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8265|回复: 25

回归自然的教育-------我和儿子的100个故事 (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10 15: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买蛋糕(2009114日下午游泳训练回家)

     儿子游泳训练回家途中,与儿子途经中山北路,看到电业局旁边有一个卖各种自做糕点的小店,我对儿子说:“儿子,要不要买点糕点明天做早餐?”

   “好呀”,儿子爽快地回答。儿子自己挑选了蛋糕和蛋卷两种点心。

    老板开始熟练地用塑料袋装蛋糕,一边装一边问:“要多少?”

    我对老板说:“每样各称三块钱吧。”

    老板把装好的蛋糕往电子秤上一放,然后对我说:“不好意思,已经三块五了,干脆再多称一点,凑足四块钱吧”。

    不等我回答,又拿出几块蛋糕放在电子秤上,然后对我说:“正好四块。”然后在秤蛋卷的时候,老板又如法炮制,我们又被迫买了四块钱的蛋卷。

    买完点心后,路上,我问儿子:“儿子,你刚才注意看老板秤称了吗?”

    儿子答:“看了呀”

   “那你看得懂老板称秤的奥秘了吗?”我接着问。

    “奥秘,这能有什么奥秘?我没看出有什么奥秘。”儿子歪着头奇怪地问。

    “你再想想”,我继续启发儿子。儿子沉吟着,还是想不出。

    我继续提醒儿子:“你跟妈妈到菜市场买菜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那些卖肉的贩子是怎么卖肉的,你跟他们说买十元钱肉,他一刀下去,绝对会多于十元钱,却决不会少于十元钱,实际上这些肉贩子长年累月地卖肉,估计肉重到底是多少的水平是很高的,但他只会多切给你,却决不会少切给你……”

    儿子恍然大悟:“我明白了,刚才这个卖蛋糕的,他是故意多放蛋糕到秤盆里,这样就可以多卖一些蛋糕出去。”

    我笑着说:“对喽,这其实就是生意人耍的一些小伎俩!这个社会就是这样,你不要以为每个人都象你一样是诚实本份的,其实社会上耍狡诈奸滑的事多了去了,就像我们看《三国演义》一样。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自己做个好人,但同时也要学会识破那些骗人的小伎俩,以免今后吃亏上当。”

    感悟一:俗话说的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在传统的观念中,绝大部分人只是把学习书本上的文史哲和数理化当作教育,而把社会和生存的一些实用知识排挤在教育大门外,经常听到有家长对孩子说:“你现在只要好好学习课本知识,给我考个好分数就行了,其他一概不需要去考虑!”

    那么,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就我现在的理解,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个“大的概念”,应该是全方位的,包括学习知识、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学校的课本学习,只能算是“学习知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只能决定孩子能否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但对于孩子今后漫长的人生成长之路,帮助实在不大。

    经常看到一些小时读书成绩一般甚至非常差的孩子,长大了之后当老板、赚大钱,在社会上混得如鱼得水。而一些在小时候读书成绩非常优异的孩子长大了却混得非常一般,我想这可能就是孩子小时所受的教育不同造成的。许多家长喜欢把学校的知识看成是“实在的知识”、“有用的知识”,而把学校以外的知识看成无用的、可有可无的知识一概轻视之。这实际上是偏重于教育的一端,而荒废了另一端。真正好的教育、和谐的教育应该是两头合理兼顾的,既重视学校教育,也不看轻校外教育、素质教育。只有两者兼顾,齐头并进,合理的走在两极之间,才是好的!

    在学校,主要是学习课本知识,家长千万不要以为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如果说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教给孩子“实的”、“有用的”的知识,那么做为家长,教育孩子的侧重点应该更多的集中在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如何竞争、如何合作”这些看似“无用的”、“虚的”知识上,这样“虚实结合”,孩子才能全方位成长,不会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感悟二:有些父母怕孩子受社会伤害,或者怕孩子学坏,而有意识的把孩子隔绝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之外,以为这样孩子就能免受伤害,就能学好了。其实这是大错特错!

    孩子脱离了社会这个大环境,在理想的、不切实际的真空环境中成长,反而缺少了一种抵抗外界不良环境的免疫力。这样做的结果,不是把孩子培养成幼稚、单纯,与社会格格不入、不知变通的老实人;就是一点也经受不起外界坏事物的诱惑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只有了解了世界的真相,他才能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并且才能以不变的真诚云迎接人生的风风雨雨。
    正如我国教育家杨文在《和儿子一起成长》一书中所说:“凡是有的,让他经历;凡是经历的,让分思考。让他看到这个社会的真实,让他知晓,在这个人世间,有很多种生存方式,同时在此情此景中,告诉他我们的标准和选择。在让他见到真实社会一面的同时,也是对他进行随机教育的好时机。孩子对那些曾见过、有体验的东西,会更有感觉……”
    作为父母,应该尽可能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不要因为他的年纪小就可以简化、模糊甚至剥夺他体味真实社会、融入真实世界的权利。
    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向社会人成长的过程,父母不应该让孩子生活在真空中,远离社会这个圈子之外。这个社会是复杂的,是一体两面的,是一个好与坏、美与丑相结合的社会,正如俗话所说的:“一阴一阳谓之道”。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抓住生活中的随机教育,让孩子既看到生活中的美,也感悟生活中的丑,从而让孩子逐步养成“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思维习惯。

    感悟三:家长要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见微知著”的本领,即在日常细微的事物和现象中敏锐的捕捉事物背后真相的能力。在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许多小事从我们身边溜走,比如:平常听到的一句话,电视上看到的一则新闻等等。可是只要你养成了善于思考身边的这些看上去似乎毫无意义的小事的习惯,就会发现,生活其实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

    这种随时随地思考吸收的本事,学校的课堂中不会教。当一个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养成了勤于思考,反求诸己的习惯。这个孩子长大后想不成功都很难。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帮儿子背书包

     一家三口在外婆家吃完晚饭,准备回到自己家,出门时儿子身上背了一个书包,手里还拎了一个书包。手上这个书包是表弟的,因为表弟在外面参加活动,所以打电话过来,要儿子帮他把书包一起带回去。这样儿子身上就有两个沉重的大书包了。

     我从儿子身上接过一个书包,说:“我来帮你背一个吧”。儿子高兴地说:“谢谢爸爸”。这样就省得儿子一个人背两个大书包走40多分钟的路了。

     说实话,从儿子小时候起,我就尽力培养儿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承担自己做事的后果,省得儿子从小养成依赖大人的坏习惯。但最近这一段时间,我改变了以前的教育方式,在儿子需要帮助时,倒是经常帮助儿子做点事。因为最近通过生活中的两件小事,让我忽然觉得培养儿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很重要,但培养儿子互帮互助,对人有爱心的能力也很重要。

     一件小事是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一起逛街,我们帮儿子买了许多衣服、食品、玩具之类的东西,装起来有几袋,儿子一个人提起来比较吃力。儿子自然希望得到我的帮助,要求我帮他提一点东西。我却开玩笑地拒绝了儿子的请求,我对儿子说:“你的东西怎么能要求我来提呢?爸爸手上也有许多东西,你不要想着依赖我哟。结果儿子一个人提着几个大袋子累得大汗淋漓,好不容易才提回了家。

     但是当天晚上吃饭时,我要求儿子帮我盛一碗饭时,却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学着我的腔调说:“今天我让你帮我提一下袋子,你不肯,现在我也不帮你盛饭了,自己的事情就应该自己做哟!”

     还有一次在外婆家,儿子突然急着上洗手间,却忘了拿手纸,要求我帮忙拿一下卫生纸。我却对儿子说:“你是怎么回事,上厕所都可以不拿纸?自己的事自己想办法。”结果儿子足足在里面多蹲了五分钟,最后还是外婆帮儿子拿的手纸。

     儿子出来后,对我说:“哼,坏爸爸,臭爸爸。以后你有什么事也别想我帮忙。”

     通过这两件不起眼的小事,开始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虽然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很重要,但万事不可过度,不能走极端,否则就很容易走向事物的反而。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中国文化几千年来都是注重亲情培养的,所以中国人比西方人更讲究人情世故。如果硬要拿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我不得不认为,西方文化是“有合有分,以分为最终目的”,而中国文化“有合有分,以合为最终目的”。所以东方人比西方人更为注重亲情。

  但即使以主张“分离”为目的的西方人,也会意识到合与分不可生硬的“一刀切”的道理。这让我想起西方的一个大哲学家,这个哲学家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从小就对一对儿女要求很严。有一次这个大哲学家与五岁的儿子在海边散步,儿子看上了海边的一块美丽的大石头,想把这块石头搬回家,就请求父亲帮忙搬一下石头。父亲却说:“你如果想要这块大石头,就自己搬回去,不能依赖我。要么,你就干脆不要这块石头。”这个小儿子最终选择了要这块石头,就自己一个人费力的搬了回去。这对儿女长大后,都成为了不起的人,在社会上非常独立,但也再没有回来看过自己的父亲。这个大哲学家到了晚年,反思自己的教育过程,非常后悔,后悔自己在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时,却忘了自立的另一端——就是亲情能力的培养。因为亲情以及爱的能力,是在互相帮助中培养起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28:06 | 显示全部楼层
儿子自创的三个笑话(2009年1月15日晚)

  笑话一

    一天吃晚餐时,不知为了什么,儿子突然与表弟争了起来。

    儿子大声对表弟说:“这个都不知道,你个白痴!” 表弟也不示弱,大声还击:“你是黑痴!”

    一旁吃饭的儿子的表妹(刚读一年级)非常不理解,就问我们两个大人。“什么是白痴呀?”

    儿子听了表妹这样问,灵机一动,认真地对表妹说:“白痴,就是说这个人长得比较白,黑痴,就是说这个人黑黑的!”.然后狡黠地问妹妹:“如果是你,你想当白痴,还是想当黑痴?”

    表妹想都没想,大声对我们说:“我想当白痴。”

  全场暴笑。


  笑话二

  昨晚10点,刚看完《李小龙传奇》我们准备上床睡觉。儿子关了电视,脱了衣服,躺到了被窝里。直觉告诉我,儿子可能没有洗脸、刷牙。

  我问儿子:“洗脸了吗?”

  “洗了。”回答得很肯定,表情没有丝毫犹豫。

  “刷牙了吗?”

  “刷了!”回答得很干脆。

  我疑惑地来到卫生间,瞄了一眼卫生间里儿子的洗漱用品。毛巾是干的!牙刷也是干的!
  
  问出了第三句话:“骗人没有?”

  儿子更加干脆地回答:“骗了!”那神态比说真话还有底气.

  说完后,嘻嘻哈哈一阵大笑,马上避开我闪进了卫生间,刷牙洗脸去了。

  我也紧跟着冲进卫生间,用惯用的“降龙十八掌”及“伏虎十八脚”美美地修理了儿子一通。

    笑話三:

    大年三十中午,我們一家在爺爺家過年。席間,伯伯開玩笑地問兒子:“驊驊,我已經給你準備了一個紅包,是現在就給你呢,還是明天給你?”

    兒子歪著頭想了想,然後做出一幅為難的表情:“好難選擇呀,干脆今天給我一個,明天再給我一個,這樣我就不用想了。”

    全場一陣大笑。

    感悟:在实际生活中,我很注重培养和发展儿子的幽默感,因为性格幽默的孩子生活快乐,知进退,懂伸缩,许多生活中不如意的事都能一笑了之。相反,由于几十年来中国偏执教育的影响,总是从小到大教导人们时时刻刻做一个认真的人、严肃的人,结果造就了一大批不懂得幽默的人,太严肃的人。这些人,只懂得工作,不懂得生活,生命的点点滴滴都容易表现为“紧绷状态”,紧绷着眼,紧绷着脸,紧绷着一切言行,工作紧绷,生活紧绷,休息时也紧绷,神经紧绷、精神紧绷……这种人时时处处被工作、责任、功名等束缚,不得解脱,最终让自己成了一个神经质的人。

  从儿子四五岁起,我极少跟儿子说教,倒是特别喜欢跟儿子开开玩笑。还经常有意识地给儿子买一些笑话类的书,或者经常带儿子看笑话类的电影。比如买的笑话书有:《豌豆》、《阿衰》、《爆笑学园》系列。这些书在这几年里都出了很多集了,只要出了新的一集,我都及时买给儿子看。电影有《憨豆》许多笑话片及奇志、大兵等说的相声等,儿子许多童年的时光都是在笑声中度过的。

  说句实在话,儿子现在已经10岁了。回想教育儿子的过程,我跟儿子说的10句话中,至少有8句都是废话,玩笑话,只有那么两三句是有关教育方面的话。所以我的儿子跟我的关系只能是没大没小,没有正形。

  儿子的性格比较内向,小的时候觉得他不擅言谈,不大喜欢跟别人交往,表情总是很严肃、是比较没有面部表情的那类人。但是最近这一两年,感觉儿子越来越活泼了,性格不知比原来开朗了多少。班上许多同学都愿意跟儿子玩,儿子在班上是颇得人缘的那类,经常有人找儿子出去玩。

  记得有一次,儿子游泳回家,居然被班上四个女同学联合起来嘻嘻哈哈堵在家属院门口不让进门,儿子抱头鼠窜,抄了另外一条隐蔽的路逃回了家。问起儿子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儿子说:“刚刚班上几个女同学堵在路上欺负我,所以回来晚了。”我说:“不会吧,女孩子们都敢欺负你,你不会还手吗?”儿子瞪着我,不屑地说:“还什么手呀,好男才不跟女斗哩!”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28:30 | 显示全部楼层
做一个懂得拒绝的孩子

     可能是遗传,也可能是因为后天教育的关系,儿子是个很实在、很大方的孩子。比如新买的自行车,自己才刚骑了两圈,就被几个同学争着抢去骑,结果一下午下来,发现别的孩子骑车的时间居然比我的孩子还多,我的孩子一点也不介意。再比如,刚买的雷速登玩具车,也能马上邀请别的同学一起玩。平时如果身上有点零用钱,买个什么零食吃,绝不自私,能主动分给别的同学一起分享。

     有一次儿子刚刚游泳训练完,从我身上拿走两元钱去买零食吃。我正与一个也在这里学游泳的女孩的妈妈聊天,女孩年龄比儿子小,这时正站在自己妈妈旁边,等着我和她妈妈聊完天以后好一起回家。虽然这个女孩也在这里游泳,但儿子并不认识她。看到这个小女孩与我们在一起,便毫不犹豫地拿出一半刚买的零食分给这个小女孩。女孩的妈妈看到了,惊奇地对我说:“你儿子好大方呀。”

     在日常生活中,我也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大气和大方。去年10月27日(2008年),是儿子的十岁生日。按照儿子早就想好的计划,我答应给儿子100元钱,因为儿子要用这100元钱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日。儿子早就计划好用这100元钱请班上五、六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到西湖公园玩。那天下午,儿子用这100元钱请了那几个好朋友一起在公园玩了一下午,给这些同学买了饮料和吃的,还请他们坐了过山车、碰碰车以及太空飞梭等游戏项目,与同学们一起美美地花完了这100元钱,并没有因为钱是自己的,或者今天是自己的生日而搞特殊化。

     但是,有时我也感觉儿子在许多方面有点大方过头了,特别是面对天天与自己在一起的精明的表弟,儿子经常被表弟耍得团团转,吃亏了还不自知。比如:在一起时,父母给两人各买了一份好吃的,精明的表弟总能找到各种理由多吃一点。有什么好玩的玩具,绝大部分情况下也都是表弟先抢着玩,后面才轮到儿子玩。

     去年两人同时买了一辆山地自行车,一个商店买的,一样的型号,一样的价格,唯一不同的是儿子这辆车是深蓝色的,而表弟那辆车是红色的。这两辆车是哥儿俩当时自己选的,应该说两人对自己的车都非常满意。但是骑了两次后,表弟后悔了,怎么看都觉得哥哥那辆深蓝色的车更漂亮一些。于是总缠着哥哥要求换车。尽管儿子并不是太喜欢那辆红色的车,而更衷情于自己这辆蓝色的车,但还是换给了表弟。

     上个星期又出了一件事,让我这个做父亲的不得不重视起儿子的“大方”问题了。

     那天两人同时游泳训练结束,准备坐公交车回到各自的家。爱人那天给了儿子一块钱,五角钱坐车,另外五角钱可以用来买些东西吃。回到家,我们问起那一块钱是怎么花的,儿子告诉我们,自己今天没钱买东西吃,因为买东西吃的那五角钱被表弟拿走坐公交车了。因为表弟告诉他今天没带钱,所以借给表弟坐车用了。

  听完儿子的话,我和妻子不由得苦笑,我这善良、单纯的儿子呀!他不知道表弟又给他玩了一个小心眼。不知道表弟身上其实有五、六元钱,是表弟的奶奶昨天给他的。

  我和妻子觉得有必要让孩子学会懂得拒绝的技巧了,应该教会儿子在有些情况下要学会说“不”。这不是教儿子小气,一个再大方的人也要学会保护自己基本的权益。如果连自己的底线都守不住,一点儿都不懂得自我保护,哪里会有能力和精力去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呀!

  试想一个不会说“不”的孩子,长大后,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面对一个什么人都有的社会,难免会被存心不良的人利用,而最终让自己吃亏!一个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人,面对身旁上司、同事、亲友和朋友们层出不穷的各种请求,都不好意思或者没有能力拒绝,最后终究会被各种各样的请求所束缚,被别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而让自己疲于奔命。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没有精力做,而自己不想做的事却天天在应付。最终让自己的能力无法爆发!

    人的这一生,说白了就是活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人这一生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要平衡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大体来说,一个人要平衡好三种关系。一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二是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三是自己与天地自然的关系。一个人的一生如果能大体平衡好这三种关系,那就真正达到了和谐的境界,也就是中庸思想所提倡的“太和”境界。这种境界,不正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从教育的功能来看,不也正是要努力让每个孩子尽量平衡好这三种关系吗?怪不得《学习的革命》一书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博士说:“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每个人做到‘与己和、与人和、与天地万物和。’”

    从儿子现在这种情况来看,先不说第一种关系与第三种关系,先讨论第二种关系: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感觉儿子处理得不好,没有平衡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经常是照顾了别人而委屈了自己!

    于是,我和妻子开始开导儿子:“儿子,你觉得怎么才叫大方?比方说,你买了10颗糖,你一个人独吞,不肯跟爸爸妈妈分着吃,这叫什么?”

  儿子说:“这叫自私。”

  我说:“你说得对。但如果你把10颗糖全部给了我们,自己一颗也不留,这能不能叫大方?”

  儿子望着我们,犹豫地说:“这应该叫大方吧?”

  我说:“这不叫大方,这叫冒傻气!真正的大方是你能够考虑到别人,分出一点给别人就足够了,并不是叫你全部或者将大部分分给别人,自己反而吃亏。今年的汶川大地震你总该知道吧,汶川遭受了那么大的苦难,需要全国人民共同团结起来,一起救助汶川地区的老百姓。你爸爸没有多少工资,也诚心捐了五百元钱,做为对灾区人民的一点帮助。但我不会因为汶川爱灾,心理难过,非常想帮助他,就把自己所有的钱全部捐出去,如果是这样做的话,汶川人民是感谢你了,不过我们一家三口就要到街上去讨饭了。”

  “再比如,刘德华、成龙、李连杰、周杰伦这些你熟悉的明星,他们都是热心慈善事业的人,这么多年来,经常捐钱给各地的灾区,但他们也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实力,尽力捐助,量力而行的。”

  见儿子低头沉思,我接着说:“你知道《水浒传》里的头号大英雄宋江这个人吗?别人给他取了个外号叫‘及时雨’,宋江这个人人缘特别好,水浒传里所有的英雄都敬重他,也正是因为他为人大方,总是愿意在关键时帮助别人,所以才成了头领。但宋江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帮人的,他也是看情况的,只有在别人确实需要帮助时才会帮助别人,所以别人感激他。别人不需要帮助时,他是不会去帮助的。或者说当别人提出的要求已经超过了自己的承受能力,就要学着拒绝别人了!只是注意拒绝别人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不得罪人。”

  儿子听了以后,若有所悟地点点头。我和孩子他妈松了口气,结束了这一场谈话。心里想的是不管儿子听懂了多少,唯愿儿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早点成熟起来,一路走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28:48 | 显示全部楼层
陪儿子一起玩电脑游戏

    这个学期开始,不知怎么的,儿子好象看腻了动画片,突然喜欢上了玩电脑游戏。嚷嚷着要我给他安装《跑跑卡丁车》这个电脑游戏。

    一问儿子,原来是儿子班上有几个同学正在玩这个飞车游戏,下课时聚在一起分享游戏心得。儿子听得心里痒痒,也嚷嚷着让我给他装一个《跑跑卡丁车》的游戏。

    玩就玩吧,别的同学都在玩游戏,如果禁止儿子玩,儿子肯定心里不服。以后我也不好管教了。必竟好的管教都是从“心”开始的,心服了,就什么都解决了。我总认为,我们做家长的对待孩子一定要学会“不战之战”,也就是攻心之战。

    况且,城市的孩子哪个不玩电脑游戏呀。如果孩子大了,别的孩子都会玩游戏,我的孩子从来没玩过,每次别人玩游戏时,我的孩子只能像个“土老帽”一样站在旁边看别人打,听别人聊,半天融不进朋友圈子,岂不是要恨死我这个当爸爸的?

    不过要打游戏也行,“预防针”还是要先打的,可不能由着孩子无限制的打下去,没有个时间规定是不行的。毕竟老话说得好:“学好容易学坏难”呀。

    我对儿子说:“打游戏可以,不过你先想清楚,你准备一个星期打几次,每次打多长时间?只要要求合理,我和你老妈会同意的。”

   儿子歪着头想了想:“一个星期打三次吧,我打算星期六、星期天打,再加上星期三的晚上打一次,每次就打一个小时吧。

    我说:“每次只打一个小时,时间太短了,还没过瘾,就到时间了。这样吧,星期六、星期天每次可以打两个小时,另外一次可以机动,哪天晚上有空余时间,哪天晚上就打,不过必须在晚上9点半结束,你觉得怎么样。”

    “行。”儿子看老爸给自己打电脑的时间更多了,答应得很爽快。

    我接着对儿子说:“我答应了你的条件,你也要答应我一个条件。学习不能分心,如果发现因为打电脑导致学习下降了,那我只能收回答应你的条件了。”

    接下来,我开始在网上给儿子下载“跑跑卡丁车”的电脑游戏,下载完毕,安装。居然安装不上。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下载的这个游戏有问题?再找另外一个网址,重新下载,再安装,还是装不上。当天晚上忙乎了好长时间,最终这个游戏没能装上。

    晚上躺在床上睡觉时,突然省悟,我的电脑是最新版的Vista系统,排斥许多老程度,估计这个《跑跑卡丁车》的游戏也不例外,被排斥了。

    第二天早上,我对儿子说:“儿子,不要着急,等哪天有空,我上电脑城给你看看,看看有没有新版的《跑跑卡丁车》游戏,如果有的话,我给你买好装上。

    儿子点头答应,放心上学去了。要知道,在儿子的眼里,老爸是个说一不二的人,答应儿子的事,从来没有食言过。所以,有时儿子跟他妈妈生气时,总是说:“你说话不算数,不像爸爸,答应的事从来没有反悔过。”估计这也是儿子比较服我一个原因。

    过了两天,就是双休日,带上儿子一起上电脑城去找那个电脑游戏。问了许多家店,结果被告知,《跑跑卡丁车》这个游戏只能在XP系统下运行,不能在Vista系统下运行。

    没办法,我对儿子说:“看样子,你只能先到网上去打别的游戏了,网上好玩的游戏多着呢,为什么要吊死在一个树上?”儿子点点头。

    就这样,儿子在网上打了半个月别的小游戏。有一天,儿子回家神秘地对我说:“老爸,我在网上找到一个可以打《跑跑卡丁车》游戏的地方了。”

    “是吗?”我打开电脑,儿子熟练着操作着电脑,先登陆了妈妈的QQ,原来那个游戏是QQ里的一个游戏,名字叫《QQ飞车》。儿子上了那个玩飞车的网址,此游戏要先注册,儿子先给自己取了个名字“拓海”,然后注册。被告知此名已被人抢先注册过了。儿子很气愤,要知道“拓海”可是儿子的偶像。(都是动画片头文字D闹的,儿子看过此片,很痴迷了一段时间)。我给儿子出主意,可以改名叫“拓海他爹”。儿子点头同意,再注册,结果又被告知,此名还是有人注册过。奇了,这种事都有,中国玩游戏的人就是多,啥名都有人取。再改名叫“拓海他老爹爹”。最终注册成功。

    从此,儿子极少看动画片了,根据我们事先定好的规则,儿子在规定时间里玩起了《QQ飞车》及别的小游戏。在近三个月的时间里,儿子和表弟玩得不亦乐乎。我也只要有空,就陪两个小家伙一起玩一阵,虽然我内心并不喜欢玩电脑游戏。

    其间儿子的舅舅到我们家来玩过两次,看到两个小家伙玩游戏玩得这么起劲。曾提出过反对意见。怪我们对两孩子太放纵。理由是:孩子约束力差,你不反对他们玩游戏,居然还跟着他们一起玩,这不是在纵容他们吗?然后又跟我们说了一大堆理由。

    原来孩子舅舅就是个电脑游戏迷,每天都要花很长时间打网游。所以他认为:大人都如此,何况孩子。一旦孩子染上了游戏瘾,那时候想让他们不打就难了。

    舅舅说得有一定道理。但我有我的想法,我心里总认为:“只要孩子精神生活丰富,一般不会沉迷在电脑游戏上。”

    我本人就是个极好的例子,我接触电脑七八年了,上班时间也很空闲,天天泡在网上,但我从来没有游戏瘾,为什么?细细想来,本人是个爱好广泛的人,喜欢书画、体育,爱唱歌、跳舞,又喜欢看书,所以精神生活非常丰富,现实生活中好玩的东西多了去了,谁有心情天天泡网呀。舅舅不一样,舅舅从小就没什么爱好,精神生活相对贫乏,因为感兴趣的东西不多,所以就容易染上游戏瘾。

    两个小家伙则和我差不多,除了学习外,平时喜欢玩的东西也多,比如:滑旱冰、骑自行车、打乒乓玩、打弹子、打板、玩四驱赛车、买各种各样的拼装玩具,游戏项目层出不穷。不可能沉迷在电脑游戏上。我心里总有一种感觉,这两个小家伙玩电游也就是一阵子兴趣,过了这一阵子玩腻了,就不会玩了。就像他们玩别的东西一样。

    相反,我倒觉得,越不给他们玩,他们心里反而会越想玩。他们也大了,身上也有点零花钱,他们要想玩,完全可以编个什么谎话,躲到外面的网吧里去玩。

   “禁止意味着强化”,这句话绝对是真理!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没有哪个孩子是不贪玩的,不喜欢新鲜玩艺的。这是每个孩子的自然愿望,也是一个必经的心理过程。如果童年时打电脑游戏的愿意被父母强行抑制,一点都得不到满足。这个未被实现的愿望就会被压抑到孩子们心底,成为一个魔咒,到成年后有可能会剧烈地爆发。现在常有报道说,某名校的大学生,因沉溺于网络而挂了许多门课。就是因为这些大学生,从小到大一直在亲人的严格监督化刻苦学习,普遍缺乏玩耍的机会。由此,他们对网络,其实常常也是被压抑的愿望的弥补性的表达。

    出于以上这些理由,我没有制止他们玩。只要不违反我们之间的规定,由着他们吧。玩电脑期间,两个小家伙也曾经向我提出要买QQ币,准备买车上的装备,以便让自己的车跑得更快。遭到我的拒绝,理由是:“要玩就要凭真本事跑赢别人,买装备算什么?即使跑赢了,也不光彩。”两个小家伙也就没说什么了。

    大约三个月的时间,两个小子玩电脑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兴趣开始转向,迷上别的东西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29:04 | 显示全部楼层
家长的反应决定了孩子的胆魄

     昨晚妹郎(2009年1月20日)从深圳回来,我对妹郎说:“晚上我请你吃“香辣跳跳娃”吧,味道挺不错的。

     晚上我们两家一起来到了市中心吉祥街的“香辣跳跳娃”风味火锅店吃饭。席间妹郎的孩子吃东西时嘴巴不小心被食物烫了一下,“啊”地叫了一声。妹郎马上急张地说:“烫到哪了,还疼吗?过来给我看看。”并欲起身去察看孩子被烫的情况,紧张之情溢于言表。很明显,妹郎的表现显得过于激张了。

     我在桌子下面轻轻踢了妹郎一脚,并笑着对妹郎孩子说:“没什么大不了的,等一下就不痛了。”妹郎不解地看着我,趁两个孩子在席间玩耍的空档,没有注意我们时,我对妹郎解释说:“小孩子只是被烫了一下,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需要表现得这么紧张。你表现得这么紧张,孩子就会以为被烫是一件比较严重的事。如果家长经常为这么一点点的小事显得过于紧张或害怕,久而久之,孩子的胆子就被吓小了,长大了就会缺少男孩子应有的胆魄,变得越来越像女孩子的性格。”

     这种做法,还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后果。“就是有些精明的孩子,他以后会不自觉地经常利用一些芝麻大的小事来操控大人,以博取大人对自己的关心和关注。”我笑着对妹郎说。

     妹郎点点头,表示理解了。我继续对妹郎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孩子被烫了,如果不严重,你只要稍稍表示一下理解的感受就行了。比如:你可以对孩子说:“哦,烫了一下,有点痛吧。”就行了。

     妹郎感慨地说:“没想到教育里面还有这么多学问呀!”

     我说:“那当然,真正的教育高手,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甚至看起来非常平淡的一句话,都拿捏得非常到位。这跟你们做生意一个样,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看到妹郎夫妇饶有兴趣地在听,我继续说:“你们知道吗?有些小孩子为什么胆子特别小,有些小孩子为什么胆子特别大吗?这跟小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关系。”

     “比如:小孩想自己倒杯水喝,家长一声大喝:“不要动,小心烫着!。”孩子想从沙发上往下跳,家长也是一声吼,不要跳,会摔断腿的。孩子想试着拿剪刀剪东西,家长又是一声大吼,不要碰,会剪到手的。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萎缩。这样的孩子长大了,还没开始做事,就开始瞻前顾后,而且把后果考虑得过于严重。

     我继续说:“你们还记得前年我们到深圳旅游的事吗?那一次我们两家带着孩子到深圳小梅沙海滩去游泳。其实那时两个孩子都会游泳,下海时,都带着救生圈。况且还有我在旁边保护着他们。但是你们三个大人,因为自己不会游泳,就认为下海游泳是件很危险的事,一致反对两个孩子下海,说是太危险,结果两个孩子在大人的反对声中,心中放大了下海的危险,都吓得不敢去游泳了,丧失了一次锻炼胆量的机会。”

      感悟:要想培养一个有胆魄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有面对大事能静下来的气度。在实际生活中,即使真的碰到什么危险了,父母也要首先让自己镇定下来,这样孩子就能从父母身上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也会学着让自己镇定。”

      记得我的孩子在读一年级时,曾经在附一医院做过一次包皮切除手术,孩子在进入手术室时,显得非常害怕。但我和爱人却显得非常放松,当孩子在去医院的路上显得非常紧张时,我和他妈妈却显得非常放松,一路上同儿子开着各种小玩笑,根本没把这个手术当回事。孩子从我们的情绪和话语中,感受到这个手术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个很小的手术,孩子也就慢慢放松了自己,结果这个手术做得非常顺利。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29:17 | 显示全部楼层
弹性管理和刚性管理的妙用

      己经到9点半了,儿子和表弟两人正在看动画片《雷速登—闪电冲线》。

    “还看呀,到睡觉时间了,赶快关掉电视,上床睡觉。”妻子大声喊道。两个孩子没有反应,就像耳朵里塞了塞子,对妻子的话充耳不闻,继续看着。

      我走了过去,看了看DCD影碟机里的时间显示,离这一集演完还有7分钟时间。于是对两个小家伙说:“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看完这一集,但是看完这一集必须睡觉。”两个小家伙听我这么一说,赶紧点头。能看出来,两个小家伙非常感谢我的“法外开恩”。

      果然,这一集动画片刚一演完,没让我们催促,两个小家伙立刻关了电视机和DCD,洗脸、刷牙,乖乖睡觉去了。

     上面这一幕,是我家经常出现的情景。相信也是大多数家庭经常出现的一幕。所不同的是,许多人可能觉得我太纵容孩子,原则有点“松”。不是定好的9点半上床睡觉吗?为什么没有严格执行规则,往后面推了七八分钟呢?小孩子都是天生机灵虫,今天让个七八分钟,明天又多让个五六分钟,要不了多久,你再看,保证睡觉时间就会越推越晚,弄不好会推到10点以后去。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这种困惑。

     真的是这样吗?那只能说明家长对规则的操作不当,没有合理地使用“弹性管理”和“刚性管理”。

     比如,上例中两个孩子如果看得是大人的故事片,我也会先看一看时间。因为故事片一般都是一集40分钟,如果只演了半集而这时睡觉时间已经到了,那么我会告诉孩子们,不能再看了,如果这时再看完剩下的半集,基本上快到十点了,就会影响睡眠。如果这时孩子表示反对,非要吵着看完这一集不可,那么这时我会采取刚性管理,果断关掉电视机,不管孩子们是否有意见。其实我心里明白,这时即使孩子表面上有意见,但因为他们内心也明白父母说的有道理,没过两分钟,就安心睡觉去了。

     吃饭也是如此,有时到了吃饭时间,两个孩子正在玩耍,父母提醒孩子们要吃饭了,两个孩子因为玩得正兴高采烈,没有过来吃饭,这时父母会温柔地再提醒一遍,告诉他们:“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结束手上的玩具,过来吃饭,如果一分钟再不过来吃饭,那就不能吃饭了。”

     这时孩子一般会停止玩耍,马上过来吃饭。如果过了一分钟,孩子真的没有过来,对不起,这时我们就会采取刚性管理,既不骂也不打,收了他们的碗,告诉他们很遗憾,今天的饭,你们不能吃了。如果孩子们吵闹,就当听不见了。

     有一段时间,孩子们喜欢打电脑游戏,经常打到睡觉时间了,但是这一盘又没有打完,如果强行命令孩子马上关了电脑去睡觉,估计孩子们心中会一团怒火,弄不好会跟父母当场吵起来。一般碰到这种情况,我会关心地走到孩子们身边,看看孩子们打电脑的进度,看看他们的积分,行然后对孩子们说:“都打到这么高的分数了,这时关了电脑太可惜了,这样吧,再给你们打10分钟时间,希望你们能过关。如果10分钟到了,还没过关,那就只能关电脑了。”

     这个时候,孩子们会很感激我,觉得老爸很有人情味。10分钟后,果然没有打完,但这时孩子们必须关电脑,告诉孩子时间太晚了,不是父母们不让你们打,实在是因为保证睡眠时间比打电脑更重要。这个时候的孩子因为受到了尊重,一般都会立刻停止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提前告诉孩子们,还有10分钟时间就到睡觉时间了,到时不论打没打完,就必须关电脑。这里孩子因为心里已经有了关电脑的手里准备,到时也能很快地关了电脑。

     这让我想起了打太极拳的诀窍,敌方一拳打来,有两种应对方法:一种是以刚对刚,也是使劲一拳打回去。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力强者胜,要么是父母胜,要么是孩子胜。不论哪方胜了,都不是最好的结局。因为父母与孩子并不是敌对关系,都是伤了其中的一方。另外一种应对方法是:敌人一拳打来,另一方先撤一步(在这里就是原则稍稍让步),避开敌方的强势进攻,化解掉敌方的一部分力量,等到力量已经弱了,这时再还击,很轻易的就能化掉敌方的力量。记住:这里的让步实际上是以退为进,退是为了更好地进,是为了更高明地制服敌方。

      虽然父母与孩子不是敌对关系,但是道理上是共通的。当孩子打电脑游戏正打得火热时,心中积蓄着一团能量,心中只希望能够过关。这时父母不问青红皂白,一下子关了电脑,孩子心中的那股能量不能得到有效释放,就很可能一下子转到父母身上,与父母当场吵起来,导致对抗局面的出现,破坏亲子间的和谐。经常如此,就会导致对抗逐渐升级,孩子今后就很难管理了。

     但是如果当时能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先给孩子适当“通融”一下(退一步),孩子的心中的能量就能得到一部分的释放,又因为心中有了马上到要时间的心里准备,这样就很容易遵守先前制定的规则了。

      我想说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管理孩子时,一定要学会刚柔并济,切不可偏执一端,要么全是弹性管理,那么全是刚性管理,而应该具体情况具体运用。

      经常喜欢使用刚性管理的父母,缺乏打太极拳的功夫,管理孩子简单粗暴,搞一刀切,没有通融回旋的空间,缺乏变通的能力。经常这样管理孩子,会让孩子觉得父母缺乏人情味,容易使孩子逆反,跟父母对着来,容易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有一次,我们一家三口在外面餐馆吃饭,看到邻桌也是父母带着一个孩子在吃饭,其间那个孩子正在玩着父母手机上的游戏。这时菜上来了,父母让孩子不要打游戏了,赶紧吃饭。父母喊了几遍,孩子因为游戏正打在紧要关头,怎么喊都舍不得放下手机。妈妈气坏了,一把夺过孩子手中的游戏,开始骂孩子不听话。而孩子呢,也不示弱,开始一边哭,一边回骂。并用不吃饭来表示抗议。

      经常使用弹性管理的父母,由于心软。则会造成无原则的让步,一让再让。最后发现原则居然没有了。孩子们是很会钻空子的。他们有的是办法对付父母。

     说了这么多,到底如何坚持已经定好的规则呢,我想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八个字:“事先提醒,适当放宽。”也就是说既要有原则,又要在原则上有适度的弹性。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爱,多给一分是溺爱,少给一分是摧残

    儿子从二年级开始参加市游泳训练队以来,到今天已经整整两年了,七百多天里,每天下午训练两个小时,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寒暑假还是传统节日,都极少请假,训练从未间断过。

    除了刚开始报名参加游泳训练的那几天,因为路途不熟,我送过儿子几次,其余的时间都是儿子自己坐公共汽车或者摩托车去训练,我们很少去接送儿子。其实我上班的单位离游泳馆很近,走路10多分钟就到了,有时闲着没事也很想到游泳馆去看儿子游泳并顺便接儿子回来,妻子有时叫我没事顺便去接儿子一起回家,我都忍住了没去接,因为我觉得孩子是需要亲自成长的,平时没事去接孩子,实际是一种过多的爱,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呵护反而害了孩子。

    但是最近这几天,每天早上我去上班时,儿子都会对我说:“爸爸,如果今天你有空,就到游泳馆来接我吧。”

   “好的,有空我会来的。”看着儿子乞求的眼神,我心里感到很奇怪,儿子这是怎么了,平时很少让我们去接送的,这几天为什么总是要求我们去接他呀?直觉告诉我——里面肯定有原因。

    下班后,我马上赶到游泳馆去看儿子训练。现在已经是11月中旬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气温只有十多度。但是儿子的训练场地还在室外,没有搬进室内游泳馆。由于天气太冷,许多队员都没来训练,所以当我走到室外游泳池时,发觉坚持下来的队员只有平时的一小半。即使是这样,这些正在水里训练的小队员们一个个都冻得嘴唇乌青,全身发抖。我那可怜的儿子呀,因为身体偏瘦,抵抗寒冷的能力弱,更是在水里瑟瑟地抖着,眼圈红红的,眼泪水都快冻出来了。

    我终于明白了儿子让我来接他的原因。原来是因为水温太低了,训练太苦了,儿子快承受不了了,内心需要父母的支持.训练还没有结束,小队员们都在水里坚持,在教练的要求下,在水里奋力地游着。我和另外一些家长一边站在池边看孩子们训练,一边开始议论:这么冷的天了,为什么还不搬到室内温水池去训练呀?”

   “听说还要等二十天时间才能搬进去,因为室内温水池现在还在对外营业,二十天后合同期到了,停止了对外的营业,孩子们才能进去训练。”

   “原来是这样,这可苦了孩子们了。”

    岸边的家长们议论纷纷。儿子显然看到我来了,在水里游得更卖力了。训练时间一到,我没有像原来那样让儿子自己爬上来,而是马上冲到池边把儿子拎了上来,赶紧用大浴巾把儿子裹了起来。我要用实际行动让儿子感受到父亲的爱,让儿子在面对困难时,不会显得那么孤立无援。儿子,别怕,有再大的困难,爸爸都会陪伴你一起度过的。

     回家的路上,我问儿子:“儿子,水里是不是太冷呀?看你冻得眼红鼻子青的,爸爸真心疼。”   

    “是呀,太冷了,很多队员都受不了了,都不愿意来了,我们这一队坚持下来的只有七八个人了。”

    “儿子,你是好样的,这一段天气太冷,爸爸天天来接你吧。”

    “好呀,那太好了。”儿子显得既高兴,又很意外。因为父母以前很少主动来接他的。

    “听教练说,还要在室外游二十多天,你还需要坚持一段”我接着说。

    “恩,我会的。我不会轻易打退堂鼓的。”儿子说。

    就这样,在剩下的二十多天里,我天天来接儿子,看儿子游泳,陪伴着儿子。二十多天后,训练场地终于搬到了室内。我接儿子的任务也告一段落了。

    感悟:爱,如同种庄稼,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候爱要吝啬一些,孩子平时训练,就没必要天天去接送孩子。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以儿女脱离父母为目的的教育。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要学会把孩子慢慢推出去,放手让孩子亲自成长。如果天天去接孩子,那就是呵护和溺爱孩子,孩子的自立能力得不到培养,最终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但是,是不是说父母要时时狠下心来,爱越少越好呢?也不是,太少的爱,会让成长中的孩子感受不到亲情,长大后成为一个冷酷的人,没有人情味的人。并且孩子一个人在承受外界的压力时,内心特别期望得到最亲的人的鼓励和支持,如果父母不敏感,没有感受到孩子的内心需要,孩子就得一个人承受压力,就很容易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从而因得不到精神支持导致放弃,也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

    爱要给得时机恰当,当孩子一个人承受很大的压力时,当孩子遇到挫折需要鼓励和安慰时,当孩子四面楚歌、孤立无援时,这个时候父母就要坚决站出来,给孩子充足、持续的爱,鼓励孩子、支持孩子,给孩子以精神安慰,陪伴着孩子一起度过生活中的各种困难。这种以孩子的成长需要为中心的真爱会让孩子成为自爱、爱别人、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健康的自主人格和高度创造力的人。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孩子们接红包引出的话题

    初三的上午,我们三家(还有妻舅和妹郎两家)一同到三个孩子的姑奶奶家拜年。中间三个孩子的姑奶奶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大红包。趁着我们大人不注意,先是儿子的表妹(6岁)当场打开了红包,然后晃着里面的500元钱高兴地喊:“哦,我的红包里有500块钱。”儿子和表弟也不示弱,立即也打开了红包,但是这两个孩子的红包里每人只有400元。

    表弟奇怪地问姑奶奶:“为什么我和哥哥的红包里只有400元钱,妹妹的比我们多一百元钱?”

    姑奶奶显得非常尴尬,我们没想到孩子们会趁我们不注意时打开了红包,急忙用各种解释替姑奶奶圆场。在回家的路上,我和爱人就这个话题跟儿子聊了起来。

    爱人对儿子说:“骅骅,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行为,以前教过你的呀。”

   “是妹妹和弟弟先拆的红包,看到他们拆开了,我才跟着拆的。”儿子急忙解释。

   “以后要注意了,接到红包或者别的礼物是不能当场拆开的,只能回家再拆,否则别人会觉得你没礼貌。”妻子继续着这个话题。

    “那为什么我看电视时,就看到电视里有些人是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的?”儿子奇怪地问。

    “是吗?你当时看的片子是中国片还是外国片?”我问儿子。

    “外国片吧,我记不大清楚了。”儿子回答。

    “是这样的,中国人跟外国人在对待礼物的表现上是不同的。你知道有什么不同吗?”我故意吊起了儿子的胃口。

    “有什么不同呀?”我的回答已经引起了儿子的兴趣,儿子急于想知道答案。

    “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造成的。在西方国家,客人如果送礼物给你,你一定要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这样客人才会认为你喜欢他送的礼物,如果你不当面打开,客人就会觉得你不喜欢他送的礼物。所以你要当面打开,以示对客人的尊重。而在中国恰好相反,客人送礼物给你,你绝不能当面打开,只能回家再打开,如果当面打开的话,反而是不礼貌的。”我对儿子说。

    “想不到接受别人的礼物还有这么多学问呀。”儿子惊叹。

    “是呀,如果你不信的话,你下次可以特意留意一下电视里接收礼物的过程,看看是不是爸爸说的那样。”看到儿子很有兴趣的样子,我继续说。

    “再比如吃饭吧,在不同的国家讲究也不同。比如,你到美国或者英国这些西方国家吃饭,就要记住吃饭时一定不能发出声音,这样就显得你有修养。但是如果你到日本这个国家去吃饭,主人招待你,就一定要发出声音,显出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这样客人才会觉得自己做的东西客人喜欢吃,反而是尊重客人的一种表现。”

    我接着对儿子说:“所以,以后你走上社会,要注意观察一下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出国了,也要注意观察一下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有什么不同,一定要做到入乡随俗哟。”

    感悟:学会抓住教育的契机很重要,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培养自己“随机教育”的意识。这样的顺势教育才显得轻松活泼,不刻意。其实培育孩子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在于,只要把生活中最平常的办事技巧悉心传授,孩子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了,因为生活是由大量细节构成的,这些细节累积起来,就决定了孩子长大后的成败;复杂在于,我们总是好高鹜远,总想略过这些细节,在孩子的远大人生规划上打主意,到头来,却发现孩子就像空中楼阁,一无所得。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培养孩子主动“找食”的习惯

    昨晚在妻舅家吃饭,儿子的表妹拿着寒假作业过来了。“妈妈,这道题我不会做,你帮我讲讲吧。”

    听到女儿问作业题,当妈妈的立即放下手中的活儿,开始辅导女儿,那个热情劲就甭提了。在妈妈心中,一定觉得得女儿好问、爱学习是好事,做妈妈地当然要义无反顾好好辅导了。我坐在旁边,趁机瞄了一眼问的题目,其实不难,只要多读两遍题,稍微多想想,这道题完全可以独立做出来。辅导完后,女儿满意地拿着寒假作业走开了。

   “孩子每次拿来题目,你都马上辅导吗?”我问嫂子。

   “是呀,孩子不懂的,肯定要辅导呀,不辅导孩子哪会懂呀?”嫂子觉得我的问题很奇怪。

    我笑着说:“孔子曾经说过一句话,叫做‘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要去开导他;如果不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要去启发他。辅导孩子是应该的,但是在之前应该多一个步骤,先不要急于辅导,而应鼓励孩子自己先多想想,实在想不出了,你再提示孩子该怎么做。孩子如果太容易得到答案,久而久之,就不会主动想问题了。”

    你知道森林里的老虎为什么比动物园的老虎厉害吗?区别就在于动物园的老虎得到食物太容易,所以丧失了主动性,慢慢地就越来越不厉害了。而森林里的老虎是要想方设法主动觅食的,所以越来越厉害。孩子也一样,轻易地就把答案告诉孩子,就相当于老虎轻易得到食物,久而久之,就培养了孩子的惰性,孩子以后就不愿动脑了。所以,真正高明的方法,是鼓励孩子自己去“找食”,让孩子头脑里具有主动“找知识”的意识,慢慢养成主动“找答案”的习惯。不要太在乎孩子刚开始学到多少多少知识”。小家伙现在刚读一年级,正是形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的关键时期,可不要教得太勤快哟。

    我接着说:“其实不光是学习上要如此,在别的方面也要这样,父母不要太勤快,要学着做一个‘懒妈妈’,比如,对于孩子在生活上提出的各种困难,都可以鼓励孩子先试着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了,父母才适当帮忙。”(备注:心理学上有一个‘100%原理’,意思是把一件事看成100%,如果家长代劳了80%,则孩子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就只有20%,如果家长只代劳50%,则孩子得到成长的机会就还有剩下的50%,于此类推,家长代劳越少,孩子得到锻炼的机会越大,成长得越快。)

    嫂子点了点头,觉得有道理。

    我继续说:“其实,有的时候家长还可以不辅导孩子,直接鼓励孩子第二天到学校去问老师。这样做,孩子就克服了面子观念,更加敢于主动找知识。同时也是间接告诉孩子,学习是你自己的事。这样做,孩子就会越来越主动,父母就会越来越轻松。孩子今后走上社会,还敢于主动求人帮忙。”

    感悟:分享一个小故事:在加拿大山区驾车旅游,经常看到路边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 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意思是“被喂饱的熊是死熊”。刚看到不太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熊被喂饱了反而是死熊了呢?就问同车的伙伴,伙伴说:过去很多人在路边看到熊,就十分好奇,从车里扔东西给熊吃,熊尝到了“甜头”后,就老在路边等人施舍食品,慢慢就失去了自己觅食的本领,到冬天没有人去喂它们食品时,有的熊就会被冻死饿死。

    所以加拿大政府在路边竖了很多提醒人们的牌子,告诉大家,把熊喂饱了,实际上是把熊喂死了,所以说“ A fed bear is a dead bear”。

    由此联想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很多为人父母者,出于对子女的过分爱护和关心,也正在把孩子当作喂饱的熊对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