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楼主: 幸福的鸡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归自然的教育-------我和儿子的100个故事 (转)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30:52 | 只看该作者
我鼓励儿子听写生字时“偷懒”

    昨晚七点十五分,儿子才从游泳馆训练回家。匆匆吃完饭,洗完澡,已经将近8点了。开始急急忙忙写作业,可惜今天作业有点多,写了一会儿,儿子拿着语文书过来了:“爸爸,今天我们有抄写生字的作业,每个生字要求抄一行。”

    看着儿子狡黠的眼神,我马上读懂了儿子心里的意思,笑着对儿子说:“那么,还是老办法吧,我直接给你听写,如果你能听写出来,今天生字作业就不用写喽,爸爸给你签字,算你过关。”

    儿子高兴地说:“好的,如果我能提前写完作业,剩下的时间我就可以看电视了。”

   “行呀,节约下来的时间随你支配,因为这些时间是你自己争取来的。”我爽快地说。

    说完,开始为儿子听写生字,我报一个,儿子听写一个,不到一分钟,生字全部听写完了,我和儿子共同检查,发现有两个生字写错了,其余的10个全对了。儿子很自觉地把错了的两个生字每个抄写四遍。再听写,结果这两个也对了。老师布置地抄写生字作业就在我和儿子的偷工减料中这样完成了。这种听写生字的方法从儿子刚进学校读一年级起我们爷儿俩就是这样进行的,当别的孩子交给老师的生字作业总是一排排、一页页的,而我可爱的儿子的作业本上总是那么区区几个字就把老师打发了,但因为儿子每回在学校都能把生字很好地听写出来,所以老师也从不找儿子的茬,说儿子偷懒。

    有时晚上时间充裕,我跟儿子也会变着法儿玩听写生字的作业,最经常玩的是“追忆生字”的游戏,印象最深地是“逼”儿子回忆《鸟的天堂》那一课的生字,那篇课文共有8个生字,我故意不报生字,要求儿子自己把这8个生字慢慢回忆出来,当然,只要回忆出其中的6到7个生字就算儿子赢。这时儿子就开始绞尽脑汁回忆课文内容,或者回忆老师上课的情景——曾经在课堂上讲过的每一句话,提过的每一个问题,班上同学曾红回答的每一个答案,总之要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回忆出今天学的生字。有时儿子实在想不起了,我也会提示儿子,没有回忆出来的那个生字在课文的哪一段里,这样儿子又开始绞尽脑汁在脑海里搜索那一段的内容。这种游戏玩到最后,常常是以儿子的胜利而告终。每当儿子胜利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总是让儿子高兴地手舞足蹈。

    第二天早上儿子起来背这篇课文,因为每篇课文老都要求背诵。只听见儿子“叽哩呱啦”地背这篇课文还没到两分钟,就跑到卧室里拉起还在睡懒觉的我,要求我给他签字,说自己已经背完这篇课文了。我惊讶地望着儿子:“这篇课文是你昨天刚学的,为什么这么快就会背了?”

    儿子说:“哪呀,昨晚我在回忆生字时,就在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把课文回忆无数遍了,所以课文早就印在脑海里了。”

    回想儿子读书的这四年来,感到儿子的记忆力越来越好,许多生字总能过目不忘,许多看过的书也总能记个八九不离十,细细想来,与这几年我与儿子经常玩这种“记忆”游戏有关,从教育学里我了解到,“追忆”是一种相当高明的记忆方法,经常用这种方法进行记忆训练,记忆能力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原来读高中时,同宿舍有一个同学,平时也没见他花太多时间读书,但是每回大考时总能考出好成绩。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他,你是怎么学习的,为什么有这么好的学习效果,他偷偷地告诉我:“你不要以为我真没读书,你知道吗?白天我的确在玩,但是每天晚上熄灯后,你们开始睡觉了,我总要躺在床上花上十多分钟慢慢回忆每天学的每一节课,把课堂里学的内容尽量完整的在脑海里过一遍,所以我总是比别人记东西更牢,学的东西更能理解透彻。我恍然大悟。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35:49 | 只看该作者
做个快快乐乐的人中人

      昨天到游泳馆去接儿子,刚走到游泳馆门口,就碰到一个游泳队员的家长与我打招呼,闲聊了几句后,那个家长告诉我,这次参加省里比赛集训队的名单出来了(3月25日省游泳比赛在长沙举行),说着用手往旁边一指,在旁边的墙上醒目地帖着两张白纸,上面列着三十来个队员的名字和最近训练的最好成绩。从名单上看到,这次参加省里比赛的项目有七项,分别为:50米蛙泳、50米自由泳、50米仰泳、50米蝶泳、100米蛙泳、100米自由泳、100米仰泳。

      儿子的名字列在100米蛙泳内,成绩为1分50秒17。刚才那个家长的孩子的名字也列在这个项目内,只不过成绩要比儿子好得多:1分39秒32。排在这个项目的第二名。再仔细看,儿子的成绩在这个项目里垫底。

      我心里突然一闪念,怪不得那个家长急于告诉我名单出来了,原来是内心有一点点炫耀的成分在作怪,他的心底里觉得自己孩子的训练成绩比我儿子的成绩要好,所以内心里感到高兴,就情不自禁地希望我早点看到他儿子的好成绩,我知道这又是社会人的潜意识的比较心理在做怪。

      只要是人,就喜欢比较,中国社会尤其如此。不管你愿不愿意,没有谁能脱离这个“比较”怪圈。只要有人坐在一起,就喜欢议论谁比谁有钱,谁比谁官大,谁今天穿得衣服更好看,谁结婚时的排场最大。比赢了兴高采烈,输了的垂头丧气。学校的教育也不例外,学生从小到大在老师那里受到的教育就是谁比谁分数高,谁比谁获奖更多。正因为如此,家长们内心都非常在乎自己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如果自己孩子比别的孩子强,那么做为家长当然脸上有光;但是如果自己孩子哪方面输给了别的孩子了,家长就会抬不起头来。

      适当的比较和竟争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很难想象,没有了比较和竟争,社会还能不能得到发展,家庭还能不能富裕,个人还能不能得到成长。但是凡事都有度,如果事事比、时时比,任何事都想赢,任何事都要争第一,不能从比较和竟争中适时解脱出来,这个人就会活得很累,内心得不到安宁,而忘记了做人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追求快乐和幸福。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日常对儿子的教育中,我很注重培养儿子对竟争的理解。在我的内心里,不是不赞成孩子去比,我个人认为,好的比较方式有三种:一是多进行纵向比较,也就是自己跟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有进步,就要肯定自己,祝贺自己。二是非要横向比的话,也应该教会孩子:以长比长,以短比短,做个既不自傲,也不自卑的“人中人”。

      比如:有些孩子成绩好,慢慢地开始变得骄傲了,开始看不起人了。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教会孩子“以长比长”。你可以告诉孩子,你虽然成绩很好,但是别人也有别人的长处,比如:某某某的钢琴弹得好,某某某画画曾经得过全国第一名,某某某的人缘好,同学们都喜欢跟他玩。你应该在保持你的优点的情况下,向他们学习,努力使自己各方面做得更好。要让孩子明白,你有你的长处,别人也有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就不会骄傲。

      再比如:有些自卑的孩子,总觉得自己成绩不如人。这时家长就要教会孩子“以短比短”。虽然你成绩不如某某某,但他也有短处呀,比如:你的性格就比他好,你比他更爱同学欢迎。这样做,孩子就能明白,原来优秀的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优秀,自己也有比他强的地方,从而做到不自卑!

      最后一点,要教会孩子既要努力,也要懂得适时变通和放弃。要告诉孩子做事一定要努力、努力、再努力,最后放弃。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某一方面的长处和天赋,不是任何事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的,所以做任何事都不要吊死在一棵树上,关键是要多尝试,最后找准自己真正喜欢和擅长的事业。

      再说了,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经历的多样性比经历的单一性更好,他能让一个人成熟起来,考虑问题更加全面。顺利会帮助一个人形成一个方向的思维,挫折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另一个方向的思维。如果总是一帆风顺,那么一个人的思维就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对事情考虑容易片面;如果一个人总是遭受挫折,那么这个人的思维也容易陷入单向度思维。最好的经历就是,既顺利也遭受过挫折,这样的经历会帮助一个人形成多向度思维。

      俗话说得好:小挫折有可能造就小成就,大挫折有可能造就大成就。过于一帆风顺,只能让一个人挫折商偏低。我的儿子除了在体育方面外,在其他方面一直有较强的优势,从小到大经历的成功多,挫折少。心底里一直以为,孩子该要经历一点挫折了,因为一定程度的挫折可以培养一个人更强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一个人更快成熟起来。   

      儿子游泳完快出来了,我知道儿子待会也会看到自己的训练成绩,心里一定有些难过,不过没关系,儿子呀,那时老爸会大声地对你说:“儿子,我对你的成绩已经非常满意了,因为你已经尽力了,爸爸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骄傲。”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36:05 | 只看该作者
五岁前的孩子不宜写字

     前两天在丫丫亲子网闲逛,看到一位母亲在论坛发帖求助:讲的是自己孩子三岁半了,正在幼儿园读中班,妈妈想让孩子早点学写字,可是孩子就是不爱写字,一写字马上就要睡着了。但是一说到玩就非常高兴。

     看到这位家长求助帖,我马上留言:赶快停下来,不要让孩子过早写字,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小手精细肌肉没长好,不适合写字,如果是幼儿园要求孩子写,你可以请求幼儿园不让孩子写。

     现在的家长普遍望子成龙,由于社会竟争过于激烈,家长们普遍感受到生活的压力,所以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基于这种心态,家长们让孩子接受教育的时间越来越早,许多家长都希望让孩子们早点识字和写字。许多家长不但自己在家早早地“逼”两三岁的孩子识字写字,而且还向幼儿园的老师提要求,希望幼儿园的老师能早点教孩子们学习读书写字。许多幼儿园抓住了家长们想让孩子早点识字和写字的心态,为了多招生源,虽然明知过早让幼儿写字不好,但为了满足家长们的需要,也违心教幼儿们写字。

     我妻舅的孩子就是典型的一例。妻舅的女儿三岁半了,送到楼下的蓝天幼儿园半托。有一天,我惊讶的发现这个小女孩居然在家完成老师布置的写字作业。一看写字的本子,居然就是小学生常用的那种生字本,小小的格子里必须填上老师布置写的字,有些生字还相当复杂,不是简单的一、二、上、下等字,居然还出现了学、湖、蓝、警等非常复杂的字,每个字还必须写一排。这么复杂的字还必须要塞到小小的方格里,这对三四岁的孩子而言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呀。

      我当即跟孩子父母说,马上停了孩子的写字作业,即使幼儿园要求写,也不能写了,因为这样会害了孩子的。妻舅夫妇表示不理解。我解释说:因为这么大的孩子小手精细肌肉没有长好,根本就不适合从事这么复杂精细的工作,让孩子勉为其难从事要求这么高的工作,只会让孩子们早早地厌烦和害怕写字,从情感上排斥写字。再加上这么大的孩子大脑神经和视神经发育都不成熟,也不能做到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从事这么多的写字作业。

      孩子父母听从了我的劝告,第二天找到了幼儿园,要求停止孩子的写字作业。果然,幼儿园老师爽快地答应了父母的要求,并告诉妻舅夫妇,其实幼儿园也不想开写字作业的课,但是许多家长强烈要求开识字课和写字课,认为不能让孩子们白白地在幼儿园玩掉了,虽然幼儿园方面也做了许多解释工作,但许多家长不听,反而认为老师们想偷懒,幼儿园被逼无奈,为了满足家长们的要求,才开了写字课的。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成人吃饭时拿筷子的姿势不对,手拿筷子的位置太靠下,造成夹菜困难。一问原因,大多数也是因为这些成人小时候过早拿筷子吃饭造成的。想让孩子们早早学习知识,这种想法是好的,但不能违背客观规律。老子有一句话说的好:企者不立、跨者不行。意思是垫起脚尖想站得更高一些,反而站不稳;迈着大步想走得更快一些,反而走不远。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孩子还是要遵循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否则就有可能拔苗助长。

     我有一个朋友,父母都是教师,也是望子成龙心切吧,孩子在四五岁时就逼着孩子每天写一页字,后来这个孩子读一年级了,每天最不愿意做的事就是写字,写字速度很慢,一让他写字就哭,这对教师夫妇现在非常后悔。

      所以,对于幼儿的写字,我的建议是:五岁以下的孩子不要写字,即使孩子自己非要写,那也是由着孩子们自己,孩子稍有厌倦就马上停止。

      当然在生活中,我们也确实看到许多三到五岁的孩子自己提出来要写字,对于这些幼儿的写字要求,家长也不要过于当真,因为这些孩子所说的写字,可以理解为是画字,是涂鸦。家长可以找几支铅笔和水彩笔,再找一些白纸让孩子们尽情去涂写吧,不要给孩子规定写字的任务和写什么字,孩子不想写的时候就让孩子马上停下来。在工具上也不要找圆珠笔、中性笔和自动铅笔等。最好找铅笔和水彩笔给孩子去用。因为圆珠笔和中性笔太硬,自动铅笔太细,不能用力。最好是找软硬适中有弹性的笔,如铅笔和水彩笔。在纸张上也最好采用没有格子的白纸,让孩子们尽情发挥想像支涂、去写,想写多大写多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样做,不会过早因为格子的束缚而局限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灵气。

      当然如果真想让孩子写字,不一定非要用笔。我这里可以介绍一种更好、更实用的方法给大家。家长们可以去试一试,相信大部分三到五岁的孩子会有兴趣的。这种方法就是拼字:可以多准备一些五颜六色的纸条、牙签、短棍等,让孩子拼字,如果加上实物和适当的情境就更好了。比如:可以让孩子在桌子上拼出“桌”字,在椅子上拼出“椅”字,在门上拼出“门”字,在冰箱上拼出“冰箱”二字……,家长可以多这样陪孩子玩,这样做孩子们其实也是在写字,只不过没有过早用笔罢了,孩子以后会写的字绝不会比别的孩子少。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51:17 | 只看该作者
情人节那一天,我拒绝了儿子的请求

     今天下午,我和爱人一起去游泳馆接儿子。儿子出来了,看到我们来接他,非常高兴,欢快地跑了过来:“噢,今天你们来接我了。”

      我笑着说:“是呀,爸爸妈妈今天来接你。不过,待会你自己坐车回去,外婆在家等着你吃饭呢。”

     “那你们今晚去哪?”儿子瞪着我们,惊奇地问。

     “我们今晚去过情人节呀,待会我准备请你老妈到山姆大叔吃西餐。”

     “我也要去,我想去吃牛排。”儿子一听有好吃的,使劲拖着我俩。

     “不行,今天是我和你妈妈的节日,你去干嘛?”我笑着对儿子说。

     “就去嘛,我就要去。”儿子开始撒娇赌气。

     “今晚是我和你妈妈两人单独聚会的时间,我可不想带个小电灯泡在身边。你想吃牛排,过几天我再请你吧,今晚绝对不行。”我开玩笑地说。

      一翻拉拉扯扯,儿子终于让步,有点失望地走了。看着儿子远去的背影,妻子有点于心不忍,对我说:“还是带上骅骅吧。”

      我说:“不要带了吧。儿子必须学会一个人与父母适当的分离。他必须要明白,父母也有父母的生活和乐趣,不可能天天围着他转呀。”

      在西餐厅用餐时,看着餐厅里许多夫妻带着自己孩子一起过情人节的情景,我开玩笑地对妻子说:“看看,在中国,就是到了情人节,许多父母也舍不得与自己的孩子分开一下呀。”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较完美的家庭关系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三个人的关系是等距离的。细细想来,这么多年,我们夫妻俩不带儿子出去玩,独自享受二人生活也有很多次了。做为父母,我们非常爱自己的孩子。这么多年来,我和妻子都很关注儿子学习和生活各方面的感受。在儿子心中,我们早已成为儿子心中安全的精神港湾,在生活中,儿子碰到不如意、不高兴的事,都会主动找到我和妻子倾诉。但这并不表明,父母什么事都要依着儿子。其实,那些时时围着孩子转的父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反面忽略了夫妻之间情感的培养,这样做,对孩子对自己都不好。

      因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各种关系的方式会无形中影响孩子。如果父母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既爱自己、爱妻子(丈夫),又爱儿子。那么孩子长大后也会学着父母的方式在生活中爱所有的人,而不会只偏爱一方而忽略另一方。

      在一个家庭中,只有爱自己、爱妻子(丈夫)、爱儿子三者之间取得平衡才是一个合格的家庭。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6-10 15:51:33 | 只看该作者
借力与卸力”之借力篇

         ——借力也好,卸力也好,关键是用对地方。只有走在“有为”与“无为”之间的教育,才会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借力

      去年北京一好友打电话给我,向我求教如何改正孩子写作业磨蹭的毛病。我详细问了孩子各方面的情况,给他的孩子开了一张“药方”,在“药方”当,我提了五六点建议,其中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提到了父母一定要与孩子的老师相互配合,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更快、更有效的改正孩子作业磨蹭的毛病。  

      父母主动与学校老师配合,其实就是一种“借力”行为。许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特别是在矫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根本没有意识到要与老师配合,或者是怕老师,不敢去麻烦老师。结果造成父母在家使劲改孩子坏习惯,孩子一到学校,因为没有人接着督促,坏习惯又开始反弹。最后在改正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走入了紧一下、松一下、再紧一下、再松一下的恶性循环中。

      在矫正孩子作业慢的过程中,我有切身的体会。我的孩子五岁在当地好苑幼儿园读书,孩子每天也有一些抄写的作业。每到下午放学时,我到幼儿园接孩子,我的孩子总是最后一个走,到教室一看,老师正守着我孩子补作业呢。老师也多次跟我说起过:“骅骅写作业慢,在写作业过程中总爱玩,要求父母一定要注意孩子写作业慢的问题。儿子写作业慢的毛病慢慢在班上出了名,导致每次放学去接儿子时,总能在耳边响起“交响乐”: “莫家骅还没走呢,他写作业可慢了,老师正留他呢。”那一段时内心就是一个感觉——晕呀!

      骅骅六岁了,因为想让儿子多锻炼身体,把身体练得棒棒的,我把儿子转到了体育幼儿园。儿子写作业慢的毛病也已经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我必须要把儿子写作业慢的坏习惯早早扼杀在摇篮之中。

      但我也清楚,要改正孩子的这个坏毛病,光靠家庭的力量远远不够。原因很简单,家里要求孩子快,孩子做到了。到了学校,保不准又旧病复发。所以我意识到,要改正这个毛病,必须要学校和家庭相互合作,做到全方位监督。

      于是我主动找到儿子幼儿园的两位老师。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肖,数学老师姓张。诚恳地把孩子写作业慢的毛病跟老师提出来。希望两位老师今后能多多关注孩子写作业这个方面的情况,一旦发现儿子在课堂上写作业表现好一点了,一定不要吝啬表扬,多夸夸我孩子这方面(备注:实际上就是多关注亮点)。

      两个老师非常愿意配合,经常当着班上小朋友们的面表扬我儿子写作业速度又快了。我和妻子在家里也盯紧孩子的作业,本着“多表扬、不批评”的原则,一发现儿子作业速度快一点了就使劲夸。一个学期下来,儿子写作业慢的毛病完全改掉了。直到现在读四年级了,作业的速度总是又快又好,在这一点我再也不用操心了。

      以上就是一个典型的“借力”的例子。家长在实际教育中一定要经常学会借助各种教育力量,养成“借力”的意识。比如借助教师的力量、有影响力的长辈的力量、好的影视和书刊的力量,外面的正面宣传力量等等。

      在孩子刚开始形成各种好习惯的过程中,借力非常重要,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形成合力。比如在西方先进国家,很多孩子从小就容易养成各种生活上的好习惯。比如:不闯红灯、不随地吐痰、不插队、不高声喧哗等等。说白了,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除了家长和学校在这方面教育孩子外,还加上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也在每天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合力,孩子马上就培养出了好习惯。

      反观我们的国家,在教育的“合力”上比较失败:比如闯红灯,虽然家庭和学校要求孩子不要闯,但是社会上闯红灯的大有人在,这样家庭、学校与社会大环境之间没有形成合力,所以孩子这方面的好习惯就很难培养起来。

      比如学校中的“暴力行为”,学校与家庭教育孩子们不要打架,但是每天的电影、电视以及新闻网络又在无形中有意无意地给孩子们“宣传”暴力行为,所以也无法很好地解决孩子中的暴力行为。

      再比如家里父母之间吧,教育观念也很难统一。孩子的爷爷奶奶与爸爸妈妈之间教育观念无法统一,结果造成了教育力量之间的内耗,使得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好习惯无从培养。比如:在家里我要求儿子、儿子的表弟、表妹三人轮流收碗、洗碗、擦桌子。已经坚持两三个月了,即将大功告成。这时外婆突然住进来了,非要抢着收碗、洗碗、擦桌子。甚至怪我们父母太懒,非逼着孩子洗碗。在外婆的努力“干预”下,这个好习惯的培养计划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0:20:02 | 只看该作者
(二)卸力
   

     接下来说说卸力。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有些家长太“有为”了。方方面面都要管着孩子,因为管得太多、太严,孩子没有了自由呼吸的空间,这样做的结果,要么造成亲子关系紧张,孩子越来越逆反。要么造成有些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呆板,没有了孩子应有的灵气。尤其对于到了逆反期的孩子,家长更要早早修练出 “卸力”的功夫。在教育自己的孩子中,我就几次成功的运用了“卸力”这一招,避免了与孩子的冲突。

      一、顺势“卸力”,把麻烦踢给学校。

      儿子的表弟是个在小区和学校出了名的淘气包,活泼、开朗、脾气臭、鬼名堂多。活脱脱电视剧《家有儿女》里面刘星的那一角,父母包括学校的老师已经明显感到没有能力对付他了,对付这个小家伙,没有一点机变、灵动的教育智慧,是很难管理好他的。

      小家伙游泳很有天赋,就是做任何事都是三分钟热度,缺乏恒心。这不,游泳学了一年多,又开始想方设法逃避训练了。一天,小家伙不想去游泳,又开始想办法了:“姨父,我今天有点头晕,不想去训练了。”

      一看臭小子表情,就猜到是假的,真想好好“训”他一段。但是不行,这个小家伙,在生活中像只脱疆的野马——纯粹一个横冲直撞的主,经常受到家里父母、学校老师的训斥。小家伙脾气又臭,是那种一不如意就发脾气的人。如果老是为了一点点小事,与小家伙干来干去,争来吵去,过不了多久,人就油盐不进了,久而久之,还会伤了我和他之间的感情。为这点小事,伤了感情,导致以后关键的、原则的问题无法进行有效的教育,实在不值!

      眼珠一转,办法来了!小家伙不是怕游泳教练吗?(备注:在我印象里,凡是体育教练都是很凶的那种),那就把这件麻烦事交给教练去处理吧,我何必费力不讨好呢?

      我一边摸着“小家伙”的额头,一边故做同情地说:“还真有点烫!”

      然后,为难地说:“但问题是,你这一段时间已经几次‘请假’了,教练都冲我和你妈妈发脾气了,怪我们太放纵孩子,对你们将来没有好处。并且要求我们家长,以后每次请假,必须要你亲自打电话给他。”

      说着,我掏出手机,翻出教练的号码,交给小家伙:“这样,你给教练打电话请一下假吧。”我把球踢给了小家伙。

     “我不打,姨父你帮我打吧。”小家伙把手机推了回来。

     “我以前倒是可以打,但现在有点不敢了,我怕你们教练训我,我这么大一个人了,难道你好意思让教练老是骂姨父呀。”我又顺势把手机推了回去。

     “算了,我看我还是去吧,一点头疼算不了什么,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小家伙见逃不过,开始撤退。

      我忍住笑,摸着小家伙头故做严肃地说:“真不赖呀,比起以前更能吃苦了,好好表扬一下。”我冲着小家伙晾了一下大拇指。

      从此以后,小家伙游泳训练时不大敢随便“请假”了。但是小家伙也不是省油的灯,没过几天,又通过别的事来“找碴”了。

      原来学校要出去“春游”,可把儿子和表弟高兴坏了。早一天就准备了许多吃的玩的,足足有两大包。不过临出门时,我一看两人的着装,怎么就是不一样呢?儿子穿的是学校的校服。但表弟不同,穿的是平时自认为最“酷”的衣服,居然还带了幅太阳镜!天哪,这是春天,戴什么太阳镜呀,不是故意找碴是什么?

      赶紧转头问儿子:“学校今天要求统一着装了吗?”

      儿子回答:“要求了。”

      我盯着儿子表弟:“那你为啥穿成这样?”

      小家伙挺不服气:“哼!这是去春游,又不是去上课。凭什么还要管我们穿什么衣服呀?”

     “行,有种!”我心里想。“你以为我又会为这种鸡毛蒜皮的事去跟你较劲吗?只要学校老师愿意你这样穿,我才懒得管。再说了,估计十之八九老师不会同意,又会被赶回来,我才不会接你的招呢。”(因为老师知道我们家离学校很近)

      我一边想着,一边开心地说:“那好吧,你们去吧。祝你们今天玩得开心,记得多照点照片回来哟。”

      果不其然,没过二十分钟,小家伙气冲冲地回来了。我忍住笑,故意问他:“怎么了?”

      小家伙说:“哼!老师非要让我回来换衣服。说如果不换的话,就不要去了。”

     “活该!”我在肚子里偷着乐。

      二、顺势让步,让“社会评价”去教育孩子。

      一次,一位同事找到我“大吐苦水”:她的孩子读初二了,不知怎么的,以前那个懂事又听话的女儿突然不见了,变得不买父母的帐了,在家经常跟父母争吵,这让同事大伤脑筋。昨天,女儿又为了一件小事与妈妈吵了一架,原来妈妈陪孩子去理发,孩子非要理个“新式头型”,很酷的那种,还非要把头发染黄。妈妈不同意,孩子就这事又与妈妈大吵了一场。

      同事告诉我:“学校是要统一着装的,头发染成这个样子,学校肯定不允许的。

      我问:“孩子学校有人这样染过头发吗?”

     “没有,绝对没有。这所学校抓得可紧了。”同事说。

      我以前见过这个孩子,据我观察,是个挺懂事的孩子。估计是同事在家一直对孩子管得严,现在孩子到了逆反期,故意拆父母的台。父母说向东,孩子偏要向西;父母说不能理这种头型,孩子偏要理,对着来了。

      我对同事说:“孩子要理什么头型,你就让她理呗。据我估计,你如果不管她,随她便,估计她反倒不敢理了。如果孩子真打算理这种头型,那她自己就要考虑后果,首先要过老师那一关,接着还要过校长那一关。只要她敢,你就让她理。再说了,你的孩子我见过,觉得她不至于一下子那么开放,真让她理这种头型,她还怕同学取笑她呢。对这种事,我的意见是甭管了,随孩子便吧。”

      同事听完我的话,觉得言之有理,就走了。

      过了几天,又碰到这位同事,问她:“孩子最后理了吗?”

      同事笑着说:“孩子没敢理,说怕同学笑话她。”

      三、不管他,由“自然后果”惩罚他。

      其实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大自然赋予给所有生物的“自作自受”法。这让我想起了儿子二年级的一件趣事。

      每年清明节前几天,儿子的学校都要组织学生们到岳屏公园去春游,一方面给烈士们扫墓,一方面组织孩子们在公园里痛痛快快玩一天。那一天,总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日子。他们可以在公园里尽情地玩自己喜欢的娱乐项目,吃一大包从家里带去的自己喜欢吃的食物。

      今年的清明节又快到了。儿子兴冲冲地跑回家对我们说:“爸爸,妈妈,明天我们学校组织春游活动,老师要我们明天自己带上好吃的东西。”

      于是,我们一起到超市买了许多儿子爱吃的食品和饮料。回到家,我们嘱咐儿子记得把食品装好放在书包里,省得明天忘记了,儿子满口答应。

      第二天早上,儿子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出门了。我一看,发现昨天给儿子买的那一袋好吃的东西全放在茶几上。哈哈!儿子还是忘记把它们装在书包里了。

      儿子的这种丢三落四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呀!我一狠心,使劲“弊”住自己,故意没有提醒儿子,让他去吃一堑、长一智吧!就这样,儿子出发了……

      晚上回来,我问儿子:“今天玩得开心吗?”

      儿子皱着眉头说:“开心什么呀,我今天忘记带吃的了。害得我出了个大洋相。中午还是同学们分了一点东西给我吃。”

      “是吗?怎么会这样?我记得昨天还专门提醒过你的。”

       妻子凑过来加了句:“没有饿坏吧,宝贝。”

       儿子无语。

       晚餐时,儿子吃了破例两大碗饭:“以后我一定要先检查一下”

      作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学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时要学会“借力”,有时要学会“卸力”。这份本事,需要在生活中慢慢体验、慢慢琢磨。只有走在“有为”与“无为”之间的教育,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0:20:17 | 只看该作者
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敢于求人的人

      昨晚7点,我和妻子正在家等着儿子游泳训练回来吃饭,突然听见楼下传来摩托车开来的声音,紧接着就从楼下飘来儿子的喊叫声:“爸爸,快下来,我没带车钱,快给我送车钱下来。”

      妻子问我:“今天儿子去游泳,你没给儿子车钱吗?”

     “我一般是一个星期给一次,可能是儿子身上钱用完了,又不记得找我要了吧。”我一边说,一边赶紧下楼替儿子付车钱。

      回到家,问儿子:“怎么?身上连坐公交车的一元钱都没了?”

      儿子回答:“是呀,忘记找你要钱了。所以,就干脆找了一个摩托车拉客的师傅直接送我回来了。”

      “不错呀,儿子现在越来越能干了,知道想办法对付生活中的难题了。”我夸奖着儿子,同时好奇地问:“你是怎么跟摩托车师傅说的。”

     “我就说,叔叔,我今天忘记带钱了,麻烦你送我回去吧。一到家,我马上让家里人拿钱给你。叔叔听后,马上就送我回来了。”儿子回答。

      我和妻子同时冲儿子伸出了大拇指。

      回想起几年前的儿子,原来是个内向、害羞的人,不要说去主动求人帮忙了,就是看到不熟悉的人都会红脸,赶紧往父母身后躲。我和妻子也曾暗暗焦急,这样的性格长大后如何在社会上混呀。

      现在的中国是个开放的国家,越来越讲究与外面的世界打交道了。个人与个人之间,公司与公司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越来越频繁,联系越来越紧密。那些精通与人打交道的人,就会在“人性从林”中活得如鱼得水,相反,那些不擅长与人打交道的人,喜欢“单打独斗”的人,生存的空间会越来越狭小,成功的机率会越来越低。现在的很多大学也专门开设了公共关系课,就是指导大学生们学会将来如何在社会上如何与人打交道。

      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许多原本在学校品学兼优、看起来前途似锦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却并不怎么成功。而那些原来在学校并不被看好,甚至各方面表现很差的学生,走上社会后却往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这里面有诸多原因,但我想,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应该是这些表面上很“一般”的学生,走上社会后,敢于放下自己的“面子”主动求人,没有那些优秀学生们所谓的“清高”,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来帮助自己解决困难。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生活中,我很注意培养儿子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教育孩子在生活中既要学会帮助同学,同时自己有困难时,也要学着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忙,包括寻求陌生人的帮助。因为人活一世,总有许多自己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你不可能万事不求人。有时越是能力强的人,越是成功的人,反而越需要经常寻求别人的帮助。

      教育就是训练。这种与人交往的能力,主动求人的意识,不是靠父母简单的说教和灌输孩子们就能掌握好的。这需要实践,在生活中多实践、多训练。需要家长们有意识的做个“提供者”,在生活中为孩子们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慢慢体验、慢慢掌握这些求人的技巧。

     就拿我的孩子来说吧,我会经常给儿子创造机会:在餐馆吃饭,我会鼓动儿子主动去找服务员要免费餐巾纸;在小店里买衣服,我会鼓动儿子主动去跟老板讨价还价;儿子题目不会做,我会鼓动儿子主动去问老师;儿子在进行乒乓球训练时,胶皮掉了,我会鼓动儿子去找教练,让教练帮着儿子沾上胶皮;在西餐厅吃饭时,发现照相机没电了,我会鼓动儿子拿着相机充电器去找服务员给电池充电……

      总之,我会尽量提供各种机会给儿子,让儿子冲在前面,主动锻炼自己的胆量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慢慢地,儿子求人的次数多了,被拒绝的次数多了,“脸皮”也越来越厚了,求人的技巧也更高明了。

      其实,不但在外面是这样,就是在家里也可以锻炼这种求人的能力。有一次,儿子在回家的路上,看中了一个玩具,想让我给他买,可是那天恰好我身上没带钱,我就鼓动儿子:“你可以试着去说服妈妈给你买呀。”

     儿子说:“前几天,妈妈给我买过一个玩具,估计这次妈妈不会答应。”

     我说:“你可以去试一下呀,试一下又不会损失什么。如果你不去试,就一点机会也没有了。”

    “那怎么才能说服妈妈呢?”

      我启发儿子:“你可以试着多想几个理由,待会见到妈妈时,你可以一个一个理由多方面去试着说服妈妈。”

      儿子觉得有道理,就开始想,我也在旁边启发儿子,儿子想好了几个理由,在肚子里编好了话,虽然最后还是没有成功,但至少儿子知道了求人之前要先编好话,懂得了原来讲话也是很有艺术性的。

      正是这种在生活中的不断磨炼,儿子跟人沟通的能力越来越强了,越来越敢于求人帮忙了,求人的技巧也越来越高明了。我相信,随着儿子的不断成长,儿子适应生活的能力会越来越强,最终会脱离父母勇敢地飞向外面广阔的世界。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0:20:31 | 只看该作者
趣谈“变数强化”

     儿子从小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用了东西不喜欢归位。从三年级开始,这个毛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但自己的房间里乱七八糟。有些东西开始乱丢到客厅里了,最气人的一次是把刚换下来的袜子放在电视机上了。

     再不改正这个毛病,那还得了!不但长大后会影响学习和工作,以后未来的儿媳妇也会跟着受罪。到时,儿媳妇岂不会在背后骂死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于是坐下来跟儿子沟通,先讲了一大通乱扔东西会带来不良后果的大道理,先在思想上取得儿子的认同,接着开始跟儿子签了一个小小的“契约”。“契约”规定:凡是儿子当天能够做到自己房间的干净整洁,不乱丢乱扔。那么就可以在表格上加一分,两个月后,如果达到规定的分数,父母答应完成儿子一个小小的心愿。听说有奖励,儿子改正坏习惯的动力来了。

     说干就干,计划当天就开始实行。晚上儿子睡觉时,我和妻子检查了儿子的房间,房间很干净整洁。就这样,每天我和妻子都会检查一次儿子的房间。每次儿子的房间都整理地很好。两个月很快过去,儿子顺利达到了我们当初定的要求,好习惯也逐渐开始养成。我们按照当初合约的承诺,完成了儿子的一个小心愿——儿子自己选了一把心爱的手枪。

      当晚,我们又跟儿子坐到了一起,商讨下一步的计划。我对儿子说:“第一阶段你表现不错,圆满完成了任务,我们可以进行继续第二阶段的任务了。”

      儿子疑惑:“还有第二阶段?”

     “有呀!第二阶段是三个月时间,如果你完成得好,我同意给你买一辆雷速登赛车。”

     “真的?”儿子两眼放光,当即表示同意。要知道那可是儿子最想要的玩具。(备注:这个赛车在行为心理学里被称为强化物。)

      “但是,这次爸爸妈妈不会天天都检查你的房间了,毕竟爸爸妈妈有好多自己的事要做,不可能天天抽时间检查你的房间。以后,我们可能要每隔几天才抽查一次,如果没有问题,就给你加分。三个月以后看分数,行不?”

     有雷速登赛车这把诱人、鲜嫩的“草”,儿子这头“小羊”欣然同意。“变数强化”就这样开始实行了。“变数强化”有一个好处,就是父母不必每天监督孩子了,只是有时间抽查一下即可,孩子由于不清楚父母到底哪天抽查,所以只能天天都努力,目的就是想通过不确定的那次检查,这样才能完成父母的考核任务。这种方式对于监督一方的父母来说,就比较清松了。

      由于想得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不管父母当天是不是检查,儿子每天都能坚持把自己的房间整理好。而我和妻子只是隔几天象征性地检查一下。

      三个月过后,儿子得到了自己心爱的“雷速登”,同时好习惯也固定下来了。

      以上矫正儿子坏习惯的方法,就是 “变数强化”的方法。这种方法并不是只能用在教育上。许多商家也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吸引顾客买东西。最经典的莫过于“买彩票”和“赌博”了!平时生活中的钓鱼活动也是 “变数强化”,只不过不是人设计的,而是大自然设计的。许多人去买彩票,买一次不中,买两次还不中,但是顾客知道多买几次,总有一次会中奖。冲着这个不确定的中奖,许多顾客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买下去。因为他的内心知道只要坚持买下去,就会有中奖的可能。正是这种心态的驱使,顾客会努力买下去,买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买彩票花去的钱远远多于自己中奖的钱。

      蒙牛公司也曾采用过这种办法帮助自己销售牛奶,由于喝牛奶的大部分是青少年。为了吸引孩子们多买蒙牛奶,蒙牛公司聪明的在每一件牛奶里附带放了一张精致的儿童卡,儿童卡上说明:只要能够集齐全套12张卡片,就能得到一件非常贵重的礼物。正是这样一种诱惑,许多孩子都想集全这套卡(这实际上是人的完形心理在起作用),所以每次买牛奶喝,都只买蒙牛奶。其实孩子们喝什么品牌的奶都无所谓,孩子们介意的是想得到全套的卡片。我的孩子也曾是这支“集卡大军”中的一员,可惜的是,集了整整一年,儿子也最终没能集齐12张卡。我甚至怀疑,就没有孩子能集全过,因为蒙牛公司只要不放出其中的任何一张卡,就永远没有集全的可能。

     儿子有一段时间喜欢上了下象棋,经常缠着我下棋。由于儿子水平低,我让了儿子三个子,儿子还是下不赢。儿子渐渐很少缠着我下棋了,下棋的兴趣明显低了,因为他从来没有赢过我。这就像一个人去钓鱼,钓来钓去总是钓不到鱼,自然不想钓了。

      为了让儿子能继续下下去,我开始改变策略。下次儿子再找我下棋时,我故意不小心输给儿子一盘棋。总是输的儿子开始看到了“赢”的曙光。我也趁机表扬儿子下棋有点小进步了。儿子兴趣大涨,因为在儿子心里会觉得,能赢一次就有可能赢第二次、第三次……于是就坚持下下去了。

      那一段时间,儿子天天缠着我下,我也经常借机输了几盘给儿子,虽然儿子还是赢少输多,但发现自己赢的次数开始慢慢增多了,所以就能一直坚持下去,儿子的下棋水平提高很快。这其实还是一次“娈数强化”的巧妙运用。

     “变数强化”运用得好,可以让孩子坚持把一件事情持续做下去,也能让孩子坚持把一个坏习惯改好,这就看家长能不能巧妙运用此法了。“变数强化”其实只是一种方法,因为方法本身是中性的,被正确操作就能起到积极作用,被错误操作就会适得其反。

      比如孩子在商场看到了中意的玩具,非要吵着买。父母开始不肯给孩子买,孩子就开始哭闹,甚至在地上打滚。父母看孩子一再吵闹,面子上过不去,又同意给孩子买了。这就是错误地运用了“变数强化”。下次孩子再看到了好东西了,又会试着哭闹对付父母,孩子心里认为,只要自己努力哭、使劲闹,就有可能像上次一样打动父母。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孩子要买玩具,同意买就马上给孩子买。如果不同意,就守住底线,坚决不同意,让孩子知道不管怎么吵闹,都没有任何希望。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0:21:21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你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了吗?

     办公室内,几个女同事正在“当当网”和“***网”替自己的孩子“淘”着各种心爱的物品,比如:衣服、鞋袜、图书、玩具等,一边“淘”还一边互相讨论哪个更好看、更实用。这几位妈妈的孩子年龄都不大,最大的孩子7岁,最小的3岁多,也正是妈妈们教育孩子最有兴致的时候。在办公室里,女同事们每天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自己的孩子。

     你看,打开快递员送来的各种邮包:这个妈妈给孩子选的是一个精致的水杯。那个妈妈给孩子选的是一件讨人喜欢的衣服,另一个妈妈选的是一盒好看的水彩笔……正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议论着。

     仿佛,妈妈就是孩子本人!

     看到年轻妈妈们兴致盎然的样子。我忍不住插嘴问:“你们替孩子选的东西,孩子真的喜欢吗?”

     妈妈们愕然:“应该喜欢吧,这么漂亮的衣服,怎么会不喜欢?。”

     我笑着说:“可你们不是孩子呀,你们喜欢的东西孩子就一定喜欢吗?”

     上面的一幕,每天都会不停地在父母们身上上演。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会喜欢,自己喜欢吃的菜就认为孩子也一定喜欢吃,自己觉得今天天冷了要加衣服,就一定要逼着孩子也加,自己喜欢去哪里旅游就认为孩子也会喜欢去,自己认为很重要的事情——比如:学习钢琴,就认为孩子一定要去学……这种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安放到另一个人身上,认为另一个人也一定会有同样的想法,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投射”,只是这种“投射”的游戏大多是潜意识的,本人不易察觉。

     比如:我的妻子就是这样,在餐馆品尝到了她喜欢吃的好菜,她一定会马上夹一筷子放到我和儿子的碗里。她认为,这个菜我喜欢吃,那么,老公和儿子也一定喜欢吃。虽然,我多次指出了妻子这种行为,但是妻子下次还是会不由自主这样做。

     实际上,这种“以己度人”的做法很不科学。因为道理很简单——你就是你,别人是别人;你有你的思想,别人有别人的思想;你有你的喜好,别人也有别人的喜好。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和别人是两个不同的个体,不应该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很简单,做选择时,多听听别人的意见,多问问别人的感受。

     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几位妈妈,要替孩子买东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在网上选,家长最多是帮助孩子参考一下,最终买什么式样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这样做,一是尊重了孩子,孩子能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二是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和自已做决定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有主见,不会形成唯唯诺诺的性格。

     在这方面我也曾有过成功和失败两方面的例子:

     在生活方面,我的孩子从三岁多时,我就开始慢慢试着“放权”,由孩子选择自己的东西,比如自己选择文具、衣服、鞋袜等。印象最深的是儿子买鞋子的趣事,每次给孩子买鞋,儿子都喜欢选那种灰色的或者深颜色的那种,久而久之,儿子穿的鞋全是相似的颜色和款式。穿在脚上,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儿子只有这一双鞋呢。显然,儿子还不懂得穿鞋应该买不同样式的,这样才会有变化。下次再买鞋时,我和妻子就提醒儿子:“可以试着买一双颜色鲜一点的鞋子,这样就可以跟以前买的鞋区分开,省得别人说你儿子总是穿一双鞋子。”儿子听从了我们的劝告,买了一双颜色鲜艳的鞋子。再后来的几年,儿子渐渐明白了买鞋子和买衣服应该要在颜色和式样上有所区别,儿子的审美眼光明显提高了很多。

     在选择特长班上也是如此,我不会替孩子做决定学什么不学什么,儿子学的特长班都是儿子自己选的。正因为是自己选的,所以儿子的学习动力就很强,基本上不用父母操心。

     失败的例子则集中在旅游上:儿子五六岁时,我们觉得儿子小,旅游就替儿子作主了。我们曾先后带儿子到过北京、深圳、珠海、江门等地旅游,结果感到儿子对这些地方的兴趣不大。最有意思的是儿子五岁多时,第一次带儿子到深圳去旅游。本以为儿子会喜欢看市中心的那些高楼大厦。我们就特意带儿子到了深圳第一高楼——地王大厦去参观。当我和妻子带着着儿子到了地王大厦,兴致勃勃地给儿子介绍时,没想到儿子只是瞟了一眼就再也没有兴趣看了。

     带儿子到北京去旅游也一样,儿子六岁时,我正好要到北京去学习10多天,就和妻子带上儿子一起去玩了。妻子带着儿子去看了很多地方:故宫、天安门、天坛、北京大学、卢沟桥、颐和园……,一圈下来,发现儿子真正有兴趣玩的地方只有“北京科技馆”,其余地方兴趣不大。

    后来,我们有了经验,从儿子七岁开始,每次我们带儿子出去旅游时,都会事先征求儿子的意见,我们会跟儿子一起上网查找各个旅游风景点的风景图片,问问儿子更喜欢去哪里玩,然后由儿子自己选择地方。我们发现,七八岁的儿子对自然风光好的地方更感兴趣。比如:张家界、桂林、海南、三峡、南岳等地方。儿子根据自己的选择决定了旅游地点,旅游的时候果然兴趣非常浓厚。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6-11 10:21:24 | 只看该作者
从儿子不愿参加游泳比赛想到的……(2009年2月26日)

     今天早上,儿子读完书,冲到卧室对着我说:“爸爸,我想好了,我不准备参加省里的游泳比赛了。”

     我说:“好的,那你今天下午游泳时就跟教练说吧。”

     这是今天早上刚刚发生的一幕。原来省里决定在3月21日、22日两天在郴州举办省青少年游泳比赛。儿子今年也被选上了市集训队。教练说:“凡是集训队的队员都有资格参加省里的游泳比赛,不过报名是自愿性质的。儿子虽然进入了集训队,但是训练成绩却在队里垫底。而与儿子一起参加训练的表弟年龄虽然比儿子小了一岁,但训练成绩反而比儿子好一些。儿子看到训练成绩后,心里有点受打击。因为和表弟比起来,儿子训练一直比表弟勤奋,但最后成绩却不如表弟。我安慰儿子:“没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不可能样样都强的。比如:在体育方面你不如表弟,但是在学习方面你就比表弟强呀。”

     因为比赛是自愿性质的,所以教练对队员们说,如果打算参加省里比赛的话,必须在26号之前报名。儿子一直犹豫到底要不要参加,我给儿子的意见是去参加,即使比赛成绩是倒数第一名也无所谓呀,至少见了世面。但我也强调这只是父母单方面的建议,最后要不要参加比赛,还是由儿子自己定夺。

     儿子经过了二十多天的考虑,在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做出了不参加比赛的决定。并且儿子还透露给我和妻子一个信息,决定参加完最后一个月的游泳训练,就不打算参加明年的游泳训练了。儿子准备去学打乒乓球,我和妻子都同意了儿子的想法。

     二十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告诉我——许多事情并不是通过努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的,说得绝对一点,有些孩子如果不是这块料,你就是打死他,他也学不好。我本人是华罗庚奥数教练员,在当地也算是小有名气,学习奥数,需要孩子数学天赋好,许多父母想方设法把孩子送到我的手里让我来教。教奥数十多年,带过的学生至少不下于五千人,有许多学生曾在全国获奖。在这么多年教学的过程中,我有一个深刻的体验:都是我在教,都是一样的教法,一样的题目,孩子们也都是一样的努力学习,但学习效果却差距很大。学得好的可以打满分,学得不好的可能只打几分。在数学上有天赋的孩子轻轻松松就能学好的内容,给那些没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来学,却怎么也学不好。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特的成才规律。所谓“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擅长讲话,有的喜欢学数学,而有的则喜欢唱歌跳舞、参加运动,还有的喜欢与人交往。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能够最大限度的爆发出“潜能”,关键是要做父母的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敏锐地发现自己孩子的强势智能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事半功倍地取得成功。

     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例子:我有一个朋友是教师,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个孩子读书成绩很一般,父母想让孩子往特长方面发展,说不定能在特长方面取得发展呢?无奈的是孩子学什么都不上道,美术、书法、乒乓球、英语、舞蹈、作文、奥数走马灯似的在五年内换了十多项,可惜的是孩子什么都没学出来。父母几乎不抱任何希望了。

     然而,奇迹却在小学五年级时出现,孩子在自己学校代表班上参加了一次校演讲比赛,没想到竟然拿了一等奖。其实在当时来说拿个学校一等奖实在算不了什么,但是妈妈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感觉儿子在这方面可能会有所发展,于是赶紧把儿子送到外面去学演讲,没想到孩子学别的不开窍,学演讲却非常有天赋,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孩子进步神速。第二年,就在市里演讲比赛拿了一等奖,紧接着在“全国讲故事大王”比赛中又拿了奖,现在这个孩子已经长大了,正在某艺术学院学习主持专业。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8个智能区,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礼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他认为,有些人热衷于写作,容易体验到创作的乐趣;有些人擅长演奏动人心弦的乐曲,表现出音乐的天赋;有些人对数字特别敏感,喜欢向数学难题挑战;有些人能够创作优美的视觉艺术作品;有些人能够轻松而优雅地完成体育动作;有些人在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中,对于自我的特长与追求有着深刻的领悟;有些人则具有领导才能,能够成为一群人的榜样和楷模;也有的人对自然有着超乎寻常的热情,他们乐于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探索,发现美妙而令人惊奇的自然规律。但是这8种智能区在每个人身上都不是均衡发展的,有的强、有的弱。但至少每个人身上都会有一到两种强势智能区。

     看到了这个理论,我们就会明白,原来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正所谓花有花的美,草有草的美。每一个孩子都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十全十美。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细心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优势潜能。我想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支持儿子的各种活动,给孩子选择特长班的自由,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相信孩子会在兴趣班的不断变换中,最终能够发现自己既感兴趣又有天赋的强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