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棒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0年幼升小择校、小升初升学上篇:最重要问题与学校选择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0:11 | 只看该作者
十、户口年限

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很多家长都不知道有这个约束,还以为住在哪里就可以在哪里上学呢,到报名录取的时候由于户口问题没有处理好,许多不能就近进入满意的小学。户口年限的限制主要是一些热门小学自行规定的,也就是户口迁入具有孩子父亲或母亲名字房产下没有达到规定的时间长度,孩子就不能进入本来对应的小学入学。
有的学校甚至要求父亲、母亲、小孩的名字必须都在一起并且同时达到规定的年数才有资格不缴纳择校费入学。很多名校已经不认可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与孙辈的房产和户口时限效力,当然也就更不认可迁移到其他旁系亲属、朋友等名下的户口了。
2008年北京市户籍部门已经实现全市联网,户口办理快捷、容易了但对血缘关系的要求非常严格了。普通名校一般要求户口至少迁入1年以上,更知名的则要求2年、3年,2009年幼升小已经发现有要求5年的了。随着今后几年入学人数的增加,户口问题可能会更突出一些,家长不应该掉以轻心,应该早日把户口迁移到目标学校划片对应的房产上,以避免今后的麻烦。
此外,如果户口年限符合要求,但并没有实际居住,这些名校入学几个月前都会搞入户调查,一经发现就可以取消小孩的对口划片入学要求。为了稳妥,北京户籍的家长既便仅让孩子上普通小学也应该保证有一年以上的户口迁入时间。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0:26 | 只看该作者
十一、学区房

这个问题错综复杂,头绪很多,我将在中篇的学区房中做详细解读、分析。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0:47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市2010年幼升小学校选择独家操作实务指南
幼升小的学校选择,我在总结我多年的研究资料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实践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最简单地概括就是一句话:当受众、作听众、变观众、别成“群众”,才有可能出众。

当受众

“受众”一词主要用在媒体上,看书、看报纸、看杂志、看电视、上网的人都称之为受众。对幼升小的家长而言,就要成为幼升小各种信息的受众。主要做以下4件事。
1.注意阅读在纸质媒体上的教育信息。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对教育信息的报道都是很及时和全面的,每周这几家报纸还有自己独立的教育教育专版或专刊,择其一就基本可以满足需要了。我研究了这几年我搜集的这些媒体的公开报道,相对于小升初、中考、高考,涉及幼升小内容的是最少的,有很多信息都是猜测性的。这些信息看似和幼升小无关,但却有着特别紧密地联系。因为幼升小对学校的选择几乎涉及到其他升学方式的所有方面。比如,学籍对小升初的重要性凸现、各区县重点中学招生的力度、方式的不同、中考、高考各区县各学校的整体表现都会影响到家长幼升小选择学校的判断方向,因为幼升小是入学的源头,把握了幼升小的方向就意味着今后升学成本、机会成本、压力成本的高低。这些似乎与幼升小不相关的信息恰恰是最有参考价值的,只是需要家长做些分析和比较而已。
2。经常关注本小区、相邻居住小区,目标学校居住小区及相邻居住小区的网上论坛。我发现,北京绝大多数小学的评价、议论甚至内幕都或多或少在这些地产居住区论坛上找到。你的孩子上学前,本小区、相邻小区会有很多小孩入学到划片完全一样的小学就读,如果你想上划片的小学就多看看家长的评论作参考,如果觉得不满足也可以直接发帖子提问,很多具有切身体会的家长会提供很多鲜活的信息。如果你想择校到某所自己认为理想的目标小学,就去看这所目标小学划片对应的居住小区和相邻居住小区论坛上的信息,会达到同样的效果。应该注意,对于平房居住区、老旧小区这点就不适用,因为这些小区几乎都没有自己的论坛。
3。多浏览划片学校、目标学校网站,常到专门的升学、考试论坛看看。这是为了建立整体印象和了解更多的专业问题和内幕消息,事实证明,很多的幼升小、小升初家长因能及时掌握相关资讯而少走了太多的弯路也降低了升学中不必要的成本。
4。擅用搜索引擎中的板块功能。例如,百度的“贴吧”、“知道”、“百科”板块。北京市绝大多数的小学在百度中都有自己的贴吧,一定要看!你可以很直观感受到每所小学的校风、学风、学生的活跃程度、小学毕业后学生升入中学的去向、对任课老师的评价等。
我专门作过对比,是很有参考价值的。原来听很多家长说某小学升入重点中学的学生很多,但课业压力特大、学生活跃度不够,严谨有余活力欠缺,起初我不相信,于是我做了一件事:把和这所小学齐名同区的小学、不同区知名度比它低的小学找出来,到各学校网站查到每个学校大体的总人数,然后再去各个学校的贴吧看,十分令我吃惊的是,与这所学校齐名的、学校人数差不多的小学,贴子的数量明显要多几倍,而只相当这所学校人数几分之一、比它知名度低的小学的帖子数量居然也比它多出很多,很明显这所学校的课业负担是很重的,业余时间是匮乏的、学生的活跃度是很低的,再看贴子的内容,虽然贴子不很多可学生对课业的抱怨却占了很大一部分。后来我就“上瘾”了,使用同样的办法验证了几十所学校,都非常的准确。校风、学风等很多项你也可以了解个大概,其它你想了解的内容也特别丰富。在专属这个小学的“知道”、“百科”的词条下也有相当多的内容有参考价值。看这些既有乐趣也有忧虑还有感动,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0:59 | 只看该作者
作听众

主要作“6个人”的听众,别当“那个人”的听众。
1.作学生的听众。主要是找4年级以上的学生交流,他们表达更清楚,描述更具体,很多就近上学的小孩4年级以后有的家长就不再接送了,容易获得和这些高年级学生更多独立的交流机会。主要了解课业负担、做作业时间多长、班里上辅导班的孩子大致有多少、是否喜欢学校、课间能否自由活动等。
2.作老师的听众。最重要的是与教毕业班的老师交流,主要了解小升初学生的走向、进入优质中学的人数、比列,参加大派位学生占的百分比等。
3.作家长的听众。每天放学前20分钟前学校门口都会聚集大量接小孩的家长,等孩子的空隙很愿意和你沟通,你也能参考更多家长的意见,信息非常鲜活、真实。
4.作“门卫”的听众。很多门卫在学校干的年头比校长都可能长,对学校的历史、生源、家长素质、教育水准都很熟悉,堪称一个学校的活字典。虽然大多数文化不高,但往往见地独到、语言朴实,会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最核心的信息。
5.作重点(优质)中学的听众。选择小学,最有发言权的是中学。中学的教导处主任、招生负责老师对分别来自不同小学的学生都有一定了解,他们会感受到每个小学的教育、生源质量,长期的接触和积累,大多数小学的情况都会了然在胸。给你认为的优质中学打电话了解有关情况,简单方便,真实可靠,事半功倍。在我的大量信息积累中,对小学的认识许多关键信息都来自优质、示范中学。
6.作研究者的听众。研究者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采集的各方面的实用信息很多,他们的诸多观点对启发家长教育有很实用的参考价值。家长能掌握最前沿的动态,信息的最大限度的对称对家长决策有良好辅助作用。类似这样的论坛、沙龙、讲座等家长可多加参与。
别作“那个人”的听众
那个“人”就是JW。这个意思不是说JW讲的是假话。JW在升学、考试上长期处于风口浪尖,压力巨大,他们讲话都很谨慎而中庸,已经练就了面对家长应对自如的本领。当你问某某学校好不好时,会干脆果断告诉你:都差不多,哪个都不错,不好的都取消了;当你问升学招生都有什么方式的时候,会权威地告诉你:文件上都有啊!各个学校都是一样的;当你问有没有必要上课外辅导班,提高升学概率的时候,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教委没有这样的规定,需要不需要课外学习,是每个家庭自己的事情,从来没上过辅导班最后班考上清华、北大的有的是,上了辅导班最后大专都考不上的也不少,就看您的了。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回答你了,态度很好,说的也没错,可你还是什么都没搞清楚,与其白费口舌,不如不去做这个听众为好。我遇到的这样的回答太多了,已经很习惯了。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1:36 | 只看该作者
看学校——
主要看7个方面。
1。看“小红旗”。每所小学在入门的显著位置都有一块橱窗,里面标注了所有年级、班级,上面有卫生、纪律等的评比,好的都有小红旗。看这个有什么用呢?如果你的小孩是2010年上学,你就看6年级的情况,数数这所学校6年级有几个班,因为他们2010年毕业,毕业几个班,这个学校当年招收幼升小的学生就至少会有相同的班额数。以此类推,2011年入学你就看5年级班的数量等等。这样你就会对这所学校的招生情况心中有数了。
2。看每个教室门框上面的提示牌。从一楼看到顶楼,看看牌子上写的都是什么,比如:多功能教室、形体房、图书室、排练室等等,如果这些用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专用教室越多、越全,就可以证明这个学校设施全、条件好,在择校时是重要参考。一般来讲越优质的学校,这样的专用教室就越多。
3。看“头上”,看”脚下”。管理到位、规范的学校在教室外走廊的上方都会装摄像头,用于监控学生的日常行为、保障教学安全,发生事故时也可以提供真实的证据。小学生总爱打闹,一定注意教室内外、走廊的地面是否防滑,这样可以避免许多意外事故。
4。看桌椅、看墙面。看桌椅就是从教室后门的瞭望孔数一数有多少套桌椅板凳,有多少套桌椅板凳就意味着每个班有多少学生,看看是不是学生太多,符不符合你的要求。先看1年级的,如果方便每个年级都抽一个班数数桌椅板凳,一定要看5年级和6年级每个班的桌椅板凳数量,如果比1年级的、低年级的增多或明显增多,就说明这所学校还是很受家长认可的,转学进来为升学的学生多,相反如果减少的比较明显说明这所学校让很多家长不满意,流失的学生多。在教育强区即便是普通小学在5、6年级班上的人数也会增加的,如果减少的较多基本能说明这所学校是很差的或差的。看墙面,就是看看教学辅助设施是不是比较全,比如,投影、电视、电子白板、空调、电扇等等。越多越好。
5。看操场、看绿化。操场要规整、“够用”,有的学校操场虽小,但只有200多学生,用起来可能还有富余,有的学校操场较大,但有2000来人就可能不够用。我很看重绿化和绿色,良好的绿色环境对形成孩子的情商具有重要作用。
6。看厕所。厕所干净,是学校关注小孩成长的细节化人文关怀,连厕所这样的小事都管得很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所学校的教学作为最大的事也一定会管得更好。
7。看展示。每所学校都希望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亮点,所以都有展示获奖、认证的橱窗、背景墙,一般都在学校门口的墙面或显要位置,留意一下可以更多了解这所学校的“内功”如何。
看环境——
主要是学校周边的环境:附近位置有没有饭馆、酒楼、加油站、垃圾楼、自由市场,离马路是否过近、有没有产生废气废物的加工厂等等,主要是为了防止噪音、废气、危险物等对孩子上课、上下学造成影响。我去过100多所小学,有的小学周边的环境令人作呕。
看配套——
主要看看学校周边有没有课外培训学校、托管班、少年宫、图书馆、科技场所、公园等,这主要是为了小孩上学后能做出比较恰当的安排,让小孩尽可能获得更好的成长空间,也可以避免家长很多麻烦。
看汽车——
实际上就是数汽车。快到下午放学的时间,可以到有意向的小学门口,数数大概有多少辆接孩子的汽车、自行车、电动车等。刚才说过了,各小学自己的网站上都有全校学生的数量,你数数汽车的数量,就大体知道来自有车家庭的小孩占多大比例了,这个比例越大基本可以说明生源的质量越好,如果选择这样的学校就不必考虑学校到底是本地的多还是外地的学生多了。
为了更加准确,数汽车不要仅看数量,最重要的是比例;如果学校是走读、寄宿都有的,请你一定要在周五放学前去,这一天所有的学生都要接走,数的汽车的数量才更真实、有效。
我做了统计,说个数据供大家参考,当有车家庭占到学校学生总数10%以上时,生源质量就很不错了,比例越高生源越好。这里面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以后如果再开办讲座我会讲给大家听。我不太喜欢车,对车子的品牌完全是“文盲”,为了研究汽车与学校的关系,我请我的助理帮我把好车的LOGO彩打出来,对照学校门前的车来看,最后的结论是,好车越多学校知名度越大、生源也越好。
这都是半年前,我给自己的孩子选学校时摸索的,我记得最终给孩子确定的这所学校接小孩的车大概53辆,远超10%的比例。自行车71辆,电动车占了1/3。如果你觉得选择学校太麻烦,我看这个方法也许最简单了。特别是对于选择所谓二流或普通小学的家长来说,这个办法具有很好的甄别作用。
数车不是让大家当“势力眼”,这末多考察学校的有效办法,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各取所需吧!
有的家长看完这些后觉得很兴奋,很想立刻就去看看学校。可现在正是“甲流”正盛的时候,学校肯定不让进。怎么办?
最简单的有三个办法。
第一,每天中午下课后到学校,很多学生都在学校吃饭,在操场完,你可以通过栅栏门、学校栅栏围栏叫过一个或几个学生,把你关注的告诉学生,他们一般都会到教学楼里帮你看,有的还特认真,然后很快返回告诉你。
第二,每天下午放学的时候很多高年级的小孩都是自己回家没有家长接,你可以把需求告诉他们,和他们约好第二天下午放学再过来,他们都会告诉你。
第三,周六、日没有课,到学校门卫室客气些,进去看看把握也是很大的。

不当“群众”(这一点希望2010年小升初家长也能看到,里面有翔实的升学对比)

不当“群众”就是不要人云亦云,要认真考察、对比而不受别人意志的支配。选择孩子的学校也就是选择孩子的教育,绝对没有比做父母的更关注自己孩子的。应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出判断和选择,不了解客观现实的情况下完全拒绝择校或一门心思只为择名校,我认为都是不妥当的。我觉得这里应该注意四个方面。
第一,
观念优先。
每个人生活背景、阅历、学历不同,对事物已经形成自己固有的观念。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有自己的观念,在择校前上往往受观念的支配,这也是我从前所说的“择心”问题。观念问题在择校上是第一位的。在充分了解教育、升学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依然坚持观念优先,这是一种理性,值得肯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都不去或不愿意去充分了解、分析,这种观念优先就是一种固执,可能会极大影响孩子的发展。关于教育观念问题我做了若干组合,尝试性提出了对策,将在“下篇”中重点阐发。不“择心”在入学遇到问题时是痛苦而迷乱的。这一条讲的是“择心”,以后还会专门说到。
第二,
剥离假象。
现实中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有准确的也有捕风捉影的。后者不想多说。即便是准确的信息如果不进行分析,也会有假象,假象容易导致判断的失误。说两个例子,觉得对幼升小、小升初的家长都很重要。
例一:很多家长问我,我也在网上看到很多这样的议论,主要是谈东城、西城、海淀区的小升初推优比例问题。这三个区规定推优的总比例分别是15%、30%、13%(最终的实际结果分别是:12%、23%、8.58%),数据是准确的。有的人说海淀区的小孩小升初被“点招”的机会最大、其次是东城区、最后是西城区,因为推优比例低留给点招的名额就多一些;很多家长还认为西城区是所有的中学都参加推优,30%的比例是虚的,因为很多中学并不被家长认可不是优质中学。如果只看这几个数字,这个结论就没有错,但客观事实到底怎样呢?
我们分析一下。这是幼升小、小升初家长都很想知道的。先说推优比例。
我们先看三个区最顶尖中学之间的比较。
东城区最好的两所中学是二中、五中,它们的初中2009年共招收了250人,东城区今年小升初人数5051人,占的比例是4.95%;
西城区最好的中学四中、八中、实验中学、师大二附(三帆)、13分小升初一共招收了760人,占西城区2009年全部小升初6874人的11.06%;
海淀区最好的中学人大附、清华附、北大附、首师附、101中、101初中部、八一中学一共招收小升初学生570人,占海淀区2009年小升初总人数14000人的4.07%,看完这个数字大家觉得就顶尖中学推优而言那个机会更大呢?再放大些,来看看这三个区的推优情况:
东城区全部参加推优的2中、5中、东直门、171、景山、166、55中2009年实际推优总人数占全部升学人数的12%;
西城区公认的优质中学4中、8中、实验、三帆、13分、161、13、35、铁二、156中共推优1200人,占西城区6874人中的17.46%;
海淀区参加推优的人大附、清华附、北大附、首师附、101、101初中、八一、理工附、中关村、交大附等共推优1202人,占总人数14000人的8.58%。从以上数字大家就可以非常明白看出,西城区仅在北京市最知名的5所中学推优的人数占的比例就与东城区全部推优人数占的比例相当,而比海淀区全部推优人数所占的比例还高2.48%。那么,这三个区其他小升初方式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呢?东、西、海大派位人数比例分别是约44%、33%、40%;教师子弟、直升、共建、双拥、寄宿等升学的比例东、西、海分别约为10%、10%、15%。上面我们已经知道东、西、海特长生的招生比例分别是:10%、11.48%、13.68%,由此我们就推算出了东城、西城、海淀区“点招”的人数比例分别是:、24%、22.52%、22.74%。从这些数据对比中大家应该很清楚,在充分占有资料中还要在整体上作全面的分析才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例二:前一段时间,看到网上就2009年的高考成绩,有人将北京的优质中学从高到低分成了5个集团,我对这个区分持保留意见。在这个划分中,基本是只考虑了各个学校超过600分的人数,而没有最重要的占比,有的中学参加高考的超过1000人,不看比例,仅以人数衡量存在很多假象,根本没有可比性。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剥离假象非常有必要,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升学空间的大小,从而采取对策。这一条说的是“择区”,不仅仅是东、西、海的问题,其他区也是如此。了解得较客观才有助于选择。
第三,
读懂规则。
做事都有一个游戏规则,我认为游戏规则和为做事付出的努力同等重要。透析游戏规则可以少走弯路,让努力加倍得到报偿。就幼升小、小升初而言里面有太多明的、暗的游戏规则,你不去发现也不会有人主动告诉你,说现在的升学如同打仗我想没有几个家长反对,既然是打仗就要“知己知彼”,如果南辕北辙一切努力可能就付诸东流。仅仅就幼升小来说,除了上面说到的各个方面,还要了解今后所选小学对应的中学学区、“大派位”中学整体情况、特长招收情况等,以便在更多的方面能多抓住些机会。这些以后变了也不要紧,变化针对的是全体也不是个人,如果没有改变现在不准备到时就束手无策了,这一条说的是“择机”。尽可能找到机会所在,有备无患。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1:57 | 只看该作者
第四,
降低成本。
选择名校不一定适合,选择普校也不意味着不适合。北京市教委和各区县教委最近3、4年搞的小学规范化建设其实是很有成效的,这点必须肯定。名校和普校之间差距已经很小。根据目前的升学制度,小学学校教育在能否升入优质中学上并不起决定作用,现在的升学是多元化的,只要不恢复统考或主要看统测成绩,小孩要想升入优质中学必须做若干方面的准备。既然是准备就需要时间,所以不要让小孩在准备之路上把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上一条路上,我觉得这是最大的成本。
不可否认,名校在学习氛围、同伴努力程度、家长重视程度上确有优势,但必须做时间成本测算,不可兼得的话只能取其大,多争取时间,用更多的时间赢得同样的效果。其他的成本最重要的还有身体透支成本、金钱成本、心理焦虑成本(情绪成本:学生厌学、家长厌教)等,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是致命的。此外,根据目前的升学政策,在东城区、西城区普通小学,优秀的学生会在较小的压力中获得更多的机会、更容易脱颖而出;在海淀区、朝阳区选择知名度高、规模大的小学才有更大机会;在崇文区仅以选择光明、培新、板厂、一师、景泰为佳;在宣武区首当其冲的是北京小学,其后是育才、康乐里、宣师一附、北京第一实验。这一条说的是“择校”,择校是在“择心、择区、择机”后才可以最终确定。关于城八区各小学选择的分析、交叉选择的确定因素、跨区择校的取舍等我将在“下篇”中进行详细案例分析。

让孩子因为家长的出众而更出众

每一个孩子都是出众的,不论他(她)来自城市还是乡村!幼升小、小升初时孩子却还都是弱小的,教育的方方面面主要由家长安排,适合的计划让孩子保持出众、提升出众。幼升小应该是这个计划的第一步、小升初是这个计划的第二步。万事开头难,现在对家长确实是一种考验!
我觉得为孩子选择学校必须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这些原则以上所介绍的考察学校的方法才有意义。
1。家近方便原则。上小学家近的好处过来人都非常清楚,避免大人小孩的疲惫,省时间低成本、小孩大人可支配的时间、空间都很大,等到高年级的时候,优势就更明显了,家近确实是块宝,不是万不得已不要轻易破坏。
关于家近的极限判断有个“30、20、20、20”标准。也就是步行上学最多用30分钟,开车或者打车、电动车、自行车都是20分钟。为什么?步行30分钟基本是小孩早上上学接近的极限值,不太受交通、天气的影响,步行锻炼身体,有情趣,现在很多学校下课不让出教室,学生锻炼少,上学、下学步行一共60分钟,刚好符合北京市教委对孩子每天活动时间的要求,是最值得提倡的。
开车超过20分钟,家到学校的距离至少有10公里以上,一旦限号、遇到恶劣天气又打不到车,采取别的方式上学就太远了。
电动车、自行车超过20分钟在冬天最麻烦,不下雪的时候20分钟之后孩子下肢就会感觉很冷了,下雪的时候不仅会延长时间还很冷,关键是路滑不安全。不建议孩子上学坐公交车、地铁,人太多,孩子个头很小又受罪又不安全,过于拥挤小孩抵抗力低容易受传染病影响。
2。健康安全原则。所谓健康就是,要求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比较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所谓安全就是,不要选择道路崎岖、身处过于偏、背或校园外通道旁高楼林立的学校,小孩喜欢跑跳容易扭伤,偏、背的学校要提防发生治安事件,学校外通道傍边若高楼林立有时会有高空坠落物,有砸伤孩子的可能。这样的学校在城四城区也能见到。
3。主动配合原则。人们都说好的老师比好的学校更重要,这点是非常正确的。但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家长要多甄别,一旦选定目标学校一定要多接触几个老师感知一下大致情况,看看是否有耐心、和蔼、有亲和力,能否和家长比较好地交流。今后一旦进入这所学校,不奢求遇到好老师,家长要主动联系班主任、任课老师,让老师的“好”能在自己孩子身上显现得更多些,这种配合不亚于找到一个好老师。一般来讲,小班教学的学校、班级这种配合更奏效。
4。宁“滥”勿缺原则。在2009年的幼升小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只看名校、好校,普通的、二流的小学根本不关注,还有一部分家长在家里选了一大堆学校,就是没去看过,择校完全纸上谈兵。教育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没有亲身的感受体会不到你真正的需求在哪里,看多了,你自然会生出很多切合实际的想法,选择会更理性和踏实,可能还有意向不到的收获。
写到这里,计数工具已经提示我有19000多字了,估计有人会不解:不就是一个小幼升小、小升初吗,有那么复杂嘛!其实,真的没必要这么复杂,也确实不复杂。可究竟怎么会这样呢?
前几天,看到我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教授在一场学术会上发的感慨:一个国家教育状况好不好,是不是领先主要看两点。一是小学生的书包够不轻、作业够不够少,玩的时间够不够多。二是大学生学习的热情够不够高、课业负担够不够重、黑夜里大学实验室的灯亮得够不够多。他说,在国外的大学一个本科生、研究生每周学习、搞实验100多个小时是很平常的。在国内却完全调过来了,小学生、中学生最累,大学、研究生却很轻松,小学生承受了在他们这个年龄完全不该承受的东西,教育的规律应该是随着年龄的加大也要逐渐增加压力,大学生、研究生应该是最累的才对,只有心智与承受的压力相匹配才会有创造的动力和源泉。中国基础教育在世界范围都是最扎实、最难的,但却难以产生大师级的顶尖人才,应该反思。关于这样的言论,今年已经有不下1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我突然觉得在中国办教育实在是一种挑战,可却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机会,我有着一种想尝试的欲望!

    写了这么多,我想无非只表达了一个意思:在中国这样一个教育不均衡的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需要激烈竞争才能获取优势教育资源的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重视教育、望子成龙的国家,无论在哪里上学、选择怎样的学校,小学生、中学生的学习都不可能是希望中的轻松和快乐的,于是只好多在游戏规则的间隙中下些功夫,让我们的孩子“偷偷地”多获得些短暂的快乐与轻松却又不至于失去最宝贵的机会,驾轻就熟了或许还能意想不到地独领风骚。如果大家觉得我今天写这些内容还有些参考价值,尽管转贴、引用,属不属我的名字都无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可叹教育无圣经!在这里,衷心地祝愿各位家长好运!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7 16:42:10 | 只看该作者
附:

2010版北京城八区各小学排序

东城区:府学小学、景山学校、史家小学、丁香小学、史家小学分校、黑芝麻小学、灯市口小学、西中街小学、分司厅小学、和平里第九小学、和平里第四小学、东四九条小学、东交民巷小学、东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北官厅小学、和平里第一小学、美术馆后街小学、曙光小学、回民小学、中央工艺美院附中艺美小学(该校小升初不参加电脑派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该校在亦庄)。(排名不分先后)

西城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育民小学、黄城根小学、中古友谊小学、育翔小学、奋斗小学、三里河第三小学、宏庙小学、西城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复兴门外第一小学、自忠小学、展览路第一小学、厂桥小学、阜成门外第一小学、力学小学、银河小学、白云路小学、北长街小学、青龙桥小学、五路通小学、德外二小、官园小学、进步小学、长安小学、民族团结小学、玉桃园小学、北礼士路第一小学、华嘉小学、什刹海小学、西四北四条小学、文兴街小学、四根柏小学、中华路小学、裕中小学、育荣实验学校、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北京市兴涛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海淀区:人大附小、中关村第三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中关村第二小学、中关村第一小学、上地实验小学、翠微小学、北大附小、七一小学、五一小学、育英学校、海淀区实验小学、万泉小学、中关村四小、二里沟中心小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附属小学、石油学院附属小学、羊坊店中心小学、羊坊店第四小学、北京医科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北方交通大学附属小学、海淀区第二实验小学、今典小学、太平路小学、花园村第二小学、北京市立新学校、育鸿学校、海淀区育鹰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四季青中心小学、北京科技大学附属小学、双榆树中心小学、知春里小学、双榆树第一小学、玉泉小学、西苑中心小学、八里庄小学、九一小学、前进小学、海淀区民族小学、北京农业大学附属小学、六一小学、车道沟小学、北洼路小学、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实验学校、尚丽外国语学校、星星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陈经纶、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芳草地国际学校、白家庄小学、朝阳区实验小学、呼家楼中心小学、垂杨柳中心小学、芳草地国际学校世纪小学、望京实验学校、望京南湖东园小学、劲松第四小学、芳草地国际学校远洋小学、北京朝阳外语小学、望京新城南湖中园小学、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北京师范大学奥林匹克花园实验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星河实验小学、京通小学、安慧里中心小学、北京师范大学朝阳附属小学、花家地第二小学、日坛小学、和平街中心小学、新源里小学、管庄中心小学、新源里第四小学、黄胄艺术实验小学、精诚实验小学、北京市东方培新学校、东方德才学校、、北京市朝阳区金色摇篮全程实验小学、朝阳区爱迪外国语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崇文区:培新小学、光明小学、板厂小学、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景泰小学、崇文小学、前门小学、崇文区回民小学、新景小学、体育馆路小学(排名不分先后)

宣武区:北京小学、北京市育才学校小学部、康乐里小学、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北京小学走读部、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香厂路小学、宣武回民小学、北京市宣武区新世纪实验小学。(排名不分先后)

丰台区:东高地二小、东高地三小、东高地一小、东高地四小、云岗二小、丰师附小、丰台一小、丰台五小、北大附属实验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怡海分校、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彩虹分校、赵登禹学校、丰台实验学校、东铁营一小、。(排名不分先后)

石景山区:石景山区实验小学、古城第二小学、京源学校小学部、六一小学、古城中心小学、石景山区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石景山区外语实验小学、景山远洋分校。(排名不分先后)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