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悲怆)奏鸣曲、第十四(月光)奏鸣曲
这两首曲子应该是家喻户晓的,不仅在贝多芬这里,摆在所有作曲家的钢琴作品里也是最受世人瞩目和喜爱的名曲。它们意境深远却明白易懂,而且旋律优美动听。说真的,古往今来的所有钢琴音乐,我最喜欢,最无保留爱慕的,就是这首《悲怆》.特别是它的慢乐章,那个“如歌的柔板”,听一百遍就感动一百遍。它有一种揪心的美,虽然曲调悲凉、忧郁,却是那样平静、坦然地“唱”了出来。因此我并不觉得这里面有很多的“悲”,也因此而觉得大多数的演奏者,包括吉利尔斯在这张唱片里,弹这个乐章都太慢,太刻意了。以缓慢来强调那个并非出自贝多芬本意的“悲怆”(别忘了,贝多芬本人称此曲为“激情的大奏鸣曲”),多少是有点损害这旋律的歌唱性的。在我听过的十多个著名的《悲怆》演绎中,只有肯普夫的演绎(DG 415 834-2)速度稍快,几乎都弹成了行板——这倒真能说“如歌的”了。
第八号奏鸣曲(悲怆),C小调,OP.13,是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创作的顶峰。这首作品作于1798—1799年之间,呈献给卡尔·李希诺夫斯基公爵(Lichnowsky,1756—1813),其标题是贝多芬自己确定,史科托把这首作品与《罗米欧与朱丽叶》比较,指出两者间存在共通的“青春哀伤感”。共3个乐章:1.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主部为奏鸣曲式。其序奏中寄寓着悲怆的动机,主部的第一主题则是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那种感觉,第二主题颇富轻快的流动感。在发展部中,G小调的极慢板动机再进入快板而发展第一主题。2.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这是充满祈祷气氛的抒情乐章,形式为三段体。第一段优美的主题由三声部变奏而成为四声部,中段的降A小调主题有一种意兴阑珊感,附有三连音伴奏后一度出现紧张感,第三段重新表述第一段时,渐渐回到平静。3.快板的回旋曲,C小调,回旋曲式,其回旋主题为开头悲怆主题动机的发展,第二主题较为明朗,为降E大调;第三主题幽静而柔和,使用了巧妙的对位技法。
第十四号钢琴奏鸣曲,升C小调(《月光》),OP.27.2,作于1801年。其标题据说出于莱斯达布(Rellstab,1799—1860)对此曲第一乐章“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小舟”的形容。此曲呈献给朱丽叶妲·桂察蒂(Girlietta Guic-ciardi,1784—1856)。桂察蒂当时是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曾对她一见倾心。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沉浸在爱情之中的产物,有人认为,此曲是贝多芬对桂察蒂爱心的写照。
共3个乐章:1.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三段体。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符来表达无边的幻想。在第一主题开始的中间部,三连音曲折有致地走向高音域,呈现躁动不安的情绪,然后主题又平静地走向第三段。2.行板,降D大调,三段体,不属小步舞曲也不是谐谑曲,按李斯特形容,是“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的轻快表情和中段那种恍恍惚惚的情绪结合得极为和谐。3.激动的急板?鼵小调,奏鸣曲式。其第一主题有力而多少有些粗犷,这个主题的发展充分表达出一种激越、奔放的情感。尾奏相当大,首先出现第一主题而进入减七和弦的琶音,然后出现第二主题,接着是幻想性的琶音而迈向花奏,经过短暂的慢板后表情越来越激增而收尾.
下载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