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的话:如果说孩子是成人世界的镜子,那么儿童世界就是成人世界的缩影。孩子的世界也不能避免人民内部矛盾,虽然不能说充满暴力,有时也会发生攻击和反抗行为。
刚踏上工作岗位那会儿,我曾用谈话的方式调查家长怎么对待孩子在幼儿园打架的问题,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的几种:
一、教孩子“打回去”。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正当防卫的方式,在竞争社会,教孩子学会反击是非常必要的。当然不应教孩子欺负别人,但若别人欺负到自己头上来了,就应该反击。孩子将来面对的是一个竞争社会,如果事事都教孩子宽容退让,容易造成他形成软弱怯懦的个性,无法做到自强自立。
二、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策略。
如果孩子经常受欺负,起码可以说明一点:他的交往方式有问题。这对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应该从孩子身上找到问题的症结,帮他调整与同伴交往的策略,比如礼貌、协商等,决不能强行要求他“打回去”。因为孩子本身对交往就有畏惧心理,万一动了手也“打不回去”,他的心理压力就更大,交往也就更不自如了。
三、让孩子学会宽容待人。
孩子平时的打架无非是你推我拉,如果没有严重的伤害,家长完全没必要小题大做,更不应该用“打回去”的方式进行反面强化。 应该教育孩子,打架会造成伤害,是大家都不喜欢的,小朋友应该团结友爱,宽容待人。
四、应该用知识能力抗衡暴力。
对那些确实不讲理的孩子,少跟他玩就是了。应该把心思花在学习和能力的提高上。学习成绩好了,能力强了,别人自然也就不会看轻或轻易地欺负你了。
五、通过家长或老师来解决。
确实有些孩子攻击性特别强,喜欢欺负别人,我认为老师有责任惩罚打人的孩子;而且被打孩子的家长应该找对方的家长,让他去严格教育自己的孩子。
很多家长是这么反馈信息给我,但是当自己的孩子真的受欺负时,也有部分家长无法冷静面对,不是向老师和幼儿园施加压力,就是和欺负自己孩子的家长吵得脸红脖子粗,更甚者动手打起来,关系剧烈恶化。
让我们来看看外国人是怎样看待孩子打架的。美国的孩子挨打了,长辈会告诉他们:挨打了?Fightback(打回去)。遇到孩子打架,美国人会站在一旁袖手旁观。再来看看瑞典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在这里我给大家说一个故事:有一对中国夫妇带着孩子移民到瑞典,孩子进了一家教会幼儿园。有一次,孩子的胳膊被一小男孩咬了两排牙印,都青紫了。母亲愤怒地去找老师,老师却很不在意地说:“孩子打架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也没有人会阻止您的孩子去咬别的孩子啊!”这个母亲差点被这番怪论给气晕了!于是等到那个男孩的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把事情向对方讲了,希望她教育自己的孩子。谁知这个胖胖的妇人却一副不耐烦的样子说:“难道您的孩子没有牙么?她不会咬我们家的孩子么?”听了这番话。你一定会说:“天哪,这瑞典人都神经病么?”确实,中西方对待孩子打架的观念差别很大。
在中国,欺负人是一种霸道错误的行为;可是在西方,它却是一种优势的表现,受欺负是无能的表现!对于孩子之间的互相欺负,老师是不管的,这叫鼓励竞争,欺负人的孩子会体验到实力带来的优势,被欺负的孩子会努力提高竞争能力。这看似是奇谈怪论,但它恰恰又是现实。
中西方在对待孩子打架问题的观念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是因为中国的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被伤害,或者伤害别人,因此总是以仲裁者的姿态出现;而西方人相信孩子的能力,总是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其实打架在儿童心理发展上,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当孩子在使用头脑找寻妥协点的同时,他们的协调性和社会性就慢慢地在孕育了。如果这个过程被父母老师充当“秩序警察”出面,虽然冲突很快被调停,但是却剥夺了孩子宝贵的心理建设机会,无助于孩子建立与同伴之间的自然关系,因为“警察”不在场的时候,混乱还会发生。而常打架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自然会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法。通过打架或吵架,孩子们迟早会发现,不用暴力就能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暴力现象自然就减少了。换句话说,孩子经过解决矛盾可以培养合群性。
不当裁判员,既不袒护、也不斥责、也不介入。给孩子解决自己问题的权利。而且,你听到可能是一面之词,而孩子的祖父母心疼孙子,可能会向你施加压力,即使这样也不要带着个人感情处理问题。孩子间的摩擦不应该蔓延到成人间,酿成大人的争端,那样做,只能把事情复杂化,恶化孩子的生存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