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守护天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小知识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7:03 | 只看该作者
有趣的惯用语







  


同学们在阅读时,常会看到“眼中钉”“钻空子”“耳边风”等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格式大都比较固定,具有一个特定的意义且具有强烈的修辞色彩,被称为“惯用语”。


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推断。如“炮筒子”是指性情急躁或心直口快的人,“狗腿子”是指坏人的帮凶。又如戏台的柱子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没有它,戏台就要倒塌,于是人们就用“台柱子”来表示戏中的主要演员,进一步又比喻一个集体中的骨干。“敲边鼓”是指从旁帮腔或助势,并非真的是去敲边鼓。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无孔不入”是成语,“钻空子”是惯用语。我们可以把“钻空子”拆开说“钻了一个空子”“钻了我们的空子”;却不能把“无孔不入”说成“无一孔不入”,更不能说成“无我们的孔不入”。


惯用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炼准确。我们在使用时,应该注意辨析它的意义,弄清它的感情色彩。“磨洋工”和“泡蘑菇”意思很相近,一个偏重指工作时拖延时间,懒散拖沓;一个指故意纠缠而拖延时间。在“你快说去不去,别泡蘑菇了”这句话里,就不能把“泡蘑菇”换成“磨洋工”。惯用语带有贬义的比较多,讽刺意味比较浓,使用时要分清对象。“放冷箭”“顺竿爬”之类的词,只能用在反面事物或否定的事物上;“打头阵”“唱主角”就不一定有贬义意味。此外,一些方言色彩过浓、不为多数人接受的最好少用或不用。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7:15 | 只看该作者
精巧多趣的绕口令







  


绕口令,也叫“急口令”“拗口令”。它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语言游戏。绕口令把声,韵、调容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的句子,要求一口气急速而准确地念出来。它的有趣之处就在于绕口。自古以来,劳动群众就喜爱创作和传说绕口令,不但内容丰富,数量众多,许多绕口令还编写得十分精巧,有的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使人乐于颂读。如:


高高山上一条藤,


藤条头上挂铜铃,


风吹藤动铜铃动,


风停藤停铜铃停。


有趣的绕口令,受成人欣赏,更受儿童欢迎。课间假日,茶余饭后,和家人说上几段绕口令,既活跃家庭气氛,又有益于身心健康。常说绕口令,对于锻炼口齿、提高音质和话言表达能力都有一定作用。同学们在练习说普通话的时候,念几段绕口令,就能较快地掌握难音,使舌头更加灵活,说起话来更加流畅,另外还能学到一些口语,增加学习兴趣。


读一读下面的绕口令,看你能读准吗?


《糊灯笼》


红红糊红粉灯笼,


给军属送光荣灯;


芬芬糊粉红灯笼,


给军属送灯光荣;


红红糊完红粉灯笼,


糊粉红灯笼;


芬芬糊完粉红灯笼,


糊红粉灯笼。


《灰损肥》


一堆肥,


一堆灰,


肥混灰,


灰损肥,


不要肥混灰,


防止灰损肥。


《算算看》


老杜和老顾,


齐走富裕路。


老杜养了兔,


老顾养了鹿。


老顾给老杜十只兔,


两家平等同只数;


老顾给老杜十只鹿,


顾家是杜家一半数。


请问老杜养了多少兔,


再问老顾养了多少鹿。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7:24 | 只看该作者
“三”和“九”为什么代表多数







  


在古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句子:“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不难看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带有“三”或“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常听到“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霄云外”“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带有“三”和“九”的词语。


你知道这些诗句和词语里的“三”和“九”是什么意思吗?它们不是“三”和“九”这两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多数“的意思。那么,“三”和“九”为什么能代表多数呢?这是有特殊原因的。


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春秋末期,有个伟大的思想家,他叫“李耳”,字“伯阳”,人们也叫他“老聃”,后人称他为老子。他是道家的创始人,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构成、变化和本原。”他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就是指天、地、人,它的含义当然非常广大。三又“生万物”,所以,“三”泛指“多数”“多次”。


在古代还有一本书叫《周易》。这本书是周代人们吉凶的占卜之书。这本书中有八种基本图形,为八卦。由“——”和“――”符号的不同排列组成。以“——”为阳,以“――”为阴。《周易》认为八卦主要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每卦又象征多种事物。并认为其中的“乾”“坤”两卦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在八卦中卦象“三”(三这个数)代表乾,也就是天。卦象“三三”(六这个数)代表坤,也就是地。把两象重合便为“”(九这个数),代表乾坤,也就是天地万物。九又属老阳,是最大的阳数;在一到九的基本数中,九也就是最大的数,是数的终了。“九”代表物之广,阳之极,所以也代表“多”。


这就是“三”和“九”为什么代表多数的原因。知道了“三”和“九”在古文中的意思,当再听到有人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时,就不会误会为“三个人在一起,必定有我的老师”了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7:33 | 只看该作者
五花八“门”







  


1.屋门、家门——自己房屋的门,引申为一个家族。


2.豪门、朱门——有钱人家的门。


3.柴门、寒门——穷苦人家的门。


4.空门、佛门——佛教的门,引申为宗教派别之一。


5.歪门、邪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不正。


6.窍门、法门——所作所为的方法优异。


7.热门——十分吸引人的事物。


8.冷门——不被人注意或不时兴的事物。


9.闭门——不会见客人,有谢客之意。


10.登门——有事求上门来。


11.拜门——上门虚心求教。


12.后门——比喻一些不正之风。


13.班门——比喻十分内行。


14.权门——权势人家的门。


15.山门——寺庙的门。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7:45 | 只看该作者
你有遇事刨根问底、穷追不舍的习惯吗?如果有,那么一定有人会说:“你这孩子,总是打破砂锅——问到底!”


“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语言是熟语的一种,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语言形式很有意思,它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前一部分“打破沙锅”就像谜语中的谜面,而后一部分“问到底”就像谜语中的谜底。后一部分才是歇后语的真意所在。在“谜面”“谜底”之间有一个破折号,它的意思是“间歇”,有时“间歇”之后的部分不说出来,让人们猜出它的含义,所以这种语言形式叫“歇后语”。


歇后语的类型有喻意的歇后语和谐音的歇后语等。喻意的歇后语,前部分是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如:


擀面仗吹火——一窍不通


隔着门缝看人——把人看扁了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木头眼镜——看不透


石碑上钉钉子——硬碰硬


下雨泼街 刮风扫地——假积极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谐音的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的现象表达意思。这种说法妙语双关,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意味。


“打破砂锅——问到底”就是这种谐音的歇后语。其实“打破砂锅”和“问到底”毫无关系。但是为什么把它用在一块了呢?原来这里利用了“问”和“璺”的谐音。“璺”音同“问”,指陶瓷、玻璃器皿上出现的裂纹。砂锅的特点是打破裂纹直到锅底,人们将“问”代替了“璺”(wèi),于是就有了“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歇后语了。这个歇后语,言在“打破砂锅”,意在“追问到底”,非常巧妙。这样的歇后语还有很多,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在写文章时,能恰当的运用一些歇后语,文章就会显得生动活泼,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但是一定要注意,歇后语的运用要和文章的风格一致。写严肃的事情,在庄严的场面不宜使用。另外,也不要使用内容庸俗、不健康的歇后语。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8:00 | 只看该作者
“座右铭”的传说







很多少年朋友喜欢抄一些名言警句放在自己的书桌上、铅笔盒里,用来鞭策自己不断进步。我们把这些名言警句叫做“座右铭”。


这种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或其他地方的格言为什么叫座右铭呢?有两种不同的传说。


一种传说是这样的:宋朝时有个叫吴介的人很喜欢史书。史书中记载的可以吸取经验教训的事,他都抄下来,放在座位的右边,称之为“座右铭”。铭就是刻在器物上记述生平、事业或警惕自己的文字。时间长了,他家连墙上、窗上都贴满了警句、格言。以后就慢慢地传开了。“座右铭”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可以借鉴的往事,形式也不仅仅是限于放在座位的右边了。


另一种说法是有关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故事。


据古书记载,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死了,齐国人为了纪念他,就给他造了一个庙堂。庙堂里摆设了好多祭器,其中有一种很特别的装酒的器皿。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把液体装进一半就直立起来。这种酒具叫欹器。


有一天,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来朝拜,看到了一个倾斜的酒器,觉得很奇怪,于是就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管香火的人告诉他,这是欹(qī)器。孔子于是想起了有关齐桓公的故事。他指着欹器对学生们说:“欹器空着的时候就倾斜,把酒或水倒进去,到一半的时候就直立起来,欹器装满了就又会倾斜。所以过去齐桓公总是把欹器放在他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决不可以骄傲自满。自满就会像欹器里装满了水,必然要倾斜倒覆。”说完,他就让学生取来水倒进欹器。果然一切正如孔子所说的一样。孔子又对学生说:“读书也是一样,谦受益,满招损。你们一定要牢牢记住。”回到家里,孔子也请人做了个欹器放在座位的右侧,用来警戒自己活到老,学到老,永不满足。以后,欹器被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所代替,放在自己座位旁。书房里的铭文也并不都是金属戒训文字,还包括许多格言,警句。但“座右铭”这个词却一直用到今天。


你是否有座右铭呢?下面向你推荐几条勤奋与珍惜时间的座右铭。


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时间就象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好的成绩来。


——华罗庚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8:48 | 只看该作者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是我们在电影里、小说中常听到、看到的一句话。这句话原本的意思是说,在和敌人打仗无力抵抗时,以跑开为上策。现在有时也用来比喻事情棘手不好办就回避开。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你知道三十六计分别是什么吗?你知道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三十六记吗?读了下面这个故事,你们不但能知道三十六条妙计,还能学到一个妙法来记住三十六计。


有一位学生爱好文史,又有才智。有一天,他从邓拓的《燕山夜话》里一篇题为《三十六计》的文章中看到三十六计的名目,很感兴趣。其中有些计策脍炙人口,像空城计、连环计、苦肉计,还有声东击西、调虎离山、金蝉脱壳等。他想把三十六计熟记下来,可是近四十条计策怎么记得住呢?他把三十六计抄写下来,看来看去一直没想出个巧妙的办法。这天,他又在拿着抄写的三十六计边看边思索,目光不觉落在桌面的一本唐诗上,他灵机一动:对!从三十六计的每一计中各取一个字,编成一首诗来记,不就容易记住了吗?可是从每一计中取哪个字好呢?又如何串连在一起?这可真得动一番脑筋呢!经过精心地琢磨、推敲,反复地排列组合,终于编成这样一首诗:


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guó)。


相传三十六计是檀公辑录的,所以诗的开头是“金玉檀公策”。这首诗里除了“檀公策”三个字外,每个字都包含了一条妙计,按照诗中的顺序是:


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混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途伐虢。


这真是一诗巧藏三十六计。同学们,你有更好的办法记住“三十六计”吗?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8:59 | 只看该作者
语文里的数字







  


[例句]一眨眼,月亮便躲到云层里去了。


据医学界证实,正常人眨眼一次一般只有0.1秒。现在人们常用“一眨眼”形容时间很短。


[例句]我对戏曲的了解很肤浅。


据医学专家测算,人类皮肤的厚度由眼皮的0.25毫米到背部的5毫米不等。现在人们常用“肤浅”一词,形容学识浅,理解不深。


[例句]他走路慢得简直像蜗牛。


据科学家测定,蜗牛爬行的最快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2.2米。现在人们常用蜗牛爬行来比喻速度很慢。


[例句]1.弹指一挥间;2.刹那间,太阳发出夺目的亮光;3.一瞬间,小刚便冲到终点。


据《僧智律》记载:“一刹那者为一念,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二十弹指为一罗预,二十罗预为一须臾。”由此推出,一昼夜为24万“瞬间”或480万“刹那”,一夜为86400秒,故而得知,一刹那约为0.018秒,一瞬间约为0.36秒,一弹指为7.20秒。现在“
29
发表于 2011-3-22 16:02:03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顶了!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