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小鹿姐姐 于 2015-9-8 14:01 编辑
可是,6月29日晚,在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厅,面对这些并不高雅的景况,来自法国巴黎国立音乐学院的布菲教授情绪激动,她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演出也被迫中断。一个法国著名教授,竟然在中国的音乐会上被气哭掉泪,闻所未闻!
第二天,布菲前往外地演出。昨天她回到南艺为学生授课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话题就从这次哭泣开始。
事件回放:
女音乐家被气哭了
当事人布菲:
吵闹让我无法做到最好
布菲今年有54岁,她并不像有的法国人那么高傲,实际上她非常温和,教课严谨,对待学生更是细致入微。记者昨天也亲眼见到,在给素不相识的南艺学生上钢琴课时,布菲总是体贴地给他们翻琴谱。
支招:
家长的榜样非常重要
徐军:
学音乐,要从欣赏音乐开始
今年上半年还在欧洲研修音乐,徐军听了许多高规格的音乐会。他对西方听音乐会严格的礼仪记忆犹新,不仅要西装革履,而且不能带任何东西,在音乐厅设有专门存放随身物品的衣帽间。在国外,这种音乐的消费对象是成人,孩子是不允许带入内的。而在周末,则专门有音乐大师为孩子演奏的专场演出。
“这些小节折射出大问题,家长担负着重大责任。在高雅演出的场所,家长不应该对奔跑的孩子熟视无睹。学音乐,要从学会欣赏音乐开始。”徐军表示,“我们不要求观众不要随便鼓掌,这么高的要求一时很难达到,就从进音乐厅不带杂物,手机开震动等基本的文明礼仪做起吧。”
以钢琴接轨西洋
曾经陪一位带着孩子的妈妈去听钢琴音乐会,路上我笑话这位小朋友:可不要睡觉哦。我这句话其实是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因为本人听这类高雅音乐会的时候,听着听着就会进入一种游离状态,恍恍然仿佛做梦般似醒非醒。没想到妈妈笑说:不怕他睡觉,能在肖邦的音乐里睡着,那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呢!这种论调是第一次听到,不过想想确实是金玉良言,在音乐里睡着了,至少说明音乐对我们产生了影响。
言传身教的力量
去年去德国,我们的翻译兴冲冲去看郎朗的音乐会——一场当地政府要员出席的高规格音乐会。回来后她却沮丧无比地告诉我们:音乐很美,但现场很糟,让她的情绪变得很坏。因为有不少中国的富商夫人也在座,她们在音乐会上忙坏了:不时拿出摄像机或者照相机猛拍一阵,机器发出的声音和不停闪烁的灯光,引来了其他人的侧目而视。而这些富商夫人却视若无睹,旁若无人地继续拍照。坏了兴致的相信绝不仅仅是我们的翻译,她说:当时我脸上那个臊呀!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不要为我们哭
我们是个没有“欣赏音乐”传统的国度,祖辈们传下来的习惯就是聚在一起热闹地看“唱念做打”的戏曲表演。但是,时代变了,戏曲被很多中国人觉得“过时了”、“老土了”,而来自西方的“音乐会”才是我们心中的“文明”与“高雅”。因此,我们愿意像西方人那样成群地挤进音乐厅,已经是个巨大进步。外国音乐家来中国中小城市开音乐会,应该对着前来“捧场”的观众(不是听众)感激涕零,千万不要再指望能够找到真正的“知音”了,那是很幼稚的想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