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楼主: 小米妈妈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使孩子更优秀的36件事: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09-9-23 10:17:05 | 只看该作者
31.把家里变成学习的地方。 (促进心智的发展)
   幼儿的心智发展必需从做中学。因此应善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帮助幼儿有效的学习。例如:厨房可以是很好的学习数学及科学的地方,洗澡时可以学习浮与沉的概念,照顾动物的活动让幼儿能认识动物的构造和习性。
32
发表于 2009-9-23 10:17:13 | 只看该作者
32.教导孩子相信直觉与能力。 (自信心建立)  
   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多多赞美幼儿并肯定其能力。当孩子知道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就会充满自信。
33
发表于 2009-9-23 10:17:20 | 只看该作者
33.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培养独立自主能力)  
   选择的项目不需要很多,太多的选项容易让孩子不知道该如何做决定。当孩子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导致不好的结果时,孩子会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如何做出正确决定的技巧。
34
发表于 2009-9-23 10:17:28 | 只看该作者
34.在家里设置放置孩子作品的角落。 (表现自己)
   固定的作品展示区让孩子学习大方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他人讨论自己的作品,增加与他人互动的话题及语言学习的机会。
35
发表于 2009-9-23 10:17:34 | 只看该作者
35.鼓励孩子处理遇到的困难(培养逻辑思考力)  
   大多数的孩子遇到问题时都会直接寻求成人的协助,太会帮助孩子处理问题的成人往往教出依赖心很重的小孩。成人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他们也能够自己处理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因此成人应该从旁辅导,给孩子机会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36
发表于 2009-9-23 10:17:39 | 只看该作者
36.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优点与缺点。  
   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学习去欣赏每一位孩子的优点,如:莉莉在记忆方面的学习成果虽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现良好,并包容及帮助孩子改善其缺点。花些时间想一想这些缺点真的非改不可吗?有时候换一个角度思考会发现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37
发表于 2009-9-23 10:17:41 | 只看该作者
36.能接受孩子的一切,包括优点与缺点。  
   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之处,学习去欣赏每一位孩子的优点,如:莉莉在记忆方面的学习成果虽然不佳,但他在理解力的部分表现良好,并包容及帮助孩子改善其缺点。花些时间想一想这些缺点真的非改不可吗?有时候换一个角度思考会发现其实也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38
发表于 2009-9-23 10:18:32 | 只看该作者
避免轻生教孩子正确对待生命
    只因没向父母要到一元钱,12岁男孩小华(化名)居然自杀身亡。其父母从汉川来汉,在打铜街菜场卖菜,23日,男孩来到父母的摊位前要一元钱买东西吃。当时父母正忙,没有答应。小华拿起菜摊上的小刀剁着台面,恨恨地说:“你们不给,我回去上吊给你们看!”大家都以为孩子说的是气话,谁知一个小时后,小华的母亲回家,发现孩子居然用鞋带勒住脖子吊在窗户上,自杀身亡。
    孩子因一点小事而轻生,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家庭教育缺失的悲剧。父爱、母爱,听起来甜蜜而又温馨,但要做到真正的爱却又是那么的不容易,有时甚至是艰辛的。这是当下为人父母者所困扰的话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去爱孩子?
   专制或泛滥的爱会阻碍性格发展
    父母选择爱孩子的方式,会造就孩子的性格。晓非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3岁时就被周边的人称为“天才”。漂亮、活泼、能背诵一口流利的唐诗,晓非不仅是家里的“太阳”,也成为幼儿园老师关注的焦点。可上学后,他发现自己并未得到新老师和新同学的特别关注,晓非开始感到孤独,并变得郁郁寡欢。上初中后,他经常有意捣乱,为点小事就攻击同学,结果同学们离他越来越远,老师也时常地批评他,可他的父母反而认为是同学们嫉妒他。长大后的晓非变得一发不可收拾。经过医生的诊断,父母才发现儿子有典型的人格障碍。他的母亲痛心疾首地说:“我们只注重他的学习和身体,却忽视了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假如能从头再来,我一定会努力培养他的健康心理!”
    不少父母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设置的方向去努力。殊不知,当爱带有目的性的时候,它的盲目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在沉重的心理压力下,孩子的童心被泯灭,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思想,而且没有了个性,没有了独立的意志,也找不到自我发展的目标。
    从离开母体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能感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可是不少父母在施与爱的同时,常常忽视了或者根本就没有教给孩子学会爱的能力,有的只是无条件的满足和溺爱。这种情况在条件优越的家庭里尤为突出。可是,无论这份爱是专制的,还是泛滥的,都将极大地阻碍孩子们个性的发展,使得当今独生子女人格偏离、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越来越高。
    用眼角的余光关注孩子
    “我干脆死了算了!”不少家长曾听到过孩子把自杀挂在嘴边却没有引起重视。其实,因为有自杀倾向而到心理门诊就诊的孩子还真不少。很多孩子可能没有真正明白死亡的含义,门诊中也经常见到孩子自残、自杀未果的案例。有一个7岁的小女孩竟尝试过割腕自杀,被救过来后才开始对死亡产生恐惧,对妈妈说,她并不想死,只是想让妈妈满足她的要求。
    家长不能对常说“死了算了”的孩子掉以轻心,这种威胁性的语言暴露出他们的心理状态。采取自杀行为的少年多存在这样几种心理:要挟心理——想用自杀来发泄不满,补偿失去的自尊心或吓唬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抗议心理——想以死来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抗争;解脱心理——以为死可以摆脱一切烦恼和压力。当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时,家长应首先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态度。不少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需求不了解,要么粗暴地拒绝,要么置之不理,而青少年的心理不成熟,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情感挫折的能力,容易产生出走或自杀等过激念头。
    在此情况下家长要跟孩子及时沟通,找出问题所在。但是又不要过分关注和宠爱,一听说孩子要自杀,立刻举手投降、百依百顺,这样势必造成孩子的误解——误以为“自杀”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以后会频频使用,说不定哪天就真的酿成了悲剧。这种情形下,家长应当学会用眼角的余光关注孩子,细心观察孩子的内心变化。教育孩子的问题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家长需要多花时间和孩子交流,主动跟孩子讨论,为什么要自杀,让他们明白伤害自己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让他们说出自己心里真实的动机和想法,再和他们一起寻求解决的办法。
    如何进行“补钙”教育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不少的青少年和大学生对医生倾诉:“父母对我很好,从没给我施加过压力,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快乐,常常感到空虚、郁闷!”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孩子们吃的常常都是父母们准备的甜蜜的“糖”,可是没有吃过苦的人又怎能感受到吃糖的快乐和幸福呢?由此看来,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糖,成长期的他们更需要的是“钙”。这种“挫折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在如何进行“补钙”教育问题上,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可以参考:一只母猫捕捉到一只老鼠,但母猫并不急于吃掉它,而是将它放在地上,双目紧紧地盯住老鼠。逃生的本能使得那只佯装死去的老鼠一跃而起,母猫躬起身来“嗷”地大叫一声,几只小猫迅速奔向母猫,一起冲向那只硕大的老鼠。不幸,其中一只小猫被老鼠抓伤眼睛,可蹲在一旁的母猫并没有上前搭救。
    老鼠十分狡猾,它径直朝向那只受伤的小猫,试图从“薄弱”环节逃生。没想到,那只受伤的小猫顾不得流血的眼睛,再次奋力猛地扑向那只竟敢藐视它的老鼠。望着已经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的老鼠,一直蹲在一边的母猫这时才走近受伤的幼猫,慈爱地舔着它那只因为勇敢战斗而受伤的眼睛。
    这场来自于动物之间生与死的搏杀构成了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每一位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必须要为孩子的将来着想,抑或是向那只母猫学习──用它自己特有的教育方式告诉它的孩子们应当学会怎样生存。让自己的孩子为生存而承受压力和挫折,使他们的身体与心理都能够同时健康地成长。
39
发表于 2009-9-23 10:18:48 | 只看该作者
让小孩适应小学学习

    1、家校配合消除小孩心理疑虑。
    在入读小学之前,老师应该花时间到每个学生家做个入学前家访。对于从未读过小学,对小学充满好奇与怀疑的小孩而言,单凭家长的难以完全解决小孩的疑虑饿的。老师从事教育多年,教育过无数的学生,应该能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见解,对小孩心中大概疑虑些什么也有一个概念。老师在小孩入学前进行家访,不仅能够拉近与小孩的距离,而且通过解答小孩的疑问,还能够建立起小孩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消除小孩的上学恐惧。
    作为家长的,也应该注意小孩的心理变化,时刻鼓励小孩,增强小孩的信心。最重要的是不要在精神上给小孩施以压力。



    2、入读小学要“软着陆”。
    所谓“软着陆”就是指在小孩还没有正式就读小学之前,就要先让小孩从心理上接受自己已经要就读小学,是一个小学生的现实,但是在生活上,不要做太大的改变,例如把所有玩具收起,立刻下达禁玩令,不让小孩玩等等,因为这样有可能会使小孩对上小学产生抗拒的。不少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都对小学生活抱着“既向往又害怕”的心态。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小孩,向小孩说明小学究竟是什么,让小孩从观念上首先认识小学,消除他们那种因为对小学没有概念而产生的恐惧感。
   3、家长对小孩进行读小学的过渡引导。
    一是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作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二是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可利用入学前的暑假,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习惯。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三是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40
发表于 2009-9-23 10:18:50 | 只看该作者
让小孩适应小学学习

    1、家校配合消除小孩心理疑虑。
    在入读小学之前,老师应该花时间到每个学生家做个入学前家访。对于从未读过小学,对小学充满好奇与怀疑的小孩而言,单凭家长的难以完全解决小孩的疑虑饿的。老师从事教育多年,教育过无数的学生,应该能对学生的心理有一定的见解,对小孩心中大概疑虑些什么也有一个概念。老师在小孩入学前进行家访,不仅能够拉近与小孩的距离,而且通过解答小孩的疑问,还能够建立起小孩对老师的信任,从而消除小孩的上学恐惧。
    作为家长的,也应该注意小孩的心理变化,时刻鼓励小孩,增强小孩的信心。最重要的是不要在精神上给小孩施以压力。



    2、入读小学要“软着陆”。
    所谓“软着陆”就是指在小孩还没有正式就读小学之前,就要先让小孩从心理上接受自己已经要就读小学,是一个小学生的现实,但是在生活上,不要做太大的改变,例如把所有玩具收起,立刻下达禁玩令,不让小孩玩等等,因为这样有可能会使小孩对上小学产生抗拒的。不少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都对小学生活抱着“既向往又害怕”的心态。家长要正确的引导小孩,向小孩说明小学究竟是什么,让小孩从观念上首先认识小学,消除他们那种因为对小学没有概念而产生的恐惧感。
   3、家长对小孩进行读小学的过渡引导。
    一是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作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二是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可利用入学前的暑假,来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养成孩子自己准时就寝,按时起床的习惯。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三是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