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Rocker 于 2016-7-16 18:06 编辑
"肖邦前奏曲全集016.pdf"
"肖邦前奏曲全集018.pdf"
"肖邦前奏曲全集019.pdf"
"肖邦前奏曲全集022.pdf"
"肖邦前奏曲全集024.pdf"
前奏曲是音乐体裁的一种。前奏曲以前只是组曲之前的器乐引子,在演奏之前一般演奏家要即兴演奏一小段,逐渐演变成一种艺术形式。前奏曲也用于歌剧以代替序曲,曲式自由,一般取材于剧中的音乐,在正场前使用。17世纪时出版商在出版乐谱以前会印发前奏曲作为广告。
肖邦的前奏曲无不渗透着肖邦那“钢琴诗人”浪漫主义情怀。其中有怀念故乡之情的独白(曲4);有对祖国未来美好向往的憧憬(曲21);有树影婆娑、小河潺潺的声音(曲5);有愤世嫉俗、旋风席卷般的咆哮(曲16)以及被称为“雨滴”(曲15)中那美得令人心颤的旋律起伏等。印象派大师德彪西的两套钢琴前奏曲集几乎是他钢琴作品特征的缩影,是集风格和技法之大全。在其中,德彪西的朦胧、神秘而虚无飘渺的印象派风格和独特、新颖而富于色彩的和声技法得以集中体现。如《帆》中的全音阶技法;《被淹没的教堂》中的朦胧气氛;《焰火》中魔鬼般的技巧等。犹如二十四幅色彩斑烂的印象主义油画,德彪西用他独到的笔触,将大自然的五光十色、万紫千红,梦幻般地跃然纸上。前奏曲通常是短小而精悍的,多为乐段或单二,单三结构。如肖邦的第7、20首分别只有13、16小节,均为乐段规模;斯克里亚宾的第17首12小节,单二部结构;丁善行的《序曲三首》之一更短,只有10小节,乐段结构,总的来说,各个时期不同的作曲家所写的前奏曲较之他们其他体裁的钢琴曲,无疑是凝练的。正因为前奏曲这种结构短小而形象集中的体裁特征,作曲家们常常将前奏曲成套,成组的构思创作或集册出版,使前奏曲兼具了钢琴套曲或钢琴组曲的特点。同时,在主题发展,素材运用、演奏技巧、结构布局等方面又各具特色并具备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材与练习功能。通常作曲家选取民间音乐精华、优秀素材、生活感受深刻的事件、画面以及对某技法的偏爱而作,表达了同一形象、同一主题的不同侧面。如格什温的《序曲三首》体现了美国黑人爵士音乐的不同节奏特色;丁善德的《序曲三首》是将民歌素材与近现代和声结合的风俗性小品;而梅西安的《八首钢琴前奏曲》则体现了作曲家给“声音着色”的观念与感受,描绘了不同“颜色”的画面。在音乐会中,这些“组曲”常完善地演奏,藉以表达作曲家的统一构思以便给听众留下完整的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