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382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帝在今天给了他一双大手,于是他写下了最棒的狂想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 14:2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每年的今天,小编都得提心吊胆
一大早能顺利上班就松了一口气
生怕昨晚被室友的闹钟调慢半个钟
小编就想,如果是今天出生的人
岂不是一来到这个世界就有“被愚”的可能?
岂不是一辈子“担惊受怕”?

这不,今天我们要聊到的这位
就是4.1日出生的孩子
始终走在“被命运捉弄,反命运捉弄”的革命斗争路线上
他不是别人,就是每一个古典乐迷、钢琴乐迷都会知晓和崇拜的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



上帝说“逗你玩”,然后就有了“拉三”


拉氏伟大的《D小调第三钢琴协奏曲,简称“拉三”,是一部几乎让所有钢琴家生畏、让每个练琴人崩溃的作品,技术难度极高,跌宕起伏,任何在钢琴造诣上稍微有点壮志的琴手们都有征服这首曲子的雄心,然而却往往输给骨感的现实: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Allegro ma non tanto
                        
Byron Janis;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Charles Munch -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Op. 30
                                             
                 
            
               
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弹奏拉三,因为不是所有的人的手指都能轻松的跨越12度琴键。

除了天赋和练习,拉氏还有基因。他有一双无人能敌的大手,能轻松跨过普通人怎么泡热水压迫手指拉伸都无法完成的度数。


可是这种基因却来自于一种叫做马凡氏综合症的遗传性疾病。本来是病,硬生生地被拉氏玩成了“人间大炮”,真可谓高人在民间,不在天上。

Sergei Rachmaninoff: Piano Concerto No.3 in D Minor - III. Finale. Alla breve
Van Cliburn - Sergei Rachmaninoff - Piano Concerto No.3 (1958)



遭遇醉鬼指挥家之后的神反转

拉氏4岁开始练习钢琴,14岁开始作曲,16岁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19岁成为职业作曲家,这辉煌的简历放哪儿都会获得一个“天才”的美誉。然而,命运弄人,他的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第一交响曲》演出以拉氏在众人唏嘘声中仓皇逃离告终。

肇事者亚历山大·格拉祖诺夫在担任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院长的期间经常豪饮烈酒,当23岁的拉氏将花费了两年时间来创作出来的D小调第一号交响曲交到他手上时,他完全没有注意到其高潮部分的旋律借自正统圣乐。即使是首演,他也保持一贯作风,在初演之前不阅读总谱。对风格保守的格拉祖诺夫来说,这首乐曲充满现代的、新颖的音乐语言,所以他作了不小的改动,最后曲谱的大结构虽未变,但细节已面目全非。
                          
                 
                                                                                                                                                              
                        
Rachmaninov: Symphony No.1 in D minor, Op.13 - 3. Larghetto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Charles Dutoit - Rachmaninov: Symphony No.1;The Isle of the Dead
                                             
                 
            
               
在1897年那个决定命运的夜晚,据一份报道称,他的指挥“像僵尸一样”。乐队演奏得七零八落。可怜的拉赫玛尼诺夫起初躲在螺旋梯上,后来因无法忍受四处的嘘声而逃到街上。


遇上这样的事情,自尊心极强的拉氏患上了抑郁症。他转行从事指挥工作,但即使作为剧院指挥他成绩斐然,他内心仍然向往作曲,可由于缺乏创作灵感,精神一度处于悲观状态。更可悲的是,连托尔斯泰这样的大文豪都对他进行打击:“有谁会想听这种音乐?”

Rachmaninov: Symphony No.1 in D minor, Op.13 - 1. Grave - Allegro ma non troppo
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Charles Dutoit - Rachmaninov: Symphony No.1;The Isle of the Dead

就在绝望时刻,业余音乐家达尔医生像天使一般降临拉氏身边,热爱音乐的达尔对他的情况很理解,治疗时采用催眠术,不断在他耳边说:“你将开始写乐曲,乐曲能写得称心如意,乐曲会很好的······”就这样,达尔快捷有效地治愈了他的心理疾患。


拉氏由此恢复了作曲能力,完成了《第二钢琴协奏曲》。他将作品献给达尔,感谢医生给予自己第二次创作生命。1901年,“拉二”首演,他亲自担纲独奏,大获成功,赢得人们的普遍赞扬。“拉二”奠定了他作曲家的地位,成为其代表作,是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他也从此开始了新的创作高峰。


用狂想曲耻笑岁月的老头子
”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Sergei Vassilievitch Rachmaninoff - The Art of Rachmaninov vol 1
拉氏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已六十有七,这不是创作的最佳年龄,但他的热情并没有减退,仍然写出了堪称经典的杰作。这首曲子取材于一百多年前帕格尼尼的《24首小提琴随想曲》,利用其中第24首随想曲的音乐主题,写成单乐章的钢琴与乐队曲,技巧复杂精深、气势辉煌,成为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炫技一派的绝响。


但作品里最令人难忘的却不是眼花缭乱的技巧,而是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这个旋律开朗优美,动人心魄,其中当然也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让位给弦乐,热情在逐步增长,随后发展成浪漫激情的颂歌。这段音乐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尤其富于浪漫气息,它虽然只是一个音乐片段,不是一个乐章,也被抽出来编入一些浪漫曲集的唱片,在芭蕾舞台上也可以见到这段音乐的芭蕾小品。

Rhapsody on a Theme By Paganini
Russian State Symphony Orchestra - Classical Movie Themes

拉赫玛尼诺夫当初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有意表现帕格尼尼传说中的舞台形象,瘦骨嶙峋、苍白、狂热、鬼魅般的躯壳包裹着热情的灵魂,被艺术之神唤醒时,便光芒四射地疯狂演奏,辉煌的音乐照亮整个大厅。


被艺术之神唤醒的,又何尝不是拉氏自己呢?像他这样无论境遇如何,始终保持热情、保持创作、保持奋斗的人,就是跟喜爱恶作剧的命运之神越斗越乐的人。

所以,让我们一起说一声愚人节快乐,也祝伟大的拉赫玛尼诺夫生日快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6-4-6 14:50:14 | 只看该作者
拉赫玛尼诺夫的曲子很好听 就是 太难了。。。。。。。。。。。。。
3
发表于 2016-4-8 12:39:54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这个人的曲子 就头晕。。~~~~手不大 木有办法。。。
4
发表于 2016-4-29 19:15:23 | 只看该作者
拉赫米尼诺夫的其他作品也是很好听的呀~~~
5
发表于 2016-6-20 11:11:14 | 只看该作者
拉赫马尼诺夫的曲子力量很强大,多用手臂和身体。
6
发表于 2016-6-21 16:23:17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孩子有一天也能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