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23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0 15:38: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贝多芬只作有唯一的一首小提琴协奏曲。这首D大调,OP.61,作于1806年,被认为是所有小提琴协奏曲中最为优秀的一首。这首作品专为当时维也纳剧院的第一小提琴克莱门特(Franz Clement)而作,1806年12月23日由克莱门特在维也纳首演。这首作品,贝多芬因考虑到克莱门特演奏的技巧,专写了大量发挥技巧的乐段,总谱完成于演奏会的两天以前,现在留下的有两种稿本,—种看起来是原始的构思,未受他人左右;另一种明显更小提琴化,而且这两种稿本与贝多芬在世时出版的版本也不一样。现在一般使用的乃是出版时的版本。英国音乐家爱兰•泰生证实贝多芬改正过这个版本的校样,实际上这个出版的版本是两个版本之间的折衷。
(摘自《音乐圣经》)

贝多芬虽然只作了一个小提琴协奏曲,却成了公认的佳作,也是众所周知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首。但其悦耳后的不是莫扎特那种灵动而跳跃的音符,而是“理性深度和结构的美感”,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评述这部作品时说道:“贝多芬埋藏在盔甲下的笑脸似乎需要欣赏者也花大力气主动的去挖掘”。确实如此,它不像巴赫的音乐一样养耳朵,不像莫扎特的音乐一般有曼妙轻盈醍醐灌顶的快悦;但是它就是这样的“贝多芬式”——一部像贝九那样由常人的感观世界不懈构建的伟大。当听到第三乐章那积极跳跃的回旋曲式时,你得到的那个神经冲动绝对不亚于贝九的欢乐颂。
这部作品的演绎者繁多,一个小提琴家也有很多个录音。相比下来,1963年出生的Mutter算是很小辈的了。对于诸如Heifetz/Munch, Heifetz/Toscanini或者Milstien/Steinberg这样的名版演绎来说,Mutter想要超越确实是很难的。不过和Menuhin所塑造的那个刚硬而富于柔情的版本来比较,Mutter的则有了更多的柔情(尤其是第三乐章),舒缓有致、起伏连绵的风格以其说是卡拉扬的“遗风”,更不如说是Mutter个人性格和对作品的认识;而与Heifetz相比,Mutter在技巧上丝毫没有输于他,在聆听者的角度来说,Mutter也比Heifetz多了一份轻柔的深刻。至于听惯了那种摧枯拉朽的高昂下去的版本的人来说,他们总是觉得Mutter有时会骤然停顿,有些缺乏整体连贯性,而窃以为圆缺虚实本应相辅相成。

这两个版本之间其实也有对比。早年的Mutter版仅仅是一个未成年人的作品,不过我并不是说“未成年的作品”的潜台词就是“未成熟的作品”。第一个版本中无处不充盈着德奥古典那浪漫的气息,不过试问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怎么能有那么多的人文体验呢?人们都把罪魁祸首指向可怜的卡拉扬。事实却也如此,第一个版本的情感是卡拉扬一手灌输给Mutter的,包括被批评最多的“”。不过换个角度想想,“浪漫”确实需要一点“慢”的。录制第二个版本的时候,时隔20余年,Mutter早已不是那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了,她敬爱的卡拉扬爷爷也去世了好久,生活中的丧夫之痛等等事情也许能让她更近地感受到贝多芬当时的写作境遇。这个版本是在一个音乐会上录制的现场版,比起前面版本而言很显然的一点,提速了,当然,也更加的自我了,而不是前面那个“卡拉扬版穆特”。

对于穆特的所有演奏,不少评论家都指责她“过于矫揉造作”。这点是缺点还是特点呢,还是交由列位看官的耳朵罢
作曲:Ludwig van Beethoven
指挥:Herbert von Karajan
演出:Anne-Sophie Mutter
乐团:Berliner Philharmoniker
录音时间:1979
发行时间:1985-01-15
发行公司:DG
CD编号:|A|D|D| 413 818-2 |G|H|
资源出处(Credit):电驴搜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