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6756|回复: 1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留级,中学倒数,还能上哈佛商学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30 16:3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孩子们以最真实的方式成长
  
  软实力和硬实力
   大多中国孩子从小都把硬实力(考试成绩、级别等)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所谓软实力(考试无法检验的能力,例如体育精神、抗压能力等)的培养,都是做做样子的摆设。一方面觉得用处不如硬实力大;另一方面,觉得软实力到成年后培养来得及,也只有那时候才用得上。
   而本书的主人公于智博恰恰相反,小时候把培养软实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成年后才开始培养硬实力。看了他的事迹,最大的感觉就是,他什么都没失去,而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孩子们,他们失去了太多几乎再也找不回来的重要东西。根据那些“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于智博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典型,这也是我们写这本书的理由——我们太需要这样的典型了!
   各位家长朋友,你们是不是还在为家里孩子们的成绩而烦恼?有没有在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担心?赢在起跑线上就一定会赢得人生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19
发表于 2011-8-30 16:34:01 | 只看该作者
本书以下方面与其他书相同,但另有特色
  
  1。都强调具备吃苦精神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别人努力100%,于智博却要努力120%。但是,这本书的特色是不蛮干,不瞎使劲。是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后拼命努力。其中有句话印象深刻,于智博说:“我不怕自己失败,就怕自己没有付出比100%更多的努力。”
  
  2。都强调考试成绩必须出类拔萃的重要性。但是,这本书不是绝对的、从小到大的每一次成绩都必须出类拔萃。而是最关键的考试中要特别优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考GMAT,整个过程令人叹服,即使我这个成年人都觉得很受益。
  
  3。都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于智博从一个浑小子成长为一个家长、老师心目中阳光优秀的男孩榜样。并非只是软硬能力在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也是心灵成长和成熟。这是以后发展良性的根基。有后劲最重要的来源
18
发表于 2011-8-30 16:33:48 | 只看该作者
赞成101校长的推荐:“好马蹄自扬!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自我发现,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然后自我实现。”
  
  对中国教育很有指导意义!以后应该往这个方向多努力!
  
  也学习一下书中的软实力,做一下公益的好事,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家长和老师,对他么肯定有帮助
  
17
发表于 2011-8-30 16:33:42 | 只看该作者
缺什么,什么贵。现在的人们太缺自知之明了。这方面于智博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不适合自己的。这件事情本来我觉得很难想明白,看了这本书觉得也挺容易,而且这件事情做得越早你越容易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
  
16
发表于 2011-8-30 16:33:32 | 只看该作者
 软实力和硬实力
     大多中国孩子从小都把硬实力(考试成绩、级别等)的训练和学习放在第一位,所谓软实力(考试无法检验的能力,例如体育精神、抗压能力等)的培养,都是做做样子的摆设。一方面觉得用处不如硬实力大;另一方面,觉得软实力到成年后培养来得及,也只有那时候才用得上。
     而本书的主人公于智博恰恰相反,小时候把培养软实力放在了首要位置,成年后才开始培养硬...........
  -----------------------------
  有的时候养孩子也是个顺其自然的事情,小树长大也挺容易的,家长更多的关注孩子学习并不关注孩子的学习,不关心孩子的兴趣,有的时候太关心则乱,我喜欢这个哈佛的男孩,也许他在国外的环境正好适合了他的发展,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深思。到底我们怎样教育孩子呢?也许顺其自然更好吧,我们的孩子有的时候也不用怎么管教,相信他们能行。坦率的说我不喜欢虎妈的行为,我们当年没有虎妈这样的父母吧,凭什么自己要成为虎妈的父母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信自己是个优秀的人,孩子差不了
15
发表于 2011-8-30 16:33:25 | 只看该作者
就这样,由于我的家人当时始终保持着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观念,不久我成了体育班的主力,并代表学校在多次比赛中获奖。
   念到小学四年级时,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年我不到9岁,我的父母离婚了。后来我从上海转学到了成都,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转学时,我只有9岁,因为年龄小,光顾着玩,没有注意到父母的变化,也不太清楚转学的原因,以为就是父母工作忙不过来,才把我放在爷爷、奶奶家。转学时,我参加了当地学校的入学考试,成绩不好,结果被迫降低一个年级,又从三年级开始学习。好在我那时候年纪小(本来我上学就早),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降一级也和班上同学差不多大。爷爷、奶奶特别体贴我,不愿意打击我的自信心,也没有告诉我真相。我当时还以为是因为年龄原因而降了一级。就这样,我糊里糊涂地在小学留了一级。现在看来,实在要感谢爷爷、奶奶对我的爱和保护,使我当时没有受到太大伤害。
   父母离婚后,父亲去了香港发展,妈妈回成都继续工作。虽然妈妈经常能来照看我,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机会与我的父母一起吃过一顿团圆饭,一起照过一张全家福。幸好爷爷、奶奶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宠爱,使我始终拥有家的感觉。
   从上海到成都,在转学初期,我进入了一个陌生的群体。最让我不习惯的就是语言。这里从学生到老师,说话基本都带着川音,起初我简直听不懂,常常被同学们戏称为“上海老俵”,也有同学嘲笑我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但这些倒对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因为,一来老师及时制止了他们,二来我整天想得最多的还是去外面操场跑两圈,打打球什么的,其他的事情都没太放在心上,因为我实在太喜欢体育了。
  
14
发表于 2011-8-30 16:32:57 | 只看该作者
  基于以上,我很负责地推荐这本书。我看了三遍,每次体会不同,如果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读友多多指正!
  另外,虽然书比书评精彩得多,但我还是要感谢前面写书评的朋友,因为你们的书评让犹豫的我买了这本书,收获很大,非常感谢!!!
13
发表于 2011-8-30 16:32:51 | 只看该作者
本书以下方面与其他书相同,但另有特色
  
  1。都强调具备吃苦精神对孩子的重要作用。别人努力100%,于智博却要努力120%。但是,这本书的特色是不蛮干,不瞎使劲。是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后拼命努力。其中有句话印象深刻,于智博说:“我不怕自己失败,就怕自己没有付出比100%更多的努力。”
  
  2。都强调考试成绩必须出类拔萃的重要性。但是,这本书不是绝对的、从小到大的每一次成绩都必须出类拔萃。而是最关键的考试中要特别优秀。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三考GMAT,整个过程令人叹服,即使我这个成年人都觉得很受益。
  
  3。都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于智博从一个浑小子成长为一个家长、老师心目中阳光优秀的男孩榜样。并非只是软硬能力在增长,其中很重要的也是心灵成长和成熟。这是以后发展良性的根基。有后劲最重要的来源
  
  
12
发表于 2011-8-30 16:32:45 | 只看该作者
赞成101校长的推荐:“好马蹄自扬!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告诫我们:“认识你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就是帮助每个人自我发现,正如这本书中所说,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然后自我实现。”
  
  对中国教育很有指导意义!以后应该往这个方向多努力!
  
  也学习一下书中的软实力,做一下公益的好事,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家长和老师,对他么肯定有帮助
  
11
发表于 2011-8-30 16:32:38 | 只看该作者
缺什么,什么贵。现在的人们太缺自知之明了。这方面于智博做出了很好的榜样。这本书的可贵之处,是家长对孩子的引导,让孩子知道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不适合自己的。这件事情本来我觉得很难想明白,看了这本书觉得也挺容易,而且这件事情做得越早你越容易找到自己的最佳匹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