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标题: 回归自然的教育-------我和儿子的100个故事 (转) [打印本页]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27
标题: 回归自然的教育-------我和儿子的100个故事 (转)
买蛋糕(2009114日下午游泳训练回家)

     儿子游泳训练回家途中,与儿子途经中山北路,看到电业局旁边有一个卖各种自做糕点的小店,我对儿子说:“儿子,要不要买点糕点明天做早餐?”

   “好呀”,儿子爽快地回答。儿子自己挑选了蛋糕和蛋卷两种点心。

    老板开始熟练地用塑料袋装蛋糕,一边装一边问:“要多少?”

    我对老板说:“每样各称三块钱吧。”

    老板把装好的蛋糕往电子秤上一放,然后对我说:“不好意思,已经三块五了,干脆再多称一点,凑足四块钱吧”。

    不等我回答,又拿出几块蛋糕放在电子秤上,然后对我说:“正好四块。”然后在秤蛋卷的时候,老板又如法炮制,我们又被迫买了四块钱的蛋卷。

    买完点心后,路上,我问儿子:“儿子,你刚才注意看老板秤称了吗?”

    儿子答:“看了呀”

   “那你看得懂老板称秤的奥秘了吗?”我接着问。

    “奥秘,这能有什么奥秘?我没看出有什么奥秘。”儿子歪着头奇怪地问。

    “你再想想”,我继续启发儿子。儿子沉吟着,还是想不出。

    我继续提醒儿子:“你跟妈妈到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卖肉的贩子是怎么卖肉的,你跟他们说买十元钱肉,他一刀下去,绝对会多于十元钱,却决不会少于十元钱,实际上这些肉贩子长年累月地卖肉,估计肉重到底是多少的水平是很高的,但他只会多切给你,却决不会少切给你……”

    儿子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刚才这个卖蛋糕的,他是故意多放蛋糕到秤盆里,这样就可以多卖一些蛋糕出去。”

    我笑着说:“对喽,这其实就是生意人耍的一些小伎俩!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不要以为每个人都象你一样是诚实本份的,其实社会上耍狡诈奸滑的事多了去了,就像我们看《三国演义》一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自己做个好人,但同时也要学会识破那些骗人的小伎俩,以免今后吃亏上当。”

    感悟一:俗话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在传统的观念中,绝大部分人只是把学习书本上的文史哲和数理化当作教育,而把社会和生存的一些实用知识排挤在教育大门外,经常听到有家长对孩子说:“你现在只要好好学习课本知识,给我考个好分数就行了,其他一概不需要去考虑!”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就我现在的理解,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个“大的概念”,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校的课本学习,只能算是“学习知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只能决定孩子能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但对于孩子今后漫长的人生成长之路,帮助实在不大。

    经常看到一些小时读书成绩一般甚至非常差的孩子,长大了之后当老板、赚大钱,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而一些在小时候读书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长大了却混得非常一般,我想这可能就是孩子小时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许多家长喜欢把学校的知识看成是“实在的知识”、“有用的知识”,而把学校以外的知识看成无用的、可有可无的知识一概轻视之。这实际上是偏重于教育的一端,而荒废了另一端。真正好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应该是两头合理兼顾的,既重视学校教育,也不看轻校外教育、素质教育。只有两者兼顾,齐头并进,合理的走在两极之间,才是好的!

    在学校,主要是学习课本知识,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教给孩子“实的”、“有用的”的知识,那么做为家长,教育孩子的侧重点应该更多的集中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竞争、如何合作”这些看似“无用的”、“虚的”知识上,这样“虚实结合”,孩子才能全方位成长,不会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感悟二:有些父母怕孩子受社会伤害,或者怕孩子学坏,而有意识的把孩子隔绝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外,以为这样孩子就能免受伤害,就能学好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孩子脱离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在理想的、不切实际的真空环境中成长,反而缺少了一种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免疫力。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幼稚、单纯,与社会格格不入、不知变通的老实人;就是一点也经受不起外界坏事物的诱惑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只有了解了世界的真相,他才能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并且才能以不变的真诚云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正如我国教育家杨文在《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中所说:“凡是有的,让他经历;凡是经历的,让分思考。让他看到这个社会的真实,让他知晓,在这个人世间,有很多种生存方式,同时在此情此景中,告诉他我们的标准和选择。在让他见到真实社会一面的同时,也是对他进行随机教育的好时机。孩子对那些曾见过、有体验的东西,会更有感觉……”
    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不要因为他的年纪小就可以简化、模糊甚至剥夺他体味真实社会、融入真实世界的权利。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的过程,父母不应该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远离社会这个圈子之外。这个社会是复杂的,是一体两面的,是一个好与坏、美与丑相结合的社会,正如俗话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抓住生活中的随机教育,让孩子既看到生活中的美,也感悟生活中的丑,从而让孩子逐步养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思维习惯。

    感悟三:家长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见微知著”的本领,即在日常细微的事物和现象中敏锐的捕捉事物背后真相的能力。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许多小事从我们身边溜走,比如:平常听到的一句话,电视上看到的一则新闻等等。可是只要你养成了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的习惯,就会发现,生活其实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这种随时随地思考吸收的本事,学校的课堂中不会教。当一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养成了勤于思考,反求诸己的习惯。这个孩子长大后想不成功都很难。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27
我帮儿子背书包

     一家三口在外婆家吃完晚饭,准备回到自己家,出门时儿子身上背了一个书包,手里还拎了一个书包。手上这个书包是表弟的,因为表弟在外面参加活动,所以打电话过来,要儿子帮他把书包一起带回去。这样儿子身上就有两个沉重的大书包了。

     我从儿子身上接过一个书包,说:“我来帮你背一个吧”。儿子高兴地说:“谢谢爸爸”。这样就省得儿子一个人背两个大书包走40多分钟的路了。

     说实话,从儿子小时候起,我就尽力培养儿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承担自己做事的后果,省得儿子从小养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但最近这一段时间,我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方式,在儿子需要帮助时,倒是经常帮助儿子做点事。因为最近通过生活中的两件小事,让我忽然觉得培养儿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很重要,但培养儿子互帮互助,对人有爱心的能力也很重要。

     一件小事是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一起逛街,我们帮儿子买了许多衣服、食品、玩具之类的东西,装起来有几袋,儿子一个人提起来比较吃力。儿子自然希望得到我的帮助,要求我帮他提一点东西。我却开玩笑地拒绝了儿子的请求,我对儿子说:“你的东西怎么能要求我来提呢?爸爸手上也有许多东西,你不要想着依赖我哟。结果儿子一个人提着几个大袋子累得大汗淋漓,好不容易才提回了家。

     但是当天晚上吃饭时,我要求儿子帮我盛一碗饭时,却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学着我的腔调说:“今天我让你帮我提一下袋子,你不肯,现在我也不帮你盛饭了,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哟!”

     还有一次在外婆家,儿子突然急着上洗手间,却忘了拿手纸,要求我帮忙拿一下卫生纸。我却对儿子说:“你是怎么回事,上厕所都可以不拿纸?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结果儿子足足在里面多蹲了五分钟,最后还是外婆帮儿子拿的手纸。

     儿子出来后,对我说:“哼,坏爸爸,臭爸爸。以后你有什么事也别想我帮忙。”

     通过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虽然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很重要,但万事不可过度,不能走极端,否则就很容易走向事物的反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都是注重亲情培养的,所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讲究人情世故。如果硬要拿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我不得不认为,西方文化是“有合有分,以分为最终目的”,而中国文化“有合有分,以合为最终目的”。所以东方人比西方人更为注重亲情。

  但即使以主张“分离”为目的的西方人,也会意识到合与分不可生硬的“一刀切”的道理。这让我想起西方的一个大哲学家,这个哲学家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从小就对一对儿女要求很严。有一次这个大哲学家与五岁的儿子在海边散步,儿子看上了海边的一块美丽的大石头,想把这块石头搬回家,就请求父亲帮忙搬一下石头。父亲却说:“你如果想要这块大石头,就自己搬回去,不能依赖我。要么,你就干脆不要这块石头。”这个小儿子最终选择了要这块石头,就自己一个人费力的搬了回去。这对儿女长大后,都成为了不起的人,在社会上非常独立,但也再没有回来看过自己的父亲。这个大哲学家到了晚年,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非常后悔,后悔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时,却忘了自立的另一端——就是亲情能力的培养。因为亲情以及爱的能力,是在互相帮助中培养起来的。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28
儿子自创的三个笑话(2009年1月15日晚)

  笑话一

    一天吃晚餐时,不知为了什么,儿子突然与表弟争了起来。

    儿子大声对表弟说:“这个都不知道,你个白痴!” 表弟也不示弱,大声还击:“你是黑痴!”

    一旁吃饭的儿子的表妹(刚读一年级)非常不理解,就问我们两个大人。“什么是白痴呀?”

    儿子听了表妹这样问,灵机一动,认真地对表妹说:“白痴,就是说这个人长得比较白,黑痴,就是说这个人黑黑的!”.然后狡黠地问妹妹:“如果是你,你想当白痴,还是想当黑痴?”

    表妹想都没想,大声对我们说:“我想当白痴。”

  全场暴笑。


  笑话二

  昨晚10点,刚看完《李小龙传奇》我们准备上床睡觉。儿子关了电视,脱了衣服,躺到了被窝里。直觉告诉我,儿子可能没有洗脸、刷牙。

  我问儿子:“洗脸了吗?”

  “洗了。”回答得很肯定,表情没有丝毫犹豫。

  “刷牙了吗?”

  “刷了!”回答得很干脆。

  我疑惑地来到卫生间,瞄了一眼卫生间里儿子的洗漱用品。毛巾是干的!牙刷也是干的!
  
  问出了第三句话:“骗人没有?”

  儿子更加干脆地回答:“骗了!”那神态比说真话还有底气.

  说完后,嘻嘻哈哈一阵大笑,马上避开我闪进了卫生间,刷牙洗脸去了。

  我也紧跟着冲进卫生间,用惯用的“降龙十八掌”及“伏虎十八脚”美美地修理了儿子一通。

    笑話三:

    大年三十中午,我們一家在爺爺家過年。席間,伯伯開玩笑地問兒子:“驊驊,我已經給你準備了一個紅包,是現在就給你呢,還是明天給你?”

    兒子歪著頭想了想,然後做出一幅為難的表情:“好難選擇呀,干脆今天給我一個,明天再給我一個,這樣我就不用想了。”

    全場一陣大笑。

    感悟:在实际生活中,我很注重培养和发展儿子的幽默感,因为性格幽默的孩子生活快乐,知进退,懂伸缩,许多生活中不如意的事都能一笑了之。相反,由于几十年来中国偏执教育的影响,总是从小到大教导人们时时刻刻做一个认真的人、严肃的人,结果造就了一大批不懂得幽默的人,太严肃的人。这些人,只懂得工作,不懂得生活,生命的点点滴滴都容易表现为“紧绷状态”,紧绷着眼,紧绷着脸,紧绷着一切言行,工作紧绷,生活紧绷,休息时也紧绷,神经紧绷、精神紧绷……这种人时时处处被工作、责任、功名等束缚,不得解脱,最终让自己成了一个神经质的人。

  从儿子四五岁起,我极少跟儿子说教,倒是特别喜欢跟儿子开开玩笑。还经常有意识地给儿子买一些笑话类的书,或者经常带儿子看笑话类的电影。比如买的笑话书有:《豌豆》、《阿衰》、《爆笑学园》系列。这些书在这几年里都出了很多集了,只要出了新的一集,我都及时买给儿子看。电影有《憨豆》许多笑话片及奇志、大兵等说的相声等,儿子许多童年的时光都是在笑声中度过的。

  说句实在话,儿子现在已经10岁了。回想教育儿子的过程,我跟儿子说的10句话中,至少有8句都是废话,玩笑话,只有那么两三句是有关教育方面的话。所以我的儿子跟我的关系只能是没大没小,没有正形。

  儿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小的时候觉得他不擅言谈,不大喜欢跟别人交往,表情总是很严肃、是比较没有面部表情的那类人。但是最近这一两年,感觉儿子越来越活泼了,性格不知比原来开朗了多少。班上许多同学都愿意跟儿子玩,儿子在班上是颇得人缘的那类,经常有人找儿子出去玩。

  记得有一次,儿子游泳回家,居然被班上四个女同学联合起来嘻嘻哈哈堵在家属院门口不让进门,儿子抱头鼠窜,抄了另外一条隐蔽的路逃回了家。问起儿子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儿子说:“刚刚班上几个女同学堵在路上欺负我,所以回来晚了。”我说:“不会吧,女孩子们都敢欺负你,你不会还手吗?”儿子瞪着我,不屑地说:“还什么手呀,好男才不跟女斗哩!”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28
做一个懂得拒绝的孩子

     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因为后天教育的关系,儿子是个很实在、很大方的孩子。比如新买的自行车,自己才刚骑了两圈,就被几个同学争着抢去骑,结果一下午下来,发现别的孩子骑车的时间居然比我的孩子还多,我的孩子一点也不介意。再比如,刚买的雷速登玩具车,也能马上邀请别的同学一起玩。平时如果身上有点零用钱,买个什么零食吃,绝不自私,能主动分给别的同学一起分享。

     有一次儿子刚刚游泳训练完,从我身上拿走两元钱去买零食吃。我正与一个也在这里学游泳的女孩的妈妈聊天,女孩年龄比儿子小,这时正站在自己妈妈旁边,等着我和她妈妈聊完天以后好一起回家。虽然这个女孩也在这里游泳,但儿子并不认识她。看到这个小女孩与我们在一起,便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半刚买的零食分给这个小女孩。女孩的妈妈看到了,惊奇地对我说:“你儿子好大方呀。”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大气和大方。去年10月27日(2008年),是儿子的十岁生日。按照儿子早就想好的计划,我答应给儿子100元钱,因为儿子要用这100元钱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日。儿子早就计划好用这100元钱请班上五、六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到西湖公园玩。那天下午,儿子用这100元钱请了那几个好朋友一起在公园玩了一下午,给这些同学买了饮料和吃的,还请他们坐了过山车、碰碰车以及太空飞梭等游戏项目,与同学们一起美美地花完了这100元钱,并没有因为钱是自己的,或者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而搞特殊化。

     但是,有时我也感觉儿子在许多方面有点大方过头了,特别是面对天天与自己在一起的精明的表弟,儿子经常被表弟耍得团团转,吃亏了还不自知。比如:在一起时,父母给两人各买了一份好吃的,精明的表弟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多吃一点。有什么好玩的玩具,绝大部分情况下也都是表弟先抢着玩,后面才轮到儿子玩。

     去年两人同时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一个商店买的,一样的型号,一样的价格,唯一不同的是儿子这辆车是深蓝色的,而表弟那辆车是红色的。这两辆车是哥儿俩当时自己选的,应该说两人对自己的车都非常满意。但是骑了两次后,表弟后悔了,怎么看都觉得哥哥那辆深蓝色的车更漂亮一些。于是总缠着哥哥要求换车。尽管儿子并不是太喜欢那辆红色的车,而更衷情于自己这辆蓝色的车,但还是换给了表弟。

     上个星期又出了一件事,让我这个做父亲的不得不重视起儿子的“大方”问题了。

     那天两人同时游泳训练结束,准备坐公交车回到各自的家。爱人那天给了儿子一块钱,五角钱坐车,另外五角钱可以用来买些东西吃。回到家,我们问起那一块钱是怎么花的,儿子告诉我们,自己今天没钱买东西吃,因为买东西吃的那五角钱被表弟拿走坐公交车了。因为表弟告诉他今天没带钱,所以借给表弟坐车用了。

  听完儿子的话,我和妻子不由得苦笑,我这善良、单纯的儿子呀!他不知道表弟又给他玩了一个小心眼。不知道表弟身上其实有五、六元钱,是表弟的奶奶昨天给他的。

  我和妻子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学会懂得拒绝的技巧了,应该教会儿子在有些情况下要学会说“不”。这不是教儿子小气,一个再大方的人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基本的权益。如果连自己的底线都守不住,一点儿都不懂得自我保护,哪里会有能力和精力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呀!

  试想一个不会说“不”的孩子,长大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一个什么人都有的社会,难免会被存心不良的人利用,而最终让自己吃亏!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面对身旁上司、同事、亲友和朋友们层出不穷的各种请求,都不好意思或者没有能力拒绝,最后终究会被各种各样的请求所束缚,被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而让自己疲于奔命。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没有精力做,而自己不想做的事却天天在应付。最终让自己的能力无法爆发!

    人的这一生,说白了就是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人这一生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要平衡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来说,一个人要平衡好三种关系。一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大体平衡好这三种关系,那就真正达到了和谐的境界,也就是中庸思想所提倡的“太和”境界。这种境界,不正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从教育的功能来看,不也正是要努力让每个孩子尽量平衡好这三种关系吗?怪不得《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博士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做到‘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地万物和。’”

    从儿子现在这种情况来看,先不说第一种关系与第三种关系,先讨论第二种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觉儿子处理得不好,没有平衡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经常是照顾了别人而委屈了自己!

    于是,我和妻子开始开导儿子:“儿子,你觉得怎么才叫大方?比方说,你买了10颗糖,你一个人独吞,不肯跟爸爸妈妈分着吃,这叫什么?”

  儿子说:“这叫自私。”

  我说:“你说得对。但如果你把10颗糖全部给了我们,自己一颗也不留,这能不能叫大方?”

  儿子望着我们,犹豫地说:“这应该叫大方吧?”

  我说:“这不叫大方,这叫冒傻气!真正的大方是你能够考虑到别人,分出一点给别人就足够了,并不是叫你全部或者将大部分分给别人,自己反而吃亏。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你总该知道吧,汶川遭受了那么大的苦难,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团结起来,一起救助汶川地区的老百姓。你爸爸没有多少工资,也诚心捐了五百元钱,做为对灾区人民的一点帮助。但我不会因为汶川爱灾,心理难过,非常想帮助他,就把自己所有的钱全部捐出去,如果是这样做的话,汶川人民是感谢你了,不过我们一家三口就要到街上去讨饭了。”

  “再比如,刘德华、成龙、李连杰、周杰伦这些你熟悉的明星,他们都是热心慈善事业的人,这么多年来,经常捐钱给各地的灾区,但他们也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实力,尽力捐助,量力而行的。”

  见儿子低头沉思,我接着说:“你知道《水浒传》里的头号大英雄宋江这个人吗?别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及时雨’,宋江这个人人缘特别好,水浒传里所有的英雄都敬重他,也正是因为他为人大方,总是愿意在关键时帮助别人,所以才成了头领。但宋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帮人的,他也是看情况的,只有在别人确实需要帮助时才会帮助别人,所以别人感激他。别人不需要帮助时,他是不会去帮助的。或者说当别人提出的要求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就要学着拒绝别人了!只是注意拒绝别人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不得罪人。”

  儿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我和孩子他妈松了口气,结束了这一场谈话。心里想的是不管儿子听懂了多少,唯愿儿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早点成熟起来,一路走好。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28
陪儿子一起玩电脑游戏

    这个学期开始,不知怎么的,儿子好象看腻了动画片,突然喜欢上了玩电脑游戏。嚷嚷着要我给他安装《跑跑卡丁车》这个电脑游戏。

    一问儿子,原来是儿子班上有几个同学正在玩这个飞车游戏,下课时聚在一起分享游戏心得。儿子听得心里痒痒,也嚷嚷着让我给他装一个《跑跑卡丁车》的游戏。

    玩就玩吧,别的同学都在玩游戏,如果禁止儿子玩,儿子肯定心里不服。以后我也不好管教了。必竟好的管教都是从“心”开始的,心服了,就什么都解决了。我总认为,我们做家长的对待孩子一定要学会“不战之战”,也就是攻心之战。

    况且,城市的孩子哪个不玩电脑游戏呀。如果孩子大了,别的孩子都会玩游戏,我的孩子从来没玩过,每次别人玩游戏时,我的孩子只能像个“土老帽”一样站在旁边看别人打,听别人聊,半天融不进朋友圈子,岂不是要恨死我这个当爸爸的?

    不过要打游戏也行,“预防针”还是要先打的,可不能由着孩子无限制的打下去,没有个时间规定是不行的。毕竟老话说得好:“学好容易学坏难”呀。

    我对儿子说:“打游戏可以,不过你先想清楚,你准备一个星期打几次,每次打多长时间?只要要求合理,我和你老妈会同意的。”

   儿子歪着头想了想:“一个星期打三次吧,我打算星期六、星期天打,再加上星期三的晚上打一次,每次就打一个小时吧。

    我说:“每次只打一个小时,时间太短了,还没过瘾,就到时间了。这样吧,星期六、星期天每次可以打两个小时,另外一次可以机动,哪天晚上有空余时间,哪天晚上就打,不过必须在晚上9点半结束,你觉得怎么样。”

    “行。”儿子看老爸给自己打电脑的时间更多了,答应得很爽快。

    我接着对儿子说:“我答应了你的条件,你也要答应我一个条件。学习不能分心,如果发现因为打电脑导致学习下降了,那我只能收回答应你的条件了。”

    接下来,我开始在网上给儿子下载“跑跑卡丁车”的电脑游戏,下载完毕,安装。居然安装不上。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下载的这个游戏有问题?再找另外一个网址,重新下载,再安装,还是装不上。当天晚上忙乎了好长时间,最终这个游戏没能装上。

    晚上躺在床上睡觉时,突然省悟,我的电脑是最新版的Vista系统,排斥许多老程度,估计这个《跑跑卡丁车》的游戏也不例外,被排斥了。

    第二天早上,我对儿子说:“儿子,不要着急,等哪天有空,我上电脑城给你看看,看看有没有新版的《跑跑卡丁车》游戏,如果有的话,我给你买好装上。

    儿子点头答应,放心上学去了。要知道,在儿子的眼里,老爸是个说一不二的人,答应儿子的事,从来没有食言过。所以,有时儿子跟他妈妈生气时,总是说:“你说话不算数,不像爸爸,答应的事从来没有反悔过。”估计这也是儿子比较服我一个原因。

    过了两天,就是双休日,带上儿子一起上电脑城去找那个电脑游戏。问了许多家店,结果被告知,《跑跑卡丁车》这个游戏只能在XP系统下运行,不能在Vista系统下运行。

    没办法,我对儿子说:“看样子,你只能先到网上去打别的游戏了,网上好玩的游戏多着呢,为什么要吊死在一个树上?”儿子点点头。

    就这样,儿子在网上打了半个月别的小游戏。有一天,儿子回家神秘地对我说:“老爸,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可以打《跑跑卡丁车》游戏的地方了。”

    “是吗?”我打开电脑,儿子熟练着操作着电脑,先登陆了妈妈的QQ,原来那个游戏是QQ里的一个游戏,名字叫《QQ飞车》。儿子上了那个玩飞车的网址,此游戏要先注册,儿子先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拓海”,然后注册。被告知此名已被人抢先注册过了。儿子很气愤,要知道“拓海”可是儿子的偶像。(都是动画片头文字D闹的,儿子看过此片,很痴迷了一段时间)。我给儿子出主意,可以改名叫“拓海他爹”。儿子点头同意,再注册,结果又被告知,此名还是有人注册过。奇了,这种事都有,中国玩游戏的人就是多,啥名都有人取。再改名叫“拓海他老爹爹”。最终注册成功。

    从此,儿子极少看动画片了,根据我们事先定好的规则,儿子在规定时间里玩起了《QQ飞车》及别的小游戏。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儿子和表弟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只要有空,就陪两个小家伙一起玩一阵,虽然我内心并不喜欢玩电脑游戏。

    其间儿子的舅舅到我们家来玩过两次,看到两个小家伙玩游戏玩得这么起劲。曾提出过反对意见。怪我们对两孩子太放纵。理由是:孩子约束力差,你不反对他们玩游戏,居然还跟着他们一起玩,这不是在纵容他们吗?然后又跟我们说了一大堆理由。

    原来孩子舅舅就是个电脑游戏迷,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打网游。所以他认为:大人都如此,何况孩子。一旦孩子染上了游戏瘾,那时候想让他们不打就难了。

    舅舅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有我的想法,我心里总认为:“只要孩子精神生活丰富,一般不会沉迷在电脑游戏上。”

    我本人就是个极好的例子,我接触电脑七八年了,上班时间也很空闲,天天泡在网上,但我从来没有游戏瘾,为什么?细细想来,本人是个爱好广泛的人,喜欢书画、体育,爱唱歌、跳舞,又喜欢看书,所以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现实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多了去了,谁有心情天天泡网呀。舅舅不一样,舅舅从小就没什么爱好,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因为感兴趣的东西不多,所以就容易染上游戏瘾。

    两个小家伙则和我差不多,除了学习外,平时喜欢玩的东西也多,比如:滑旱冰、骑自行车、打乒乓玩、打弹子、打板、玩四驱赛车、买各种各样的拼装玩具,游戏项目层出不穷。不可能沉迷在电脑游戏上。我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这两个小家伙玩电游也就是一阵子兴趣,过了这一阵子玩腻了,就不会玩了。就像他们玩别的东西一样。

    相反,我倒觉得,越不给他们玩,他们心里反而会越想玩。他们也大了,身上也有点零花钱,他们要想玩,完全可以编个什么谎话,躲到外面的网吧里去玩。

   “禁止意味着强化”,这句话绝对是真理!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没有哪个孩子是不贪玩的,不喜欢新鲜玩艺的。这是每个孩子的自然愿望,也是一个必经的心理过程。如果童年时打电脑游戏的愿意被父母强行抑制,一点都得不到满足。这个未被实现的愿望就会被压抑到孩子们心底,成为一个魔咒,到成年后有可能会剧烈地爆发。现在常有报道说,某名校的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挂了许多门课。就是因为这些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亲人的严格监督化刻苦学习,普遍缺乏玩耍的机会。由此,他们对网络,其实常常也是被压抑的愿望的弥补性的表达。

    出于以上这些理由,我没有制止他们玩。只要不违反我们之间的规定,由着他们吧。玩电脑期间,两个小家伙也曾经向我提出要买QQ币,准备买车上的装备,以便让自己的车跑得更快。遭到我的拒绝,理由是:“要玩就要凭真本事跑赢别人,买装备算什么?即使跑赢了,也不光彩。”两个小家伙也就没说什么了。

    大约三个月的时间,两个小子玩电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兴趣开始转向,迷上别的东西了,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29
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的胆魄

     昨晚妹郎(2009年1月20日)从深圳回来,我对妹郎说:“晚上我请你吃“香辣跳跳娃”吧,味道挺不错的。

     晚上我们两家一起来到了市中心吉祥街的“香辣跳跳娃”风味火锅店吃饭。席间妹郎的孩子吃东西时嘴巴不小心被食物烫了一下,“啊”地叫了一声。妹郎马上急张地说:“烫到哪了,还疼吗?过来给我看看。”并欲起身去察看孩子被烫的情况,紧张之情溢于言表。很明显,妹郎的表现显得过于激张了。

     我在桌子下面轻轻踢了妹郎一脚,并笑着对妹郎孩子说:“没什么大不了的,等一下就不痛了。”妹郎不解地看着我,趁两个孩子在席间玩耍的空档,没有注意我们时,我对妹郎解释说:“小孩子只是被烫了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需要表现得这么紧张。你表现得这么紧张,孩子就会以为被烫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如果家长经常为这么一点点的小事显得过于紧张或害怕,久而久之,孩子的胆子就被吓小了,长大了就会缺少男孩子应有的胆魄,变得越来越像女孩子的性格。”

     这种做法,还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后果。“就是有些精明的孩子,他以后会不自觉地经常利用一些芝麻大的小事来操控大人,以博取大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我笑着对妹郎说。

     妹郎点点头,表示理解了。我继续对妹郎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孩子被烫了,如果不严重,你只要稍稍表示一下理解的感受就行了。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哦,烫了一下,有点痛吧。”就行了。

     妹郎感慨地说:“没想到教育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呀!”

     我说:“那当然,真正的教育高手,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甚至看起来非常平淡的一句话,都拿捏得非常到位。这跟你们做生意一个样,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看到妹郎夫妇饶有兴趣地在听,我继续说:“你们知道吗?有些小孩子为什么胆子特别小,有些小孩子为什么胆子特别大吗?这跟小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比如:小孩想自己倒杯水喝,家长一声大喝:“不要动,小心烫着!。”孩子想从沙发上往下跳,家长也是一声吼,不要跳,会摔断腿的。孩子想试着拿剪刀剪东西,家长又是一声大吼,不要碰,会剪到手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萎缩。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还没开始做事,就开始瞻前顾后,而且把后果考虑得过于严重。

     我继续说:“你们还记得前年我们到深圳旅游的事吗?那一次我们两家带着孩子到深圳小梅沙海滩去游泳。其实那时两个孩子都会游泳,下海时,都带着救生圈。况且还有我在旁边保护着他们。但是你们三个大人,因为自己不会游泳,就认为下海游泳是件很危险的事,一致反对两个孩子下海,说是太危险,结果两个孩子在大人的反对声中,心中放大了下海的危险,都吓得不敢去游泳了,丧失了一次锻炼胆量的机会。”

      感悟:要想培养一个有胆魄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有面对大事能静下来的气度。在实际生活中,即使真的碰到什么危险了,父母也要首先让自己镇定下来,这样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也会学着让自己镇定。”

      记得我的孩子在读一年级时,曾经在附一医院做过一次包皮切除手术,孩子在进入手术室时,显得非常害怕。但我和爱人却显得非常放松,当孩子在去医院的路上显得非常紧张时,我和他妈妈却显得非常放松,一路上同儿子开着各种小玩笑,根本没把这个手术当回事。孩子从我们的情绪和话语中,感受到这个手术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个很小的手术,孩子也就慢慢放松了自己,结果这个手术做得非常顺利。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29
弹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妙用

      己经到9点半了,儿子和表弟两人正在看动画片《雷速登—闪电冲线》。

    “还看呀,到睡觉时间了,赶快关掉电视,上床睡觉。”妻子大声喊道。两个孩子没有反应,就像耳朵里塞了塞子,对妻子的话充耳不闻,继续看着。

      我走了过去,看了看DCD影碟机里的时间显示,离这一集演完还有7分钟时间。于是对两个小家伙说:“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看完这一集,但是看完这一集必须睡觉。”两个小家伙听我这么一说,赶紧点头。能看出来,两个小家伙非常感谢我的“法外开恩”。

      果然,这一集动画片刚一演完,没让我们催促,两个小家伙立刻关了电视机和DCD,洗脸、刷牙,乖乖睡觉去了。

     上面这一幕,是我家经常出现的情景。相信也是大多数家庭经常出现的一幕。所不同的是,许多人可能觉得我太纵容孩子,原则有点“松”。不是定好的9点半上床睡觉吗?为什么没有严格执行规则,往后面推了七八分钟呢?小孩子都是天生机灵虫,今天让个七八分钟,明天又多让个五六分钟,要不了多久,你再看,保证睡觉时间就会越推越晚,弄不好会推到10点以后去。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种困惑。

     真的是这样吗?那只能说明家长对规则的操作不当,没有合理地使用“弹性管理”和“刚性管理”。

     比如,上例中两个孩子如果看得是大人的故事片,我也会先看一看时间。因为故事片一般都是一集40分钟,如果只演了半集而这时睡觉时间已经到了,那么我会告诉孩子们,不能再看了,如果这时再看完剩下的半集,基本上快到十点了,就会影响睡眠。如果这时孩子表示反对,非要吵着看完这一集不可,那么这时我会采取刚性管理,果断关掉电视机,不管孩子们是否有意见。其实我心里明白,这时即使孩子表面上有意见,但因为他们内心也明白父母说的有道理,没过两分钟,就安心睡觉去了。

     吃饭也是如此,有时到了吃饭时间,两个孩子正在玩耍,父母提醒孩子们要吃饭了,两个孩子因为玩得正兴高采烈,没有过来吃饭,这时父母会温柔地再提醒一遍,告诉他们:“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结束手上的玩具,过来吃饭,如果一分钟再不过来吃饭,那就不能吃饭了。”

     这时孩子一般会停止玩耍,马上过来吃饭。如果过了一分钟,孩子真的没有过来,对不起,这时我们就会采取刚性管理,既不骂也不打,收了他们的碗,告诉他们很遗憾,今天的饭,你们不能吃了。如果孩子们吵闹,就当听不见了。

     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喜欢打电脑游戏,经常打到睡觉时间了,但是这一盘又没有打完,如果强行命令孩子马上关了电脑去睡觉,估计孩子们心中会一团怒火,弄不好会跟父母当场吵起来。一般碰到这种情况,我会关心地走到孩子们身边,看看孩子们打电脑的进度,看看他们的积分,行然后对孩子们说:“都打到这么高的分数了,这时关了电脑太可惜了,这样吧,再给你们打10分钟时间,希望你们能过关。如果10分钟到了,还没过关,那就只能关电脑了。”

     这个时候,孩子们会很感激我,觉得老爸很有人情味。10分钟后,果然没有打完,但这时孩子们必须关电脑,告诉孩子时间太晚了,不是父母们不让你们打,实在是因为保证睡眠时间比打电脑更重要。这个时候的孩子因为受到了尊重,一般都会立刻停止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提前告诉孩子们,还有10分钟时间就到睡觉时间了,到时不论打没打完,就必须关电脑。这里孩子因为心里已经有了关电脑的手里准备,到时也能很快地关了电脑。

     这让我想起了打太极拳的诀窍,敌方一拳打来,有两种应对方法:一种是以刚对刚,也是使劲一拳打回去。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力强者胜,要么是父母胜,要么是孩子胜。不论哪方胜了,都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父母与孩子并不是敌对关系,都是伤了其中的一方。另外一种应对方法是:敌人一拳打来,另一方先撤一步(在这里就是原则稍稍让步),避开敌方的强势进攻,化解掉敌方的一部分力量,等到力量已经弱了,这时再还击,很轻易的就能化掉敌方的力量。记住:这里的让步实际上是以退为进,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是为了更高明地制服敌方。

      虽然父母与孩子不是敌对关系,但是道理上是共通的。当孩子打电脑游戏正打得火热时,心中积蓄着一团能量,心中只希望能够过关。这时父母不问青红皂白,一下子关了电脑,孩子心中的那股能量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就很可能一下子转到父母身上,与父母当场吵起来,导致对抗局面的出现,破坏亲子间的和谐。经常如此,就会导致对抗逐渐升级,孩子今后就很难管理了。

     但是如果当时能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先给孩子适当“通融”一下(退一步),孩子的心中的能量就能得到一部分的释放,又因为心中有了马上到要时间的心里准备,这样就很容易遵守先前制定的规则了。

      我想说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管理孩子时,一定要学会刚柔并济,切不可偏执一端,要么全是弹性管理,那么全是刚性管理,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运用。

      经常喜欢使用刚性管理的父母,缺乏打太极拳的功夫,管理孩子简单粗暴,搞一刀切,没有通融回旋的空间,缺乏变通的能力。经常这样管理孩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缺乏人情味,容易使孩子逆反,跟父母对着来,容易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外面餐馆吃饭,看到邻桌也是父母带着一个孩子在吃饭,其间那个孩子正在玩着父母手机上的游戏。这时菜上来了,父母让孩子不要打游戏了,赶紧吃饭。父母喊了几遍,孩子因为游戏正打在紧要关头,怎么喊都舍不得放下手机。妈妈气坏了,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游戏,开始骂孩子不听话。而孩子呢,也不示弱,开始一边哭,一边回骂。并用不吃饭来表示抗议。

      经常使用弹性管理的父母,由于心软。则会造成无原则的让步,一让再让。最后发现原则居然没有了。孩子们是很会钻空子的。他们有的是办法对付父母。

     说了这么多,到底如何坚持已经定好的规则呢,我想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八个字:“事先提醒,适当放宽。”也就是说既要有原则,又要在原则上有适度的弹性。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29
爱,多给一分是溺爱,少给一分是摧残

    儿子从二年级开始参加市游泳训练队以来,到今天已经整整两年了,七百多天里,每天下午训练两个小时,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寒暑假还是传统节日,都极少请假,训练从未间断过。

    除了刚开始报名参加游泳训练的那几天,因为路途不熟,我送过儿子几次,其余的时间都是儿子自己坐公共汽车或者摩托车去训练,我们很少去接送儿子。其实我上班的单位离游泳馆很近,走路10多分钟就到了,有时闲着没事也很想到游泳馆去看儿子游泳并顺便接儿子回来,妻子有时叫我没事顺便去接儿子一起回家,我都忍住了没去接,因为我觉得孩子是需要亲自成长的,平时没事去接孩子,实际是一种过多的爱,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呵护反而害了孩子。

    但是最近这几天,每天早上我去上班时,儿子都会对我说:“爸爸,如果今天你有空,就到游泳馆来接我吧。”

   “好的,有空我会来的。”看着儿子乞求的眼神,我心里感到很奇怪,儿子这是怎么了,平时很少让我们去接送的,这几天为什么总是要求我们去接他呀?直觉告诉我——里面肯定有原因。

    下班后,我马上赶到游泳馆去看儿子训练。现在已经是11月中旬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气温只有十多度。但是儿子的训练场地还在室外,没有搬进室内游泳馆。由于天气太冷,许多队员都没来训练,所以当我走到室外游泳池时,发觉坚持下来的队员只有平时的一小半。即使是这样,这些正在水里训练的小队员们一个个都冻得嘴唇乌青,全身发抖。我那可怜的儿子呀,因为身体偏瘦,抵抗寒冷的能力弱,更是在水里瑟瑟地抖着,眼圈红红的,眼泪水都快冻出来了。

    我终于明白了儿子让我来接他的原因。原来是因为水温太低了,训练太苦了,儿子快承受不了了,内心需要父母的支持.训练还没有结束,小队员们都在水里坚持,在教练的要求下,在水里奋力地游着。我和另外一些家长一边站在池边看孩子们训练,一边开始议论:这么冷的天了,为什么还不搬到室内温水池去训练呀?”

   “听说还要等二十天时间才能搬进去,因为室内温水池现在还在对外营业,二十天后合同期到了,停止了对外的营业,孩子们才能进去训练。”

   “原来是这样,这可苦了孩子们了。”

    岸边的家长们议论纷纷。儿子显然看到我来了,在水里游得更卖力了。训练时间一到,我没有像原来那样让儿子自己爬上来,而是马上冲到池边把儿子拎了上来,赶紧用大浴巾把儿子裹了起来。我要用实际行动让儿子感受到父亲的爱,让儿子在面对困难时,不会显得那么孤立无援。儿子,别怕,有再大的困难,爸爸都会陪伴你一起度过的。

     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儿子,水里是不是太冷呀?看你冻得眼红鼻子青的,爸爸真心疼。”   

    “是呀,太冷了,很多队员都受不了了,都不愿意来了,我们这一队坚持下来的只有七八个人了。”

    “儿子,你是好样的,这一段天气太冷,爸爸天天来接你吧。”

    “好呀,那太好了。”儿子显得既高兴,又很意外。因为父母以前很少主动来接他的。

    “听教练说,还要在室外游二十多天,你还需要坚持一段”我接着说。

    “恩,我会的。我不会轻易打退堂鼓的。”儿子说。

    就这样,在剩下的二十多天里,我天天来接儿子,看儿子游泳,陪伴着儿子。二十多天后,训练场地终于搬到了室内。我接儿子的任务也告一段落了。

    感悟:爱,如同种庄稼,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爱要吝啬一些,孩子平时训练,就没必要天天去接送孩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儿女脱离父母为目的的教育。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学会把孩子慢慢推出去,放手让孩子亲自成长。如果天天去接孩子,那就是呵护和溺爱孩子,孩子的自立能力得不到培养,最终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但是,是不是说父母要时时狠下心来,爱越少越好呢?也不是,太少的爱,会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不到亲情,长大后成为一个冷酷的人,没有人情味的人。并且孩子一个人在承受外界的压力时,内心特别期望得到最亲的人的鼓励和支持,如果父母不敏感,没有感受到孩子的内心需要,孩子就得一个人承受压力,就很容易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从而因得不到精神支持导致放弃,也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爱要给得时机恰当,当孩子一个人承受很大的压力时,当孩子遇到挫折需要鼓励和安慰时,当孩子四面楚歌、孤立无援时,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坚决站出来,给孩子充足、持续的爱,鼓励孩子、支持孩子,给孩子以精神安慰,陪伴着孩子一起度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30
由孩子们接红包引出的话题

    初三的上午,我们三家(还有妻舅和妹郎两家)一同到三个孩子的姑奶奶家拜年。中间三个孩子的姑奶奶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大红包。趁着我们大人不注意,先是儿子的表妹(6岁)当场打开了红包,然后晃着里面的500元钱高兴地喊:“哦,我的红包里有500块钱。”儿子和表弟也不示弱,立即也打开了红包,但是这两个孩子的红包里每人只有400元。

    表弟奇怪地问姑奶奶:“为什么我和哥哥的红包里只有400元钱,妹妹的比我们多一百元钱?”

    姑奶奶显得非常尴尬,我们没想到孩子们会趁我们不注意时打开了红包,急忙用各种解释替姑奶奶圆场。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爱人就这个话题跟儿子聊了起来。

    爱人对儿子说:“骅骅,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行为,以前教过你的呀。”

   “是妹妹和弟弟先拆的红包,看到他们拆开了,我才跟着拆的。”儿子急忙解释。

   “以后要注意了,接到红包或者别的礼物是不能当场拆开的,只能回家再拆,否则别人会觉得你没礼貌。”妻子继续着这个话题。

    “那为什么我看电视时,就看到电视里有些人是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的?”儿子奇怪地问。

    “是吗?你当时看的片子是中国片还是外国片?”我问儿子。

    “外国片吧,我记不大清楚了。”儿子回答。

    “是这样的,中国人跟外国人在对待礼物的表现上是不同的。你知道有什么不同吗?”我故意吊起了儿子的胃口。

    “有什么不同呀?”我的回答已经引起了儿子的兴趣,儿子急于想知道答案。

    “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造成的。在西方国家,客人如果送礼物给你,你一定要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这样客人才会认为你喜欢他送的礼物,如果你不当面打开,客人就会觉得你不喜欢他送的礼物。所以你要当面打开,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而在中国恰好相反,客人送礼物给你,你绝不能当面打开,只能回家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的话,反而是不礼貌的。”我对儿子说。

    “想不到接受别人的礼物还有这么多学问呀。”儿子惊叹。

    “是呀,如果你不信的话,你下次可以特意留意一下电视里接收礼物的过程,看看是不是爸爸说的那样。”看到儿子很有兴趣的样子,我继续说。

    “再比如吃饭吧,在不同的国家讲究也不同。比如,你到美国或者英国这些西方国家吃饭,就要记住吃饭时一定不能发出声音,这样就显得你有修养。但是如果你到日本这个国家去吃饭,主人招待你,就一定要发出声音,显出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这样客人才会觉得自己做的东西客人喜欢吃,反而是尊重客人的一种表现。”

    我接着对儿子说:“所以,以后你走上社会,要注意观察一下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出国了,也要注意观察一下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一定要做到入乡随俗哟。”

    感悟:学会抓住教育的契机很重要,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培养自己“随机教育”的意识。这样的顺势教育才显得轻松活泼,不刻意。其实培育孩子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只要把生活中最平常的办事技巧悉心传授,孩子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了,因为生活是由大量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累积起来,就决定了孩子长大后的成败;复杂在于,我们总是好高鹜远,总想略过这些细节,在孩子的远大人生规划上打主意,到头来,却发现孩子就像空中楼阁,一无所得。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30
培养孩子主动“找食”的习惯

    昨晚在妻舅家吃饭,儿子的表妹拿着寒假作业过来了。“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你帮我讲讲吧。”

    听到女儿问作业题,当妈妈的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开始辅导女儿,那个热情劲就甭提了。在妈妈心中,一定觉得得女儿好问、爱学习是好事,做妈妈地当然要义无反顾好好辅导了。我坐在旁边,趁机瞄了一眼问的题目,其实不难,只要多读两遍题,稍微多想想,这道题完全可以独立做出来。辅导完后,女儿满意地拿着寒假作业走开了。

   “孩子每次拿来题目,你都马上辅导吗?”我问嫂子。

   “是呀,孩子不懂的,肯定要辅导呀,不辅导孩子哪会懂呀?”嫂子觉得我的问题很奇怪。

    我笑着说:“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开导他;如果不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要去启发他。辅导孩子是应该的,但是在之前应该多一个步骤,先不要急于辅导,而应鼓励孩子自己先多想想,实在想不出了,你再提示孩子该怎么做。孩子如果太容易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就不会主动想问题了。”

    你知道森林里的老虎为什么比动物园的老虎厉害吗?区别就在于动物园的老虎得到食物太容易,所以丧失了主动性,慢慢地就越来越不厉害了。而森林里的老虎是要想方设法主动觅食的,所以越来越厉害。孩子也一样,轻易地就把答案告诉孩子,就相当于老虎轻易得到食物,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孩子的惰性,孩子以后就不愿动脑了。所以,真正高明的方法,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找食”,让孩子头脑里具有主动“找知识”的意识,慢慢养成主动“找答案”的习惯。不要太在乎孩子刚开始学到多少多少知识”。小家伙现在刚读一年级,正是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的关键时期,可不要教得太勤快哟。

    我接着说:“其实不光是学习上要如此,在别的方面也要这样,父母不要太勤快,要学着做一个‘懒妈妈’,比如,对于孩子在生活上提出的各种困难,都可以鼓励孩子先试着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父母才适当帮忙。”(备注:心理学上有一个‘100%原理’,意思是把一件事看成100%,如果家长代劳了80%,则孩子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就只有20%,如果家长只代劳50%,则孩子得到成长的机会就还有剩下的50%,于此类推,家长代劳越少,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越大,成长得越快。)

    嫂子点了点头,觉得有道理。

    我继续说:“其实,有的时候家长还可以不辅导孩子,直接鼓励孩子第二天到学校去问老师。这样做,孩子就克服了面子观念,更加敢于主动找知识。同时也是间接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这样做,孩子就会越来越主动,父母就会越来越轻松。孩子今后走上社会,还敢于主动求人帮忙。”

    感悟:分享一个小故事: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刚看到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熊被喂饱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问同车的伙伴,伙伴说: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就十分好奇,从车里扔东西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冻死饿死。

    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人们的牌子,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说“ 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多为人父母者,出于对子女的过分爱护和关心,也正在把孩子当作喂饱的熊对待。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30
我鼓励儿子听写生字时“偷懒”

    昨晚七点十五分,儿子才从游泳馆训练回家。匆匆吃完饭,洗完澡,已经将近8点了。开始急急忙忙写作业,可惜今天作业有点多,写了一会儿,儿子拿着语文书过来了:“爸爸,今天我们有抄写生字的作业,每个生字要求抄一行。”

    看着儿子狡黠的眼神,我马上读懂了儿子心里的意思,笑着对儿子说:“那么,还是老办法吧,我直接给你听写,如果你能听写出来,今天生字作业就不用写喽,爸爸给你签字,算你过关。”

    儿子高兴地说:“好的,如果我能提前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我就可以看电视了。”

   “行呀,节约下来的时间随你支配,因为这些时间是你自己争取来的。”我爽快地说。

    说完,开始为儿子听写生字,我报一个,儿子听写一个,不到一分钟,生字全部听写完了,我和儿子共同检查,发现有两个生字写错了,其余的10个全对了。儿子很自觉地把错了的两个生字每个抄写四遍。再听写,结果这两个也对了。老师布置地抄写生字作业就在我和儿子的偷工减料中这样完成了。这种听写生字的方法从儿子刚进学校读一年级起我们爷儿俩就是这样进行的,当别的孩子交给老师的生字作业总是一排排、一页页的,而我可爱的儿子的作业本上总是那么区区几个字就把老师打发了,但因为儿子每回在学校都能把生字很好地听写出来,所以老师也从不找儿子的茬,说儿子偷懒。

    有时晚上时间充裕,我跟儿子也会变着法儿玩听写生字的作业,最经常玩的是“追忆生字”的游戏,印象最深地是“逼”儿子回忆《鸟的天堂》那一课的生字,那篇课文共有8个生字,我故意不报生字,要求儿子自己把这8个生字慢慢回忆出来,当然,只要回忆出其中的6到7个生字就算儿子赢。这时儿子就开始绞尽脑汁回忆课文内容,或者回忆老师上课的情景——曾经在课堂上讲过的每一句话,提过的每一个问题,班上同学曾红回答的每一个答案,总之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回忆出今天学的生字。有时儿子实在想不起了,我也会提示儿子,没有回忆出来的那个生字在课文的哪一段里,这样儿子又开始绞尽脑汁在脑海里搜索那一段的内容。这种游戏玩到最后,常常是以儿子的胜利而告终。每当儿子胜利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总是让儿子高兴地手舞足蹈。

    第二天早上儿子起来背这篇课文,因为每篇课文老都要求背诵。只听见儿子“叽哩呱啦”地背这篇课文还没到两分钟,就跑到卧室里拉起还在睡懒觉的我,要求我给他签字,说自己已经背完这篇课文了。我惊讶地望着儿子:“这篇课文是你昨天刚学的,为什么这么快就会背了?”

    儿子说:“哪呀,昨晚我在回忆生字时,就在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把课文回忆无数遍了,所以课文早就印在脑海里了。”

    回想儿子读书的这四年来,感到儿子的记忆力越来越好,许多生字总能过目不忘,许多看过的书也总能记个八九不离十,细细想来,与这几年我与儿子经常玩这种“记忆”游戏有关,从教育学里我了解到,“追忆”是一种相当高明的记忆方法,经常用这种方法进行记忆训练,记忆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原来读高中时,同宿舍有一个同学,平时也没见他花太多时间读书,但是每回大考时总能考出好成绩。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他,你是怎么学习的,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学习效果,他偷偷地告诉我:“你不要以为我真没读书,你知道吗?白天我的确在玩,但是每天晚上熄灯后,你们开始睡觉了,我总要躺在床上花上十多分钟慢慢回忆每天学的每一节课,把课堂里学的内容尽量完整的在脑海里过一遍,所以我总是比别人记东西更牢,学的东西更能理解透彻。我恍然大悟。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35
做个快快乐乐的人中人

      昨天到游泳馆去接儿子,刚走到游泳馆门口,就碰到一个游泳队员的家长与我打招呼,闲聊了几句后,那个家长告诉我,这次参加省里比赛集训队的名单出来了(3月25日省游泳比赛在长沙举行),说着用手往旁边一指,在旁边的墙上醒目地帖着两张白纸,上面列着三十来个队员的名字和最近训练的最好成绩。从名单上看到,这次参加省里比赛的项目有七项,分别为:50米蛙泳、50米自由泳、50米仰泳、50米蝶泳、100米蛙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

      儿子的名字列在100米蛙泳内,成绩为1分50秒17。刚才那个家长的孩子的名字也列在这个项目内,只不过成绩要比儿子好得多:1分39秒32。排在这个项目的第二名。再仔细看,儿子的成绩在这个项目里垫底。

      我心里突然一闪念,怪不得那个家长急于告诉我名单出来了,原来是内心有一点点炫耀的成分在作怪,他的心底里觉得自己孩子的训练成绩比我儿子的成绩要好,所以内心里感到高兴,就情不自禁地希望我早点看到他儿子的好成绩,我知道这又是社会人的潜意识的比较心理在做怪。

      只要是人,就喜欢比较,中国社会尤其如此。不管你愿不愿意,没有谁能脱离这个“比较”怪圈。只要有人坐在一起,就喜欢议论谁比谁有钱,谁比谁官大,谁今天穿得衣服更好看,谁结婚时的排场最大。比赢了兴高采烈,输了的垂头丧气。学校的教育也不例外,学生从小到大在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就是谁比谁分数高,谁比谁获奖更多。正因为如此,家长们内心都非常在乎自己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如果自己孩子比别的孩子强,那么做为家长当然脸上有光;但是如果自己孩子哪方面输给了别的孩子了,家长就会抬不起头来。

      适当的比较和竟争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很难想象,没有了比较和竟争,社会还能不能得到发展,家庭还能不能富裕,个人还能不能得到成长。但是凡事都有度,如果事事比、时时比,任何事都想赢,任何事都要争第一,不能从比较和竟争中适时解脱出来,这个人就会活得很累,内心得不到安宁,而忘记了做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追求快乐和幸福。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日常对儿子的教育中,我很注重培养儿子对竟争的理解。在我的内心里,不是不赞成孩子去比,我个人认为,好的比较方式有三种:一是多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要肯定自己,祝贺自己。二是非要横向比的话,也应该教会孩子:以长比长,以短比短,做个既不自傲,也不自卑的“人中人”。

      比如:有些孩子成绩好,慢慢地开始变得骄傲了,开始看不起人了。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教会孩子“以长比长”。你可以告诉孩子,你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别人也有别人的长处,比如:某某某的钢琴弹得好,某某某画画曾经得过全国第一名,某某某的人缘好,同学们都喜欢跟他玩。你应该在保持你的优点的情况下,向他们学习,努力使自己各方面做得更好。要让孩子明白,你有你的长处,别人也有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就不会骄傲。

      再比如:有些自卑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成绩不如人。这时家长就要教会孩子“以短比短”。虽然你成绩不如某某某,但他也有短处呀,比如:你的性格就比他好,你比他更爱同学欢迎。这样做,孩子就能明白,原来优秀的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优秀,自己也有比他强的地方,从而做到不自卑!

      最后一点,要教会孩子既要努力,也要懂得适时变通和放弃。要告诉孩子做事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最后放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某一方面的长处和天赋,不是任何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关键是要多尝试,最后找准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业。

      再说了,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他能让一个人成熟起来,考虑问题更加全面。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考虑容易片面;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俗话说得好:小挫折有可能造就小成就,大挫折有可能造就大成就。过于一帆风顺,只能让一个人挫折商偏低。我的儿子除了在体育方面外,在其他方面一直有较强的优势,从小到大经历的成功多,挫折少。心底里一直以为,孩子该要经历一点挫折了,因为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培养一个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一个人更快成熟起来。   

      儿子游泳完快出来了,我知道儿子待会也会看到自己的训练成绩,心里一定有些难过,不过没关系,儿子呀,那时老爸会大声地对你说:“儿子,我对你的成绩已经非常满意了,因为你已经尽力了,爸爸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骄傲。”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36
五岁前的孩子不宜写字

     前两天在丫丫亲子网闲逛,看到一位母亲在论坛发帖求助:讲的是自己孩子三岁半了,正在幼儿园读中班,妈妈想让孩子早点学写字,可是孩子就是不爱写字,一写字马上就要睡着了。但是一说到玩就非常高兴。

     看到这位家长求助帖,我马上留言:赶快停下来,不要让孩子过早写字,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小手精细肌肉没长好,不适合写字,如果是幼儿园要求孩子写,你可以请求幼儿园不让孩子写。

     现在的家长普遍望子成龙,由于社会竟争过于激烈,家长们普遍感受到生活的压力,所以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基于这种心态,家长们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早,许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们早点识字和写字。许多家长不但自己在家早早地“逼”两三岁的孩子识字写字,而且还向幼儿园的老师提要求,希望幼儿园的老师能早点教孩子们学习读书写字。许多幼儿园抓住了家长们想让孩子早点识字和写字的心态,为了多招生源,虽然明知过早让幼儿写字不好,但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要,也违心教幼儿们写字。

     我妻舅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一例。妻舅的女儿三岁半了,送到楼下的蓝天幼儿园半托。有一天,我惊讶的发现这个小女孩居然在家完成老师布置的写字作业。一看写字的本子,居然就是小学生常用的那种生字本,小小的格子里必须填上老师布置写的字,有些生字还相当复杂,不是简单的一、二、上、下等字,居然还出现了学、湖、蓝、警等非常复杂的字,每个字还必须写一排。这么复杂的字还必须要塞到小小的方格里,这对三四岁的孩子而言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呀。

      我当即跟孩子父母说,马上停了孩子的写字作业,即使幼儿园要求写,也不能写了,因为这样会害了孩子的。妻舅夫妇表示不理解。我解释说: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小手精细肌肉没有长好,根本就不适合从事这么复杂精细的工作,让孩子勉为其难从事要求这么高的工作,只会让孩子们早早地厌烦和害怕写字,从情感上排斥写字。再加上这么大的孩子大脑神经和视神经发育都不成熟,也不能做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从事这么多的写字作业。

      孩子父母听从了我的劝告,第二天找到了幼儿园,要求停止孩子的写字作业。果然,幼儿园老师爽快地答应了父母的要求,并告诉妻舅夫妇,其实幼儿园也不想开写字作业的课,但是许多家长强烈要求开识字课和写字课,认为不能让孩子们白白地在幼儿园玩掉了,虽然幼儿园方面也做了许多解释工作,但许多家长不听,反而认为老师们想偷懒,幼儿园被逼无奈,为了满足家长们的要求,才开了写字课的。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成人吃饭时拿筷子的姿势不对,手拿筷子的位置太靠下,造成夹菜困难。一问原因,大多数也是因为这些成人小时候过早拿筷子吃饭造成的。想让孩子们早早学习知识,这种想法是好的,但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老子有一句话说的好: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孩子还是要遵循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有可能拔苗助长。

     我有一个朋友,父母都是教师,也是望子成龙心切吧,孩子在四五岁时就逼着孩子每天写一页字,后来这个孩子读一年级了,每天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写字,写字速度很慢,一让他写字就哭,这对教师夫妇现在非常后悔。

      所以,对于幼儿的写字,我的建议是:五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写字,即使孩子自己非要写,那也是由着孩子们自己,孩子稍有厌倦就马上停止。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也确实看到许多三到五岁的孩子自己提出来要写字,对于这些幼儿的写字要求,家长也不要过于当真,因为这些孩子所说的写字,可以理解为是画字,是涂鸦。家长可以找几支铅笔和水彩笔,再找一些白纸让孩子们尽情去涂写吧,不要给孩子规定写字的任务和写什么字,孩子不想写的时候就让孩子马上停下来。在工具上也不要找圆珠笔、中性笔和自动铅笔等。最好找铅笔和水彩笔给孩子去用。因为圆珠笔和中性笔太硬,自动铅笔太细,不能用力。最好是找软硬适中有弹性的笔,如铅笔和水彩笔。在纸张上也最好采用没有格子的白纸,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像支涂、去写,想写多大写多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做,不会过早因为格子的束缚而局限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灵气。

      当然如果真想让孩子写字,不一定非要用笔。我这里可以介绍一种更好、更实用的方法给大家。家长们可以去试一试,相信大部分三到五岁的孩子会有兴趣的。这种方法就是拼字:可以多准备一些五颜六色的纸条、牙签、短棍等,让孩子拼字,如果加上实物和适当的情境就更好了。比如:可以让孩子在桌子上拼出“桌”字,在椅子上拼出“椅”字,在门上拼出“门”字,在冰箱上拼出“冰箱”二字……,家长可以多这样陪孩子玩,这样做孩子们其实也是在写字,只不过没有过早用笔罢了,孩子以后会写的字绝不会比别的孩子少。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51
情人节那一天,我拒绝了儿子的请求

     今天下午,我和爱人一起去游泳馆接儿子。儿子出来了,看到我们来接他,非常高兴,欢快地跑了过来:“噢,今天你们来接我了。”

      我笑着说:“是呀,爸爸妈妈今天来接你。不过,待会你自己坐车回去,外婆在家等着你吃饭呢。”

     “那你们今晚去哪?”儿子瞪着我们,惊奇地问。

     “我们今晚去过情人节呀,待会我准备请你老妈到山姆大叔吃西餐。”

     “我也要去,我想去吃牛排。”儿子一听有好吃的,使劲拖着我俩。

     “不行,今天是我和你妈妈的节日,你去干嘛?”我笑着对儿子说。

     “就去嘛,我就要去。”儿子开始撒娇赌气。

     “今晚是我和你妈妈两人单独聚会的时间,我可不想带个小电灯泡在身边。你想吃牛排,过几天我再请你吧,今晚绝对不行。”我开玩笑地说。

      一翻拉拉扯扯,儿子终于让步,有点失望地走了。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妻子有点于心不忍,对我说:“还是带上骅骅吧。”

      我说:“不要带了吧。儿子必须学会一个人与父母适当的分离。他必须要明白,父母也有父母的生活和乐趣,不可能天天围着他转呀。”

      在西餐厅用餐时,看着餐厅里许多夫妻带着自己孩子一起过情人节的情景,我开玩笑地对妻子说:“看看,在中国,就是到了情人节,许多父母也舍不得与自己的孩子分开一下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是等距离的。细细想来,这么多年,我们夫妻俩不带儿子出去玩,独自享受二人生活也有很多次了。做为父母,我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这么多年来,我和妻子都很关注儿子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感受。在儿子心中,我们早已成为儿子心中安全的精神港湾,在生活中,儿子碰到不如意、不高兴的事,都会主动找到我和妻子倾诉。但这并不表明,父母什么事都要依着儿子。其实,那些时时围着孩子转的父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反面忽略了夫妻之间情感的培养,这样做,对孩子对自己都不好。

      因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的方式会无形中影响孩子。如果父母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既爱自己、爱妻子(丈夫),又爱儿子。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会学着父母的方式在生活中爱所有的人,而不会只偏爱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在一个家庭中,只有爱自己、爱妻子(丈夫)、爱儿子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才是一个合格的家庭。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0 15:51
借力与卸力”之借力篇

         ——借力也好,卸力也好,关键是用对地方。只有走在“有为”与“无为”之间的教育,才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借力

      去年北京一好友打电话给我,向我求教如何改正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毛病。我详细问了孩子各方面的情况,给他的孩子开了一张“药方”,在“药方”当,我提了五六点建议,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提到了父母一定要与孩子的老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改正孩子作业磨蹭的毛病。  

      父母主动与学校老师配合,其实就是一种“借力”行为。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特别是在矫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要与老师配合,或者是怕老师,不敢去麻烦老师。结果造成父母在家使劲改孩子坏习惯,孩子一到学校,因为没有人接着督促,坏习惯又开始反弹。最后在改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走入了紧一下、松一下、再紧一下、再松一下的恶性循环中。

      在矫正孩子作业慢的过程中,我有切身的体会。我的孩子五岁在当地好苑幼儿园读书,孩子每天也有一些抄写的作业。每到下午放学时,我到幼儿园接孩子,我的孩子总是最后一个走,到教室一看,老师正守着我孩子补作业呢。老师也多次跟我说起过:“骅骅写作业慢,在写作业过程中总爱玩,要求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儿子写作业慢的毛病慢慢在班上出了名,导致每次放学去接儿子时,总能在耳边响起“交响乐”: “莫家骅还没走呢,他写作业可慢了,老师正留他呢。”那一段时内心就是一个感觉——晕呀!

      骅骅六岁了,因为想让儿子多锻炼身体,把身体练得棒棒的,我把儿子转到了体育幼儿园。儿子写作业慢的毛病也已经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我必须要把儿子写作业慢的坏习惯早早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我也清楚,要改正孩子的这个坏毛病,光靠家庭的力量远远不够。原因很简单,家里要求孩子快,孩子做到了。到了学校,保不准又旧病复发。所以我意识到,要改正这个毛病,必须要学校和家庭相互合作,做到全方位监督。

      于是我主动找到儿子幼儿园的两位老师。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肖,数学老师姓张。诚恳地把孩子写作业慢的毛病跟老师提出来。希望两位老师今后能多多关注孩子写作业这个方面的情况,一旦发现儿子在课堂上写作业表现好一点了,一定不要吝啬表扬,多夸夸我孩子这方面(备注:实际上就是多关注亮点)。

      两个老师非常愿意配合,经常当着班上小朋友们的面表扬我儿子写作业速度又快了。我和妻子在家里也盯紧孩子的作业,本着“多表扬、不批评”的原则,一发现儿子作业速度快一点了就使劲夸。一个学期下来,儿子写作业慢的毛病完全改掉了。直到现在读四年级了,作业的速度总是又快又好,在这一点我再也不用操心了。

      以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借力”的例子。家长在实际教育中一定要经常学会借助各种教育力量,养成“借力”的意识。比如借助教师的力量、有影响力的长辈的力量、好的影视和书刊的力量,外面的正面宣传力量等等。

      在孩子刚开始形成各种好习惯的过程中,借力非常重要,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形成合力。比如在西方先进国家,很多孩子从小就容易养成各种生活上的好习惯。比如: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不插队、不高声喧哗等等。说白了,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除了家长和学校在这方面教育孩子外,还加上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在每天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合力,孩子马上就培养出了好习惯。

      反观我们的国家,在教育的“合力”上比较失败:比如闯红灯,虽然家庭和学校要求孩子不要闯,但是社会上闯红灯的大有人在,这样家庭、学校与社会大环境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所以孩子这方面的好习惯就很难培养起来。

      比如学校中的“暴力行为”,学校与家庭教育孩子们不要打架,但是每天的电影、电视以及新闻网络又在无形中有意无意地给孩子们“宣传”暴力行为,所以也无法很好地解决孩子中的暴力行为。

      再比如家里父母之间吧,教育观念也很难统一。孩子的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之间教育观念无法统一,结果造成了教育力量之间的内耗,使得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好习惯无从培养。比如:在家里我要求儿子、儿子的表弟、表妹三人轮流收碗、洗碗、擦桌子。已经坚持两三个月了,即将大功告成。这时外婆突然住进来了,非要抢着收碗、洗碗、擦桌子。甚至怪我们父母太懒,非逼着孩子洗碗。在外婆的努力“干预”下,这个好习惯的培养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0
(二)卸力
   

     接下来说说卸力。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有些家长太“有为”了。方方面面都要管着孩子,因为管得太多、太严,孩子没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样做的结果,要么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越来越逆反。要么造成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呆板,没有了孩子应有的灵气。尤其对于到了逆反期的孩子,家长更要早早修练出 “卸力”的功夫。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中,我就几次成功的运用了“卸力”这一招,避免了与孩子的冲突。

      一、顺势“卸力”,把麻烦踢给学校。

      儿子的表弟是个在小区和学校出了名的淘气包,活泼、开朗、脾气臭、鬼名堂多。活脱脱电视剧《家有儿女》里面刘星的那一角,父母包括学校的老师已经明显感到没有能力对付他了,对付这个小家伙,没有一点机变、灵动的教育智慧,是很难管理好他的。

      小家伙游泳很有天赋,就是做任何事都是三分钟热度,缺乏恒心。这不,游泳学了一年多,又开始想方设法逃避训练了。一天,小家伙不想去游泳,又开始想办法了:“姨父,我今天有点头晕,不想去训练了。”

      一看臭小子表情,就猜到是假的,真想好好“训”他一段。但是不行,这个小家伙,在生活中像只脱疆的野马——纯粹一个横冲直撞的主,经常受到家里父母、学校老师的训斥。小家伙脾气又臭,是那种一不如意就发脾气的人。如果老是为了一点点小事,与小家伙干来干去,争来吵去,过不了多久,人就油盐不进了,久而久之,还会伤了我和他之间的感情。为这点小事,伤了感情,导致以后关键的、原则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教育,实在不值!

      眼珠一转,办法来了!小家伙不是怕游泳教练吗?(备注:在我印象里,凡是体育教练都是很凶的那种),那就把这件麻烦事交给教练去处理吧,我何必费力不讨好呢?

      我一边摸着“小家伙”的额头,一边故做同情地说:“还真有点烫!”

      然后,为难地说:“但问题是,你这一段时间已经几次‘请假’了,教练都冲我和你妈妈发脾气了,怪我们太放纵孩子,对你们将来没有好处。并且要求我们家长,以后每次请假,必须要你亲自打电话给他。”

      说着,我掏出手机,翻出教练的号码,交给小家伙:“这样,你给教练打电话请一下假吧。”我把球踢给了小家伙。

     “我不打,姨父你帮我打吧。”小家伙把手机推了回来。

     “我以前倒是可以打,但现在有点不敢了,我怕你们教练训我,我这么大一个人了,难道你好意思让教练老是骂姨父呀。”我又顺势把手机推了回去。

     “算了,我看我还是去吧,一点头疼算不了什么,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小家伙见逃不过,开始撤退。

      我忍住笑,摸着小家伙头故做严肃地说:“真不赖呀,比起以前更能吃苦了,好好表扬一下。”我冲着小家伙晾了一下大拇指。

      从此以后,小家伙游泳训练时不大敢随便“请假”了。但是小家伙也不是省油的灯,没过几天,又通过别的事来“找碴”了。

      原来学校要出去“春游”,可把儿子和表弟高兴坏了。早一天就准备了许多吃的玩的,足足有两大包。不过临出门时,我一看两人的着装,怎么就是不一样呢?儿子穿的是学校的校服。但表弟不同,穿的是平时自认为最“酷”的衣服,居然还带了幅太阳镜!天哪,这是春天,戴什么太阳镜呀,不是故意找碴是什么?

      赶紧转头问儿子:“学校今天要求统一着装了吗?”

      儿子回答:“要求了。”

      我盯着儿子表弟:“那你为啥穿成这样?”

      小家伙挺不服气:“哼!这是去春游,又不是去上课。凭什么还要管我们穿什么衣服呀?”

     “行,有种!”我心里想。“你以为我又会为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去跟你较劲吗?只要学校老师愿意你这样穿,我才懒得管。再说了,估计十之八九老师不会同意,又会被赶回来,我才不会接你的招呢。”(因为老师知道我们家离学校很近)

      我一边想着,一边开心地说:“那好吧,你们去吧。祝你们今天玩得开心,记得多照点照片回来哟。”

      果不其然,没过二十分钟,小家伙气冲冲地回来了。我忍住笑,故意问他:“怎么了?”

      小家伙说:“哼!老师非要让我回来换衣服。说如果不换的话,就不要去了。”

     “活该!”我在肚子里偷着乐。

      二、顺势让步,让“社会评价”去教育孩子。

      一次,一位同事找到我“大吐苦水”:她的孩子读初二了,不知怎么的,以前那个懂事又听话的女儿突然不见了,变得不买父母的帐了,在家经常跟父母争吵,这让同事大伤脑筋。昨天,女儿又为了一件小事与妈妈吵了一架,原来妈妈陪孩子去理发,孩子非要理个“新式头型”,很酷的那种,还非要把头发染黄。妈妈不同意,孩子就这事又与妈妈大吵了一场。

      同事告诉我:“学校是要统一着装的,头发染成这个样子,学校肯定不允许的。

      我问:“孩子学校有人这样染过头发吗?”

     “没有,绝对没有。这所学校抓得可紧了。”同事说。

      我以前见过这个孩子,据我观察,是个挺懂事的孩子。估计是同事在家一直对孩子管得严,现在孩子到了逆反期,故意拆父母的台。父母说向东,孩子偏要向西;父母说不能理这种头型,孩子偏要理,对着来了。

      我对同事说:“孩子要理什么头型,你就让她理呗。据我估计,你如果不管她,随她便,估计她反倒不敢理了。如果孩子真打算理这种头型,那她自己就要考虑后果,首先要过老师那一关,接着还要过校长那一关。只要她敢,你就让她理。再说了,你的孩子我见过,觉得她不至于一下子那么开放,真让她理这种头型,她还怕同学取笑她呢。对这种事,我的意见是甭管了,随孩子便吧。”

      同事听完我的话,觉得言之有理,就走了。

      过了几天,又碰到这位同事,问她:“孩子最后理了吗?”

      同事笑着说:“孩子没敢理,说怕同学笑话她。”

      三、不管他,由“自然后果”惩罚他。

      其实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大自然赋予给所有生物的“自作自受”法。这让我想起了儿子二年级的一件趣事。

      每年清明节前几天,儿子的学校都要组织学生们到岳屏公园去春游,一方面给烈士们扫墓,一方面组织孩子们在公园里痛痛快快玩一天。那一天,总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他们可以在公园里尽情地玩自己喜欢的娱乐项目,吃一大包从家里带去的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今年的清明节又快到了。儿子兴冲冲地跑回家对我们说:“爸爸,妈妈,明天我们学校组织春游活动,老师要我们明天自己带上好吃的东西。”

      于是,我们一起到超市买了许多儿子爱吃的食品和饮料。回到家,我们嘱咐儿子记得把食品装好放在书包里,省得明天忘记了,儿子满口答应。

      第二天早上,儿子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出门了。我一看,发现昨天给儿子买的那一袋好吃的东西全放在茶几上。哈哈!儿子还是忘记把它们装在书包里了。

      儿子的这种丢三落四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呀!我一狠心,使劲“弊”住自己,故意没有提醒儿子,让他去吃一堑、长一智吧!就这样,儿子出发了……

      晚上回来,我问儿子:“今天玩得开心吗?”

      儿子皱着眉头说:“开心什么呀,我今天忘记带吃的了。害得我出了个大洋相。中午还是同学们分了一点东西给我吃。”

      “是吗?怎么会这样?我记得昨天还专门提醒过你的。”

       妻子凑过来加了句:“没有饿坏吧,宝贝。”

       儿子无语。

       晚餐时,儿子吃了破例两大碗饭:“以后我一定要先检查一下”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要学会“借力”,有时要学会“卸力”。这份本事,需要在生活中慢慢体验、慢慢琢磨。只有走在“有为”与“无为”之间的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0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敢于求人的人

      昨晚7点,我和妻子正在家等着儿子游泳训练回来吃饭,突然听见楼下传来摩托车开来的声音,紧接着就从楼下飘来儿子的喊叫声:“爸爸,快下来,我没带车钱,快给我送车钱下来。”

      妻子问我:“今天儿子去游泳,你没给儿子车钱吗?”

     “我一般是一个星期给一次,可能是儿子身上钱用完了,又不记得找我要了吧。”我一边说,一边赶紧下楼替儿子付车钱。

      回到家,问儿子:“怎么?身上连坐公交车的一元钱都没了?”

      儿子回答:“是呀,忘记找你要钱了。所以,就干脆找了一个摩托车拉客的师傅直接送我回来了。”

      “不错呀,儿子现在越来越能干了,知道想办法对付生活中的难题了。”我夸奖着儿子,同时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跟摩托车师傅说的。”

     “我就说,叔叔,我今天忘记带钱了,麻烦你送我回去吧。一到家,我马上让家里人拿钱给你。叔叔听后,马上就送我回来了。”儿子回答。

      我和妻子同时冲儿子伸出了大拇指。

      回想起几年前的儿子,原来是个内向、害羞的人,不要说去主动求人帮忙了,就是看到不熟悉的人都会红脸,赶紧往父母身后躲。我和妻子也曾暗暗焦急,这样的性格长大后如何在社会上混呀。

      现在的中国是个开放的国家,越来越讲究与外面的世界打交道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些精通与人打交道的人,就会在“人性从林”中活得如鱼得水,相反,那些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人,喜欢“单打独斗”的人,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狭小,成功的机率会越来越低。现在的很多大学也专门开设了公共关系课,就是指导大学生们学会将来如何在社会上如何与人打交道。

      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许多原本在学校品学兼优、看起来前途似锦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却并不怎么成功。而那些原来在学校并不被看好,甚至各方面表现很差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却往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里面有诸多原因,但我想,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应该是这些表面上很“一般”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敢于放下自己的“面子”主动求人,没有那些优秀学生们所谓的“清高”,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来帮助自己解决困难。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生活中,我很注意培养儿子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教育孩子在生活中既要学会帮助同学,同时自己有困难时,也要学着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忙,包括寻求陌生人的帮助。因为人活一世,总有许多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你不可能万事不求人。有时越是能力强的人,越是成功的人,反而越需要经常寻求别人的帮助。

      教育就是训练。这种与人交往的能力,主动求人的意识,不是靠父母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孩子们就能掌握好的。这需要实践,在生活中多实践、多训练。需要家长们有意识的做个“提供者”,在生活中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慢慢体验、慢慢掌握这些求人的技巧。

     就拿我的孩子来说吧,我会经常给儿子创造机会:在餐馆吃饭,我会鼓动儿子主动去找服务员要免费餐巾纸;在小店里买衣服,我会鼓动儿子主动去跟老板讨价还价;儿子题目不会做,我会鼓动儿子主动去问老师;儿子在进行乒乓球训练时,胶皮掉了,我会鼓动儿子去找教练,让教练帮着儿子沾上胶皮;在西餐厅吃饭时,发现照相机没电了,我会鼓动儿子拿着相机充电器去找服务员给电池充电……

      总之,我会尽量提供各种机会给儿子,让儿子冲在前面,主动锻炼自己的胆量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慢慢地,儿子求人的次数多了,被拒绝的次数多了,“脸皮”也越来越厚了,求人的技巧也更高明了。

      其实,不但在外面是这样,就是在家里也可以锻炼这种求人的能力。有一次,儿子在回家的路上,看中了一个玩具,想让我给他买,可是那天恰好我身上没带钱,我就鼓动儿子:“你可以试着去说服妈妈给你买呀。”

     儿子说:“前几天,妈妈给我买过一个玩具,估计这次妈妈不会答应。”

     我说:“你可以去试一下呀,试一下又不会损失什么。如果你不去试,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那怎么才能说服妈妈呢?”

      我启发儿子:“你可以试着多想几个理由,待会见到妈妈时,你可以一个一个理由多方面去试着说服妈妈。”

      儿子觉得有道理,就开始想,我也在旁边启发儿子,儿子想好了几个理由,在肚子里编好了话,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成功,但至少儿子知道了求人之前要先编好话,懂得了原来讲话也是很有艺术性的。

      正是这种在生活中的不断磨炼,儿子跟人沟通的能力越来越强了,越来越敢于求人帮忙了,求人的技巧也越来越高明了。我相信,随着儿子的不断成长,儿子适应生活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最终会脱离父母勇敢地飞向外面广阔的世界。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0
趣谈“变数强化”

     儿子从小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用了东西不喜欢归位。从三年级开始,这个毛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但自己的房间里乱七八糟。有些东西开始乱丢到客厅里了,最气人的一次是把刚换下来的袜子放在电视机上了。

     再不改正这个毛病,那还得了!不但长大后会影响学习和工作,以后未来的儿媳妇也会跟着受罪。到时,儿媳妇岂不会在背后骂死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于是坐下来跟儿子沟通,先讲了一大通乱扔东西会带来不良后果的大道理,先在思想上取得儿子的认同,接着开始跟儿子签了一个小小的“契约”。“契约”规定:凡是儿子当天能够做到自己房间的干净整洁,不乱丢乱扔。那么就可以在表格上加一分,两个月后,如果达到规定的分数,父母答应完成儿子一个小小的心愿。听说有奖励,儿子改正坏习惯的动力来了。

     说干就干,计划当天就开始实行。晚上儿子睡觉时,我和妻子检查了儿子的房间,房间很干净整洁。就这样,每天我和妻子都会检查一次儿子的房间。每次儿子的房间都整理地很好。两个月很快过去,儿子顺利达到了我们当初定的要求,好习惯也逐渐开始养成。我们按照当初合约的承诺,完成了儿子的一个小心愿——儿子自己选了一把心爱的手枪。

      当晚,我们又跟儿子坐到了一起,商讨下一步的计划。我对儿子说:“第一阶段你表现不错,圆满完成了任务,我们可以进行继续第二阶段的任务了。”

      儿子疑惑:“还有第二阶段?”

     “有呀!第二阶段是三个月时间,如果你完成得好,我同意给你买一辆雷速登赛车。”

     “真的?”儿子两眼放光,当即表示同意。要知道那可是儿子最想要的玩具。(备注:这个赛车在行为心理学里被称为强化物。)

      “但是,这次爸爸妈妈不会天天都检查你的房间了,毕竟爸爸妈妈有好多自己的事要做,不可能天天抽时间检查你的房间。以后,我们可能要每隔几天才抽查一次,如果没有问题,就给你加分。三个月以后看分数,行不?”

     有雷速登赛车这把诱人、鲜嫩的“草”,儿子这头“小羊”欣然同意。“变数强化”就这样开始实行了。“变数强化”有一个好处,就是父母不必每天监督孩子了,只是有时间抽查一下即可,孩子由于不清楚父母到底哪天抽查,所以只能天天都努力,目的就是想通过不确定的那次检查,这样才能完成父母的考核任务。这种方式对于监督一方的父母来说,就比较清松了。

      由于想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不管父母当天是不是检查,儿子每天都能坚持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而我和妻子只是隔几天象征性地检查一下。

      三个月过后,儿子得到了自己心爱的“雷速登”,同时好习惯也固定下来了。

      以上矫正儿子坏习惯的方法,就是 “变数强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只能用在教育上。许多商家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吸引顾客买东西。最经典的莫过于“买彩票”和“赌博”了!平时生活中的钓鱼活动也是 “变数强化”,只不过不是人设计的,而是大自然设计的。许多人去买彩票,买一次不中,买两次还不中,但是顾客知道多买几次,总有一次会中奖。冲着这个不确定的中奖,许多顾客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买下去。因为他的内心知道只要坚持买下去,就会有中奖的可能。正是这种心态的驱使,顾客会努力买下去,买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买彩票花去的钱远远多于自己中奖的钱。

      蒙牛公司也曾采用过这种办法帮助自己销售牛奶,由于喝牛奶的大部分是青少年。为了吸引孩子们多买蒙牛奶,蒙牛公司聪明的在每一件牛奶里附带放了一张精致的儿童卡,儿童卡上说明:只要能够集齐全套12张卡片,就能得到一件非常贵重的礼物。正是这样一种诱惑,许多孩子都想集全这套卡(这实际上是人的完形心理在起作用),所以每次买牛奶喝,都只买蒙牛奶。其实孩子们喝什么品牌的奶都无所谓,孩子们介意的是想得到全套的卡片。我的孩子也曾是这支“集卡大军”中的一员,可惜的是,集了整整一年,儿子也最终没能集齐12张卡。我甚至怀疑,就没有孩子能集全过,因为蒙牛公司只要不放出其中的任何一张卡,就永远没有集全的可能。

     儿子有一段时间喜欢上了下象棋,经常缠着我下棋。由于儿子水平低,我让了儿子三个子,儿子还是下不赢。儿子渐渐很少缠着我下棋了,下棋的兴趣明显低了,因为他从来没有赢过我。这就像一个人去钓鱼,钓来钓去总是钓不到鱼,自然不想钓了。

      为了让儿子能继续下下去,我开始改变策略。下次儿子再找我下棋时,我故意不小心输给儿子一盘棋。总是输的儿子开始看到了“赢”的曙光。我也趁机表扬儿子下棋有点小进步了。儿子兴趣大涨,因为在儿子心里会觉得,能赢一次就有可能赢第二次、第三次……于是就坚持下下去了。

      那一段时间,儿子天天缠着我下,我也经常借机输了几盘给儿子,虽然儿子还是赢少输多,但发现自己赢的次数开始慢慢增多了,所以就能一直坚持下去,儿子的下棋水平提高很快。这其实还是一次“娈数强化”的巧妙运用。

     “变数强化”运用得好,可以让孩子坚持把一件事情持续做下去,也能让孩子坚持把一个坏习惯改好,这就看家长能不能巧妙运用此法了。“变数强化”其实只是一种方法,因为方法本身是中性的,被正确操作就能起到积极作用,被错误操作就会适得其反。

      比如孩子在商场看到了中意的玩具,非要吵着买。父母开始不肯给孩子买,孩子就开始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看孩子一再吵闹,面子上过不去,又同意给孩子买了。这就是错误地运用了“变数强化”。下次孩子再看到了好东西了,又会试着哭闹对付父母,孩子心里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哭、使劲闹,就有可能像上次一样打动父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孩子要买玩具,同意买就马上给孩子买。如果不同意,就守住底线,坚决不同意,让孩子知道不管怎么吵闹,都没有任何希望。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1
生活中,你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了吗?

     办公室内,几个女同事正在“当当网”和“***网”替自己的孩子“淘”着各种心爱的物品,比如:衣服、鞋袜、图书、玩具等,一边“淘”还一边互相讨论哪个更好看、更实用。这几位妈妈的孩子年龄都不大,最大的孩子7岁,最小的3岁多,也正是妈妈们教育孩子最有兴致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女同事们每天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自己的孩子。

     你看,打开快递员送来的各种邮包:这个妈妈给孩子选的是一个精致的水杯。那个妈妈给孩子选的是一件讨人喜欢的衣服,另一个妈妈选的是一盒好看的水彩笔……正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仿佛,妈妈就是孩子本人!

     看到年轻妈妈们兴致盎然的样子。我忍不住插嘴问:“你们替孩子选的东西,孩子真的喜欢吗?”

     妈妈们愕然:“应该喜欢吧,这么漂亮的衣服,怎么会不喜欢?。”

     我笑着说:“可你们不是孩子呀,你们喜欢的东西孩子就一定喜欢吗?”

     上面的一幕,每天都会不停地在父母们身上上演。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会喜欢,自己喜欢吃的菜就认为孩子也一定喜欢吃,自己觉得今天天冷了要加衣服,就一定要逼着孩子也加,自己喜欢去哪里旅游就认为孩子也会喜欢去,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学习钢琴,就认为孩子一定要去学……这种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安放到另一个人身上,认为另一个人也一定会有同样的想法,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只是这种“投射”的游戏大多是潜意识的,本人不易察觉。

     比如:我的妻子就是这样,在餐馆品尝到了她喜欢吃的好菜,她一定会马上夹一筷子放到我和儿子的碗里。她认为,这个菜我喜欢吃,那么,老公和儿子也一定喜欢吃。虽然,我多次指出了妻子这种行为,但是妻子下次还是会不由自主这样做。

     实际上,这种“以己度人”的做法很不科学。因为道理很简单——你就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有你的思想,别人有别人的思想;你有你的喜好,别人也有别人的喜好。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和别人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很简单,做选择时,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问问别人的感受。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几位妈妈,要替孩子买东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在网上选,家长最多是帮助孩子参考一下,最终买什么式样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这样做,一是尊重了孩子,孩子能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二是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自已做决定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有主见,不会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在这方面我也曾有过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例子:

     在生活方面,我的孩子从三岁多时,我就开始慢慢试着“放权”,由孩子选择自己的东西,比如自己选择文具、衣服、鞋袜等。印象最深的是儿子买鞋子的趣事,每次给孩子买鞋,儿子都喜欢选那种灰色的或者深颜色的那种,久而久之,儿子穿的鞋全是相似的颜色和款式。穿在脚上,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儿子只有这一双鞋呢。显然,儿子还不懂得穿鞋应该买不同样式的,这样才会有变化。下次再买鞋时,我和妻子就提醒儿子:“可以试着买一双颜色鲜一点的鞋子,这样就可以跟以前买的鞋区分开,省得别人说你儿子总是穿一双鞋子。”儿子听从了我们的劝告,买了一双颜色鲜艳的鞋子。再后来的几年,儿子渐渐明白了买鞋子和买衣服应该要在颜色和式样上有所区别,儿子的审美眼光明显提高了很多。

     在选择特长班上也是如此,我不会替孩子做决定学什么不学什么,儿子学的特长班都是儿子自己选的。正因为是自己选的,所以儿子的学习动力就很强,基本上不用父母操心。

     失败的例子则集中在旅游上:儿子五六岁时,我们觉得儿子小,旅游就替儿子作主了。我们曾先后带儿子到过北京、深圳、珠海、江门等地旅游,结果感到儿子对这些地方的兴趣不大。最有意思的是儿子五岁多时,第一次带儿子到深圳去旅游。本以为儿子会喜欢看市中心的那些高楼大厦。我们就特意带儿子到了深圳第一高楼——地王大厦去参观。当我和妻子带着着儿子到了地王大厦,兴致勃勃地给儿子介绍时,没想到儿子只是瞟了一眼就再也没有兴趣看了。

     带儿子到北京去旅游也一样,儿子六岁时,我正好要到北京去学习10多天,就和妻子带上儿子一起去玩了。妻子带着儿子去看了很多地方:故宫、天安门、天坛、北京大学、卢沟桥、颐和园……,一圈下来,发现儿子真正有兴趣玩的地方只有“北京科技馆”,其余地方兴趣不大。

    后来,我们有了经验,从儿子七岁开始,每次我们带儿子出去旅游时,都会事先征求儿子的意见,我们会跟儿子一起上网查找各个旅游风景点的风景图片,问问儿子更喜欢去哪里玩,然后由儿子自己选择地方。我们发现,七八岁的儿子对自然风光好的地方更感兴趣。比如:张家界、桂林、海南、三峡、南岳等地方。儿子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了旅游地点,旅游的时候果然兴趣非常浓厚。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1
从儿子不愿参加游泳比赛想到的……(2009年2月26日)

     今天早上,儿子读完书,冲到卧室对着我说:“爸爸,我想好了,我不准备参加省里的游泳比赛了。”

     我说:“好的,那你今天下午游泳时就跟教练说吧。”

     这是今天早上刚刚发生的一幕。原来省里决定在3月21日、22日两天在郴州举办省青少年游泳比赛。儿子今年也被选上了市集训队。教练说:“凡是集训队的队员都有资格参加省里的游泳比赛,不过报名是自愿性质的。儿子虽然进入了集训队,但是训练成绩却在队里垫底。而与儿子一起参加训练的表弟年龄虽然比儿子小了一岁,但训练成绩反而比儿子好一些。儿子看到训练成绩后,心里有点受打击。因为和表弟比起来,儿子训练一直比表弟勤奋,但最后成绩却不如表弟。我安慰儿子:“没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不可能样样都强的。比如:在体育方面你不如表弟,但是在学习方面你就比表弟强呀。”

     因为比赛是自愿性质的,所以教练对队员们说,如果打算参加省里比赛的话,必须在26号之前报名。儿子一直犹豫到底要不要参加,我给儿子的意见是去参加,即使比赛成绩是倒数第一名也无所谓呀,至少见了世面。但我也强调这只是父母单方面的建议,最后要不要参加比赛,还是由儿子自己定夺。

     儿子经过了二十多天的考虑,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做出了不参加比赛的决定。并且儿子还透露给我和妻子一个信息,决定参加完最后一个月的游泳训练,就不打算参加明年的游泳训练了。儿子准备去学打乒乓球,我和妻子都同意了儿子的想法。

     二十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许多事情并不是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说得绝对一点,有些孩子如果不是这块料,你就是打死他,他也学不好。我本人是华罗庚奥数教练员,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学习奥数,需要孩子数学天赋好,许多父母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我的手里让我来教。教奥数十多年,带过的学生至少不下于五千人,有许多学生曾在全国获奖。在这么多年教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验:都是我在教,都是一样的教法,一样的题目,孩子们也都是一样的努力学习,但学习效果却差距很大。学得好的可以打满分,学得不好的可能只打几分。在数学上有天赋的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学好的内容,给那些没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来学,却怎么也学不好。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成才规律。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擅长讲话,有的喜欢学数学,而有的则喜欢唱歌跳舞、参加运动,还有的喜欢与人交往。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最大限度的爆发出“潜能”,关键是要做父母的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敏锐地发现自己孩子的强势智能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事半功倍地取得成功。

     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教师,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个孩子读书成绩很一般,父母想让孩子往特长方面发展,说不定能在特长方面取得发展呢?无奈的是孩子学什么都不上道,美术、书法、乒乓球、英语、舞蹈、作文、奥数走马灯似的在五年内换了十多项,可惜的是孩子什么都没学出来。父母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了。

     然而,奇迹却在小学五年级时出现,孩子在自己学校代表班上参加了一次校演讲比赛,没想到竟然拿了一等奖。其实在当时来说拿个学校一等奖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是妈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感觉儿子在这方面可能会有所发展,于是赶紧把儿子送到外面去学演讲,没想到孩子学别的不开窍,学演讲却非常有天赋,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进步神速。第二年,就在市里演讲比赛拿了一等奖,紧接着在“全国讲故事大王”比赛中又拿了奖,现在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正在某艺术学院学习主持专业。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8个智能区,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礼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容易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表现出音乐的天赋;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喜欢向数学难题挑战;有些人能够创作优美的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而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特长与追求有着深刻的领悟;有些人则具有领导才能,能够成为一群人的榜样和楷模;也有的人对自然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他们乐于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探索,发现美妙而令人惊奇的自然规律。但是这8种智能区在每个人身上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强、有的弱。但至少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到两种强势智能区。

     看到了这个理论,我们就会明白,原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正所谓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每一个孩子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十全十美。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潜能。我想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支持儿子的各种活动,给孩子选择特长班的自由,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相信孩子会在兴趣班的不断变换中,最终能够发现自己既感兴趣又有天赋的强项。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1
培养儿子适应社会的能力

     晚上快8点了,两个小家伙游泳训练还没有回来,桌上的饭菜早说凉了。我、妻子还有儿子的外婆已经越来越坐立不安了,不停地从窗户上向外张望。怎么这个时候还没到家呀,难道路上不小心被车撞了?或者又没坐上公交车正在路上慢慢走?不安感渐渐笼罩在三个大人身上。

    “再等10分钟,如果还没有回来,我就去找他们。”我对妻子说。

    “还等什么呀,现在就去找呀!你就不担心孩子路上出事?”岳母娘来气了。

      我穿上鞋正准备冲下楼,就听见楼下传来儿子和表弟跑上楼的脚步声。我大喊一声:“骅骅,是你们吗?”

    “是呀,我们回来了。”楼下传来两个小家伙的回答声。

     回到家里,我问两个小家伙:“怎么这个时候才回来?又没坐上公交车?”

    “坐上了,不过坐过头了,到站时我们要司机停车,司机没有停,结果害得我们整整多坐了一站路才下车,一路走回来的。”儿子答。

     儿子从游泳馆回家坐的是31路车,游泳这两年来,已经很多次出现了司机到站不停车的现象,最近这两个月这种到站不停车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可能是觉得小孩子坐车经常不数钱,所以司机不愿停。最恶劣的一次是上个月。四个游泳的孩子在游泳馆那一站连续邀了三辆车,没有一辆愿意停车的。我们这个小城市不比北京、上海、深圳那样的大城市,交通治安管理很多方面不是那么到位,经常出现公交车不愿意为老人和小孩停车的现象(备注:老年人都有老年证,按规定坐车是不要钱的)。原因就是觉得老人和小孩不会数车钱,所以懒得停。

    “这样下去怎么行,你们回的晚,大人在家可担心了,总怕你们在路上出什么事,你俩就不能想点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呀?”我又一次表露了自己的担心。

    “想了呀,我们想了两个办法。”两个小家伙兴奋地说。

    “哦,说来听听。”我和妻子表现得很有兴趣。

    “一、以后如果我们没有按时坐上车,我们会在旁边的电话亭先打个电话给你们,可以让你们来接我们。”儿子说。

     “二、我们打算明天告那些司机。”儿子的表弟说。

     “告司机?怎么告?”看到我疑惑的眼神。儿子的表弟赶紧从书包里掏出作业本递给了我。只见作业本上抄着一行字:“监投电话:8224880   13762401833”。

     原来,今天司机到站没有停车,两个小家伙一气之下,就把车内的监投电话抄下来了,打算明天告他们。想不到两个小家伙的唯权意识还是蛮强的。

     我乐哈哈地说:“哟,这个办法想得好,可以试一试,我坚决站在你们这一边,明天一上班的时候就打电话告他们。不过,你们要事先想清楚应该怎么告哟。”

     感悟:很多父母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小时候吃过苦,现在孩子不能再吃苦。”因而对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总是会忍不住要伸出帮助之手。可是他们想不到的是,这样做表面是在帮孩子,其实可能是害了孩子。这许许多多“善意的帮助”,会在无形中限制了孩子自己适应外界的能力,剥夺了孩子们独立培养能力的机会。

     那些介入到孩子的事情中,帮孩子处理事情的人,就像“搭救者”。父母一次次把孩子从困境中搭救出来,会使孩子永远学不会自己解救自己。在父母的不断拯救下,许多孩子长大后开始过独立生活,开始感到很不适应:对自己必须计划收支平衡、买生活用品、找住宿之地等基本生活安排都感到惴惴不安。因为在家的时候,这些事总有人替他们干……

     为了培养孩子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绝不要代替。否则会阻碍孩子学习自主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妨碍他们养成生活和劳动的基本能力。

     其实人一生下来,就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要努力培养自己适应生活的“弹性”,要培养出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下的身心素质,如适应严冬酷署的恶劣天气,适应饥饿干渴的艰苦生活,适应疲乏劳累的繁重劳动,适应陌生复杂的社会环境等。

     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可以扮演三种角色:一是成为提供挑战的人,为孩子创造适度的挫折情境;二是可以成为孩子面临挑战时的智囊团;三是做孩子接受挑战时的休息站。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在努力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时,也要考虑好安全方面的问题。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1
换个角度议撒谎(一)

教孩子说点谎

     姐姐给我打来电话,说姐夫最近检查身体,结果查出肺癌,癌细胞有扩散趋势,现正在附一医院住院治疗。

      我们决定一家三口去看望姐夫,临去前,我和妻子慎重交待儿子:“如果姨父问起病情来,千万记得不要说出实际情况,我们要统一口径说是一般的肺病。”

    “好,我记下了。” 儿子又小声嘟囔:“这不是撒谎吗?”

     我看着儿子,反问道:“严格讲,这算撒谎,但你觉得这个谎该不该撒?”

     儿子想了一会:“这个谎应该撒。”

     “为什么?”我继续启发儿子。

     “因为撒这个谎对病人的身体有好处,如果对姨父说了实话,会让病人难受,对病人身体康复不利。”

     我赞赏地看着儿子:“你说得对,这是个善意的谎言,世上并不是任何谎都不能撒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区分哪些谎能够撒,哪些谎不能撒。以后你在生活中听人说话时要多多留意哟”。

     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家长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撒谎!经常听到家长们说:“对于孩子,我别的都能容忍,就是不能容忍孩子撒谎。”从教育方面说,不论是在我们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都把培养孩子诚实做为第一美德。社会心理学就人的个性品质专门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最受人欢迎的品质是真诚和热情,最令人厌恶的品质是说谎和虚伪。可见从小培养孩子做人诚信是何等重要!

      但是不是说,孩子就一点谎也不能撒呢?就一定要时时说大实话吗?

      舞蹈家邓肯是19世纪最富传奇色彩的女性,热情浪漫外加叛逆的个性,使她成为反对传统婚姻和传统舞蹈的前卫人物。她小时候更是纯真,常坦率得令人发窘。圣诞节,学校举行庆祝大会,老师一边分糖果、蛋糕,一边说:“看啊,小朋友们,圣诞老人替你们带来了什么礼物?”邓肯马上站起来严肃地说:“世界上根本没有圣诞老人。”老师虽然很生气,但还是压住心中的怒火,改口说:“相信圣诞老人的乖女孩才能得到糖果。”邓青回答:“我才不希罕糖果呢?”老师勃然大怒,处罚邓肯坐到前面的地板上。

      相信邓肯的老师平时经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要说实话,但这次邓肯说了实话,但结果是遭到了老师的处罚。

      社会心理学家费尔德曼对于撒谎的研究能够给我们很好的启示,他从人们说谎的动机上把谎言分为三大类:正性谎言、中性谎言、负性谎言。

      第一类是“正性谎言”,是指一些对生活造成有利影响的谎言,正如他对这类谎言解释:“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撒谎或扭曲事实,是待人接物的技巧。”

      在各行各业中,哪一类人说谎最多?医生。我们有病去看医生,特别是患上重病绝症,医生一般不会对你讲实话。大部分医生号脉诊断以后,会说这病是小事情,吃几副药,回去调养一段时间就会好起来的。听了医生这样说,你的病就好了一半。假如医生实话实说:这病是绝症,或者说你还有几个月的寿命,恐怕病人就真的离死不远了。这说明,“说谎”有时是很管用的。如果一个医生不善于说谎,一说谎就脸红心跳动作不自然,估计这个医生永远不会成为最优秀的医生。

      第二类谎言是“中性谎言”,这些谎言说了也不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利影响。比如:有朋友找你借钱,你不想借给他,找个借口随便搪塞一下。比如:孩子不小心做了错事,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惩罚而说谎。再比如:有时为了适当的恭维别人而说的谎言。都属于中性谎言。

     以上两类谎言说说也无防,甚至可在生活中适当“教”给孩子一些,因为不违背道德,反而突显出一个人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做人的灵活性。

     前两年风靡全国的电视剧《亮剑》中的一幕境头,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团长李云龙犯错误,被贬到一营当营长,一营原营长张大彪出来迎接:“报告团长……”
   
     李云龙马上纠正他:“我现在是营长。”

    “报告团长,一营没有姓李的营长,只有姓李的团长!”……“是,团长”。

      多会说话的张大彪,李云龙打心眼儿里喜欢他。

      反之,接下来一组镜头:李云龙与部下一起出门,门口有一个新到卫兵,见到李云龙,一个标准敬礼,大声说:“营长好!”部下气得打了他脑袋几下。

      卫兵找政委诉苦,政委说:“谁让你叫营长了?你穿开裆裤的时候,他就是团长了,你要叫团长……”。

      多老实的卫兵,只会说大实话,估计小时候父母的诚实教育过头了,一点谎也不会撒。我想,这个士兵以后再不改变方式,估计在军营没什么前途,也没有哪个当官的敢把重要事托付给他,因为他为人太不活泛,如何应对外面复杂的世界?看来,一个人会说谎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从心理学角度讲,会撒谎的孩子在心智上比不会撒谎的孩子更高。可见,重要的不是撒谎本身的行为,而是要重视孩子撒谎的动机。

      第三类是“负性谎言”。比如:有的孩子为了骗零花钱,谎称学校要交课本费。比如:有的孩子为了逃避作业,谎称学校没有布置作业。以上都是有预谋的“负性谎言”,多发生在年纪较大的孩子身上。这类谎言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不利,事关孩子的道德品质问题,父母和老师要引起足够的注意,真正予以重视。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改掉撒谎的毛病呢?提以下几点供家长们参考。

      一、要善于发现并区分孩子的撒谎行为,如果发现孩子真的是在“恶意说谎”,父母要有能力及时发现。如果孩子在说过几次谎话后,未被父母、老师和同学识破,他会为自己的“胜利”而庆幸,以后就有可能越来越会骗人。针对这种撒谎心理,父母要注意观察,联系事情的前因后果分析判断。比如孩子明明逃学,却假说上课去了,父母只要问一下今天讲课的内容、作业难不难就会明白;当孩子说学校让交钱时,父母可以打电话问问老师。这样,学生的谎话被识破后,往往很不自在,以后就不会轻易撒谎了。

      二、教给孩子区分谎言的性质,告诉孩子哪些谎能撒,哪些谎坚决不能撒。在实际生活中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和道德判断水平。对于“正性谎言”要鼓励孩子说,并要适当教给孩子一些说“正性谎言”的技巧;对于“中性谎言”,视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对于孩子的“负性谎言”,要坚决惩罚。

      三、尽力避免指责孩子:假如孩子打坏了东西,父母一不追究“是不是你干的”,二不关注他是不是在撒谎,而着重强调“幸好没伤着你”、“幸好比这更值钱的东西没被打坏”等,使学生感到“就是说了说话父母也不会怪我的”,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会自己承认撒谎行为。在学生承认自己撒谎时,父母要表扬他勇敢地承认错误。

      四、强化诚实行为:心理学家说,在纠正孩子的恶意撒谎和过失撒谎时,奖励诚实行为比惩罚撒谎更为重要和有效。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多表扬孩子的诚实之处,奖励他的诚实行为。尤其是主动承认错误时,父母应免除或减轻惩罚,这样孩子自己的就能体会骊诚实比撒谎更有好处。

      五、说理与游戏相结合:父母如果发现孩子撒谎,应告诉孩子撒谎得到的只是自欺欺人的短暂快乐,可失去的却是人最宝贵的品质——诚实,失去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信任,撒谎虽然能一时骗住别人,但终究会被发现,遭到大家的厌恶。父母和老师还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撒谎者最终自食其果、下场可悲的故事、如“狼来了”的故事。或通过一些游戏,让学生体会到撒谎的危害。
     

      感悟:
      当今社会越来越复杂,人际交往越来越反复无常,变幻万端,不会说“谎话”,如何在“人性从林”中立足?另外,在现实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没有讲话的艺术,不重视说话的技巧,总是直来直去,想什么说什么,往往会伤害甚至得罪别人而不自知,产生许多的矛盾和问题,造成人际交往障碍。有时,善意的谎言更能保护别人,表现出对别人的关爱。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讲实话,缺乏变通的人是会到处碰壁的。

      在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中,因为讲话不会拐弯,是饱尝了许多苦果的,也对自己的事业造成很大的阻碍!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生活实际情况,教会孩子学会讲话的技巧和艺术,学会灵活变通,是有利于孩子今后更好的参与社会交往活动的。

      回想自己教育的这些年里,在孩子的心目中,我是一个做事认真,说话算数,信守承诺的人。我们也一直信任孩子,从来没有过怀疑过孩子。孩子做错了事,我们从不训斥,更不打骂,都是采用晓之以理的方法加以引导。孩子对我们没有过必要说谎。我甚至相信,十岁的儿子到现在还不知道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着互相猜疑,互不信任的现象。我还担心我的孩子太单纯,太缺乏心眼了,将来进入社会遇到很不诚实的人和事时没有能力去面对和处理。

     有时,我总觉得对孩子的教育缺少了什么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古人说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自己不去骗人,但是也要警惕被别人骗。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帮助孩子形成了这样的能力,在人生的道路上就会少吃很多亏,少走很多弯路。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2
适当让孩子受点气并非坏事

    可能因为昨晚(星期六)儿子跟我看电视太晚了点的原因吧。定在7点30分的闹铃已经响过很多遍了,我也提醒过好几遍了,儿子还是半梦半醒,一磨蹭便过了近三十分钟了!!

    在厨房做早餐的妻子气冲冲地来到床前,又喊了儿子几声,儿子还是没竖起来。妻子脾气上来了,一把将儿子从床上拖起来!她咆哮着,拽着儿子就往洗脸间走去。

    “你是怎么搞的,叫你起床不起床?晚上不按时睡觉,看电视看这么晚,到了早上总是起不来,你现在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看看,吃东西总是这么慢,就不能快点?每天总是这个不想吃,那个不想吃,我天天做饭给你吃,还不落好。“

   “还不快吃,都8点了,你8点30分还要到围棋学校上课!还看着我干什么?马上就要迟到了……·#¥*XM¥#%……”。

    显然,一向温柔的妻子今天有些失控了。好在妻子修养好,即使在气头话,讲的话一般也不会伤人自尊。所以我并没有上前劝阻,因为我内心觉得,小家伙是有点不像话,受点“气”,就当是进行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吧。

    十五分钟过后,在妻子的催促下,儿子吃完早饭学围棋去了。

    “今天你有些情绪失控了,不像是在教育儿子,纯粹是在发泄怒火。”我对妻子说。

    “你以为我不懂教育呀。看到他那么磨蹭,我实在忍不住了!” 妻子说。

    “没关系的,谁都有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只要不经常这样就行。”我安慰着妻子,“等儿子回来,一定要记得好好跟儿子沟通一下。”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父母自然应该以耐心说服教育为主。但实际上,从未对孩子发脾气的父母恐怕也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一概否定“发脾气”也是不现实的。适当地对孩子发发脾气,让孩子受点儿挫折教育也并非坏事,这会让他们更适应不同情境的环境,增强孩子对各种环境的适应能力。因为外面的世界是复杂的,孩子将来肯定会面对许多不合理的、受委屈的事情。凡事有利就有弊,“轻风细雨式”的教育当然好,但也有它本身不可弥补的缺陷,需要父母在生活中适当地加入一点“风暴”作为补充。

    从教育效果上来说,表扬当然比批评的效果好,宽容当然比发脾气的效果好,正面教育手段当然比负面教育手段效果好。而且,后者对孩子在学习、自尊心、心理健康的伤害也较大。但是,作为父母心里要明白,再好的教育方式用过头了,也会带来负面效应。而再不好的方式如果用对地方也能带来一定的正面效果。重要的是家长要懂得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

    细细想来,儿子在这些年里受的气其实也不少。从五岁起开始练跳水,免不了要被教练训斥。7岁时儿子改学游泳,儿子的教练也是挺“凶”的,队员如果不努力、不听话,有时也时常被教练骂得狗血淋头。但我们并没有因为儿子经常遭到训斥,就不让儿子去训练了。因为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惩罚是把双刃剑,它虽然使人感到痛苦和厌恶,然而必要的惩罚是有价值的,因为它能提高人的抗挫折能力,关键是如何因时、因地、因势的把握好惩罚的分寸。”

    下面介绍几点发脾气时的注意事项,供父母们参考:

    一、发脾气时要考虑孩子的个性特点。不同个性特点的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不同的。相对来说,外向的孩子和男孩子要比内向的孩子和女孩子承受能力强。

    二、不侮辱孩子。父母有对孩子生气的权利,但前提是,不要对孩子使用一些带有侮辱人格的语言,比如:“你给我滚”、“简直太讨厌了”、等等。这样的话不是针对孩子的具体错误行为,而是在侮辱孩子的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如果你试图对孩子发脾气,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你可以先把自己的焦躁心情告诉孩子,用简短的话警告他,比如:“妈妈现在很烦,你能安静会儿吗?”如果孩子能够按你的话做了,那最好;如果没有,那么就要进入第二个阶段了,把自己的感情直接告诉孩子:“我已经很生气了。”如果还没有过效果,那就要进入第三个阶段了,告诉他:“妈妈正在工作,让你安静一会儿,你怎么老不听话呀!”把你生气的情况和希望一起告诉他。

    有些父母一生起气来,什么都不顾了,对孩子恶语相加,根本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也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态度,除了给孩子更多的心灵创伤外,没有任何的意义。

    三、做好“善后工作”。人在受了训斥后,都会对批评者产生一种憎恨和冷漠的抵触情绪,甚至还会产生一种被人抛弃的恐惧心理,尤其是孩子。当父母在冲孩子气发完脾气后,别忘了安抚一下,给他点儿和风细雨的启发,对孩子伸出爱抚的手,清除他的紧张和不安。你已经惩罚过他了,现在他认识到自己错了,父母就应该原谅他了,这样才能加深亲子间的信赖关系。

    四、不要当众揭他的“短”。对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一定不要当着很多人揭他的短处,尤其不要当着他的小伙伴或客人的面。我们每个人都怕被人当众揭短,孩子也一样,他也有“面子”的。如果当众冲他发脾气,他就会产生比大人还要难以忍受的“羞耻感”。就算他有不对,你想冲他发脾气,教训他一下,也最好等他人离开后,再提醒他:“你刚才怎么可以那样呢?那是不对的……”,这样比较容易让孩子接受。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2
生活中,你是否把孩子管得过死?

      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的节日。我和妻舅两家带着三个孩子到岳屏公园玩耍。三个孩子如脱离鸟笼的小鸟,在公园里尽情地追逐着、嬉闹着……。妻舅不放心,生怕孩子们不小心磕着、碰着,或者在地上捡什么不干净的东西。孩子们跑到哪,妻舅就紧紧跟到哪,一路不停地喊着:
     
      “小心,离水池远点,会掉到水池里的……”
     
      “不要捡地上的棍子,上面有很多细菌……”
     
      “还不快从坡上下来,摔下来怎么办?……”

       看着妻舅那幅紧张样,我开起了妻舅的玩笑:“在家里,你也总是这么管孩子的?”

       妻舅说:“当然了,孩子现在正是养成各种好习惯的关键期,总不可能什么都由着她吧?”

       我说:“当然不可能什么都由着孩子,一些重要的好习惯确实需要培养,但是如果管得太细太碎,会把孩子的天性过早地管没了。”

       我接着说:“你知道吗?上个星期,我跟报社的十多位同事一起到北海旅游,在玩耍的过程中,我就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这些同事在工作中都能很好地要求自己,但是在旅游过程中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有些同事,在旅游的过程中很放得开,玩得很疯,能够很好地放松自己。这种人——松紧有度,懂得该紧张的时候就紧张,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我们称之为“弹性人”。还有些同事,就放不开,即使在旅游这样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也显得比较拘谨、严肃、不苟言笑,跟在工作中没什么区别。”

       “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其实这跟父母在小时候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放不开的同事很可能在小时候被管得过多,以致于压抑了自己的天性,不懂得放松了……。”

       那么,到底如何管理孩子才最好呢?个人认为是:“不可不管,不可全管,只管真正需要管的地方”。这样管理出来的孩子具有如下特点:管得住,放得开,能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控制程度,在需要控制自己的时候能牢牢管住自己,在不需要控制时,则能放松自己。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会学习,也会玩的儿童,他们有很强的灵活性。

       美国精神病学专家埃里克•伯恩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了一种治疗理论,我们称之为“交互作用分析(TA)”。这个理论学派认为,自我有三幅面孔:

       儿童我——本能的、依赖性的、创造性的或逆反性的“我”。率真而富有创造性,能够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常常感情用事、任性、自我中心。

       成人我——表现出理性、精于计算、尊重事实和非感性的行为。

       父母我——表现出保护、控制、呵护、批评或指导倾向。他们会照搬政策和标准,发表类似于如下的意见:“你知道这是规则,规则必须遵守。”或者相反,过于操心,有一种抑制不住的保护子女和帮助他人的需要,出于“我这是为你好……”的心理,常常介入别人的生活,替别人做决定。

       过分理性的人就属于“成人我”或“父母我”过分发展,从而抑制了“儿童我”的存在。很多心理障碍,比如强迫型人格障碍,就属于过分地发展了“成人我”与“父母我”,以至于他的生活没有任何活力,我们甚至感受不到他的情绪变化,从而出现心理异常。真正的心理健康,就是这三种自我在一个人身上和谐地相处。既保留有童心,哭也有时,笑也有时,又有现实感和责任感。

      过分理性的人所要做的就是——还“儿童我”一个应有的位置。从而释放循规蹈矩的成人生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品味生活的趣味,满足自我各方面的需求,让你过上一种张弛有度的生活。
作者: 幸福的鸡蛋    时间: 2009-6-11 10:22
一次很有意思的对话
  

     端午节放假三天,我们全家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视连视剧《我的青春谁作主》。其是的三个女孩赵青楚、钱小样、李霹雳是表姐妹,也是三个个性鲜明的女孩,尤其是最小的女孩李霹雳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霹雳被妈妈(苏小明演)逼着到英国剑桥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但是因为内心更喜欢当厨师,于是这个自主能力很强的小女孩不甘心自己的前途被妈妈操控,自作主张偷偷瞒着妈妈在英国学起了烹饪专业,并且放弃了考英国剑桥大学的机会溜回到国内准备开餐馆,但在电话中对妈妈却谎称自己正在英国剑桥读书。

  电视演到了第十八集,还不知道实情的霹雳的妈妈要求女儿上视频与自己聊天。而这时的霹雳却早已不在英国了,一直是躲在国内好友雷蕾家中与妈妈视频,但对妈妈却谎称是在英国宿舍里与妈妈聊天。正在霹雳与妈妈聊天的过程中,雷蕾从外面回来,不小心闯进了视频。这一举动引起了妈妈的怀疑,也就出现了以下精彩的一幕。

  妈妈问霹雳:“霹雳,为什么你的宿舍里会有一个中国女孩?”

  霹雳灵机一动:“哦,这是我在英国遇见的中国同学,她是学服装设计专业的。”

  妈妈奇怪地问:“剑桥大学也有服装设计专业吗?”

  这时,机敏的雷蕾也趁机上来与霹雳的妈妈打招呼:“嗨,阿姨好!我叫雷蕾。”

  霹雳的妈妈说:“哦,雷蕾你好。我们家霹雳小,就麻烦你帮我在英国多多照顾了。”

  雷蕾本来一直看着霹雳妈妈的眼睛这时却不由自主地移开了一下,然后又马上把视线移回来说:“好的,阿姨请放心,我会照顾好她的……”

  看到这里,我突然感到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来了。可以通过这组镜头教会儿子观察人们的“身体语言”。让儿子慢慢在生活中拥有一双“慧眼”,培养起学会透过表面的身体语言看到人们的内心深处去。

  在人际交往中,无声语言信息,即“身体语言”信息要比有声语言信息内涵多5倍。当两者自相矛盾时,凭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来判断最为准确。这其实一门很深的学问,是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慢慢训练的。如果儿子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了这种观察人们举止神态的意识,就会慢慢练出一双慧眼,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就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人们的心理活动。给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

  想到这里,我马上把片子倒了回去,把刚才的镜头重放了一遍,并启发儿子留心观察雷蕾与霹雳妈妈说话时的眼神变化情况。

  我问儿子:“看出什么来了没有?”

  儿子摇头。

 “你注意没有,霹雳的妈妈要雷蕾帮着照顾霹雳的时候,眼神为什么要移开一下呀?”我继续启发。

  儿子莫名其妙地问:“眼神移开一下有什么关系,我们平时说话时不也经常移开眼神吗?”

  我说:“那不一样,你有没有注意到,前面雷蕾与霹雳的妈妈聊天时,两个人的眼神交流还是很正常、很坦诚的。但是突然提到要雷蕾照顾霹雳的时候,雷蕾为什么突然要把眼光移开了一下?”

  儿子恍然大悟:“我明白了,雷蕾是有点心虚,因为她必竟是在骗人,她觉得辜负了霹雳妈妈对自己的信任。”

 “对喽。”我赞赏地对儿子说。“你知道吗?一个人骗人时,语言和声音可以伪装,眼神却永远无法伪装!你还记得我们经常看的警察审犯人的境头吗?为什么警察审犯人时,总是要往犯人脸上打一束灯光呀?就是因为警察要注意观察犯人的眼神变化。因为犯人说谎时,心里有压力,就会不由自主通过眼神流露出来。”

  儿子感叹:“想不到眼神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呀!”

  我笑着说:“那当然,生活处处皆学问嘛。你不是马上要参加区里的演讲比赛吗?你也要注意眼神与台下观众的交流哟。否则,如果你演讲时,眼睛不看着下面的观众,别人还以为你在与老天爷讲话呢。”

  儿子:“是吗?这个我还真没注意过,我以为只要有感情地讲就行了。”

  “不是那么简单的,不但要注意声音,还要注意表情、眼神、姿势的运用,形成一体才行,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演讲效果。”我接着启发儿子:“其实不光眼神有学问,一个人在讲话时身体姿势、各种动作里也有很大的学问。有时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并不一定就是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你听人说话时,不但要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眼睛去‘听’”。

  看到儿子听得入神,我知道还能继续下去:“你还记得我们看《三国演义》里,赵子龙好不容易从千军万马中救出刘备孩子的那一场戏吗?”

  “记得。”儿子说。

  “当时赵云冒着生命危险救出刘备的孩子时,刘备抱着自己的孩子,心情激动,他抱起孩子往地上一扔,然后对在场所有的人说了一句话:“为了这么个孩子,几乎折损了我一员大将。就是因为这句话,结果赵子龙深受感动,一辈子跟定了刘备。不知你当时注意没有,当时刘备是把孩子是往赵云那个方向抛的,所以赵去才能接住那个孩子,不然那个孩子就真的摔死了。这其实就是身体语言反映出刘备当时内心真正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你知道吗?”

  儿子想了一会:“刘备内心还是不忍心自己的孩子摔死。”

  我说:“对喽,孩子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一方面是气为了一个孩子差点损失了一员大将,觉得对不住赵云;一方面内心毕竟舍不得孩子死,所以就不由自主地把孩子扔向了赵云那个方向,希望赵云有可能接住他。这出戏就生动地把刘备内心的矛盾情感表达出来了。
作者: 天月    时间: 2009-6-16 18:24
楼上爸爸太细心了、




欢迎光临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http://bbs.babymozart.cc/)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