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18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什么电影里高智商犯罪分子动手之前都要来段贝多芬或者巴赫的音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16 11:25: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比如七宗罪.里面那个高智商罪犯放了巴赫的G弦之歌.放这些是为什么呢?简单的说,是为了让这些电影中“坏人”的人格更丰满。
就举几个例子。


电影《沉默的羔羊》和《汉尼拔》中主人公汉尼拔最喜欢的就是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该作品曾经几次出现在电影中。《哥德堡变奏曲》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弘的变奏曲,依然体现着巴赫理性严谨的思维
这正切中了汉尼拔的某些人格特质
在大卫·芬奇执导的电影《七宗罪》中就出现了巴赫的《G弦上的咏叹调》。


当警察在昏暗的图书馆里查找资料时《G弦上的咏叹调》响起,马上便有了宗教感。这是首美好的音乐,就像是上帝的福音。这种光明美好和后来影片中代表光明美好的警察的妻子被杀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得作品带上了一种宿命式的苍凉感

其实古典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还有很多,比如贝多芬的《欢乐颂》,这首表现人性光辉和乐观精神的歌曲在《死亡诗社》《发条橙》中都出现过。
《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德彪西的钢琴
《意志的胜利》瓦格纳的恢弘的史诗音乐等。


这些音乐是作曲家表达感情,探索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这些音乐的人文涵义分析我们不仅能够对影片的主题有进一步的了解,还能够回味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与思想。

再继续讨论一下电影中那些优雅的坏人。优雅而智慧的坏蛋总是很讨喜,很受大家欢迎。

现在的英雄们都开始彷徨、自我怀疑,开始了一个人格上的下降过程,这种改变也是为了避免长期以来英雄类型片的陈旧叙事给观众们带来的审美疲劳。

"反英雄"(anti-hero)是与"英雄"相对立的一个概念,是电影、戏剧或小说中的一种角色类型。

通过这类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传统价值观念进行"证伪",标志着个人主义思想的张扬、传统道德价值体系的衰微和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质疑。


想想超人原本是绝对的慈父人格,而新的超人《钢铁之躯》,让他重新的经历了青春期。超人也要有建立世界观的折磨,去面对善恶的选择。



而坏蛋也不能是提供永恒的负面,他们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不得不必须拥有一个人格上升的过程。

七宗罪这部电影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个反派角色的塑造和凯文·斯派西在剧中精彩的表演.对于宗教的极度痴迷造就了他认为自己是上帝的代言人的理念,因此不断的用他自己的手法来"惩罚"那些他认为"有罪"的人,社会的法律极其约束力在他眼中不值一提。


这种坏人包涵的意义绝对不是一个“坏”字就可以概括了的。


反英雄的特点是具有某些人格缺陷、不良癖好,或用错误行为手段达到最终目标,和高大英俊、道德端正、行为正确光明的“超人”式高大全英雄形象有较大的区别。

凌驾在他们的不完美和阴暗面之上的,仍是某种英雄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道德观,引导他们行为的原因和目的,可以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和认同。


所以让他们听听古典音乐,给他们一个美学层次上的提升,对角色塑造本身也很有帮助。


反英雄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在近年极为流行,但这一概念在好莱坞也并不是21世纪的新鲜概念,很多深受男性影迷喜爱的经典电影如1976年的《出租车司机》和阿尔·帕西诺的“教父” 系列电影都是典型的反英雄电影。


《暗夜骑士》里的小丑。

《沉默的羔羊》里的汉尼拔。

《猫鼠游戏》里的弗兰克。
不一而足。

当电影对这些坏人有了一些除了“坏”之外的描写,这些角色会变得更加丰满。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