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孩子的“五音不全”主要体现在唱歌的音准上,会走音跑调。
2.唱歌像说话、说歌,没有高低音之分,不入调。
3.唱歌时音忽高忽低,唱不准组成旋律的每个音。
4.孩子普通话的咬字发音不准,影响唱歌时的音准。
对“五音不全”的孩子,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训练纠正:
1.培养孩子的听音能力。音准和听音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听音能力差的,弹和唱完全是两个调。成人可以演奏乐曲或者用录音机放歌曲让孩子听后跟着唱,有条件的可以让孩子学一种乐器,让孩子边弹、边听、边唱,听听弹的音和唱的音是否一样准确。
2.家长不要让孩子清唱歌曲。
3.如孩子普通话发音不准,家长可选择一些儿歌让孩子朗诵,要注意朗诵时的咬字发音和声调,帮助孩子提高音准能力。
4.选择适合孩子唱的歌曲,使孩子在自然声区里唱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音准。
其他答案(1)
回答者:宝宝尿尿啦
头衔:进士
级别:
积分:5319
回答:(145)
采纳:(95)
回答时间:2008-07-16 07:21
一个具有良好乐感的人,其思维敏捷,感觉灵敏,而且会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和心绪去体验生活,从而使其充满艺术的美感和多彩的情趣。因此,培养良好的乐感对于美化人的生活和提高人的素质都是很重要的,而这种培养必须从幼儿期就开始。
要培养三到六岁幼儿的乐感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长期的、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因而,想让幼儿步入音乐殿堂的叩门砖就是节奏。培养幼儿节奏感的途径很多。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培养,如跑步。老师喊口令:“一、二、一!”幼儿随着口令喊出四分之三拍的节奏,即一个口令跑一步。老师也可以喊出:“一、二、三四!”这样的口令,虽然也是四三拍,但后一拍是由两个口令组成的,即两个八分音符值的一半。这些生活训的亲身体验,会在毫无学习压力感的情况下理解、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节奏,进而为其进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听鼓点”也是培养幼儿乐感的较好途径。听鼓点的方法有几种。第一,听鼓说节奏。老师敲大鼓一次,同时说一声“咚”,幼儿接着说“哒”。这是四二拍子的节奏练习。用同样的方法,老师说“咚”,幼儿说“哒哒”。这又是四三拍子的节奏练习。第二,听鼓拍节奏。老师敲大鼓一次,幼儿用其它的乐器接着击乐器一次,这是四二拍子的节奏练习。老师敲大鼓一次,幼儿接着击乐器二次,这又是四三拍子的练习。第三,听鼓做动作。老师敲大鼓,幼儿听鼓声做出相应节奏的动作。要求每次的动作都不一样,这样的游戏不但能增强幼儿的节奏感,还丰富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现能力。
当幼儿有了一些初步的体验和知识后,就可以通过打击乐来教孩子学习节奏。“听鼓点”这一游戏可以延伸到区域中去玩。老师可以开设表演区,在区域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如:大鼓、小鼓、小钗、圆舞板、铃鼓、碰铃、木鱼、双响筒、三角铁、各种头饰、录音磁带等。这些准备能为幼儿创造了充分的锻炼机会。
“听鼓点”这一游戏也是亲子游戏较好的选材。老师可以组织这样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到幼儿园来与孩子一起玩。还可以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游戏的方法,让家长在家里与孩子一起来玩。这样更有助于幼儿练习和巩固。
其次,培养幼儿对旋律的正确感受和理解,并引导幼儿把这种感受描述出来。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欣赏一些不同情感的乐曲,并进行分析、讨论。哪一段乐曲悠扬,表明了什么情感;哪一段乐曲激昂,反映了怎样的一种心绪;哪一段乐曲低回婉转,表达了一种忧伤沉重的情绪。
开始可以欣赏一些简单的音乐小品,如:《狮王进行曲》、《玩具兵进行曲》、《聪明的小鱼》、《吓了一跳》等A B A结构的音乐都可以通过形象图谱来帮助幼儿理解。当幼儿能够较准确的掌握住一首乐曲的内涵时,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会激发他欣赏下一首乐曲的兴趣和信心。慢慢地,孩子的小耳朵就会变得灵敏了想象力丰富了,喜欢音乐了,乐感也有一定的水准了。
另外,要注意帮助幼儿识别各种乐器的不同音质和音色,并认识各种乐器。无论多么美妙的音乐作品,都是由乐器演奏出来的,因此,要教幼儿学会鉴别各种乐器。当地的琴行是较好的教育资源。老师最好能与琴行的老板进行联系,多组织幼儿到琴行去认识各种乐器,因为琴行里多数的乐器是幼儿园里没有的,这对孩子们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如果能邀请琴行的老师为孩子们介绍并演奏各种不同的乐器那就更好了。
我们要给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在幼儿睡觉的时候、课余时间、做完运动后、甚至吃饭时经常播放音乐,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乐感,而且对调节幼儿过于兴奋、紧张的神经和肌肉也大有裨益。
当然,不可能每一个孩子都成为一个音乐家,但要想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具有良好的乐感是必需的。因此,我样应当从幼儿期培养幼儿的乐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