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30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勃拉姆斯音乐作品赏析(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0 15:4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勃拉姆斯音乐作品赏析
《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第56号A )


    交响变奏曲是一种用交响乐队演奏的大型变奏曲,它的特点是用庞大的交响乐队逐层深化地展开音乐主题材料,多个侧面地塑造音乐形象。勃拉姆斯创作的《海顿主题变奏曲》(作品第56  号A )就属于这类交响乐作品。
    《海顿主题变奏曲》有钢琴四手联弹和交响乐队演奏两种乐谱,谁在谁先难以确定,它们的先后次序问题当然不是主要的,我们知道古典作家的交响曲大多都有总谱和钢琴谱,前者主要是用于乐队演奏,后者一般用于效果试听、向朋友请教、小范围欣赏等。对于这部交响变奏曲,一般倾向于专为大型交响乐队而构思而作。
    早在1870  年的时候,勃拉姆斯就从《海顿传记》的著名作者鲍尔那里欣赏过一首作品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是海顿为管乐器而作的《嬉游曲》第二乐章中的,在原曲主题上还标了”赞美歌,圣·安东尼”(Chorale St.Antoni )这个名字。1873  年夏天,勃拉姆斯来到巴依扬山麓舒达仑拜克湖畔避暑,他住在图勒格那里一栋二层楼的别墅里,他想起了那个带有古老、质朴风格的主题,随即开始就用这个主题写作交响变奏曲。很快, 1873 年8 月问作品写成,勃拉姆斯和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一些朋友面前在钢琴上弹奏这首作品,受到朋友们的赞美。就在这年的11 月,勃拉姆斯在维也纳亲自指挥了这首交响变奏曲的演出,给听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部作品后来一直成为音乐会的常演奏曲目。
    勃拉姆斯给所写的交响变奏曲取名为《海顿主题变奏曲》,另外也加了一个副标题,即“圣安东尼圣咏”。显然是告诉人们作品的主题是从海顿为木管乐器演奏而写成的一首嬉游曲摘取而来的,并主题也有它原来的名字。
    顺便提的是这个主题在路德·巴赫和其他一些作曲家作品中也按各种方式引用过,它可能是一首古老的赞美歌。至于圣安东尼,传说他是中世纪一个聪明的苦行僧,他经历了魔鬼的种种诱惑而不为所动的考验,这一美妙的传说曾经激发很多画家和作家,例如福楼拜等,创造了一些有名的油画和小说。
    勃拉姆斯选取这个题材作为变奏曲主题时,不仅因为音乐本身的特点,也许他也很仔细地琢磨了这个故事。不过从他的这部交响变奏曲中难于找到这个故事的影子,他毕竟不是浪漫主义作曲家,他仍坚持他追寻古典的目标。
    这首变奏曲结构严谨,变奏手法丰富,共有八段变奏和一个分量较重的尾声也称“终曲”。
    原形主题首先在降B 大调上出现,行板的速度,24 拍子,结构采用了常见的二部曲式结构,即由两个乐段构成。在海顿原曲中用两个双簧管、两个法国号、三个大管和一个蛇形号演奏,勃拉姆斯则采用了双簧管、大管、法国号、氏音弦乐拨弦的配器,同时和声背景还由管乐奏出,模拟了管风琴与宗教合唱的效果,整个音响自始至终都带有肃穆庄严的宗教气氛,突出了赞美歌式的风格。
    第一变奏是稍活跃的情绪,在降B 大调上用24 拍子写成。在这个变奏中贯穿着主题结尾处的一个音型,它固定出现在管乐与定音鼓声部,弦乐组用流动的华彩波动音调进行,在进行中隐含着主题旋律,后来力度加强了,弦乐本身高低相互问答,即在弦乐组中还有小提琴与中提琴及大提琴用八分音符与三连音的对置,节奏十分活跃,最后也是它们之间不断的模仿,然而,这一变奏却是在管乐和定音鼓演奏的降B 音作背景的情况下逐步减弱而悄悄结束的。
    第二变奏是活跃的情绪,在降b 小调上用24 拍子写成。音乐虽然转入了色彩较暗的同名小调,但性格上却是欢炔活跃的。每句音乐起头都有一个强奏小节,接着的几个小节则是弱奏的附点节奏,很有些节奏明快的匈牙利舞曲的风格,加上主题音型仍然由单簧管和大管奏出,弦乐器则用另一些音型为之装饰,使音乐突出地表现了轻快、急进而富有动力的特色。
    第三变奏是流动的情绪,转在B 大调仍上用24 拍子写成。上个变奏中的附点节奏在这个变奏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流畅抒情的旋律,在面貌全新的旋律中依稀可辨原来的主题骨架,为旋律配置的和声渗入了色彩,使音乐具有浪漫曲情调,同时也兼有交响曲行板乐章的特点。
    主题开始由双簧管和大管相隔八度奏出,中提琴、大提琴和低产提琴则以八分音符的齐奏同时在低音出现,随后,主题转到小提琴和中提琴声部,长笛和大管则以分解和弦音的活跃音型作背景。后部分开始是法国号与大管的对话,然后转移到小提琴声部,出现新的动机,到木管内部的对答,当回到变奏开始的进行时,乐器配置已作了大的改变。这一变奏和声写法较多,很少有单线条的旋律呈示,但在和声中却有复调的倾向,可以感受到和声中有旋律进行。
    第四变奏是流畅的行板,转为降b 小调用38 拍子写成。这里是变奏曲第一次转到三拍子,旋律流畅但速度徐缓,由于是在小调上,不免罩上一层暗淡的色彩,音乐中透出忧伤哀怨的感情,相当于一首悲歌。主题先由双簧管和法国号奏出,这两件乐器一个明析、一个圆柔,结合起来的音响接近女性性格的苦涩,中提琴用十六分音符构成的音型与旋律形成复调的呼应,另外还有低音弦乐器不时的衬托。接着,主题移到弦乐器组,十六分音符音型的对比进行出现在木管乐器上。后来,旋律仍然由双簧管和法国号演奏,只是旋律发展用了些模进从而显示它具有展开性质。音乐的整个情绪是奇妙的。
    第五变奏是充满活力的情绪,在降B 大调上用68 拍子写成。这里速度突然增快,使音乐气氛一下变得明朗、活跃起来,特别是主题的顿音写法大大加强了音乐的轻快特点,整个变奏充满了欢快、诙谐,使人很容易想到贝多芬《第三交响曲》中的诙谐乐章。主题开始由木管乐器与弦乐器先后以三度并行的状态跳跃奏出,伴奏的快速音型则由弦乐器与木管乐器先后演奏,并且力度上采用先突强后突弱的处理,很有表现力。其中在主题第一次由木管乐器演奏后,穿插进了弱拍上的重音和切分音效果,以及在68 拍子的基础上出现的34 拍子的音型和节奏,更增加音乐的诙谐情绪。后来当小提琴演奏变化了的主题时,长笛和双簧管奏出了节奏抒缓的呼应性音调,这是前面的再现发展。在这个变奏里,短笛的使用为音乐增添了不少光辉闪亮的色彩。
    第六变奏是充满活力的情绪,在降B 大调上用24 拍子写成。这个变奏的性格和前一个变奏的性格一样,同时有点进行曲风味。音乐旋律先由法国号和木管乐器灵巧地奏出,开始几小节的动机像是原形主题浓缩的倒影,这一进行还在这个变奏中多次出现。弦乐器以拨奏原形主题音调作为背景,造成整个音乐律动性格变得突出而充满着勃勃生机。这一变奏还有三部性质,第一段中有向D 大调的临时变调;中间段地方用了双簧管、单簧管、法国号、中提琴演奏“原形主题浓缩的倒影”,并且以此与弦乐、木管的激烈琶音的演奏作一番呼应,接着以乐队全奏使音乐推向强有力的高潮;最后段回到原进行,但有所变化。
    第七变奏是典雅优美的情绪,在降B 大调上用68 拍子写成。这一变奏与前两个变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它速度稍慢,优雅庄重,像一首充满幻想般色彩的田园诗,具有三部性质。音乐开始,音乐旋律在下行琶音背景上由长笛和中提琴奏出,后来转大管和小提琴演奏,琶音背景显然来自变奏六;中间段地方富有特点的是弦乐以渐强、渐弱相结合,极有表情地演奏了大幅度的旋律进行,出现过68 拍子与34 拍子的交错,使音乐的幻想色彩更浓;最后再现了开始的音乐材料,有较大的变化发展,当音乐逐渐减弱时,在奇特的和声色彩中使用了具有摇荡感觉的半音倚音写法,将听众带到了一个如梦如痴的境界中。
    第八变奏是不过分的急板,在降b 小调上用34 拍子写成。这一变奏有其非常独特的性格、它是整个交响变奏曲中最有特色的。弦乐器全部用上了弱音器,造成音响色彩沙哑、暗淡、轻弱;速度是快速的,但力度一直控制在极弱状态,为音乐进行注入了神秘恐怖的因素,仿佛一层阴影笼罩在大地;通篇使用了细腻的复调写作手法,像对比、模仿、倒影等,从中体现了勃拉姆斯高超的复调音乐写作技巧。乐句接复对位的要求神秘的音乐开始,中提琴和大提琴神秘地奏出了原形主题开始三个音的倒影,然后由第一小提琴声部奏出与低音旋律相似的音调,后来原形主题音调被展开于各个乐器层上,真是变幻莫测。第二部分由大片断的模仿音乐开始,声部模仿的前后顺序几乎都是相差一拍,最后自从小提琴、长笛、双簧管演奏音乐背景后,全部因素逐渐发展为一种切分反复音型和半音级进音型,音乐以渐弱逐步结束。
    终曲是行板速度,在降B 大调和降b 小调上用22 拍子写成。这个变奏用了“帕萨卡里亚”固定低音(固定旋律)作法,低音主题始终不变地反复十八次,音乐作了十九次变奏以及加上一个尾声的处理(低音主题在十九次变奏和尾声中是变比重复的)。
    固定低音由五小节组成,初初看来好似和声根音组成的低音进行,其实它包含有原形主题的进行:
    从例中看出,第二、三小节来自原形主题的第二、三小节,第一、四、五小节来自原形主题的第一、二、五小节。
    虽说是用“帕萨卡里亚”固定低音作法,但这个固定主题也出现在中间声部和高声部。在固定主题之上,勃拉姆斯尽可能发挥了音乐中诸如和声、复调、配器等表现手段,创作产生了众多新颖的旋律音调,十九次变奏的配器也安排得十分精细,每一次变奏出现了一个不同的音乐形象。最后,音乐在圣咏主题完整再现时进入最高潮,这首交响变奏曲结束在庄严神圣的气氛中。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