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369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陪着≠陪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4-14 10:3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一个段子很火:“爸爸问5岁的女儿,爸爸不能陪你,是为了挣钱让你去最好的学校,你生气吗?女儿说,不生气啊。等我长大挣了钱,也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笑过之后,却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似乎最火的话题就是事业和陪孩子之间的矛盾对立。陪伴对孩子的意义毋庸置疑,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是永远都值得探讨的话题。不去上班,就等于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安全感了吗?

一、再不陪我玩,我就长大了
曾经看过一部国外的MV,翻译成中文叫《忧郁小男孩的爸爸似乎在月球上》,里面以一个后悔父亲的口吻讲述了从儿子出生到长大成人,因为工作的忙碌缺位了孩子的成长。最后儿子长大了,也成为了跟他一样的人。

  同样还有一个让人动容的故事:一个孩子为完成老师的作文《我和爸爸的双休日》。央求爸爸陪他一天,爸爸以上班挣钱回绝了他。孩子问爸爸一天可以赚多少钱,然后开始跟爸爸要零用钱。直到几个星期之后,爸爸很晚回家,孩子在家等他,手里捧了积攒的零花钱对爸爸说:“爸爸,我想请你明天陪我去动物园,我给你钱。”

孩子就是这样渴盼与父母相处的时光,这时光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的意义,是远胜过金钱的黄金时间!

  父母的缺席和失陪所表现的后果,最初最明显地表现在“留守儿童”群体中,孩子无奈无力,成为父母心中的痛;然后集中表现在“富起来”的群体中,父母为了赚钱远离孩子,孩子成长重要的阶段正是父母创业最忙的阶段,当父母赚到钱时,能给孩子的补偿唯有金钱了。于是就有了中国独有的“富二代”现象,是多少家庭持续不断的痛?

而更隐秘的“失陪”,是人在心不在,是用电子产品取代亲情,是让老人代替父母的责任。孩子在“失陪”的环境下,对生活失去兴趣、对亲情漠然无视、对规则与法律淡漠,不会与人和世界相处,才有了“我爸是李刚”“李天一”等等悲剧的发生。

二、天天陪着孩子,他就满意了?
 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都渴望尽已所能给孩子更多的爱与支持。有些父母选择了与“失陪”和“缺席”父母完全不同的作法: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到来诚惶诚恐,小心翼翼,妈妈甚至做出辞职的决定,给孩子完全的照顾。但这真的就一定代表着高质量的陪伴吗?
 下面这几个误区,也许正在你的家里上演:  
1.陪同=陪伴:常看到父母亦步亦趋地跟在孩子左右,散步、逛商场、写作业……但孩子仍然是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自己玩,父母好像没听到孩子的说话,在想自己的心事,人在心不在,更没心情体验陪伴孩子的快乐,这样的陪同不算陪伴;

  2.看管=陪伴:父母紧紧跟在旁边不断地提醒孩子这个不可以,那个不行,替孩子做这做那,害怕孩子摔着,怕孩子受委屈,怕孩子走弯路……没有看到孩子的需要,更没随着孩子长大,不断扩展他的独立成长空间,一天下来,父母疲惫,孩子辛苦,这样的陪伴,充其量是保姆的照顾,不是陪伴;

  3.物质满足=陪伴:很多父母为弥补忽略孩子的内疚,偶尔有时间陪孩子,就用豪爽地花钱代替陪伴,不管孩子要的、不要的,都买给他,最流行的名牌、最贵的学校、最贵的老师,可让父母自己内心平衡,却无法填补孩子内心缺少爱的虚空;

  4.说教=陪伴:很多父母难得与孩子在一起,借机不停地讲各种道理,讲很多自己的辛苦,说这一切都是为孩子,说自己都是对的,用最有伤害力的这两句话,以为能激发孩子的积极生活状态,却不知被“内疚和负罪”培养大的孩子最无力,他们只有自我否定,只有自我纠结和挣扎,没力气改变,孩子害怕这样的“陪伴”;

  5.妈妈的守护=陪伴:很多家庭认为守护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爸爸负责主外养家嫌钱,爸爸成了“不回家的人”。妈妈只能给予孩子母性的爱,而自信、力量、与世界的关系和联结,这些是需要爸爸的引导和示范的,怎么可能是妈妈的守护可以代替呢?中国这个内敛的民族,父亲尤其是沉默、不善表达爱的,如果再加上日常生活中的边缘化,多少孩子是在渴望父爱的痛中长大?

三、三.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
什么是父母亲对孩子的陪伴?起码有这样几个标准:

四、• 父母给予孩子时间,跟孩子单独在一起:虽然每个父母能给孩子的时间不同,也不固定,但不管是在家里也好,在外面也好,做游戏也好,谈话也好,电话里也好,视频中也罢,或者是短信、邮件,总之一定要花时间给孩子,这段时间属于你和孩子,你和孩子共同享受这种亲子相伴的快乐时空。可能不花钱或只花很少的钱,要紧的是彼此珍惜这份亲情流动的时光。

  忙永远只是借口,人们总是把时间用于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事上,你也许需要评估一下:在你每天忙的事情中,孩子的健康成长排在第几位?你给予孩子的有效时间是几分钟?难道你真的没有给他打电话的时间,没有拥抱他的时间,说“孩子我爱你”的时间吗?
五、 • 了解孩子所在年龄阶段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特点差异很大,不同的孩子的差异也很大。因为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和了解这个世界,所以父母要先了解自己孩子所在的年龄阶段有怎样的特点,处在怎样的发展关键期,这样父母就会允许孩子展现他的正常发展特点,而不会总是担心、总是觉得孩子跟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觉得孩子太淘了、太内向了、太不听话了,等等……接受孩子才可能带着平静和允许欣赏他,肯定他,给他提供成长的空间。

  • 了解孩子心理需要:孩子除了吃穿住用的生理需要以外,还有不断尝试探索的心理需要,他们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成就自已价值的需要,爸爸妈妈要学习用恰当的方式跟孩子沟通。更多的鼓励,少打击和嘲笑;更多的身教,少一点言传和命令。这些都是基本的原则。

  • 必要帮助与支持:当孩子面对挫折时,面对冲突时,面对失去和痛苦时,父母及时站在孩子身边,告诉他我懂你,我爱你,我帮你,有我在你是安全的,你是被爱的,给孩子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帮孩子度过难关。有个爸爸曾说:“孩子在需要我时会找我帮忙,不需要我时会让我远点,我很享受这种有分有合的关系”。困难时,陪他跑,但不抱起他跑;孩子做选择时,帮他看到可能的后果,并尊重他的选择,引导他学习到相应的经验。
六、
七、四、高质量的陪伴当下的标准
 • 安全、放松、亲密:亲子间的关系是彼此相互享受的,感觉安全而放松,感受到亲密的亲子之爱之乐, 这在当下就是最高质量的感受。
  • 有适合孩子需要的独立空间:陪伴意味着彼此都有独立空间,可分可合,可以做同件事但有分工,也可以做不同的事但可以分享,孩子越大需要的独立空间越大。将“主动权”还给孩子,比如关于玩耍,要让孩子控制整个活动进行。玩什么和怎么玩都让孩子选择,策划活动,包括去哪里、看什么、吃什么、金钱的掌控等等。父母只需要给予孩子鼓励、建议和必要的支持。

  • 愉快而和谐的双向沟通:互相陪伴时气氛和谐,积极互动,不是单向的请求或要求,可有约定但不批评不指责不说教。父母经典三句话:你今天乖不乖?今天学什么了?老师有没有批评你?更像拷问,让孩子警惕、恐惧、甚至说谎。我们要换三句话开始沟通:妈妈今天心情……,因为……;你遇到什么有趣事情吗?幼儿园老师、小朋友或同学今天怎么样?引导孩子诉说内心世界和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信任、放松和快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发表于 2016-4-14 10:46:2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很多家长分不清陪着和陪伴,这篇文章确实可以让很多家长们学习到如何才是真正的陪伴
3
发表于 2016-4-14 10:54:10 | 只看该作者
看完之后感悟很深,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伴孩子。
4
发表于 2016-4-15 17:16:39 | 只看该作者
孩子其实最需要的是陪伴,是爸爸妈妈对自己认可的每一句话
5
发表于 2016-4-15 17:19:14 | 只看该作者
和孩子之间还是多沟通比较好,这样问题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
6
发表于 2016-4-16 10:36:49 | 只看该作者
或许每个父母都有自己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孩子也许最需要的是共同成长
7
发表于 2016-4-28 16:54:57 | 只看该作者
在孩子相应的年龄阶段根据不同的心理特点,对孩子进行交流,了解他的内心想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