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楼主: 隐形的翅膀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本学琴必看的书《莫扎特教育风暴》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5:59:59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音乐家  


    音乐和美术是声声相通的姐妹艺术,这一点人人皆知,实际上并非如此,世上的所有事物在本质上也大都是相通的。虽然我从事的主要是音乐教育,但是,在儿童教育的其他方面,有很多类似之处。我在前面谈到过,因为没在幼儿期形成敏锐的艺术判断力,最终使青山荒木沦为工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艺术家。那么这种情形在我的学生中是否存在呢?我可以确定地回答,这种危险随时都存在着,所幸我并非那种误人子弟的老师。一旦发现我就会及时加以改正。谁都知道,在乐器演奏的学习中,接触到的技巧问题绘画和别的艺术门类更多。我认识的音乐教师中,就有很多人只关心对学生进行技巧训练,而往往不太重视对他们的音乐感觉加以培养,因此他们的教育,只是批量生产的单纯懂技巧的演奏者,并不是真正的音乐家。此外更重要的问题是:如果缺乏音乐素质作为根基,演奏的技巧是无法达到一定高度的。

    我的学生中,最有才华的是一位名叫丰田林子的女孩,她拥有非常出色的手指机能和先天条件,似乎天生就是拉小提琴的。因此,在进行小提琴技巧训练的时候,她的进步非常惊人。年仅8岁,她就能演奏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了--稍微了解一点古典音乐的人都知道,帕格尼尼这组随想曲非常难,无论从技巧的角度还是音乐的角度,对每位小提琴演奏者都是严峻的考验。帕格尼尼自己曾这么说:"这24首随想曲是我专门为自己谱写的。"而大师自己则被誉为"小提琴魔王",这组曲目的具有多大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但是林子却可以非常轻松自如地演奏这些曲子,而且演奏水平很高。自己的学生这么有才华,我这个做老师的当然非常自豪,这对我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肯定。但林子的问题恰恰是出在她的天赋上。有一次上乐理课,我发现丰田林子没来。她怎么啦?她不会是病了吧?

    上完乐理课,我到办公室的时候从琴房路过,一阵阵接近疯狂的小提琴声从琴房里传出。正是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一听就知道是林子在练琴。琴声就像潮水那样地奔流而来,速度非常快,比标准速度快出很多,听起来狂躁不安,就像狂风袭来一样颤栗。"快停下来,林子!"我马上把琴房的门推开,制止她继续这样演奏。
    "哦,是铃木老师!今天我的演奏又提高了。"林子一脸得意地对我说,她还以为我肯定会表扬她呢。
    "提高?不!你搞错了,现在你练琴已经误入歧途了。"我板着脸对她说:"难道演奏小提琴是赛跑吗?你拉得太快了!"
    "拉得快难道不好吗?没有人能拉得像我么快啊!"林子很不服气。
    我觉得为这事和她争论不是最好的办法,于是绕了一个圈子,我问她:"乐理课你为什么不上?"

    林子理直气壮地回答:"乐理课有什么意思啊,一点也不像练琴这么有趣。"
    我说:"你确实很有演奏天赋,这并不是人人都具有的,这当然非常让人羡慕。不过你如果忽视乐理和音乐方面的修养,你最终只会误入歧途,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
    "误入歧途?不会吧,老师,难道我演奏得不好吗?"林子依然有些不服,但也开始感到不安了。
    "你以前的演奏确实很好,但是刚才却拉得太差了,说得严重一点,你拉的根本就是噪音,一点都不能算是音乐,和一台机器产生的讨厌的噪音没什么两样。"
    "什么?噪音?但是我非常有激情啊。"林子差点就要喊起来了。
    "有激情固然不错,但你的激情太多太失控了。知道吗?过犹不及,秩序、和谐是音乐所注重的,演奏者必须知道控制,不知道控制就根本不能算音乐。"
    "但是我控制得非常好。"林子还很自信。

    我严厉地说:"旁观者清,你刚才要是像我那样,也在门外听这种声音,你一定会得心脏病的。真是太难听了。"  现在林子有点相信我的话了,她开始变得不安。"铃木老师,我拉的乐曲真的很难听吗?"
    "是的,你要相信我,老师是从来不会乱发评论的。"我板着脸说。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那些技巧我已经全都掌握了啊。"林子一脸困惑的表情。
    "技巧对于音乐来说是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但这并不是说音乐就只有技巧。对于一名真正的音乐家来说,仅仅只会演奏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和各种音乐之外的知识。只有这样,你演奏的音乐能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让听众感动。"
林子问:"那我该怎么做呢?"

    "你今后一定要好好地去学习各种音乐知识,必须很好地掌握乐理、音乐史这样的科目,对自己要严格要求,努力地使自己的演奏做到尽善尽美。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
    "一定要记住,你虽然是以一名演奏家的身份进入音乐领域,但是单纯具有出色的演奏技巧并不能成为伟大的音乐家。要成为一名音乐家,还有很多东西是你需要学习的。" 我接着耐心地对林子循循善诱。
    从此,每次上乐理课的时候丰田林子都会按时来,她还主动阅读了很多音乐之外的书籍,她后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家,正是这个时候打下的坚实基础。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6:00:08 | 只看该作者
伟人大多博学多才  


    我众多的学生中,但凡后来有很高成就的,大都有知识面宽、多才多艺的特点。而那些单纯在一个方面非常突出的学生,成年之后往往一无所成。我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的,而是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出的结论。在我的学生中,像丰田林子这么优秀的小孩不乏其人,但最后取得杰出成就的,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很多孩子出于各种因素,并没有全面发展。正像前面所说的,丰田林子原先假如单纯把功夫花在演奏技巧上,她在两三年之后,肯定不会再有什么进步了。而实际上,当丰田林子改正了仅仅追求技巧的缺点之后,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真正的音乐之中,她因此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音乐家。丰田林子在东京国际音乐节上一鸣惊人,她凭借着出色的演奏夺得小提琴演奏一等奖。她获得的虽然是演奏大奖,但她获得的评价已经远远不只是演奏上的了。
    《东京日报》有一篇评价她的文章这样写道:"小提琴的魅力在丰田林子手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演奏已远远超越了小提琴的范畴,在她的演奏中,我们为她非凡的音乐才华而折服,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是什么样的。"现在有很多人,这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他们往往很片面地只注重表面成绩,对学生内在的修养和实际能力一点也不关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重视了,有数不清的颇有天分的孩子就是无意中惨遭这种作法的戕害,想起来真是让人痛心疾首。他们在教授学生演奏乐器的时候,单纯地偏重技巧,教授学生绘画的时候,仅仅只注重技法,在教授数学、物理的时候只看重分数,这种观念和方式对孩子的戕害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在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生涯中,一直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才能,因为单一而片面的才能就等于无能。这种"某方面的天才"在生活中有不少,但这其中却鲜见有人取得出色的成就。

    本正浩夫对科学很感兴趣,据说才八九岁大,他就开始"科学"研究了。这也许源于天生的兴趣吧,他从小就迷恋物理和化学,小小年纪就把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不少物理公式背得烂熟,还经常饶有兴趣地讲解给别的孩子听,因此,小朋友们和老师、父母都交口称赞他,将他誉为"天才"。但是,本正浩夫的"天才"实际上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吗?有一次,我偶然有机会和他谈了一次,谈话的内容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本正君,听说你对科学非常热爱,真是让人高兴!"和他见面之后,我们的谈话就从他最为自豪的事开始了。"是的,铃木先生。"本正浩夫一点都不谦让地说,"从小我就对物理、化学非常热爱,将来我肯定能成为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然后他把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怎么食不甘味地"钻研"科学的事迹告诉了我。他说除了能看懂那些深奥的科学著作之外,他还常常做一些很有意思的实验。"本正君,你能告诉我宇宙有多大吗?"我想故意考考他,试一下这位众人交口赞誉的天才究竟怎么高明。

    本正浩夫回答:"嗯这个,至今为止没有明确的结论,反之肯定非常非常大。"
我继续问他:"那宇宙的外面到底是什么呢?" "宇宙外面?到现在没有发现什么。"本正浩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对他说:"本村君,既然至今为止还没有什么发现,那你不妨用自己的想像力去想像一下吧。" "想像力?想像?怎么能用想像这样和公理、定理毫不相关的东西来研究科学呢?"本正浩夫不置可否地反问。"是这样啊。"听了他的这句话,我知道眼前这位天才是怎么回事了,同时也觉得失望:"本正君,人最重要的难道不是想像力吗?人类要是丧失了想像力,就没法做好任何事,更谈不上有什么进步了。" "铃木先生,我认为搞科学研究,无论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本正浩夫像个大科学家似的,一本正经说:"你们这些搞艺术的当然要借助想像,但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我,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科学家,而不是艺术家。" "本正君,你在物理和化学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爱好吗?"

    "我哪里有精力爱好其他东西,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费在搞科学研究上了,"本正浩夫说,"普通人呢,在空闲的时候可以爱好音乐什么的,但我就不一样了,科学研究就是我的一切。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上,我可不想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那上面。"我对本正浩夫这番话感到非常惊讶:"哦,你难道从来就不听音乐,也从不看什么文艺书吗?就算是科学家,也需要具有多方面的修养啊!"但是本正浩夫却很骄傲地回答:"不,铃木先生,做什么事要有所成就,只有一心一意地去做。我不是那种博而不精的人。"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这次谈话,本正浩夫所谓的"专一"的确世上罕见。一心一意地专心做事当然是一种美德。这我毫不否认,但是像本正浩夫这种岁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这么早就开始的"专一",他们更需要的是全面发展。这种过早开始的"专一"只能使他像井底之蛙一样,禁锢在狭窄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他将因此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这位科学天才本正浩夫在过了许多年之后,变成什么样子呢?他的成长和我预计的完全一样,本正浩夫已经20岁了,他现在呆板、冷淡,缺乏热情,他并没在物理、化学等领域里取得什么成就,听说他还在钻研那些高深的理论书籍,除此之外,他没有一点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平常生活中的小事。由此可见,无论是谁,如果不能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没有丰富的想像力,没有丰富的爱好,都无法成为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更无法拥有完美、快乐的幸福生活。古往今来,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他虽然是以画家的杰出成就流芳百世,但他同时还是一个杰出的建筑家、科学家,而且他在绘画之外也取得非常杰出的成就。此外还有爱因斯坦,这位我们非常熟悉的伟大的科学家,他同时就是非常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

    可见在实际生活中,片面的单方面才能差不多就是没用的,几乎可以算是无能。因此像本正浩夫这样的教训,我由衷地希望聪明的孩子们一定不要再去重犯了,原本可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好时光,就因为错误的观念而白白葬送了。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6:00:18 | 只看该作者
伟人大多博学多才  


    我众多的学生中,但凡后来有很高成就的,大都有知识面宽、多才多艺的特点。而那些单纯在一个方面非常突出的学生,成年之后往往一无所成。我这样说并非毫无根据的,而是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出的结论。在我的学生中,像丰田林子这么优秀的小孩不乏其人,但最后取得杰出成就的,并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多。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因为很多孩子出于各种因素,并没有全面发展。正像前面所说的,丰田林子原先假如单纯把功夫花在演奏技巧上,她在两三年之后,肯定不会再有什么进步了。而实际上,当丰田林子改正了仅仅追求技巧的缺点之后,她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真正的音乐之中,她因此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也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音乐家。丰田林子在东京国际音乐节上一鸣惊人,她凭借着出色的演奏夺得小提琴演奏一等奖。她获得的虽然是演奏大奖,但她获得的评价已经远远不只是演奏上的了。
    《东京日报》有一篇评价她的文章这样写道:"小提琴的魅力在丰田林子手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她的演奏已远远超越了小提琴的范畴,在她的演奏中,我们为她非凡的音乐才华而折服,也感受到真正的音乐是什么样的。"现在有很多人,这其中甚至包括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他们往往很片面地只注重表面成绩,对学生内在的修养和实际能力一点也不关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更不重视了,有数不清的颇有天分的孩子就是无意中惨遭这种作法的戕害,想起来真是让人痛心疾首。他们在教授学生演奏乐器的时候,单纯地偏重技巧,教授学生绘画的时候,仅仅只注重技法,在教授数学、物理的时候只看重分数,这种观念和方式对孩子的戕害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我在几十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生涯中,一直认为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全面的才能,因为单一而片面的才能就等于无能。这种"某方面的天才"在生活中有不少,但这其中却鲜见有人取得出色的成就。

    本正浩夫对科学很感兴趣,据说才八九岁大,他就开始"科学"研究了。这也许源于天生的兴趣吧,他从小就迷恋物理和化学,小小年纪就把牛顿的力学定律和不少物理公式背得烂熟,还经常饶有兴趣地讲解给别的孩子听,因此,小朋友们和老师、父母都交口称赞他,将他誉为"天才"。但是,本正浩夫的"天才"实际上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吗?有一次,我偶然有机会和他谈了一次,谈话的内容让我至今都记忆犹新。"本正君,听说你对科学非常热爱,真是让人高兴!"和他见面之后,我们的谈话就从他最为自豪的事开始了。"是的,铃木先生。"本正浩夫一点都不谦让地说,"从小我就对物理、化学非常热爱,将来我肯定能成为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学家。"然后他把自己的学习情况、自己怎么食不甘味地"钻研"科学的事迹告诉了我。他说除了能看懂那些深奥的科学著作之外,他还常常做一些很有意思的实验。"本正君,你能告诉我宇宙有多大吗?"我想故意考考他,试一下这位众人交口赞誉的天才究竟怎么高明。

    本正浩夫回答:"嗯这个,至今为止没有明确的结论,反之肯定非常非常大。"
我继续问他:"那宇宙的外面到底是什么呢?" "宇宙外面?到现在没有发现什么。"本正浩夫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对他说:"本村君,既然至今为止还没有什么发现,那你不妨用自己的想像力去想像一下吧。" "想像力?想像?怎么能用想像这样和公理、定理毫不相关的东西来研究科学呢?"本正浩夫不置可否地反问。"是这样啊。"听了他的这句话,我知道眼前这位天才是怎么回事了,同时也觉得失望:"本正君,人最重要的难道不是想像力吗?人类要是丧失了想像力,就没法做好任何事,更谈不上有什么进步了。" "铃木先生,我认为搞科学研究,无论什么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本正浩夫像个大科学家似的,一本正经说:"你们这些搞艺术的当然要借助想像,但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我,我的理想是做一个科学家,而不是艺术家。" "本正君,你在物理和化学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爱好吗?"

    "我哪里有精力爱好其他东西,我几乎把所有时间都耗费在搞科学研究上了,"本正浩夫说,"普通人呢,在空闲的时候可以爱好音乐什么的,但我就不一样了,科学研究就是我的一切。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东西上,我可不想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那上面。"我对本正浩夫这番话感到非常惊讶:"哦,你难道从来就不听音乐,也从不看什么文艺书吗?就算是科学家,也需要具有多方面的修养啊!"但是本正浩夫却很骄傲地回答:"不,铃木先生,做什么事要有所成就,只有一心一意地去做。我不是那种博而不精的人。"我到现在都还记得这次谈话,本正浩夫所谓的"专一"的确世上罕见。一心一意地专心做事当然是一种美德。这我毫不否认,但是像本正浩夫这种岁数的孩子,需要的并不是这么早就开始的"专一",他们更需要的是全面发展。这种过早开始的"专一"只能使他像井底之蛙一样,禁锢在狭窄的世界中无法自拔,他将因此无法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们这位科学天才本正浩夫在过了许多年之后,变成什么样子呢?他的成长和我预计的完全一样,本正浩夫已经20岁了,他现在呆板、冷淡,缺乏热情,他并没在物理、化学等领域里取得什么成就,听说他还在钻研那些高深的理论书籍,除此之外,他没有一点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甚至无法独立完成平常生活中的小事。由此可见,无论是谁,如果不能用丰富的知识充实自己,没有丰富的想像力,没有丰富的爱好,都无法成为有杰出成就的伟人,更无法拥有完美、快乐的幸福生活。古往今来,历史上的许多伟人都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他虽然是以画家的杰出成就流芳百世,但他同时还是一个杰出的建筑家、科学家,而且他在绘画之外也取得非常杰出的成就。此外还有爱因斯坦,这位我们非常熟悉的伟大的科学家,他同时就是非常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

    可见在实际生活中,片面的单方面才能差不多就是没用的,几乎可以算是无能。因此像本正浩夫这样的教训,我由衷地希望聪明的孩子们一定不要再去重犯了,原本可以取得辉煌成就的大好时光,就因为错误的观念而白白葬送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6:00:25 | 只看该作者
盲童的音乐激情  


    我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直持这样的观点:能力就是生命机能。我坚定地遵循这个观点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认为,在对环境和外部条件的适应过程中,人的生命力会爆发出让人惊讶的能力。而通过训练可以得到这种能力。每一个人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就是人为什么能在社会上生存,对此我深信不疑。在我们周围确实有些人似乎缺乏强大的生命力,这确实存在,但是他们并非缺乏强大的生命力,而是由于缺乏培养所以潜藏起来了。原因不外乎两条:一是在他们所处的环境中,有抑制生命力发展的因素存在;二是外部环境缺乏发展、训练生命力的条件。我认为,人的本能冲动产生了人的生命活力,也就是人的生命力,本身的能力的充分发挥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得到。人们一般都认为:在生命体中,人类的婴儿比其他动物软弱,因为初生婴儿既无法站立,也无法自己独立去吃奶,人们在抚育婴儿时要给他们很多照料。因此人们得出人类婴儿软弱的观点。但是这个观点根本不对,他们不了解,看起来越是软弱的婴儿实际上拥有越是强大的生命力。

    举一个最简单的一个例子,当母亲忘了喂奶的时候,婴儿会哇哇地大声哭叫,提醒母亲给自己喂奶,这正表明了婴儿正凭借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于世上。这也证明,越小的婴儿拥有越强大的生命力。孩子们身上的那种天生的生命力,却在一天天长大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限制而难以得到发挥,原本是主动地自己来改变环境,慢慢地为了生存而转变成被动的。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环境中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那些本来应该能够开发出来的能力也不断受到限制。因为这些原因,在抚养孩子的时候,尤其是在婴儿时期,对他们旺盛的生命力千万不要用任何方式去抑制,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地鼓励他们,通过锻炼不断使他们的能力得到提高。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锻炼并非单纯是身体上的,如果单单关注孩子的身体,他们的生命力依然会受到抑制,结果只会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在立和县的一所小学,我曾遇到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在她学习小提琴的初期,右手完全不能控制琴弓。只要稍微用点劲就无法如意地练习,琴弓常常从手里掉下来,有时还很奇怪地弹了出去。有人一定要说:这样身有残疾的孩子哪能学习小提琴呢?这种身体上的缺陷哪能改变呢?但事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这位小姑娘虽然身体条件不好,但父母和老师都很有信心,他们更加关心她、给她帮助。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个小姑娘很快就能演奏《小星星变奏曲》了。更让人高兴的是,她病残的身体机能通过反复的小提琴练习中,逐渐地恢复了,终于完全成为一个正常人。通过这个例子,正好证明了我的观点,孩子的生命机能完全可以通过有效的锻炼激发出来,他们身上将会出现强大的生命力,会产生出乎我们意料的奇迹。在我所教的孩子里面,田中真一是个情况很特殊的学生,他的父亲田中实一先生是一名油画家,是我的朋友。田中真一才5岁大就成了我的学生,但是他和别的学生完全不同,这个小男孩是个双目失明的盲人。

    在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的父亲田中实一先生告诉我说:"真一这个孩子真可怜。一生下来眼睛得了非常严重的病,以至于随时都可能夺去生命。无奈之下只好把眼球摘除了,现在他已经成了一个盲童。因为孩子失去了宝贵的视力,我想让他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感觉到光明和快乐。铃木老师,我恳切地请求您帮帮他,请您指导孩子学习小提琴。"
我怎能拒绝这样一片拳拳的父母之心,这么恳切的请求呢?我当时满口答应了这个请求,并表示要尽全力帮助真一。但是我以前根本没有指导盲童学琴的经历,对于如何指导真一,我觉得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但是看着眼前这个沉浸在一片黑暗中的孩子,我感觉到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沉重。怎么对他进行教育?怎么把快乐和光明通过琴声带给一个盲童?
我在屋子里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希望能想出一个效果显著的办法,那时候正是晚上,我的眼睛盯着电灯光出神地思考,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像一道闪电照亮了我的心里:"真一的世界不是黑暗的吗?那么我完全可以置身于黑暗中,寻找一下盲人的感觉啊。这样的话不就有点经验可以教盲人了吗?"我想到这里,马上从椅子上站起身来把电灯关上了。

    屋子里顿时一片漆黑,因为还拉着窗帘,屋子里伸手不见五指。我在黑暗中像盲人那样,完全凭着触觉去摸索,找到了小提琴和琴弓,接着轻轻地拉起琴来。在拉琴的过程中,我觉得和正常的情形完全没什么两样。原来在无法看见东西的黑暗之中拉琴,和开灯的时候并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啊。突然间我意识到拉琴并不需要眼睛的视觉,完全凭借感觉就可以了。虽然我什么都无法看清,但是凭着感觉却能感觉到琴弓、琴弦、间隔之间的位置。我终于知道,训练和培养孩子的演奏能力不需要视力完全靠感觉就可以做到。隔天我很高兴地去找真一。"你可以学琴了!真一。"我激动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我相信不要依赖视力,不需要看到琴,你只要能把身体和小提琴结合得浑然一体,依靠感觉和听觉,你完全能在黑暗中学习好音乐。你千万要记住,感觉对你来说就是眼睛,感觉甚至比眼睛更重要。"

    我就这样开始指导这位盲童学习小提琴。真一操起琴弓,循序渐进地开始练习。对他而言这虽然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他通过一次次的艰难的练习,对小提琴和琴弓的感觉逐渐得到增强。时日流逝,终于,田中真一凭借感觉"看见"了小提琴。于是,真一开始学习小提琴。真一通过一年的艰苦练习,已经和其他普通孩子一样,学会演奏不同的曲目了。对他来说,双目失明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以克服的障碍。我问他:"真一,你现在学会拉琴了,你能'看见'琴弓吗?"  "看见了。" 我听了真一的回答,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我很清楚他说的"看见了"是什么意思,这样的效果正是我努力想要达到的啊。真一是个盲童,但是通过感觉,他的潜在能力被开发出来了,他运用了属于身体能力的内心感觉,而不是凭借眼睛。实际上视力只是人的感觉能力的一部分。

    如今的真一已经不再觉得双目失明是人生的悲哀。因为他已经充分地把自己旺盛的生命潜能发挥出来了。从另一个方面看,真一能依靠视力残障的身体,熟练地掌握小提琴演奏技巧,证明了他具有强健的生命力。这个事例有力地证明了我的观点: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强健的生命力,正确的教育方法正是激发孩子生命力卓有成效的办法。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6:00:39 | 只看该作者
小太郎的小聪明  


    类似这样的赞叹,我们经常能听到:
    "唉啊,小岛君太聪明了!"
    "明子聪明极了!"
    "看,多么聪明的孩子!"
    这样的赞叹声不绝于耳,我们也为那些我们称赞的孩子感到欣喜。但是这些受到父母和老师交口称赞的孩子真的像他们认为的那么聪明吗?当然,鼓励和表扬对孩子是必不可少的,激发孩子潜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恰当的表扬。但是,究竟什么才是聪明,应该表扬什么样的孩子?这可能是很多父母从来就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我认识的大多数父母之中,他们往往搞不清楚什么是聪明?什么是智慧?这个极其重要的概念。而事实上这个问题是很值得父母和教师们耐心而仔细地去深思的。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降生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上,什么东西都使他感到好奇,感到新鲜,他们很自然地想去探索世界的奥秘。基于这样的动机,对世界一知半解的孩子们就会做出很多使人感慨,让人吃惊的行为,而这些行为经常是超出成人的想像的。既是这样,孩子们奇怪的行为看起来不就是聪明而充满勇气的吗?除了先天有缺陷的孩子之外,他们都具有一种让成年人羡慕的机灵,而人们觉得孩子们很聪明的重要原因正是这种机灵。
"他太聪明了,将来肯定会成为一个大有作为的人。"对自己的儿子太郎,庄村志先生常常这样夸奖。对此我很能理解,天下没有不喜欢自己孩子的父母。因此庄村志这样夸奖自己的儿子就很好理解。庄村是我多年来过从甚密的好友,可以说,我是从小看着太郎长大的。庄村太郎这个孩子的确很机灵,太郎活泼好动、灵活、反应迅速,经常会有些出乎人们意料的奇思妙想,学习成绩也很好。

    我有一次到庄村家拜访,对庄村太郎的"聪明"深有体会。
    "太郎,听说你的学习成绩很好,不简单啊!"我亲切地拍拍小太郎的肩膀夸奖他。
    "铃木先生,您应该称我庄村君,而不是太郎。"小太郎调皮地对我说。
    "你哪能这么跟铃木先生讲话呢?太郎,"一旁的庄村志训斥他儿子,"这可太不懂礼貌了啊!"
    "铃木先生既然称您庄村君,为什么不能这样称呼我呢?"小太郎很不服气。
    "是啊,是啊,"我赶紧说,"没错,现在太郎都长大了,是个小伙子了,我是称你为庄村君了啊!"
    "请多包涵,铃木君,"庄村志赶忙向我道歉,"真对不起,太郎真不懂事了。"
    "这有什么啊,庄村君,他非常可爱嘛。"

    "你不是想学小提琴吗?太郎,还不赶快请教铃木先生,你要是有了他的指点,你的进步会很快的。"庄村志告诉小太郎。
    "是的。"小太郎一边答应着,从自己的房间里把小提琴取了出来。
    虽然小太郎从来没有学过小提琴,但是听完我讲解的基本演奏技巧,很快的,他就能把一些简单的音节拉出来了。由此看来,小太郎这个孩子真的很聪明。
    "太郎真聪明啊!"我在小太郎离开之后感概地对庄村志说。
    "是啊!这孩子就是太顽皮了一点,"庄村志很得意,"但是他学什么确实挺快的,无论学什么,即使原来根本没见过的东西,他只要花一会儿的时间很快就能学会。"庄村太郎虽然表现得很不错,但我终归有一种感觉,他好像有些什么不太对劲的地方,但是那时候我也没法说清楚。直到有一次在朋友的聚会上,我才看出小太郎的问题。
    那次聚会很热闹,聚会是在我家进行的,朋友们都带着孩子来参加。因为客人实在太多了,因此我那宽敞的家里也显得有一点拥挤。我为了使聚会增加趣味,就提议客人们都即兴来一个小节目助兴,表演什么完全不限,但是要求即兴发挥,节目内容不能是常见的、有人表演过的。当然,这种表演一般都是孩子们先来,孩子们都乐坏了,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有趣,他们费尽心机地想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办法。孩子们的表演虽然充满稚气,有的还不太完整,但因为到底都是他们自己的想法,因而就显得很有意思。很快,就该庄村太郎上场了,但是小太郎的表现却令人大失所望。小太郎来到客厅中央,但是他呆呆地站在那儿,眼睛不停地看他的父亲庄村志先生,好像是在向父亲求助。"别看我,太郎,快开始表演啊!"看着儿子这副不知所措的样子,庄村志着急地大声对他喊着。"我……我……"站在客厅中间的小太郎显得越来越尴尬了,原来他不知道表演什么,更不用说怎样去表演了。

    "太郎,你是怎么搞的?"一旁的庄村志急坏了,"快,快开始啊!"
    所有的客人现在全都停止了说话,大家都看着太郎。太郎原本就惊慌失措了,现在众人的目光这一"逼",他更困窘了,他的脸涨得红通通的,站在那里根本表演不出来。他突然"哇"地一声放声大哭起来。
    "蠢货!你怎么这么没用!"庄村志冲着儿子的身影大骂。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见到这样的场面,我满腹狐疑地尾随着小太郎离开了房间。 小太郎在庭院里的樱花树下蹲下来,他大放悲声,哭声听起来悲伤而又绝望。我来到小太郎的身边,拍拍他的肩膀问:"你到底怎么啦?庄村君?"小太郎哭着回答:"我太伤心了,铃木先生。"
    我疑惑地问他:"为什么?"
    小太郎哽咽着回答:"我不知道应该表演什么。"

    "你不是个机灵的孩子吗?这种表演对你来说没有一点问题啊。"
    "但是根本就没有人教我……虽然,我无论学什么都很快,但是没人教我该怎么进行这样的表演,我当然就不知道该怎么表演了。"太郎低声说。
我说:"就算是没人教,你自己也能表演啊,你完全可以自己发挥啊!"
我看到小太郎迷惘的目光,顿时恍然大悟,知道原来见到他的时候,为什么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了:因为小太郎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他的聪明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虽然平常他看起来既聪明又活泼,但在当一件事需要自己独立去做的时候,他就无能为力了。
我们身边的小太郎实在是太多了,绝不仅仅是一两个。平常他们看起来非常聪明,但要他们表现自我的时候却完全不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即兴发挥式表演的基础是平常的学习和修养,需要具备想像力和创造力,面对这种情况,耍耍浅薄的小聪明是根本无法应付的。

    也就是说,仅仅具有小聪明无法具备应付一切的能力。我一直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最重要,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是大聪明、真聪明,我所说的"人的智慧"正是这种有能力的大聪明和真聪明。总而言之,智慧对人的重要性用不着多说,我希望,每一个望子成龙的父母不要一味助长孩子的小聪明,而应该下功夫培养孩子的大智慧。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6:00: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天才的诞生
新词汇的刺激  


    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教育孩子是一件让人头痛的麻烦事。教得太多,担心孩子疲劳过度;教得太少,又担心自己没有尽到责任;有时候,虽然自己已经尽了全力,孩子却始终像块木头,就是不开窍,家长们遇到这种情况时也无计可施。所以,时常有人来问我:"铃木先生,你一定有什么秘诀可以解决这样的难题,因为你教育学生总是又轻松,效果又好。您就透露一点吧!"至于秘诀,我肯定是有的。不过,一旦我公布这个秘诀,大家一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它的。那时候,我刚刚从德国留学回来,发现日本教育界有很多不如意的状况,因此总是感到忧虑,整天都在思索,希望能够找出一种更好的方法取代现在的教育,并弥补其中缺陷和不足。有一次,我偶然去一位老同学家做客。刚走到他家门口,就听见屋子里传来了同学怒气冲天的训斥声,还有用力拍打桌子的声音和孩子哭泣的声音。我清清楚楚地听见了老同学的话:"平时我都已经给你讲过这些题目,但究竟是怎么回事,你还是考得一塌糊涂。一次二次都是这样,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难道你就不觉得脸红吗?"听了这话, 孩子哭得越发厉害。

    我知道来的时机不对,想转身回去,但又有要事在身,必须和这位老同学商谈,另外约时间肯定来不及,而且事情已经不能再拖延了,所以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按门铃。老同学开门请我进去,我看到客厅里有一个八九岁的男孩缩在角落里,满脸都是泪痕。
老同学看见后,尴尬地搓着双手对我说:"唉,实在不好意思,铃木君很少光临我家,好容易来一趟却看到这种情况。唉,都怪我的儿子不争气,在他身上我也没少花工夫,可他的成绩还是这么糟糕。"老同学越说火气越大,忍不住又开始训斥孩子:"你倒是给我说清楚,没有一点儿长进的原因究竟在哪呢?"小男孩带着哭腔说:"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一到考试就忘光了,其实那些题目我平时都能做出来的。"老同学一听,更是火冒三丈:"你听听,他居然说出这种话!忘光了?平时会做的题一到考试就忘光了?既然你这么蠢,干脆不要再读书了,省得丢脸现眼!"

    男孩一听害怕得大哭起来,他叫道:"我要读书!我要读书!老师说,每个家长都有让孩子读书的义务。如果你不让我继续读书,我就告诉老师。"老同学骂道:"你还敢嘴硬!你的嘴巴倒是蛮能说会道,可是,怎么一碰到学习就傻眼了呢?如果你把说话时的聪明劲儿分一点到学习上也不至于考得这么差了。"我站在一边,听到老同学训斥儿子的这几句话,顿时心中一亮,就像镜子上的灰尘突然被一盆清水洗干净了,一直冥思苦想的问题逐渐变得清晰起来,完整地映在镜面上。我们都知道,对成年人来说,口语是最难学的,但为何学习成绩差的孩子口才却很好呢?推广开来,为什么英国的孩子能流利地说英语?为什么法国的孩子能流利地说法语?我们都知道,掌握任何一个国家的语言都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这些语言很复杂。当年,我到德国留学时就在语言上费了很多工夫,最后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算过了德语关。

    既然成年人学语言的难度也这么大,可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能轻而易举地学会呢?到底是什么原因?我立即劝住了气冲斗牛的老同学,并让那个男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他的功课还没做完。接着,我迫不及待地问老同学:"这孩子说话条理清楚,口才的确很好,他到底是跟谁学的呢?" "鬼才晓得,"老同学余怒未消地说,"他就是天生爱斗嘴,我说一句,他倒有十句,好像所有的聪明都用在这儿了,你说我能不生气嘛!" 但是,我认为事情并不像他说的那么简单,无论什么素质都不可能是天生的,口才就更没有可能了。我觉得这里面一定有一些东西是我们不曾注意到的,因此我开始了专门的调查研究。我找到那位老同学的儿子,又另外找了一些学习成绩差但口才不错的孩子,仔细询问他们是跟谁学的好口才。孩子们想了很久,居然不约而同地说:"不清楚,也许是爸爸妈妈教的吧。"我马上找来了孩子们的父母,请教他们:"你们真是了不起,能够将孩子教育出如此好的口才,要知道,这可是非常难的事情。那么,你们究竟是怎么教的呢?请给我介绍一下经验!"可是,这些家长却面面相觑,互相对望了半天,一个个张着嘴巴想了很久,最后只说出了三个字--不知道。

    但是,这三个字让我眼前一亮:一个广阔的新天地清晰而完整地展开了。看来,这个教孩子学说话的方法简直是太好了,以至于连家长都不知道。所以说,人世间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教孩子说国语,同时,它也是最让孩子们发挥全部能力的最佳方法。因为,孩子们在本国语方面所表现出的优越能力,充分说明了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具有同样的优越能力,至少存在这个可能性。以前,我们由于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认识,很少考虑让孩子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也没有正确地开发他们的能力,从而使孩子产生了学习上的困难。我们总是认为,这种困难是"固定因素"造成的,是"天生的,不可改变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对此进行深刻的反思吗?我在本国语的教育法中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才能教育法",它是注重培养孩子能力的教育方法。本国语教育指的是教育孩子们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言。在教育中,孩子们不断地增加着掌握的新词汇,从而达到了刺激内在能力的目的,当他们熟练掌握了一定水平的词汇量时,潜能就可以有效地被激发出来,进而挖掘出更多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强化语言教育能够不断提高孩子的能力。另外,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个教育方法是卓有成效的。

    人们在不间断地让孩子学习本国语的过程中,不会因为他们学不好而责骂,也不会有孩子因为讨厌说话半途而废,更不会有孩子由于学得好而产生优越感,或学得不好而产生自卑感,而且,人们教育起来也不需要费力,这种生命力极其旺盛的教育方法难道不是最理想的?我们通过语言教育能够知道,所有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天才,但那些成就非凡的学生就是我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这也是我所发现并提出的"才能教育法"的全部秘诀。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6:01:02 | 只看该作者
音乐教室的樱子  


    才能教育还有另外一个秘密,前面已经说过,人类的才能规则呈现的是递减方式,年纪越小,潜能反而越大,当孩子长到一定阶段,才能发展的空间就开始逐渐降低了。我想以自己最熟悉的音乐来阐述这个道理。美国教育家曾经得出结论,8岁是孩子练习小提琴的最好时机,但是,我通过自己的30多年教学经历发现,从8岁开始学小提琴已经太晚了,因为这个年纪的孩子已经大致完成了头脑的发育,才能发展空间已经不大了。如果在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小提琴,那么,他们取得的成绩是非常惊人的。事实证明,后来那些占据了世界各国著名交响乐团第一把交椅的孩子,比如丰田根二、小林健次、玲木秀太郎等等,都是二三岁时就跟随我学习的孩子。不过有些人持有另外一种看法,他们认为,小小的孩子头脑还没发育完全,这时就开始繁重的学习,着实非常可怜,不如等他们各方面都发育完善以后,具备了较强的承受力时再学习,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想法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可惜非常遗憾,它完全是错误的,而且大错特错。

    一点不假,那些上学的孩子经常觉得疲惫不堪,父母们也觉得孩子还小,用不着对他们太严格,应该尽量保证他们睡觉、玩耍的时间,但是,不到6岁的孩子和他们的情况大不相同。这些小孩子不仅不会觉得认真学习很疲倦,反而兴趣越来越浓,因为婴幼儿和成人的大脑构造之间的区别较大,他们的精神力属于吸收型,而且力量大得让现在的研究者无法完全明白。比如,如果想让一个7岁以上的孩子准确地记住单词,必须反复数次他才能完全记住,三四岁的孩子则只需要一次就够了。这个时期的孩子最能以自然的方式接受教育,因此,这个时期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最特殊而敏感的时期。如果父母仅仅因为害怕孩子太辛苦而错过了这个可以让孩子高速成长的机会,那么当孩子更大一些时,他可能发挥出的才能已经基本上丧失了伸展的可能性,智商也不可能再提高。如果这时候让孩子努力学习,恐怕他们除了疲劳和辛苦之外,不会得到任何其他的效果。当然,早期教育也可能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孩子刚开始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进度没有提高。但是无论如何要记住,这个时候正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要不泄气,继续坚持下去,就会有出人意料的惊喜。

    樱子刚开始学习时也遇到了这种情况--她是我的女儿。 那时候,刚刚两岁半的樱子经常听我拉琴,并表现出兴趣浓厚的样子,因此我决定,让她进入学校开始小提琴的正式学习。当我做出决定以后,妻子仍然犹豫不决,她说:"樱子还小啊,是否行得通呢?"我信心十足地说: "没问题,年龄越小越好。我17岁才开始学习小提琴已经太晚了,这已经成为我的终身遗憾!我可不希望孩子们和我有同样的感觉。"樱子是所有学琴的孩子中年纪最小的,除了年纪之外,她的个子也很小,根本拿不动正常的小提琴,我只好特意为她订做了一把儿童小提琴。小小的樱子站在孩子们的队伍末尾,非常严肃认真地拉着她那把特制的小号小提琴,那样子看上去实在是可爱极了!樱子刚开始学习时进度的确很慢,仅仅是让她掌握基本的指法就费了不少工夫,而且她人小,力气也小,因此不可能要求她像其他孩子一样长时间地练习。后来学习音阶与和声时,樱子所花的时间也比其他孩子长。最后,当其他的孩子都已经开始学曲子了,樱子还在练习和声。

    就这样过了大约一年,樱子还不能完全演奏《小星星变奏曲》,和她同时开始学习的孩子都已经超越了她。就连进步最慢的也能当众演奏练习曲了,除了樱子一个人始终在练习《小星星变奏曲》,似乎没有一点进步。但是,做事情贵在持之以恒,我从来不认为这种状况有什么问题,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个阶段是幼儿学习的必经之路。这时候,妻子开始着急了,尽管她一直没有干涉我的教学,从来不多说什么。直到有一天,她到教室接樱子回家,听到樱子还在没完没了地练习《小星星变奏曲》,她终于忍不住了,一到家就开始抱怨起来。"哎呀,我实在觉得很难为情,其他的孩子们都有不同的进步,只有樱子一个人永远在练习同一首曲子。不错,樱子非常聪明,不过,她的年纪还是太小了,不如现在让她先停一段,等她大些再开始学习,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妻子说着说着就哭起来:"而且,现在的樱子还没小提琴高呢,每天还要不断地练琴,实在是太辛苦、太可怜了!"
    对于母亲疼爱女儿的想法我当然可以理解,但这种思想同时也是错误的,必须根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我立刻给妻子解释: "你用不着不好意思,樱子怎么会没有丝毫进步呢?从前她压根儿就不知道小提琴是什么东西,现在不是已经会拉小提琴了吗?她不是已经学会了《小星星变奏曲》吗?难道这些不是进步吗?虽然她现在的进步很小,但总算没有停滞不前啊。中国人有句'欲速则不达'的古话,还有一个'拔苗助长'的故事,这些都是很有道理的。你不要着急,如果父母急于求成,如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所以,你千万不能有这种想法。""可是,樱子小小的年纪却要承受那么大的压力,我实在不忍心。"
我忍不住笑起来:"虽然你是个慈爱的母亲,但不是个好母亲。"妻子很生气,反问我:"此话怎讲?我哪一点配不上好母亲的称号?" "真正为孩子着想的妈妈才算得上是好妈妈。你自认为樱子学琴很辛苦,其实樱子才没有这种感觉呢。真正辛苦的是教室里那些8、9岁的孩子,你也看见过他们学琴的情况,常常因为练琴而哭哭啼啼。难道你没发现,樱子在教室多么快乐?另外,她喜爱小提琴的程度已经到了连睡觉时都要抱着的地步。现在正是樱子学习的最佳时机,只要持之以恒,肯定能收到好的效果。"

    "也许是吧!"妻子有点明白了,"我们的樱子练琴时从来不哭,她还常对我说演奏小提琴是件好玩的事,她学得也很轻松。""情况就是这样。总之,你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让樱子继续到音乐教室,继续学习小提琴,哪怕是让她在这种环境中玩耍也行。""好吧!"妻子终于停止了哭泣,露出笑容。这件事情过去后,我一直鼓励妻子把樱子继续带到教室里来。一个月后,樱子终于完全学会了《小星星变奏曲》,开始学习另一首曲子《蝴蝶》。樱子只用了5个月就学会了它,比以前快多了。接下来学习的《变奏曲》,樱子只用了3个月。虽然后来学的曲子越来越难,但樱子的学习进度越来越快,我深刻地明了,她在掌握一首首曲子的同时,心中隐藏的音乐幼芽也开始慢慢发展、慢慢壮大了。虽然樱子现在还只能作出一些粗糙简单的演奏,还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但她的发展已经迈出了快速的步伐。曾经和樱子同时学习的孩子尽管依旧遥遥领先,但现在,他们应该能够听到樱子尽力追赶的脚步声。

    在那段时间内,当一些母亲听到自己的孩子被樱子追上的消息后,总是在我和妻子面前瞪着眼睛,发出讶异的感叹:"哎呀,樱子的进步太神速了!"樱子4岁时,第一次参加了汇报会上的登台表演。她演奏的是《加袄特舞曲》,一起学习、年纪比她大的孩子演奏的则是"瓦尔第的第三乐章"。当我在台下聆听他们演奏的优美乐曲时,真的觉得十分开心。我坚信,终有一天,樱子也会拉出这样的曲子,一旁的妻子则高兴得哭起来了。樱子接下来的进步速度越来越快,当她超越以前那些比她强的孩子时,所有的人都会发出疑惑的感叹:"樱子现在的进步怎么这么快啊?"妻子看到这种情况后非常感动,也非常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她真心实意地给女儿道歉:"实在对不起,妈妈那时候差点害了你!"至此, 妻子终于完全明白了早期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并成为这种教育方法的坚决拥护者,还经常向家长们宣传这种方法呢。樱子在小学二年级时开始学习莫扎特的第四乐章的练习曲目,这时的樱子已经是孩子们中的顶尖人物了。

    每个学生的母亲都不断地夸奖我,她们说:"樱子实在太出色了!铃木老师,您是否有什么秘诀呢?我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樱子一样出色,请您介绍一点经验吧!"
我笑着回答:"你们太过奖了,不过,我除了让她从小就开始了才能教育以外,并没有别的秘诀能够告诉你们。"的确如此,樱子取得神速进步的原因之一就是她的起步时间非常早。如今的孩子从3岁开始进入音乐教室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但2岁零6个月就进入音乐教室在当时确实是无法想像的事情。如果将孩子能力发展的进程用一条曲线来表示,那么结果是,学习的年纪越小,开始的成绩差不多都呈现平行状态,一旦出现上升曲线,它就会呈现急速上升的状态,最好的例子就是樱子学琴的过程。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6:01:14 | 只看该作者
循序渐进的梦二  


    如果有人因为看了樱子的经历得出这个结论:只要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先行一步就能取得真正的进步,那么,他们的想法已经完全错误了。因为,只顾让孩子盲目地追求进步的速度,而不重视他们的基础,对孩子来说反而更有害。当孩子还未完全掌握一种能力,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时,如果家长急于进入更高的阶段,只会让好不容易才萌芽的能力慢慢丧失。这种骄傲自大的心理导致了急于求成的处事方法,家长们时常犯这种错误,当初,我妻子差点犯了这种错误,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我一向认为,教育应遵循这个原则--只有踏踏实实地培养和完善了一种能力,才能够迈向更高的阶段。如果忽略这一点,那些进度慢,但有着扎实基础的人很快就会超越过去,因为他们的进步很稳当。可见,成功地培养能力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进步速度的快慢无关,进步速度快未必有实际的效果。另外,速度并没有大家想像中的那么重要。我们应该相信,只要心平气和地保持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默默前进,那么,任何人都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地,而且,很可能比那些心浮气躁的人到达得更快。

    不论何事,从始至终就一味追求进步,总也得不到满足,这是感觉灵敏的人经常犯的毛病,他们的宗旨是:越快越好。也许在其他的领域这是个真理,但在才能教育领域却行不通。我的想法是:不论是谁,在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感到轻松和容易。能力培养应遵循这个宗旨。人们总喜欢说:"能力的开发意味着挑战自身能够达到的更高实力。"这种说法极度具有迷惑性,听上去好像也很有道理,但是,它是完全错误的,尤其在教育孩子时,决不能有这种想法,因为它会害了孩子。仍然用我最熟悉的音乐来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吧,这样或许更能让人理解。很多人学小提琴时不肯用心练习音阶,总是一开始就想直接学曲子,他们觉得这样的效果更好。一般情况下,如果能用小提琴拉一首曲子,那么,其他的曲子也很容易学会,完全可以一首接一首地拉下去。这样的学习方式确实效果显著,因为可以向人炫耀,会拉这个曲子,会拉那个曲子,不管什么曲子都能轻而易举地拉,但是这么拉出来的曲子的效果往往不堪入耳,没有一个曲子拉得出色。就这样持续不断地拉上几年,就算是个音乐神童,也会变成一名低级平庸的演奏者,那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的一个学生不久前寄来了一封信,他在信中给我报喜,因为他考上了音乐学院。他说:"当初我怀有急于求成的态度,幸亏老师教导有方,及时帮我改正了错误,不然,我到现在仍然可能在音乐学院的大门外徘徊啊!"这个写信的学生就是竹之梦二,他从6岁就跟随我学习,我现在仍记得当年他来拜访我的情形,那时候,他长得胖乎乎的,和父母一起来找我。我正呆在教室,于是就在这里接待了他们一家三口。简单的寒暄过后,梦二便急切地对我说:"老师,请您收下我吧,我想跟您学拉小提琴。"梦二的父母也在一旁期望地看着我说:"是呀,请铃木老师收下梦二这个学生吧!就连做梦,他都想着拉小提琴呢!"
我很感动,如此热爱小提琴的孩子并不多见,于是我随口问他:"是吗,梦二?那你告诉老师,为什么如此喜欢小提琴呢?"梦二还没来得及说话,他的母亲就爱抚着他的头说:"自从我们带这个孩子去听了一场小提琴的演奏会,他就一直闹着要学小提琴。他爸爸懂一点小提琴的基础知识,于是教了他一些。不过,如果想学习正规的知识,还得请教您才行,请多关照吧!"

    这时,梦二插了一句话:"我觉得小提琴太好听了,简直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尤其是巴赫的那首无伴奏的小提琴组曲。我一定要把这首曲子学会。""那好吧,我同意收下你,现在就可以开始上课了。"梦二兴奋地拍着手说:"太好啦!那么老师,你是否现在就打算教我学习巴赫的无伴奏组曲?"我听了这句话,觉得有点发愣,如此心急的孩子也不多见,于是我对他说:"不行啊,不能一开始就学曲子。我们必须先练习最基本的东西,只有打好坚实的基础,你才会拉出动听的乐曲,否则,你拉出的不过是噪音,永远不是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啦!"梦二心急地问:"到底要练多长时间才能拉曲子呢?""进度是以你的学习情况来决定的,一般情况下,至少也需要两三个月。不过,学习通常都是循序渐进,先练习简单的曲子,然后慢慢加深难度。"这一下,梦二马上就急了:"老师,怎么要用那么长时间啊?我想立刻就开始学习巴赫的元伴奏组曲,多么动听的曲子,我要赶紧学会后拉给大家听,而且,我是专门为了这首曲子才来学小提琴的。""梦二,"我耐心地说,"你应该知道,学习小提琴不可能是心血来潮、一时半会儿的事,自古就有"一口吃不成胖子,一锄挖不出金子"的说法。学习的过程是持久而漫长的,永远不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就无法学好小提琴。"

    "可是,我只想多学曲子,曲子学多了一样可以练好小提琴,老师,难道我说得不对吗?"梦二的父母看见儿子和我争执起来,急忙叫住了他:"梦二,你什么也不懂,用心听老师说话。不要没完没了地顶嘴。你听见了没有?"梦二受了父母的斥责,不再说话了,但他仍然嘟嘟囔囔的,显出很不服气的样子。我知道,像他这样如此固执的孩子,如果不让他去碰碰壁,决不会相信我说的话。于是我说:"那好吧,梦二,既然你急切地想学巴赫的无伴奏组曲,那我先教你学会曲谱,然后你自己回家摸索着拉一拉,如果你拉出了一些感觉,你再回来找老师如何?"听了我的话,梦二高兴得欢呼起来,他学会曲谱和指法之后兴高采烈地回家去练习了。一周后,梦二又一次来教室找我。我假装非常高兴地对他说:"我们的小演奏家又回来啦,学得如何?一周内取得了什么成绩呢?"梦二泄气地说:"成绩不太好。""哦,是吗?先拉一段给我听听吧,别管结果如何。来,拿出上一次的勇气。"梦二在我的鼓励下终于开始演奏,但他只拉了两个小节,就无法继续下去了。而且,就连刚才演奏的两个小节也是漏洞百出,更说不上有什么优美的音色,完全听不出巴赫的无伴奏组曲的优美之处。

    梦二也觉得自己拉得很差劲,他红着脸低声说:"老师,我错了,请您原谅,从现在开始,我要跟着您好好学习基础。""梦二,你不要灰心。相信老师的话,只要有坚持不懈的耐心和毅力,总有一天,你也会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为观众演奏最美妙的曲子。"梦二经过了这次难忘的教训,终于变成了一个勤奋踏实的学生。从此,他跟着我学习最基本的指法,然后是音阶与和声练习,最后才开始拉一些简单的练习曲。随着时间的流逝,我逐渐给他加深了学习的难度和深度。梦二经过了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终于如愿以偿地在一年后举办的汇报会上登台演奏了,而且演奏的正是他最喜爱的巴赫的无伴奏组曲,大家对他演奏的评价就是极度热烈的掌声。可见,能力培育就和酵母发酵的过程一样,都是缓慢的,不可能一步登天。另外,由于每个人的条件存在着千差万别,那么他们能力的成熟期也完全不同。因此,学习的速度和能力的大小完全是不对等的事情。对于能力的培养,就算再焦急也要耐心等待。虽然肉眼看不见这种变化,但其内部在不断地积累和增长,所以,我们不应该存在焦急的心态而做出拔苗助长的事情。只要依照循序渐进的规律,能力最终会达到最理想的境界,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音乐,同样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6:01:24 | 只看该作者
古怪的拉琴模样  


    现在,让我们进入早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教育的态度问题,也就是方法问题。虽然教育的内容和质量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能力的正确教学方法究竟是什么。
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个人认为,"加算式训练法"是最正确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孩子的能力来说,可以算得上是最有效的手段。现在我给大家具体介绍一下这种方法。一般来说,只要孩子接受了早期教育和才能教育,那么,当他们五六岁时,都能够熟练掌握将近4000个左右的词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没受过这种教育的孩子。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么好的效果呢?其实办法很简单:首先,每天教一个2岁的孩子学一个生字,必须学会,而且并不是杂乱无章地教他,而是按照名词、形容词和动词的先后顺序。当孩子掌握了一定的词汇后,就在原有的词汇基础上不断增加新的词汇,并训练他们,使其能够掌握每天的全部内容。如果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就要每天增加新词汇,而且学习的词汇量也要逐日加大,这样,他们的学习速度也会逐渐加快。

    我认为这种逐日增加累积训练的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孩子的能力,我将它称为"加算式训练法",它能够帮助孩子在很短的时间内扩大词汇量。我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音乐教育中,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前我的教学习惯是:每天上完课都会给学生们布置家庭练习,也就是让学生多多练习当天所学的功课,第二天检查完成的情况。这种做法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但后来我发现,它取得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于是我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后来终于发现原因。原来,小孩子的耐性比较差,他们无法像成人那样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让他们重复做同一种练习,他们很快就会觉得厌烦,注意力也开始分散,这时候,他们开始东张西望、漫不经心,甚至交头接耳。试想一下,他们当着我的面都不过如此,回到家中也可想而知。尽管他们的父母会因为孩子不用功而责骂他们,但如果采取强迫的方法肯定也是事倍功半,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此外,孩子们经常向我抱怨:"总是重复练一首曲子,太单调了,实在不想练。"

    "早期教育"的宗旨是要轻松有趣,如果这种学习方式让孩子们觉得辛苦,从而产生厌烦情绪,那它就不是最有效的。当我认识到这一点后,于是开始寻求更好的学习方式, 但我想了很久都没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此我很犯愁。直到有一天,我偶然看见丰田根二和小林健次一起做游戏,才终于明白如何着手了。那天,我带着丰田根二和小林健次到广播电台录音。工作结束后,孩子们先去了休息室,我则留下来和在电台工作的朋友聊了一会儿。等我们说完后,我就去休息室找他们,我刚走到大门口,就看见他们俩正用一种稀奇古怪的姿势拉小提琴。"喂,你们到底在干什么?"我问。"哈哈,老师,您看那个古怪的人。"两个人嘻嘻哈哈地说。原来,休息室里有一台电视机,此时正在实况转播一位外国小提琴家的演奏会。这位演奏家患有小儿麻痹症,身体有缺陷,因此演奏时只能歪着身子,蜷缩着腿,样子确实很奇怪。根二和健次这两个孩子觉得他很好玩,便开始模仿他演奏的样子,一边学还一边争论不休,互相指责对方学得不像。看见我进来,他们居然不约而同地问我:"老师,您看我们谁学得更像一些?"

    因为他们拿残疾人取笑,我有点生气,于是大声呵斥道:"都给我老老实实地站着!你们怎么能取笑残疾人呢?这种不道德的事情只有最没教养的孩子才做得出来。"他俩小声地为自己辩护:"老师,我们没有取笑他,只是好玩而已。" "好玩也不能这么做,多没礼貌啊!更何况,你们真正要学的本领应该是人家如何将曲子演奏好,学他的姿势算什么呢。"
听我这么一说,两个人终于停止了胡闹,认认真真地开始聆听那位演奏家的演奏。不一会儿,根二对我说:"老师,这个人不仅拉琴的姿势稀奇古怪,就连他拉的曲子也是同样的稀奇古怪呢。"根二说的一点没错,这个演奏家处理曲子的方法的确和别人不一样,他大量使用了滑弦、颤弦之类的技巧,乐曲听上去就像他本人那样奇特。根二和健次从来没有见过这种演奏方法,因此他们觉得很新鲜,忍不住又开始模仿,不过这一次他们模仿的是他处理曲子的方法,而不是他的样子。两个人兴致勃勃地模仿了一遍又一遍,一点也不觉得厌烦,最后,他们居然学得八九不离十。
    看见他俩津津有味地学习,好像在玩一个有趣的游戏,我突然明白,这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让孩子轻松学习的卓有成效的方法吗?年纪幼小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模仿别人,另外,他们的模仿能力也很好,我想,大概他们在这种模仿中也得到了鼓励和提高。如果能够利用这一特性来对他们进行教育,效果一定不会差。我从这里受到了启发,从此,我给学生们布置家庭练习时就布置一首他们曾经学过的曲子,要求他们在家里反复听这支曲子的演奏录音,然后跟着练习,至于一般性的练习只布置了很少一部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效果很好,因为曲子是孩子们已经学过的,所以他们愿意跟着优秀的曲本愉快地拉琴,演奏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提高。他们摆脱了机械性的练习之后,就开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演奏中去,学习起来又快又好。一开始,每天只练一首,后来便逐渐增加到两首、三首,最后甚至增加到五首。但是,学习量尽管比以前大得多,他们反而认为,学习是件既生动又好玩的事情,再也没有以前那种辛苦的感觉。良好的基础一旦建立,当他们再学我教的新曲子时,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这个基本方法就是我从孩子的家庭练习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不管什么样的才能教育,最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单调无聊的苦差事,而是轻松好玩的游戏。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增加新内容,积极地开发孩子的潜能,这样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而"加算式训练法"体现的正是这一宗旨,所以我认为应该推荐给大家。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3-4 16:01:36 | 只看该作者
爱因斯坦的小提琴  


    实行早期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法还有"夸奖教育法"。
    和成人的世界相比,孩子毕竟是弱小的,依然处于摸索、学习和成长的阶段,即使他们非常聪明,非常有才华。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缺乏自我肯定的能力,他们是相当脆弱的,一旦受到打击,就会产生自卑感。
    所以,那些实施早期教育的工作者应该以极大的耐心对待孩子,必须尽量克制指责、打骂的行为,否则很容易使孩子辛辛苦苦萌发出来的能力消失殆尽。而且,我的经验表明,仅仅不指责打骂孩子远远不够,还必须时时刻刻地夸奖他们。只有夸奖才能使孩子们如同初生嫩芽一般的能力茁壮成长,因为夸奖的作用相当于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但是,这个道理说说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常听到的往往是责骂和讽刺,而不是夸奖。

    难道不是吗?如果家长们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自己经常说的是这样的话:
    "不对,不对,再来一遍。"
    "错啦!又错啦!你怎么这么笨!"
    "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总是那么能干,你呢?"
    "我这张脸都被你丢光了。""怎么你就永远追不上别人呢?"
    也许家长们在说话时从来没有意识到,这些无意说的话对一个小孩子的伤害有多大。这些家长的做法都是不合格的,他们必须接受一次彻底的学习才能继续对孩子进行教育。当我们受到上司和同事的夸奖时,心里总是很愉悦,劲头十足,如果受到批评就满脸沮丧,每一个正常人都是如此,难道不是吗?既然事实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善待孩子?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一无所知,吃饭和走路都不会,最后却能独立自主,他们在这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我们应该毫不吝啬地将夸奖、赞美和鼓励赋予他们,难道不是吗?

    也许大多数家长认为,孩子的斗志必须依靠责骂才能激发出来,其实他们的想法完全不对,因为事实恰恰相反,这么做的后果只能是不断地打击孩子的斗志,孩子的心理从而变得灰暗,并妄自菲薄。孩子只有被夸奖和认同以后才能往正面的方向发展。如果从一开始,孩子受到的教育都是夸奖和认同的语言,那么他就会不断地增强自信心,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赞美,孩子就更是如此。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随时在生活中认同和赞美孩子,所以说,夸奖教育法给孩子带来的巨大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我在德国留学时有幸认识了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先生。当时,我在学习小提琴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几乎已经绝望了,甚至有了一些自暴自弃的念头。承蒙爱因斯坦先生不弃,对我关怀备至,不断给予我热情的鼓励,才使我鼓起勇气,继续学习下去。

    我在德国时,爱因斯坦先生简直是无微不至地关心我,为了让我能够接受优秀音乐作品的熏陶,提高演奏技艺,他总是在演奏会时通知我。那时候,我常常接到他的电话:"今晚的音乐会十分精彩,我已经把票买好了,我们一起去,怎么样?"我们见面的地点总是约在公共汽车站,尽管我每次都是准时到达,但爱因斯坦先生总是比我提前一些。虽然我只是个来自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先生的态度也非常亲切。每当我面对此情此景,实在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心意,只有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用更加努力的学习来回报,这样才算没有辜负他对我的一番深情厚意。自从我下定了这个决心以后,学习小提琴的劲头也更大了,最后,终于度过了那段困难时期,学习进入了正轨。有一次,我的朋友哈艾斯医生--就是他介绍我和爱因斯坦先生认识的,他是个医学教授--要移居美国了,在他离开的头天晚上,大家举行了一场告别宴会。当我们吃完晚饭,收拾完毕后,家庭音乐会如期举行了。在座先生们的表演都很精彩,他们接着让我也演奏一曲。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其实不应该拿出来献丑,但又推辞不了,只好用最朴实的手法演奏了一曲自认为最拿手的,就是《布勒夫兹奏鸣曲》。

    我演奏完毕后,大家开始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这时宾客中的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问爱因斯坦先生:"您觉得铃木先生的演奏怎么样?"
    "应该说,他的演奏非常到位,我能够感受到,他演奏的曲子是地地道道的德国布勒夫兹奏鸣曲。"
     老太太疑惑地问:"教授,难道您不觉得奇怪吗?"
    "夫人,我很想知道,是什么让您如此奇怪?"爱因斯坦先生说。
    "恕我直言,铃木先生是日本人,他成长的环境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文化。所以我很怀疑,他真的能演奏出如此高的水平吗?"
    爱因斯坦先生露出了孩子一般纯真的笑容,过了很长时间他才慢慢地说:"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当时我听了,感动得差点哭出来。

    后来,当我顺利地完成学业,带着诚挚的态度向爱因斯坦先生致谢时,他仍然用这种纯真的笑容对我说:"铃木先生,所有的人都需要鼓励,我也不例外,因为我和其他人原本也没有什么不同。"
    接着,先生向我讲述了他小时候的事情。
    原来,这位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在童年时是个学习成绩一塌糊涂的孩子。从小,他就被看成是个笨头笨脑的孩子。他4岁时才开口说话,上学后也没有变得聪明起来,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满分是5分的考试,他总是拿1分,最好也只是2分。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断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到最后,他也认为自己是个"少见的笨孩子",就像邻居和长辈们说的那样。
    他对这些众口一词的结论感到既惶恐又沮丧,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也没有信心,甚至想退学算了。不过他的父亲--一名机电工程师从来没有指责或抱怨过自己的孩子,反而千方百计地鼓励他,让他重新恢复信心,即使那个时候,大家都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也自认为很笨。有一次,父亲给他买了一盒积木做游戏。当他搭积木的时候,父亲安排全家人都坐在他身边,每搭好一层大家就开始鼓掌,掌声热烈而真诚,并大声喝彩:
    "真棒啊!"
    "搭得实在太好了!"
    "这孩子真是能干啊!"
    他的自信就在这些掌声与喝彩声中逐渐重新凝聚起来了。

    接着,他的父亲开始教他学习小提琴,他父亲虽然是个业余的小提琴演奏家,不过他拉得很好。他对爱因斯坦说,能够治疗人生的伤痛和绝望的最佳良药就是音乐,只要有了音乐,暗淡的人生会重新充满光亮,悲观的人也会重新焕发活力。爱因斯坦在父亲的培养下很快显现了自身的音乐才能,他的小提琴拉得十分出色,并开始经常登台表演。这时,大家完全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夸奖之词就像雨点一样扑面而来。这时候,父亲总是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孩子啊,其实你非常优秀。不管何时何地,你都不能对自己失去信心。"爱因斯坦的父亲终于将自己的孩子造就成一位科学巨匠,他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夸奖教育法"。如今,尽管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但是,只要我一想起这些往事,一想起爱因斯坦先生的恩惠,心里就充满了感激之情。我从他的恩惠中体会到了夸奖和鼓励的重要性,现在我作为一名老师,也会将同样的恩惠给予我的学生,让他们可以生长在温暖的阳光之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