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大酱,顾名思义,就是东北人吃的食物。到东北人的家,特别是农村,家家门前或小院里都有一个大酱缸,酱缸用白布盖着,白布上还系块红布条,意思是吉利。
东北大酱的主要原料是大豆,东北人叫黄豆。每到秋天,家家就开始烀酱豆了,先是把选好的30斤左右的上等黄豆用水泡几天,泡好了就下锅烀,这叫烀大酱。
烀大酱要用大铁锅,锅烧开了后,用麻袋或棉被啥的把锅盖捂上,防止透气。这样烀出的酱豆发红、颜色好。烀大酱要注意不能糊锅,也不能剩的水分太多。烀熟透了关火还要焖一天,第二天下午,大酱就算烀好了。打开锅,呵,一股股豆香,好闻。
接下来,就用酱杵子把豆杵碎,酱杵子是自己用木头做的,找一块十几公分长的木头,在一头钉上一个用手能攥住的木把儿就行了,没有酱杵子不要紧,找一个酒瓶子也能碓,半个小时就都碓碎了。
大酱豆碓碎后,稍微凉一下,不烫手就行,然后就用手做酱块子。酱块子呈长方型,大约长30公分、宽20公分左右。酱块子成型后,要用两手上下左右拍打实,用包装纸(过去使不起包装纸,都用旧报纸)包紧,再用秸秆或麻绳啥的五花大绑地捆牢,吊到房梁上或在墙上钉几个大钉子挂上就行了。
到了来年开春,大酱块子就自然发了,东北人叫“革”啦,就是变过色儿来了。这时,用手把酱块子掰成小块,有时里边会有蛆,要挑出来。“革”好的酱块子会发出股股香味来,颜色也好看,没“革”好的则味道难闻,色儿也发黑。下的酱不好吃。
下大酱也简单,先把大缸刷干净,把酱块子倒进去,然后按5:1的比例往缸里加水和盐。水不能太多,否则大酱就稀了,盐也不能太多太少,多了大酱就不发了,少了就酸了、长毛了,坏了就不能吃了。这要自己掌握。一般东北家庭妇女都会掌握这个标准。
下完大酱还没完活儿,每天要坚持打酱缸,打酱缸用酱耙子,酱耙子也是木头做的,锯十几公分见方的小木板块,再钉上一根约1米左右长的木杆,酱耙子就做好了。打酱一般是早晚打,打上来的脏沫子要用勺子撇掉。要打一两个月,天热发的就快,这要看天气温度定,一直打到大酱发出阵阵扑鼻的香味为止,左右邻居、前后院人家都能闻到这股大酱香味,这说明大酱发了,就可以吃了。
大酱在东北餐桌上是必不可少的,虽然农家酱换成了批量生产的东北风大酱,但是味道是绝对一样的,现在竟上了大酒店的大雅之堂,来东北的人到饭店都会点什么东北大酱炖东北大豆腐、东北大酱炖当地小鱼、酱炖东北茄子、酱炒角瓜片、小青菜、婆婆丁蘸大酱等等,吃的赞不绝口、津津乐道。
东北人爱吃酸菜馅饺子,在拌东北酸菜馅时,放两勺大酱,呵,味道绝对不一样,特香。
东北大酱还有一妙用,就是手不小心烫了,抹点大酱保证止痛、不起大泡。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