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虽然,这首作品因技术容易而被编入小奏鸣曲集,但音乐的内涵却并不小儿科。
主题一开始齐奏的和弦+分解音型,显得非常的气派,紧接着以抒情的歌唱形成鲜明的对比,使音乐富有了戏剧的表现特性;第二句的旋律虽是重复,但由于移到了高音区,又采用富有摇曳动态感的音型来衬托,音乐便立刻显得柔美了。更妙的是,当句尾又以半音阶走到第9小节时,出现了八分休止符,就像是闻到了一股香味儿而不由得屏住了呼吸,受这样幽雅环境的感染,怎么会不产生从第15小节开始那样的欢喜呢?当音乐在属和弦上告一段落后,转入D大调的副部主题便登场了。
副部的音乐显得更加妩媚,具体表现在:①句首弱起的重复A音、第25小节的重复E音,好比结巴说话那样可爱,这个比喻不一定恰当,但想说明,重复音往往是出于加强语气的需要,并非毫无意义的;②第27小节的弱起又带重复音的“落滚”,显得有点儿羞怯;③从第36小节开始由三连音构成的音阶式句型,呈现出既调皮又可爱的嬉戏。
展开部突然转到小调,音乐令人感到“委屈”,虽然也想要“申辩”(自第7小节的“落滚”起),但是谁又能理解呢?算了,不去想它了(第11-12小节)!该干嘛就干嘛(第13-14小节)。这就又进入到再现部。
演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类似第1、2小节中的由强变弱,要表现得非常鲜明。这是古典时期富于戏剧性表现的作品中惯用的手法,尤其是贝多芬的作品。不妨想象成由管弦乐队齐奏开始,接着撤掉管乐而由弦乐演奏。
②休止符的长短要严格,该在第几拍上停,音响就必须在哪里止,不能拖泥带水,因此要用上耳朵踩踏板。
③音乐中加点的和弦(如第9、10小节)和加点的单音(如第15、17小节高声部中),跟不加点的单音(如第11、12小节的低声部与低15小节高声部中),它们之间的力度表现与时值要求是不像同的,加点的显得调皮、可爱,不加点的显得庄重、肯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