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34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秦立巍的大提琴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6 12:1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秦立巍,当今世界乐坛上最为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之一,被誉为新一代的马友友;《纽约时报》曾评价他的演奏“拥有无瑕的音准,钢铁般的技巧和柔美的音色。” 秦立巍13岁时便获得中国全国大提琴比赛第一名,1992年获得澳洲全国大提琴比赛第一名;迄今为止,秦立巍已包揽了12个国际大赛的第一名及众多荣誉:他是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被英国BBC广播公司誉为“新一代艺术家”称号等。1998年,秦立巍获得第11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大提琴银奖;2002年,秦立巍当选澳大利亚“十大杰出青年”。


音乐与生命如河流,收集了彩虹、星光、烈日,天空的蓝和风与飞鸟的倒影,眼泪的甜味与石子扑通跌入水中的钝响,缓缓流过日益干燥的城市。

在城市繁华的深渊,幸好还有音乐家,打击你的神经,惊扰你的美梦,将一个颤音猛地拍进你胸口。

.......

——田艺苗(引自原文)
      

秦立巍|火的语言


文 | 田艺苗  配图 | 秦立巍春城演出照

在空旷的酒店大堂见到秦立巍,他正盯着手中的日报发愁,媒体给了他一个醒目的大标题——“秦立巍:相信比马友友拉得好”。他苦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摘掉这顶年少轻狂的帽子。但很快,他就忘了这回事,开开心心的聊起了第二天的独奏音乐会。年过30,他早已明白哪些是浮云哪些是本质。

这些问题,他大约已回答过几百遍,答得滴水不漏。他明朗得出乎我的意料.平时在海报和唱片封面上时常会看到这张脸,性格锋芒毕露,看上去还有些纠结,纠结着骄傲、焦虑、义无反顾和一种时髦的酷。可是眼前的秦立巍,机敏、自然、优雅,完美地几乎怀有戒备。曾在网上查阅过他的简历:1976年出生于上海,13岁跟随父母移居澳洲,19岁考上大学学金融,之后去了伦敦跟随著名大提琴家拉尔夫·科西鲍姆继续深造音乐。辗转三地给予他国际视野,也许因此,他身上贯穿了澳洲原野的阳光、伦敦的绅士作派,笑起来还留着上海男人的亲切感。

我明白这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其实不能打开他。于是不再提问,将带来的摄影师介绍给他,然后跟在镜头后面观看他摆pose。他很瘦很英俊,有些疲惫,敏感的体质。真是天生的明星,随意一站就光彩夺目。手中没有大提琴,他有些不自在。也许,最终只有音乐,只有他的琴声能够阐释他。可是这样的型男,一边努力配合着摄影师,一边不断强调,他想做一个透明的桥梁,传递古典音乐之美,每一天独自拉琴感受到的点点滴滴,让他很快乐,想与爱他的人们一起分享。

第二天晚上去上海音乐厅听秦立巍的“诠释·经典”专场。他握着大提琴淡淡出场,伴随台下女孩们的尖叫。开场的热身曲,他拉奏了贝多芬的降E大调大提琴与钢琴变奏曲,“深爱库妮的曼尼恩”,Op.46。一直低头倾听手中的大提琴,看不清脸上的神情,一身考究的中式西装在聚光灯下散发细碎的光芒。这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还留着模仿莫扎特的痕迹,轻快温和,以大提琴来演奏并不容易,需要极细腻的控制。相比从前青春湛亮所向披靡的炫技,如今他朴素、沉浸,已经开始了生命的另一重天地。他从这里开始进入音乐。

秦立巍23岁时就录制了两套高难度的大提琴经典作品,柯达伊的《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和巴赫的《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他的演奏始终青春洋溢。少年意气,一起呵成。相比前辈的沧桑道路,70、80后的演奏家们少年出场时就技惊四座,一个欲望与生命力蠢动的世界舞台向他们敞开。秦立巍说他大学念了金融,想看看自己能否走别的道路。可这琴声直截了当如决心:他必须拉琴。音乐家是一条前程未卜的艰辛道路,演奏家更需要不可一世的自信。只能攻不能怯。秦立巍13岁开始荣获第一届中国大提琴比赛儿童组第一名,到成为澳洲音乐赛场所向无敌的神话少年,再到后来获得50年来华人大提琴家至高荣誉的柴可夫斯基比赛银奖。这一路显赫不仅累积了大提琴演奏技艺,更铺展了坚实的演奏家道路。即使日后他有犹豫、不甘,有间歇性的倦怠期,那些少年得志的荣耀也会终生照耀温暖着他。他多么幸运,还有什么比舞台、比激情演奏更能纪念青春呢。

如今听他的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仍然为他轻盈如泉的青春情怀而感动,还是第一次在巴赫复杂的装饰音里,听见青春与无畏。干净利落的换弓,收放自如的运弓,他拥抱忧愁,解放孤独,步履轻松,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对于大提琴这种中低音乐器,秦立巍的气质显得轻快耀眼,这样倒是产生了精彩的错位感。他没有桎梏于这种乐器的伤感,没有抒情地失控。在柴可夫斯基比赛的赛场上,拉到最后一首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泪流满面。他说,那时候说不清楚是什么情绪,有伤感,有实现的喜悦,也有解脱。没有说自己是因为深深地沉入音乐不可自拔这种官方滥调。这个乐器教会他的,还有真实。

是的,说不清楚的才是真实的人的感情。明暗交织,生命一点一点丰富壮阔。柯达伊的这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通篇的梦呓诳语,叫我们发现大提琴不只是独白,它超越了逻辑与人的想像力,已足够用来歌唱世界沧桑。

我要如何摹写这火的语言。一个连顿弓擦出了火种,金色颤音在夜色中激荡。黑暗渗透孤独。黑暗让你更加闪亮。他脸上的那种纠结、不安,一点一点跌落、粉碎,在音乐中溶化。音乐塑造了一个纯粹的男子。但激情不灭,似古老火光,冥冥召唤,赤子之心朝向大海的方向呼号。星夜疯魔盘旋,人们在哭泣在怀疑在死去,你听见夜风里的召唤,黑夜中你的黑发如旗帜耸立。


“停下,再来,请注意节奏!”

“把附点音缩短,提早收拍,这样才能流畅,重来。”他一边踏着节奏歌唱,一边把过琴示范。

“你要歌唱,用心歌唱”。他拿弓指着你。

差不多一百年前,卡萨尔斯说:“不要怕拉破你的琴”。

这夜的音乐会,我们确实听见了,心在歌唱。


2010年,秦立巍出版新唱片《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全集》。他放慢脚步,细细寻找每一支旋律。不再有经过句,也不再有装饰音,每一个音、每一个休止符都意味深长。纯正的古典音乐就是一种含蓄而饱满的感情。这两百年前的音乐,教会你什么是感情。让它从琴弦绕到心里,直到它为你发光。时光如露珠凝聚,珍藏的记忆是你的财富。雨后的绿叶,夏日蝉鸣,母亲的信,独自拉琴的每个黄昏。等待中的男孩。辉煌的谢幕与夜航的落寞。万人迷的事业与游子情怀。不断离开只为这激情不止不熄。最终带来安慰的仍然是沉入音乐,如同走进古老森林,轻柔的曲调在心头微微颤动。他身上天然的轻快热情,在贝多芬强有力的精湛动机中缓慢打开了,他开始温存、流连,只想迷失在这里。没有深刻的迷失如何会明白自己能够走得多远。

像Op.5中的快板,每个节奏都伴随着音色变幻,那也许是演奏技术的胜利;但到了贝多芬晚期的Op.102,就已是一曲酣畅的心灵之歌了。一支漫长线条中,脆弱与勇气,美与噩运,虚实呼应,因果流转。一段段休止符中伴随着疑虑。大师的开拓之作,漫长曲折的探寻真理之途,他跟随这蜿蜒之路越走越远。黑暗中,火光照亮了岩壁上布满尘埃的古老图纹,一点点擦亮、一段段识破。探索艺术之美的道路,无畏地走向壮阔的激情,经历这样的路途,生命才能如泼墨般绽放。于是贝多芬最懂得温柔。心在歌唱。


最后的返场曲,他说,我再拉一遍拉赫玛尼诺夫吧。请大家再陪我一遍。

再陪我一遍。仿佛演奏只是他自己的事。

最后一曲,总是很快地结束。我随散场的灯光起立,随散场的人流离开剧院,穿过空旷的人民广场,听着霓虹与夜风中仍有音乐回荡。城市静默。

音乐与生命如河流,收集了彩虹、星光、烈日,天空的蓝和风与飞鸟的倒影,眼泪的甜味与石子扑通跌入水中的钝响,缓缓流过日益干燥的城市。

在城市繁华的深渊,幸好还有音乐家,打击你的神经,惊扰你的美梦,将一个颤音猛地拍进你胸口。

关于作者:在爱乐者的书架上似乎少不了田艺苗的音乐文字,在她的文字流动中,我读到了音乐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文字起于音乐,而又终于人文关怀,触碰到音乐最迷人的深处。写久了,独一的音乐文字也就成了她的存在方式。

本文由田艺苗老师授权,特此感谢!
原文名《秦立巍:火的语言》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6-3-16 12:29:14 | 只看该作者
想要好好地了解一位演奏家 也应该要好好地了解演奏者的成长背景和内心情感
3
发表于 2016-3-17 11:57:08 | 只看该作者
很喜欢大提琴的声音,低沉优雅。好的演奏离不开演奏者的用心!
4
发表于 2016-3-17 14:12:45 | 只看该作者
同意楼上 大提琴的声音真的很优美
5
发表于 2016-6-27 16:22:25 | 只看该作者
大提琴的声音很优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