名,如果你迟到了,也就意味着你失去了这份工作。当时,郑洁刚到德国,她用家里带来的生活费在当地买了一架钢琴,她的下半年的开支已经预支了,不打工就无法维持生计了。这样的艰辛的打工生涯将近持续了一年。后来,郑洁还当过大剧院的检票员和领座员。对这份工作,郑洁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演出开始以后,她可以免费欣赏大师的演奏,仿佛在聆听一堂公开的音乐课。再后来,郑洁小有名气了,她的打工方式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以教师的身份个对个地教授孩子钢琴课,这些小琴童既有华人的孩子,也有外国小朋友。这份工作对郑洁来说是驾轻就熟,收入也相对丰厚一些。 但是,打工仅仅是维持生计的手段,她到德国来是为了完成学业的呀。导师一周给她上一次课。但外国大学的教学方式与国内有所不同,导师也会帮助你分析乐谱,并且说得很仔细很透彻,但仅仅是乐谱中的一小段,其余的乐谱段就要靠你自己琢磨自己感悟了。他们更多的是跟你聊音乐,让你自觉自愿地用心体验音乐。到了郑洁这样的层次,仅仅把技术表现得无懈可击已经不够,演奏是二度创作,演奏需要深度和感染力,需要显示自己的见解和个性。于是,除了打工,郑洁把大量时间都花在了体验生活和感悟音乐上,以及有所感悟以后反复地弹奏。不过郑洁说:“打工也是体验生活,虽然因此损失了不少练琴的时间,但我一点儿也不后悔。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我的音乐将会缺少许多生命力和感染力。” 那个时候,真是对人的悟性以及毅力还有体力的一种考验。一套参赛的曲目有若干首不同风格、不同难度的曲子组成,演奏时间大概是70分钟。比赛通常要经过三四轮,你就得准备三四套参赛曲目。把这些曲目过一遍,就需要三四个小时。把这些曲目弹得出神入化,让评委们为你投上珍贵的一票,那又得化多少时间? 站在宁大校园的郑洁,很庆幸自己挺过来了。当时博士学位评审的时候,有8个评委,通过的标准是所有的评委都要打出满分。
钢琴演奏博士——这个称号对郑洁来说,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份责任。她热切期待着宁波大学音乐学院的成立,希望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在自家门口念上音乐学院,然后渐渐进入音乐艺术圣洁的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