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英文为learning approach或learning style)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的维度,研究者可以从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三个方面对教与学特征作出判断。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生学习方式,特别是要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有关文献的分析来看,学习方式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学习方式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变量。例如,温尼(Winne,P.H.)等在教学模式研究中列出了“学生信息处理方式”的变量;舒尔曼(Shulman,L.S.)在教学研究纲要图中,列出“学生的思想、感受和意义”这一重要变量;卡彭特(Carpenter,T.P.)等的研究模式,则列出了“学生的认知”等变量。随着对课堂学习的研究不断地发展,研究者愈来愈发现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习方式是一个组合概念。美国91学者纽曼(Newmann,F.M.)从学生的活动方式角度来看,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的参与(engagement)方式。九十年代以来,关于学生参与的研究涉及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等不同的方面。研究者在研究学生学生学习方式的概念时,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角度,把学生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组合概念,看作为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
第三,学习方式反映了学生在完成认知任务时的思维水平。学生学习有不同的思维水平。这些思维水平首先和认知任务的要求有关,这些认知任务的要求可以通过教材体现出来。教学内容的认知任务和实际教学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记忆操作类的学习。如操练简单计算等。第二类,理解性的学习。如学生听教师讲授,理解了一个公式。第三类,探索性学习。如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学习的思维层次和教师的教学法处理有关。
大量的文献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分成几个层次。例如,奥苏伯尔等把有意义学习由低到高分成六级:代表性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运用(已经习得的概念和命题的应用),解决问题和创造性学习。心理学家加涅根据学生的身心和学习活动的情况,提出了八种型态的学习方式。并把学生解决问题作为最高层次的学习形式,提倡学生在学习中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的意识,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会用学过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够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学生逐步能试图寻找其他方法解决,能够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解释结果的合理性。加涅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儿童从最低层单纯的学习开始,然后逐步的提升到最高层次解答问题的学习。澳大利亚教育学者比格斯(Biggs,J.B.)指出存在着6种不同的学习层次:A增进知识;B记忆和恢复;C简单应用;D理解内容的意义;E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F改变个人。比格斯进一步指出了学习可以分成量的学习和质的学习。比格斯认为,量的概念包括了A、B和D的学习,这三个层次的共同特点是关注知识独立的类目,或者应用一些算法解一些程式化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低层次的活动实现这些学习过程。质的概念包括E、F和G的学习,这三方面概括起来说,就是通过深层次的学习过程,以达到学习的品质深化的目的。比格斯进而指出了学与教的层次。学习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量化的层次,学习是一个学了多少的问题,与此相对应,教学主要是知识的传递。第二,工具的层次,学习是在一个教和评估的学习机制中呈现效果的,教学是一套有效技能的和谐组合。第三,质的层次。学习涉及意义、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教学是学生和教师积极地投入的互动过程。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生方式
那么,为什么本次课程改革要提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呢?我们从现实背景和理论分析二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目前教育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机会。根据教育部基础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义务教育目前的教与学的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得到发展;依靠学生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
我们认为,这一状况应该有所改变。学习应该多样化,现实的、有趣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应该成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之一,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应该处于重要的地位。那么,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有什么关系呢?大量研究表明,两者存在密切的关系。比格斯提出了所谓3P(Presage,Process&Product)模型。这一模式描述了课堂学习的前提、过程和产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已有概念和动机解读课堂环境,通过元学习因素驱动他们的学习过程。在3P模型中,学生本身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发生交互作用,从而产生了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造成了不同的学习结果。这一模式说明,即使学生面临的教学环境都一样,由于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学习方式,学习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比格斯的这一模式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思想:
第一,学生课堂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不同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浅层次等);
第二,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一环。在谈到什么因素决定学习结果时,比格斯指出,虽然有各种因素影响学习的结果,但主要的因素还是学习的过程;
第三,学习具有多种层次的结果,如质化的和量化的结果;
第四,影响学习过程中学习方式的有两个方面,即教学环境和学生本身的因素。
我们曾经对上海市五百多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进行过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影响了学习结果,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看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中推进的一个障碍。实际上,一部分学生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优良,但并没有完全具有我国教育目的所要求的和21世纪公民所需要的素质。研究者尖锐地指出,在可贵的高分下隐含着危机。在一些学生中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盛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低下,创新意识不足。他们很少对现实情境提出自己的问题。实际上,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一种课程的表面达成现象。在这种现象的表现是:学生虽然通过了考试,甚至成绩良好,但并没有形成我们所期望的素质;表面上教学任务完成了,实际上课程要求并不达成。
一言而蔽之,从目标到教学再到评价的循环是在浅层次中完成,并无涉及素质教育的深层次目标。这种现象,造就了大量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显然,这种情况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因此,改变学生这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中一个迫切的任务。
三、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我们认为,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但也并不是学校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形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这些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不是权威的讲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12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我们在下文中试举出几种。实际上,学生活动的形式远远不止这些,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