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这节课的安排,学完课文之后研讨陆游,除了理解《钗头凤》《诉钟情》外,学诗词之前先对照《三年级集锦》上的诗词弄懂南宋几位知名作家之间的年龄差异。在编写集锦时,我标注了作家的生亡时间。
陆游出生前母亲梦到秦观秦少游,所以叫游,字务观。
出生于1125年。此时李清照39岁,岳飞22岁,陆游比范成大、杨万里大一、两岁,比辛弃疾大15岁。
1126年是宋钦宗靖康元年,陆游和辛弃疾的童年有什么不同呢?
文史不分家,这样前后联系,会使学生对作者所处的那个朝代有更多的了解,将来学历史会很轻松。我喜欢让高年级学生读经典小说,经典小说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这是些长远目标,从近期目标来说,学生背过的诗词,他看到上句,能想起下句,但在考试时总忘记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朝代,其实我们成年人也是老忘记作者,尤其是那些名气不太大的作家,总记不住他所处的朝代。因为诗句间意义相关,但作者、题目与诗句意义没有多大关联。每接触一个作家,都进行这样的比较,就会出现“贪多嚼不烂”反而记得扎实的现象。而那些机械反复记忆的特别扎实的内容在经历一段时间后反而忘记得特干净。
学完两首词后,再联系以前学过的诗词:
宋高宗在位60年,做了36年皇帝,孝宗时做25年太上皇,81岁死。让无数英雄折了壮志,灰了雄心,损了年华,冷了热血。无数英雄期盼收复中原,投降政策让无数志士气愤、忧愁。表达这种情感的诗词很多: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堂上,我一看表时间很紧,脑子有点晕,把这个习以为常、几乎天天进行的环节忘记了。课后,我鼓励学生主动前后联系,宋怡心带了一个好头,在解读词意的过程中,她说:“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和“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表达同样的情感。前后联系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常规试卷引导师生反复背诵课文,那样才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真的是误导大家,浪费了孩子们的黄金年华。而这种前后联系的背诵掺和了理解的成分,从长远看这样的背诵会更扎实。
各位家长,我拒绝很多人建议,在单元测试前坚决不进行复习,不是无由的固执,而是为了省出时间,为了更长远的打算。
附陆游的两首词: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