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20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钢琴人生:技术太多生活太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11 10:07: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家长回答老师关于学琴目的问题时,“一技之长”是个普遍的说法,希望孩子将来升学时能用一张考级证书来加分,就是这个说法最有力的根据,尤其当培训机构用这样的理由进行招生宣传时,这个根据就成了铁定的事实。实际上,早在十几年前,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文件中已经明确规定,不得以考级结果作为认定特长生依据来进行加分。当然,另外一个实际是,确实有学校在招生时,把考级成绩作为一个条件,公布在自己的招生简章之中,“一技之长”的“长”就真的在现实中发挥了作用。那么,我们顺着往下推,看看这个“长”究竟能有多大作用,是不是真的就比别人“长”一截?

  教育除了使每个个体掌握知识、获得技能以便融入社会生存下去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功能在于将整个社会推至更加文明,而文明的意识落实在每个个体的教育培养上,就是要形成人格平等的社会层级观、天赋我才的主体价值观、以个人幸福为导向的人生观(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语)。也就是说,在整个社会人的生活中,个人的地位有高有低,但人权都一样,人格都平等;个人的能力有大有小,但一样去努力,各自去追求;个人的活法有东有西,但都能被认同,都能被尊重。可是这些意识与观念都是以个体的需要为出发点,与将来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而不是以社会的竞争和升学排名为目的。那么,音乐的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定位于竞争的目的,从根本上就是虚无和错误的。

  与家长“一技之长”同时使用的还有“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说法,细究起来,这两个看似平行的说法,其实相互间是对立的,因为前者是对外的,准备获得群体竞争时立竿见影、可触可摸之现实好处,而后者是对内的,只是获得单独个体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之理想滋养。外在的飞快手指和烫金证书,是无法实现人格高尚与性情怡人的目的的。要想实现陶冶情操和提高修养的真正目的,就必须要把一技之长的竞争目的去掉,还原音乐学习最应该也是最本质的目的,让音乐始终处在修身养性的方向盘的控制之下。具体说来,就是让美好的音乐陪伴在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孩子的健康成长过程中融进美好的音乐里,达到音乐生活化、生活音乐化的理想境地。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洛秦的《钢琴的故事》一书中,曾提到美国在历史上曾有过一段时间,钢琴的数量和缝纫机的数量一样多,美国家庭让太太小姐学钢琴,就和吃饭穿衣一样普通,太太小姐们学得也是不亦乐乎,这就是她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家庭聚会、生日派对上不可缺少的戏码。这种融入日常生活的学习,无所谓功名利禄,更不存在考级升学,也并没有成批生产出技术高深的钢琴家来,只是不亦乐乎地弹啊弹、唱啊唱。换到中国当今的社会中来,以竞争为目的、以考级为能事的做法,根本不是孩子们自愿从事的事情,而只是不明就里地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一条一条地弹,一级一级地考,这是与美好音乐体验完全相反的烦恼体验,甚至是痛苦体验。尤其在目前还是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光是学校作业就够孩子应付了,很少有时间和机会去参与丰富多彩的音乐实践,比如学校的音乐活动、社区音乐表演、家庭节日聚会等,根本不能体会和认识到音乐作为人际沟通交流的手段所具备的丰富内涵及良好作用。有鉴于此,著名愤青式画家陈丹青说,别看我们制造了那么多钢琴,拥有庞大数量的琴童,一个个技术熟练,考级很高,但没有真正把钢琴与日常生活做非常紧密的结合而使之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西方音乐也许根本没有来过(《音乐周报》2010年3月17日)。

  陈丹青的话犀利又深刻,本指望手上飞快的技术换来的证书能给自己增添竞争力,却没成想,与生活脱节的技术,却是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