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24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电影遇上钢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8-26 15:17: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奥斯卡金像奖有部电影得了三项大奖-「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及「最佳改编剧本」,那就是战地琴人(The Pianist)。这是部描述二次世界大战时,波兰首都华沙市一位出名的广播电台钢琴演奏家死里求生的悲惨遭遇。近年来好几部电影都看上钢琴,以她为主角来表达人生多面向的情感,就我所知就有「The Piance」(钢琴师和她的情人,1993),「Passion」钢琴师的灵欲乐章),「Shine」(钢琴师,1997),「The Legend of 1900」(海上钢琴师,2000),「The Piano Teacher」(钢琴教师,2001)以及「The Pianist」(战地琴人,2003),你看过那几部呢?

「战地琴人」(The Pianist)直译应为钢琴(演奏)家,与战地没有很大的关连,它说的是个真人实事的故事。二次大战期间,波兰被德国占领,首都华沙市的广播电台有位出名的钢琴演奏家史匹曼(Wladyslaw Szpilman, 1911-2000),他生活在由纳粹德国设立的「犹太人隔离社区」,这是个由1813里的围墙隔成的特区,有36万犹太人生活其中,不准出入,里面物资缺乏,生活没有尊严及安全感。史匹曼先是在电台演奏钢琴,电台关闭后在一家小餐馆弹琴卖艺为生。1942年8月他及家人(以及许多悲惨的同乡)要被纳粹送往灭绝集中营集体屠杀之际,被担任助理警察的朋友救出,展开逃亡之路。电影中主要就是描述他在逃出隔离社区之后,如何得到游系队的协助,东躲西藏,在没有足够的食物及温暖的住所,在孤独及饥寒交迫的煎熬下,接近精神崩溃的边缘,却幸运地安全逃出占领区重获新生。男主角布洛迪扮演史匹曼九死一生的悲惨遭遇,演技逼真生动,演活了忍受屈辱折磨,却又求生意志强烈的人性,因此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

钢琴在这部电影中的角色,除了是主角的谋生工具外,也是他的「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当史匹曼终于逃出占领区藏身在一大片的房屋废墟中,某晚被巡逻的德国军官发现了,当得知他曾是位钢琴家后,就要他当场在屋中的一台钢琴上弹奏。史匹曼在这生死关头竟弹奏了「波兰」作曲家萧邦的夜曲(Nocturne),场景是月光照射在寂静的废墟,优美的琴声流泄于屋中每个角落,感动了军官,他没有逮捕枪杀他,反而放了他而且协助他藏身。后来军官以此屋为他的指挥部,还供应食物给藏身在阁楼的史匹曼。这位德国军官也是确有其人-陆军上尉Wilm Hosenfeld,他后来在德国战败后,被关在苏联红军俘虏营,死于1952年(电影中有一幕他被俘隔离时看到史匹曼经过试图向他求援却失之交臂,可能是为了增加电影中的戏剧性)。电影中主角史匹曼先生于1946年在波兰将他的遭遇写成「劫后余生」一书发表,而电影的导演波兰斯基本人也是幼年时从犹太人隔离区逃出,当他于2000年在德国看到这本书时,深受感动加上自己的遭遇,因此成就这部发挥人性光辉的动人电影,文除了得到奥斯卡三项大奖外,也夺得2002年坎城影展金棕榈奖。

另外一部电影「Shine」(钢琴师)也是描述真人实事,讲的是澳洲籍的钢琴演奏家大卫˙赫夫考(David Helfgott)的传奇故事。大卫于1947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Melbourne),他的父亲原籍波兰,1934年移民到澳洲,1944年娶了同样来自波兰的犹太籍女孩为妻,共有5个小孩,大卫排行第二。大卫的父亲从小就想成为音乐家,但受限于身为犹太教教士的父亲的禁止,因此将此愿望转移到儿子身上。大卫自小显出有音乐天赋后,父亲就督促他学琴并且亲自教他,在家庭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仍然买了一架钢琴给他练习。赫夫考全家在1953年搬到柏斯(Perth),接受当地犹太人社会的接济勉强过日子,大卫在父亲严厉的教导下学琴,十岁时初次参加公开比赛表现优异,接下来几年他每年参加澳洲广播电台(ABC)的全国性比赛,引起音乐界的注意,被视为西澳洲当地的音乐天才。

1961年当他进入ABC的决赛时,着名的美国小提琴家(艾萨克˙史坦(Issac Stern,提携后进不遗余力,林照亮是其中之一,刚在今年过世)正好在场聆听,认为他弹得很棒,愿意帮助他到美国深造琴艺。但是大卫家里很穷,当地社区发动筹募基金,却因为报纸报导的不真实,伤害了他父亲的自尊心,加上一直事业无成的自卑,引发他父亲的情绪强烈反应,因此反对他接受资助去深造,父子关系紧张对立埋下他精神疾病的种子。就在父亲对他的情感爱恨交加的时期,大卫经常赢得比赛,引起更多人想资助他,终于19岁时他到英国伦敦,进了皇家音乐学院。在伦敦的学习是大卫才能迅速发展的时期,并且研究俄国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Rachmanioff)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在伦敦的前三年,大卫学习成效很好,但是他远离家乡、亲人,经济情况也不好,渐渐终于被带去看医生。当医生问起他为何焦躁不安时,大卫「哇」的一声大哭出来,说他这一生中只想「为父亲弹钢琴」,要父亲爱他、保护他,为他的演奏感到骄傲。

大卫的精神看病并没有改善,体重大起大落,与精神安定剂形影不离,他感到自己正在崩溃当中,只想回家。1969年7月他和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演出拉赫曼尼诺夫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赢得奖金和奖学金。大卫知道自己离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奏家越来越近,但他也知道自己愈来愈近危险边缘,他觉得「一切都陷入混乱之中,一切都变得模模糊糊….」,他不断的喝酒,吃精神安定剂,都无法克服疼痛的感觉,终于10月住进了精神病院。情况改善后,他继续回到学校,但是几次「令人难为情」的公开演奏后,大卫忍受痛苦的能力已到极限,他向澳洲的资助者求援,于1970年8月回到澳洲,住进了精神医院。大卫的父亲看到他儿子的惨状:说话没有条理,思想支离破碎,无法抬头挺胸站立,走路经常跌倒,但当得知他可能是造成大卫精神病的主因时,他又怒气冲天,烧了一些大卫的信表达他对大卫的愤怒。大卫在1975年6月出院,身体衰弱无处可去,他父亲试图解救他却没效果,1976年3月他又住进了医院,年底时父亲去世。大卫透露父亲曾向他说:「我对你做了一件我生平最大的错事」,向他表达非常抱歉,伤害了他。

大卫后来出院,住在善心人士提供的住处,又开始接触他曾经熟悉的钢琴,和当地的交响乐团举行小型演奏会,并且在酒吧演奏钢琴,但是仍然行为举止古怪。1983年一位关心他的女占星师吉莉安(Gillian)开始帮助他,协助他戒掉喝酒、抽烟,鼓励他练琴及演奏,稳定他的情绪,学习过正常的生活。1984年6月,大卫举行他东山再起的演奏会,8月底他和吉莉安结婚(他在1971年刚出院时曾和一位大他许多年纪的离婚妇人结婚,约3年后离婚;而吉莉安也在38岁时离婚),1986年大卫在澳大利亚巡回演奏,建立起他的声誉,1987年起他常巡回欧洲演奏,足迹遍及德国、丹麦、以色列、日本、俄罗斯、阿尔巴尼亚等地,较常弹奏的是拉赫曼尼诺夫及李斯特的作品。他的精神状态呢,即使在结婚后有稳定的生活和情绪,仍会出些状况,例如在住家附近河流跑步、游泳,常会忘了脱在一旁的裤子、鞋子、毛衣等而只穿着泳裤回家,常要麻烦警察送他回家。目前大卫和吉莉安住在澳洲东岸新南尔斯省的一个小镇,自己家中有间可容70人观赏他弹琴的大房间,大卫称呼他的家为「天堂」。

「钢琴师」的导演是在1987年参加大卫的演奏会时,对他的故事深感兴趣,经过9年的讨论,筹划、募集资金、及拍摄才大功告成,而且拿下1997年奥斯卡的「最佳男主角」奖,因为他演活了大卫高低起伏的传奇故事。钢琴是大卫与父亲冲突导致精神崩溃的元凶,却也是帮助他重回正常人生的功臣。大卫˙赫夫考曾经来国内登台演奏,也有他弹奏的拉赫曼尼诺夫「第三号钢琴协奏曲」CD唱片销售。

另外一部有关钢琴演奏家传奇故事的电影是「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直译是1900的传奇。在一艘往来欧洲和美洲的越洋邮轮的餐厅的钢琴上,有个箱子里面是位可爱的男弃婴,机房伙夫丹尼收留了他,并为他取名1900(故事发生背景是1900年),细心照顾他长大,却怕失去他,因此不让他离开船上岸去认识世界,由此邮轮成了1900的家和成长的环境。丹尼在一次意外中死亡后,1900仍然孤独的长大,并且一直藏身在底舱和厨房,直到有一天晚上,他溜到上层看到大餐厅里的大钢琴,开始弹奏出美妙的音乐(这是片中最大的传奇,无师自通的钢琴天才),吸引了旅客和船长的注意,因此成为驻船的钢琴演奏家,名声远播,成为邮轮招揽游客的活招牌。

电影中有段「斗琴」充分表现1900的技巧;美国纽奥良的一位爵士钢琴大师听说了他的名气,特地上船来踢馆,两人就在所有听众前面功夫齐出,大战数回合,结果当然是1900获胜,巩固了他的地盘。其实电影中我觉得感人的是叙述1900和乐团中一位小喇叭手的友情,而且以这个故事串起全场的故事。小喇叭手和1900同在船上的乐团演奏,两人建立契合的感情,后来小喇叭手决定离开邮轮另谋发展,却落魄失意到乐器行典当心爱的小喇叭,意外发现1900曾经灌录过的一张唱片,由此得知那艘邮轮已被拍卖即将拆解。他深信1900一定还藏身在船上,经过一番努力奔走,得以上船搜寻1900,结果他以1900灌录唱片的乐曲把他诱引出来,力劝1900离开船另创前程,但是1900婉拒选择了留在船上与它共存亡,有个令人心伤的结局。

那张1900灌录的唱片中的那首乐曲,是他在灌录唱片时看到一位驻足窗外的美丽少女为其气质吸引,心有所感而即兴弹奏的曲子。1900爱恋那名少女,在船靠岸时曾经下定决心要上岸去追求她,但仍在最后阶段打消念头,选择留在船上,放弃爱情。因为岸上的世界对他是那么陌生,他已经属于这艘邮轮,生于斯,也要死于斯,因此有了这个应该是虚构的传奇故事。电影中充满着优美的音乐旋律,曾获得2000年金球奖的最佳电影配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