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查看: 26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琴系人生——大提琴家马友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8 21:0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琴系人生——大提琴家马友友
  •   在当今的古典乐坛上,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毫无疑问是一位十分耀眼的明星,他精湛的演奏技巧,俊朗的外形,儒雅的风度,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马友友对于音乐自身的探索,对于文化交流融合的尝试,也使他具有了更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力。在马友友身上,人们很难找到通常古典音乐大师应该具备的“高深莫测”的气质,取而代之的是马友友特有的“迷人的微笑”,而这微笑也代表了他对于音乐,对于人生的态度。
      小时候,马友友练琴是非常辛苦的,甚至到夜里很晚了还得练,父亲马孝骏在半睡半醒之间也会监督儿子,一听到他拉错,就会叫他重复地练习,直到完全准确为止。为了避免父亲批评,马友友就会设法拉得很轻很轻,尽量不吵醒父亲。久而久之,马友友在凡是要求“非常轻音”的地方,拉奏的就会特别得心应手,效果也极为出色。或许是有感于自己辛苦的学琴经历,多年以后,马友友倡导用一种快乐的方式来教小朋友们学习音乐。
      据说在少年时期上学读书的时候,马友友并不喜欢刻板的学校教育,经常逃课,校方也会把马友友逃课的表现通过信件的方式通知家长,因此马友友每次回家都会非常紧张地查看自己家里的信箱,把不想让父亲知道的信件先行处理掉。有一次马友友逃课在街上逛,搭乘电梯往下到地铁车站,结果发现隔壁往上运行的电梯上有一个人很面熟,慢慢的两人越来越近,结果马友友的父亲发现自己的儿子在一个不正确的时间出现在了一个不正确的地点,马友友的逃课事实才被抓了现行。马友友英俊挺拔,演奏起大提琴来更是魅力难挡,这为他赢得了很多爱乐者的欢迎。由于这个原因,据说在日本,马友友拥有很多的中年女性粉丝,她们像追星族一样关注着马友友的一举一动。除此之外,马友友身上的幽默感,也为他赢得了很多人气。当有记者问他最喜欢《红楼梦》里的哪个人物时,马友友笑嘻嘻地说“贾宝玉”,记者问:为什么呢?马友友回答说:因为贾宝玉有很多的女朋友。
      很多和马友友合作过的音乐家对马友友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他平易近人,非常细心和体贴。我国著名的笙演奏家何粹曾经同马友友合作过《丝绸之路》,据他说马友友非常可爱,比如在电梯里,如果没有外人,马友友会和几位中国的演奏家打打闹闹,几乎是滚成一片,但是只要电梯一停,有外人出现,马友友立马就强忍笑意,挺拔地站在那里,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而如果你要是和马友友喝过一次酒,到了第二次不管有多少人在场他仍会清楚地记得每一个人喜欢的口味,并且周到地为人们点酒。
      有学者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名字将会对这个名字的拥有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心理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马友友或许可以看作是这个方面的一个范例。最初父母为马友友取名寓意为“友善的马”,马友友果然不负众望,从小到大,他身边总会有很多好朋友。马友友不仅是一个对人很友善的人,同时也非常随性没有明星的架子,有时在电台录音录得很疲倦,他就会在录音棚里随便找一个东西当枕头,在地毯上旁若无人地睡起来。
      马友友说他非常喜欢小孩子,因为小孩子天真好奇,说真话。他觉得孩子们的好奇心有一个值得大人们尊敬的地方就是他们总是往前看,希望看到更大更美好的世界。马友友一直拥有这样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正是他不断寻求发展的源泉,他说他最恐惧的事情就是有一天会失去这样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马友友非常喜欢和年轻的音乐爱好者交流,在指导他们的同时,年轻人也会为他提供新的灵感。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21:08:57 | 只看该作者
马友友少年成名,被人称为“神童”,15岁时就进入著名的茱丽亚音乐学院学习深造,人们仿佛都可以看见几年之后,马友友光荣毕业的那一天。但是,就在茱丽亚学院的第二年,马友友突然退学,转而进入哈福大学,扎扎实实地学习了四年,最终获得人文学士学位。多年后,在谈到这次重大转变的时候,马友友说,作为器乐演奏家,我们从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但是如果想真正理解和表现音乐,还应该掌握更多别的东西。
  近些年来,马友友在继续演奏古典作品的同时,也在大量尝试着不同的音乐类型,而这种做法或许来源于巴赫对他的启示。马友友曾说,巴赫是德国作曲家,但是他的音乐却融合了法国、意大利、爱尔兰甚至是非洲的舞曲,他的音乐是跨越国界和区域的音乐。而马友友自己也正在身体力行地做着努力,试图消除人为的强加在音乐之上的限制,为人们呈现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
  在马友友的艺术生涯中,巴赫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友友从四岁就开始练习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了,多年来,他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巴赫更真实的呈现在现代的观众面前,为此他做了多方面的尝试。1993年,马友友和阿姆斯特丹巴洛克乐团合作,用“本真”乐器演奏巴赫的作品,马友友请专家改造了自己的斯特拉迪瓦里名琴,力图还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特征,以及当时西方的人文精神。
  对于巴赫作品的演绎,马友友不仅仅局限于追根溯源的回到巴洛克时期,他更看重的是巴赫作品同现代社会,以及现代艺术的联系。在上大学的时候,马友友研究发现,巴赫最初是一位画家,后来才做的音乐家,这意味着他会把完全不同的艺术情感放到他的音乐中去。而巴赫音乐的多元化,以及他给予听者丰富的联想空间都让马友友重新思考音乐到底是什么。
 《巴赫的灵感》让人们对于巴赫的音乐有了更多的认识,但是马友友对于巴赫音乐的研究和探索,已经超出了音乐自身的范畴,他想告诉人们的是,音乐本身具有丰富的可能性,它可以带给人们不同的灵感。更为重要的是音乐可以教会人们用更多的方式来思考问题。如果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这一点,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会减少,世界也会变得更加开阔。
  作为一位演奏家,马友友一直在尝试着各种类型的音乐风格,因此在继续演奏古典作品,并且经常跨界演出的同时,马友友也在大力发展大提琴新的演奏曲目。他时常演奏20世纪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大提琴曲,许多现代作曲家也为他量身定做新的作品。而在创作的过程中,马友友也在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
  或许是因为有着东方人的面孔,虽然马友友生于巴黎,在美国长大,但是东方的一些听众还是经常会评论说,在马友友的音乐中可以听到李白、苏东坡的味道来。一次,马友友在日本接受采访,采访者谈到马友友在演奏时的呼吸,分句都很“东方”,马友友对此却一口否定。马友友说他绝没有这种所谓的“东方”意识。虽然如此,在尝试了美国乡村民谣,阿根廷的探戈之后,马友友近些年来与中国艺术家的合作也越来越多,并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
 楼主| 发表于 2009-2-28 21:09:35 | 只看该作者
2009年,马友友已经54岁了,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马友友以他温暖感人的大提琴,以及他同样温暖开朗的个性,深得乐迷喜爱。但同时在这一年,他也经历了所谓的中年危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产生怀疑,不知道路在何方等等。他减少了演出,花更多的时间陪妻子孩子,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最终马友友发现,他的音乐带给人们以快乐和慰藉,而自己也从中享受到了音乐的美丽,这已经足够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