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得知孩子有没有音乐天份?
这是一个很多父母都想知道答案的问题。
身为钢琴教师,常常被学生家长问道:
「老师,我的孩子有没有音乐天份? 」
许多父母相信,孩子一旦有天份,未来就和成功划上等号。
「有天份」的小孩就像镀了一层金,从此不同于一般凡夫俗子。
其实,天份是什么? 天份如何测出?
套句流行的说法,天份真能「许」一个儿童成功的未来吗?
什么是音乐天份
当一个儿童在某方面有超越同侪甚多的优异表现时,我们常喜欢加上「天才」或「神童」两字。的确,有些人「似乎」在某些方面拥有比一般人更高的潜能,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天份」或「资赋优异」。如果这优异的能力是展现在音乐方面, 就是「音乐天份」或「音乐资优」。就人类的音乐史而言,莫札特可说是古今中外,世界公认的音乐神童排行榜第一名,其神童地位, 至今无人能出其右。据历史资料得知,莫札特4岁能弹琴,5岁3个月大时即写出第一首作品「C大调行板」,虽只有10小节, 但已展现其作曲方面的特殊才能。七岁出版「奏呜曲」,八岁能谱出交响曲,十二岁即完成第一部歌剧作品,其后的成就不需赘述,光这些早期的杰出表现就令人咋舌,就是因为莫札特的天赋太特殊了,所以除了以「音乐神童」称之,似乎找不出更贴切的词语了。
什么是「音乐天份」? 我还找不到定义,也没有完整的答案可以描述,如果一个孩子充分表现出对音乐的兴趣, 听到音乐能自然哼唱旋律或舞动身体,拥有一副好歌喉和极佳的音准,能轻易地在乐器上弹奏出听到的旋律,有绝佳的听力和音感,视谱能力或背谱能力 很强,有灵活的演奏技巧,敏锐的节奏感和和声感,有创作的兴趣和灵感,演唱或演奏时具有丰富的情感和音乐性,以上拥有其中一项或数项特质,都可能显示孩子具有音乐天份,但也可能不是如此。音乐天份没有一定的面貌或标准可以证明。
的确,人类与生俱来的潜力是如此神秘,虽已有科学家和生物学家,试图以有限的科学知识对此无限的神秘力量寻求解答,然而人类的潜能,仍是难以解释且十分深奥的谜。相较之下,对「人类潜能」的探讨,提出的研究报告大多仍偏重在心理学层面的探讨。 教育学家对人类潜能也有高度兴趣,各种有关天赋的议题也多次受到讨论, 究竟人类的潜能是如何而来, 是来自父母的遗传吗? 潜能有无上限(an upper limit)呢? 如果有,上限又在哪里? 以及天赋潜能可以用方法测得吗?
天份是遗传吗?
多数人可能都会同意遗传学的观点,
孩子外观长得像父母,是因为基因的遗传。
然而孩子的才能,兴趣,个性,天资是否也全来自遗传呢?
最近重温了「阿玛迪斯」这部电影,片中莫札特过人的音乐才华,再次令我震撼,而电影中出现的莫札特的孩子,却引起我的另一个好奇与疑问。如果莫札特的孩子遗传了其父的音乐才华,为什么音乐史上对这位神童之后没有任何着墨呢? 如果有「乐圣」之称的贝多芬也结婚生子,是否他的孩子也一定是杰出的音乐家? 音乐史上虽然有一些音乐家是父子同门,如: J. S. Bach(巴哈)(巴哈出生于音乐世家, 其子女亦有四人随其从事音乐),以及我们熟知的莫札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和他的父亲(Leopold Mozart),和奥地利著名的圆舞曲音乐家庭 -- 史特劳斯父子们(其中最著名的Johann Strauss父子,父亲和长子同名,另两位儿子也是音乐家)。然而,我们知道有更多的音乐家出生于非音乐家庭,甚至不乏遭到父亲反对其走上音乐之路的,为何他们没有继承其父于法律,政治,或医学方面所遗传的才华,而「突变」成为音乐家呢?
以前的社会有阶级观念,是因为皇室贵族想永保其后代子孙的权力地位,以及血统纯正,更欲防止中下阶级谋夺篡位,故意误导人民能力是世袭的观念,鞋匠的孩子只能世世代代为鞋匠,奴隶的孩子永远是奴隶,而贵族的孩子不需努力,永远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人类花了数百年的时间,才打破的错误观念,如今面临教育问题,却还掉进同一泥沼中,深陷不能自拔,岂不讽刺?
我认为人的遗传因素当然有其影响,但不是绝对的。或许应该说音乐家虽具有较多的音乐潜能基因,其子孙也只是有「较高 的机率」遗传此潜能基因。鞋匠之所以为鞋匠,未必是没有其他天份,只是从小的生长环境缺乏机会得以发展而已,因此任何人都可能生出带有各种潜能基因的孩子,所以我认为遗传应该只是「或然率高低」的问题。
天份可以测得吗?
或许未来有一天,
当每个baby出生时, 除了身高多少? 体重多少?
也许还能加上「智商多少」?
但这样好吗?
超过半世纪的时间,人类已发展出数十种「智力测验」的评量工具,企图测量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因而产生所谓的「智商」。其中,有些测验工具已广泛为世界各国所采用,甚至许多教育机构更作为入学评鉴的参考依据,然而,它们真能准确的测出所谓的天赋或潜能吗? 智力测验也许可以测出一个人的「智商」有多高,但那也只是一个「数值」,还是不能告诉我们受试者真正的能力是多少。 就音乐而言,目前仅有音乐性向(Music Aptitude)测验而无真正音乐天份的测验,性向测验大多由心理学家设计,也有由音乐教育学者自行设计,如: Edwin E. Gordon(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自己有设计一套音乐性向测验的模式和分析标准(Music Aptitude Profile),一些音乐班/系的入学考试也常会加入音乐性向测验的项目,但至目前为止,这些测验方式的使用仍限区域性,尚未有统一且广泛公认的一套测验标准。性向测验的结果,或许能告诉我们,孩子在音乐方面是否显现出兴趣和倾向,但不能以此证明孩子是不是音乐天才。 坊间更是针对父母这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标榜各式千奇百怪的测验方法,甚至宣称从指纹就可测出孩子的才能和预知其未来的成就,但你相信吗?
智力测验或性向测验所测量出的数值或许有参考价值,但不可能光凭一项测试,就能「诊断」出一个人完整的面貌。很可惜,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如: 爱迪生, 牛顿, 爱因斯坦….都是生于智力测验发展之前,所以我们永远不知道他们究竟有多聪明? 有趣的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小时候,还曾被老师当成是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Smutny, & Veenkers就于"如何教出资优儿"(Your Gifted Child)一书中说:
「天赋有许多面貌,这是智力测验不能测量出来的; 有许多高度资优的孩子在接受测验时,可能并没有很惊人的结果。」
天份真能「许」一个儿童成功的未来吗?
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该书还指出,有些研究资优儿童的报告就发现,「聪明(smart)」并不等于「资优(gifted)」,而一般人又常将「资优」和「早熟」混淆。有些孩子比平均年龄的儿童表现较佳,或提早展现较优异的能力,是由于早熟的缘故而非真正的资优,残酷的事实是,早熟的小孩,到后来是会被其他小孩赶上的。而不少资优的孩子,未必很早就崭露头角,或反映在优异的课业成绩上。许多中国人流传已久的谚语,如「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后来居上」,或「大器晚成」等,不也同样阐述这个道理? 这些情形就如同作者说的:
「天赋的发展并无一定的轨迹可寻,当你的孩子没有任何早于一般发展的征兆,并不表示他没有天赋才华; 而很早就显现特殊能力的孩子,日后也未必一定是资优。给予适当的鼓励,你所注意到孩子的潜能才会持续发展。」
人的潜能有许多不同的倾向和差异,也许在我们的想象中,拥有较多音乐天赋或潜能的人,在学习音乐及获得较高的音乐 成就上,一定走得比其他人顺利轻松。是否真的轻松? 我不敢说,毕竟,没有人是不需努力就能成功的,任何人不论资质高低,都需凭借努力才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我们常以一个人外在的成就高低,来衡量其聪明才智并因此断定一个人是否具有天份,这样的说法公平客观吗? 更适切的说,是否真的具有天份,不是一次或两次的测试就能论定,还需要长期观察,时间可能需要数年,数十年,甚至更久。而当一个人最后成功了,你真的能够很清楚地区分出其中有多少比例是天份? 多少比例是努力吗? 事实上,众人只看到成功的结果而忘了背后努力的过程,只看到台上从容优雅的演出,却不曾想象演奏家为了几个小节的技巧障碍,独自关在练习室中反复不断练习的画面,台上的出神入化,是台下无数努力的汗水换来的。所以,成功不是只靠天赋就能轻松达成。况且,一个人徒有天赋也未必全然占尽优势,个人的努力和后天环境的培养,才是造就所谓「成功的天才」最重要的因素,试想一个人纵有绝佳的天赋却没有栽培他的环境,或是自己不愿努力,他的天赋能够发挥吗? 只有遭到被埋没的命运罢了。
天份与养分 (nature and nurture)
E. Gordon于1986年出版的No.87期CRME期刊上(此期刊正是我就读的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音乐系发行的),曾提出关于「遗传和环境」(Heredity & Environment)这个议题的看法:
音乐才能是「天生自然及后天教养」(nature and nurture)两者合成,缺一不可。即使具有较高音乐天赋才能的儿童,若没接受到适当的早期环境影响,终将会逐渐丧失其潜能。
每个人来到世上,即与生俱有达到每种成就的潜力最高上限,即使有些人在音乐领域有高于其他人的潜能,也不保证一定能完全发展此潜力拥有的最大成就,还要端看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养成。
主张「多元智慧说」的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 -- Howard Gardner,对此议题也持相同观点,他认为音乐能力是人类拥有的许多智能中独立的一项智能,但未必每个人都能够获得机会或环境得以发展此项能力。这同样说明另一个迷思,许多人也许认为音乐班/系的学生一定都是音乐能力很强的人,然而,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音乐班/系的学生只是拥有较常人更多发展音乐能力的环境和机会,或许经过考试筛选之后,其中拥有较高音乐潜能的比例可能更多, 但不表示非音乐班/系的其他人,就没有相同或更高的音乐潜能,他们只是没有获得机会和环境加以培养。
音乐能力的差别不因外貌, 性别, 种族, 学历, 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 甚至听力好坏而有差别 (特别注意 : 和音感好坏无关)。拥有绝对音感(absolute pitch)者确实于学习过程中,尤其「音高」辨识上较容易,但对整体音乐成就的养成并无决定性影响。智商高低也和音乐潜能无决定性关联,影响音乐能力的因素: 遗传造成音乐才能的个别差异或许有(有关此点先前已说明),但后天的环境,体能的协调及灵活度,个人累积的经验,再加上最重要的,本身的努力,对音乐学习才更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您给孩子足够的养分了吗?
先前的文章中,我已说明没有人是没有「音乐细胞」的,不论个人潜能高低,每个孩子都能够学习音乐,至于孩子未来能达到何种音乐成就,要依孩子本身的的能力,以及个人的努力两者合成。纵然拥有较多天份,若缺乏持续的努力,也是无法成功的。
父母及教育者应该尽力提供孩子适当的音乐环境及改善后天教养的条件,而不是将注意力放在钻研及证明孩子是否有天份的问题上。孩子是不是具有天份,已是存在的事实,不因人为的认定与否而改变。因此,积极启发孩子的潜能才是正确的做法。我衷心希望各位父母亲读过这篇文章以后,不要再过度执着于「天份」或「资优」的问题上,并急于 一定要得到答案。即使老师或测试者给你的答案是肯定或否定的,也别因此就志得意满或灰心丧志,而且,基于上面的分析,专家的看法也许还是错的呢!
我们都应该想想,「我给孩子足够的养分了吗」? 天生的部分已经来不及改变,若后天也失调才更令人遗憾。孩子现在已有成就,若无法继续努力,谁也不能保证未来也是如此杰出,相反的,只要肯学习,现在落后也不代表永远落后,未到终点前,都还有无限的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