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24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果你想用双语培养孩子那应该要注意什么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7 13:5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看到网上盛传一篇题为《不恰当的双语启蒙,可能毁掉孩子一生的思维和表达》的文章,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家对双语教育的广泛讨论与思考。细思之下,喜忧参半。
喜在大家对双语教育的深入思考与广泛参与实践,思想启蒙已经破冰,必将推动即将到来甚至是已经启动的体制变革;忧在常识的欠缺会导致更多的人在这个领域被误导,进而给已经不堪“教育”重负的家庭与孩子带来更大的困扰和折腾。不禁起笔,特撰此文,以正视听。
凭心而论,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论对错,适用的对象都是极小众的,对普通国人并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其广为转载的原因在于其传达了国人普遍缺乏认知的两个概念:深度思维和强势母语;一个道理:强势母语决定深度思维。

自然衍伸结论:我们孩子汉语没学好,都怪英语,真不该在英语上花那么多工夫,结果把汉语耽误了。
具体来说,此文会导致以下潜在误读:

1以二元论的偏见,人为地把英语和汉语的关系简单化、对立化。
2主观认定生活学习中一直使用的语言就是强势母语,就会自然带来深度思维。
3中国孩子缺失深度思维和强势母语,错在英语。
4中国孩子的强势母语一定且只有汉语。

实际上,绝大多数国人,包括高等教育程度的成人,只是掌握了娴熟的语言技能,根本谈不上支持深度思维的强势母语。语言技能只是语言学习与应用的初级层次,听说读写的技能再扎实也不一定能够确立深度思维。
汉语学不好,错不在英语,而在于教育体制和主流传统价值观,在于我们固化的“学习”成见。
中国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完全有能力而且有必要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强势母语”。两者不但不相排斥,反而彼此借力,互相促进。
英语与汉语尽管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符号,却都是语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语言的本质都是相通的,大量科研成果已经无可置疑地表明:
已经掌握一门能够支持深度思考的强势母语的学习者,学习第二门第三门语言的难度、所需时间精力均呈级数递减。

具体到中国孩子来说,深厚的汉语根基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三方面的重要助力:
视野和上进心;
知识面和思维能力;
语言内在机制的推动力。

国际化视野使孩子切身理解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孩子的上进心与积极性;知识面和思维能力使孩子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必为知识面和思维能力欠缺所累,使初中级阶段的英语学习成为纯技能学习,大大降低了英语学习的难度,带来更快的进步和更大的成就感,积极的正向循环;语言内在机制指即使是截然不同的语言,也共享一种共同的语言内在机制。
比如每种语言都有一种语法规则、文字符号。娴熟而深刻地掌握一种语言,无形中就已经培养出了理解和应用这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破解文字符号的能力。
掌握这种能力的学习者在学习其他语言时,就会自然地把这种能力应用于其他新语言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比学第一门语言要轻松许多。
简而言之,汉语是学好英语的必要前提条件。两种语言都掌握到高级应用层次时,彼此间会自然发生“正向迁移”现象。
相对强势的那种语言(汉语)积累的知识和阅历会自然流向相对弱势的那一种语言(英语),迅速地把英语提高到准母语的水平,形成双母语机制。从而极大地拓展视野,提升个体成长的速度。

我长期的母语阅读和英语教学实践也以规模化的方式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因此,中国孩子在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应遵循“语言先行”、“汉语为英语开路”、“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的原则。
“语言先行”,是因为语言学习的过程相对漫长,语言学习的方式与其他学科有明显差别。而且语言与思维互为一体,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心智基础,是基础中的基础,当然应该先行。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挤压下,要想不被应试拖入泥潭,就必须未雨绸缪,走在现行教育体制硬性要求的前面。唯一的应对策略就是语言先行,推动心智发展,扩展知识面,提高学习能力,在义务教育体制中占据先机,籍此赢得“素质教育”的自由空间。

“汉语为英语开路”、“汉语为主,英语为辅”,是因为我们身处汉语绝对主导环境,汉语有先天的优势成为开发智力、培养综合能力的语言。汉语音形分离、识认难度大、言简意深、文化精准度和逻辑性相对较差,但语法相对简单,这些特点使得汉语适合孩子做母语浸润性的长期学习,难以速成。
英语尽管语法比汉语复杂一些,但音形关联紧密,文化精准度和逻辑性相对较强,一旦掌握了规律性的基础知识,比较容易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迅速拔高。因此在经过学龄前少量但持续性的英语启蒙后,英语比较适合速成,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拔高到高级应用和应试的程度。

因此,对中国孩子来说,最可行最有效的双语学习路径应该是这样的:
NO.1学龄前
抓好习得方式的启蒙,把汉语当综合能力学,把英语当技能学。汉语为主,英语为辅。用汉语来培养孩子的情感、审美、社交、逻辑、品格、智力。加在一起就是整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以及健全的心理情感和三观基础。
NO.2小学低年级
汉语突破听说读写的基础技能层次,渐次进入深度阅读,进一步为在校学习提供强大的知识面与能力支撑。英语进入系统化学习前期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汉语仍然是提高综合能力,英语仍然是技能。
NO.3小学高年级至初二(10-14岁)
汉语进入兼顾深度与广度的阅读与思辨阶段。英语逐渐提高“学得”比例,进入拔高阶段,开始全面系统学习,对接“应试”阶段和高级应用阶段,即通过剑桥等级考试、托福考试等国际知名考试全面提高英语综合能力。以优异的成绩争取在校免修英语课,用于读原版书,视听原版音频视频。
NO.4初三到高中阶段
汉语与英语进入全面深层应用阶段,开始互融与迁移,共同成长为双“强势母语”。
为了走通这条路,需要澄清几个存在传统理解误区的几个概念。
首先来谈“学习”的概念。
我们对“学习”范围的传统理解极其狭隘,不仅局限于有限的书面知识,甚至专囿于课本知识。重视可量化的短期技能指标,忽视具有人生奠基意义的智识开发
注重教室中传统的“教学”,忽视孩子个体的主观意愿与积极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个体生命的成长规律缺乏常识性的认知。更在于我们潜意识中“集体”期望孩子成为“不加分辨地被动传承者”、“应试教育的优秀适应者”。

为了学好语言,我们必须拓展“学习”的思路。
语言对习得最为倚重,甚至在某些认知阶段100%依赖习得。语言的“习得”指所有感官的浸润学习,主要包括视、听、读。
对于普通中国孩子来说,因为缺少英语语言环境,而且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时间精力压榨过甚,需要阶段性“速成拔高”,所以“学得”的比重要相对英语母语国家孩子大一些,但也非常有限。主要集中在系统学习阶段和应试阶段,即使在这两个阶段,“学得”的成果也要依靠大量“习得”得以消化与巩固,实现与应用能力的对接。

汉语更是如此。英语因为缺乏语言环境,基础阶段一直当作技能学习。而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对“习得”的依赖程度较英语更大。
除了深度阅读前期所需的“拔高”性选材与引导,完全可以依赖“习得”来自学。而且这种自学是一种精神的瘾,完全不需要强迫。
家长扮演的就是陪读、提供资源、塑造环境、积极引导的角色。同时由于广义“阅读”的范围广,形式丰富多样,孩子主动性强,见效最快,成果最明显。

那么,一门语言要达到什么程度才可称为支撑深度思维的“强势母语”呢?康妈认为,“强势母语”一般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辩证思维能力,以及提出开放性问题和达到全局性理解的能力;
健康而丰沛的情感,高于普通大众的道德追求;
足以支撑思维的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广博的知识面;
对流俗的自然免疫力;
强大的自学能力;
对母语所代表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与文化和生活的连接。
总而言之,语言才是人成其为人的根本,才是孩子们在任何教育体制中制胜的法宝。以科学的方式即使只学好一门母语,也足可以让孩子轻松胜任其他在校学科的学习。
应试教育是最低层次的学习要求,却错误地成为众多家长的最高要求。舍本逐末,让人痛惜。

家长的作用只是陪伴、阅读、提供资源、创造环境。任何培训机构都无法完全满足质与量的要求,只能阶段性地做一些补充。
过度依赖培训机构会挤压孩子有限的时间与精力,甚至会扼杀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
但学龄前双语启蒙还是应该避免“并重”,汉语因其对思维、情感、逻辑等关键智识因素的开发作用,更因其要为马上开始的应试教育打下占据先机的基础,所以应占绝对主要地位。英语平均每天只要10-30分钟,适合孩子认知方式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有持续性。
1学龄前的大龄孩子(5-7岁)
在汉语方面应加大文字绘本的比重,在图片的配合下,有意识引导孩子对文字的关注,在可理解输入的前提下认识和理解文字,不做书写要求,除非孩子主动要求。这是为小学两年之内攻克小学6年的2500生字做准备。英语方面可加入自然拼读和视听性教学视频。
2小学1-2年级
可利用寒假和暑假,集中攻克小学6年级全部汉语生字生词的认读,扫清下一步深度阅读的技术性障碍;拼音和汉字读写是学校唯一能做也是最擅长做的,就留给学校去做。
英语开始做系统化学习的准备工作:夯实自然拼读;逐渐提高听力和阅读难度,积累听力词汇量与英语思维;开始加入简单的拼写。
3小学高年级到初二
汉语进入大量深度阅读时期,家长在选书和导读方面发挥作用,引导孩子发展思辨能力与国际化视野,树立品格与道德追求,树立上进心,丰富情感。同时扩展知识面,为滞后于汉语水平的英语攻坚战奠定基础。
英语则进入系统学习阶段,以一套教材(学校的主流教材不在考虑之列)为主线,全面打好听说读写的底子;大量听读,夯实英语语法与思维;应试阶段,先超越中考高考,学校英语免修。然后直指托福与成人水平的原版书原版影视,进入高级应用阶段前期。
4初二至高中
双语互融迁移阶段,英语进入高级应用阶段,汉语继续推进深度阅读。通过大量阅读,强势汉语积累的所有知识与能力平行迁移至英语。借力于汉语的推力和大量的英语应用,英语逐渐成长为准母语。

一路走来,汉语阅读始终远远超前于其他学科,唯有如此才能够保证在义务教育体制内的游刃有余,为我们的“双语行动计划”挤出时间和精力。
汉语水平始终远远高于英语水平,但英语启蒙按部就班,从未间断。汉语英语如此这般的长期布局,就使英语进入系统学习阶段后的“速成”成为现实。双语并轨,互融迁移以后,就为孩子在国际舞台上选择教育机会提供了语言技能和学习能力的双重保障。
讲了这么多,可以想见家长已经被这样“高远”的目标和漫长的战线吓倒,十分担心可实施性和操作难度了。为我们的孩子提出的任何解决方案,首要考虑因素就是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成功率。

这个“双语方案”同样如此,来源于长期的实践,奠基于科学的理论,同时契合中国的国情,也就是学校的作用、孩子与家庭的具体情况。
整个“双语方案”因为侧重于“习得”,把对培训机构和学校的依赖隆到了最低,使孩子与家长掌握了双语学习的主动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最终成效与成功几率。即使是在有限的几个需要“外援”的阶段,如汉语的“深度阅读”引领阶段,英语的系统学习阶段和应试阶段,如果父母的素质与勤勉度足够,仅需专业人士在旁指点,也完全可通过家庭教育独立实施。
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要纠正传统的“教学”观念。语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出来的。
一个优秀的语言老师,传达更多的是热爱、方法和资源,而绝不仅仅是技能。例如,以我介绍的方法和资源认真学完《新概念》第一册的学生,即使英语启蒙基础为零,在校英语成绩一团糟,都无一例外地掌握了自然拼读、国际音标、词根词缀、所有时态语态的熟练应用。

这些方法,配合所有相关音频文件,加上由此而来的巨大成就感,足以支撑孩子的自学。
事实上,我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拥有了自学的能力与资源,是不愿意再让老师教的。老师的作用只是监督、测评、答疑解惑、提供所需资源而已。课外辅助的听读任务,只要符合孩子的认知程度,老师引入门以后,一般也不需要太多讲解。
一篇短文,实在无以穷尽我多年积累的双语学习理论、实践与资源,略达抛砖引玉之效,足慰此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6-3-18 14:10:09 | 只看该作者
要培养孩子的双语思维能力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作者的经验分享很珍贵
3
发表于 2016-3-21 14:30:2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普遍都实行双语教育了,对孩子的未来非常有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