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小小莫扎特钢琴网 琴童论坛

   

QQ登录

楼主: 守护天使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小知识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5:19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名山录



古浪县古浪学区八里营中心小学王风梅



  


  


峨眉山: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部。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


嵩山:古称中岳,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


泰山:古称东岳,位于山东省中部。


华山:古称西岳,位于陕西省东部。


衡山:古称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


恒山:古称北岳,位于山西省东北部。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青阳县西部。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部。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


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


长白山:位于吉林省东南部。


阿里山:位于台湾省中部。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5:26 | 只看该作者
字典的由来







  


字典是一种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编,不过,当时这部字典并不是以“字典”命名,而是叫《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那么,从什么时候才有“字典”之称呢?


第一部称为“字典”的书,是清朝由张玉书等30人花了6年时间编成的《康熙字典》。康熙皇帝看后曾说这部书“善美兼备”,可奉为“典常”,因此命名为“字典”。以后,凡是这类解释单字的书,就都称作“字典”了。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5:40 | 只看该作者
一刻为什么会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40秒,舍零归整,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刻为什么会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40秒,舍零归整,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刻为什么会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40秒,舍零归整,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一刻为什么会是“15”分钟







  


以前我国没有今天这样的钟表,古代计时的工具叫“铜壳滴漏”。它是靠铜壶里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来计算时间的长短的。它的工作原理是这样的:铜壶底部有个孔,壶中竖着一支带有100个刻度的箭。壶中装满水后,水从孔中滴出来,一天一夜刚好滴尽。一天一夜为24个小时,这样,箭上的一个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就是24个小时除以100,等于14分40秒,舍零归整,人们便把一刻钟定为15分钟,相传成习,一直沿用到今天。














v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5:50 | 只看该作者
《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将436人,文官451人,汉、三国、晋


的皇裔、后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水浒》中有名有姓的人物577人,有姓无名的99人,有名无姓的9人,书中提到而未出


场的102人,全书共写了788个人物。


《红楼梦》中共写了975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732人,没有称谓的243人。《红楼梦》


全书起于梦,结于梦,梦中梦、大小梦共写了32个,毫不雷同,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5:58 | 只看该作者
标点符号的来历







  


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念,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


1919年国语统一筹图备会在我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12种符号,由当时教育部颁布全国。建国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6:05 | 只看该作者
国徽的诞生







  


我们都知道,国徽是国家的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国徽也专门作了规定。那么你知道国徽是怎么诞生的吗?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向全国公布征求国旗、国徽及国歌词谱的方案。由于种种原因,均未采用。因此,在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没有公布国徽方案。1950年初,受党中央的委托,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两组同志在查阅国内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自己的方案。1950年6月20日晚,周总理亲自主持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会议,最后一次讨论国徽方案。大家通过反复比较、讨论,最后决定采用清华大学设计的方案。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了向全国颁布国徽的命令。从此,国徽就诞生了。(见右下图)


那么,国徽的主要内容及其象征意义是什么呢?国徽图案以齿轮、麦稻穗、五星和天安门及绶带作为题材内容。齿轮和麦稻穗象征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名族人民大团结;天安门象征民族精神。图案用红、金二色互为对比,体现中华民族的轩昂气质。


你还知道其他的语文小常识吗?让大家和你一起分享吧!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6:16 | 只看该作者
南京大学 刘开骅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孟姜女姓孟吗?如果认为她姓孟名姜女,或者是姓孟名姜的女子,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孟姜女姓姜不姓孟,孟表示她排行老大,女则表示她的性别。说白了,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小姐。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史无其人,而孟姜却是先秦时期妇女的常见称呼。例如《诗经·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兮。”程俊英先生就译作:“猜猜我心在想谁?漂亮大姐本姓姜。”要学习与研究古代文化,就要弄懂类似“孟姜女”这一类问题,也就是说,必须对古人的姓氏有所了解。


姓与氏有联系而又不完全相同。宋代史学家刘恕在《通鉴·外纪》中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十分准确地点明了姓与氏的联系与区别。


姓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当时以母系血统为纽带形成了一个个氏族,每个氏族为区别于其他氏族,必须有一个称号,这些称号就是姓。从“姓”字的构造来看,它是个会意字,从女从生,《说文》释作“人所生也”,表明由同一女性所生的后代即为同姓。懂得这些,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许多古姓都是从“女”字旁的了,例如姬、姜、赢、姒等姓。


最初的同姓不会很多,但随着后代不断繁衍,同姓自然会越来越多。同姓的氏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到各地,这些分支除了共同的姓之外,又有一些特殊的称号作为自己的标志,这就产生了氏。最早的氏,大约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可能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号,或者直接就是该父系氏族首领的称号。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轩辕氏、神农氏、伏羲氏、燧人氏等,其实也都是各父系氏族的称号,就是我国最早的一些氏。氏产生之后,就出现了同姓异氏的现象。例如,子是商代祖先的姓,子姓的下面又分氏,据《左传·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据《史记·殷本纪》则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顾炎武《日知录·原姓》说:“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指出姓是稳定的,而氏的变化可以很大。例如,周人姓姬,相传是从黄帝时延续下来的,齐人姓姜,相传是从炎帝时延续下来的,都历时很长且没有变化。氏的情况就不同,变化较大。孔子本是宋国贵族的后代,而宋是殷商遗民所建,应当姓子;他的先祖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孔子家语》),便又以孔为氏。因为氏可以变化,它的得名情况也较复杂。有的以先人的字为氏,如伯、仲、叔、季;有的以先人的别号为民,如唐、虞、夏、殷;有的以先人的溢号为氏,如戴、武、宣、穆;有的以爵号为氏,如公、侯、伯、王;有的以封国为氏,如曹、鲁、宋、卫;有的以居地为氏,如城、郭、园、池;有的以职业为氏,如卫、陶、索、卜。也正因为如此,有时一个人甚至会有几个民。例如,商鞅本是卫国人,以卫为氏,称卫鞅;作为公室子孙,以公孙为氏,称公孙鞅;后来被封于商,又以商为氏,称商鞅。


姓和氏还有哪些特点和作用呢?我们可以引用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的话从两个方面来认识。


一是“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姓所以别婚姻”。


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的氏,实际上体现了同姓者地位与财富的差别,而由于此时男子正逐渐成为氏族的主导者,他们称氏,便可将自己的地位与财富同其他氏族区别开来,所以男子称氏,而从不以姓相称。顾炎武在《日知录·原姓》中对此作了深入研究,他列举出《左传》大量实例总结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有男子而称姓者乎?无有也。”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人注意不够,容易出错。比如,屈原姓芈(mǐ),以屈为氏,因此不能说他姓屈名原。至于司马迁的《史记》、刘知几的《史通》把周文王称为姬昌、周公称为姬旦,也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姓的基本作用是明血缘、别婚姻,同姓不婚是一条重要原则。“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的说法(《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是古人对优生理论的正确认识。郑樵概括说:“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可见姓对于婚姻的重要意义。这样,以生育传宗为主要任务的女性,为防止同姓通婚,她们的姓比名更为重要,必须十分明确。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1.尚未成亲的女子,在姓前加上孟(伯)、仲、叔、季来表示排行,例如孟姜、伯姬、仲姜、叔隗、季姒。


2.出嫁之后,在姓前加上自己所自出的国名或氏,例如齐姜、秦赢、晋姬、褒姒、国姜(国是民)。


3.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前加上配偶的国名,例如秦姬、孔姬、芮姜。


4.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前加上配偶的氏或邑名,例如孔姬(孔圉之妻)、秦姬(秦遄之妻)、赵姬(赵衰之妻)、棠姜(棠公之妻,棠是邑名)。


5.死后在姓前加上配偶或本人的溢号,例如武姜(郑武公之妻)、穆姬(秦穆公之妻)、文嬴(晋文公之妻)、文姜(鲁桓公之妻,文是其本人溢号)。


二是“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先秦时期,只有贵族才有氏,普通的平民没有“别贵贱”的需要,一般没有氏。像弈秋、疱丁、匠石、医和、优孟等人,其实就是在他们各自所从事的职业或具有的专长之后加上名所构成的称号,其中的“奔”指棋手、“庖”指厨师、“匠”指木工。“医”指医生、“优”指演戏的人。


以上所说,是夏、商、周三代结束之前的情况。到了动荡、变革的战国时期,姓氏制度起了很大变化。社会转型,天下大乱,冲击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氏作为“别贵贱”的作用逐渐淡化消失,而只是以男子为中心的家族的标志。氏取代了过去姓的地位,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战国以后,姓与氏全都叫姓,人人有姓。这种做法从此一直沿用下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6:27 | 只看该作者
我国古书中的“第一”







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


第一部神话集是《山海经》。


第一部神话小说集是《世说新语》。


第一部兵书是《孙子》。


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是《齐民要术》。


第一部医药书藉是《黄帝内经》。


第一部地理书是《禹贡》。


第一部茶叶制作书是《茶经》。


第一部建筑学专著是《营造法式》。


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是《古画品录》。


第一部系统的戏曲理论著作是《闲情偶寄》。


第一部戏曲史是《宋元戏曲韵史》。


第一部图书分类总目录是《七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6:37 | 只看该作者
诺贝尔奖的由来







  


诺贝尔奖是用瑞典大发明家艾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产建立的奖金。


诺贝尔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67年发明硝化甘油烈性炸药。他先后在瑞典、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从事爆炸技术和合成物质研究,一生共获得355项发明专利权,赢得了一笔很大的财产。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病卒于意大利。根据诺贝尔的遗嘱,将他遗产的一部分共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每年的利息(约20万美元)奖励给对物理、化学、生物学或医学、文学以及在和平事业方面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人。1968年起,又增设了经济学奖。获奖者不论国籍和性别。每年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按惯例,物理、化学和经济学三种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生物学或医学奖由斯德哥尔摩加罗林医学外科学研究院颁发;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颁发。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五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诺贝尔的候选对象,由世界各国的科学院、大学和前获奖者推荐。诺贝尔奖包括一枚金质奖章、一张奖状和一笔奖金。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1 10:06:48 | 只看该作者
周总理为我国省名编诗



正宁县周家乡宫家老庄小学关泽孚



  


为了便于记忆我国29个省、市、自治区(海南省当时还没有建立)的名称,周恩来总理曾编了一首七言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容易记忆。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两湖两广两岸山,五江云贵福吉安,


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


诗的第一句是指湖南、湖北、广西、广东、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第二句是指江苏、浙江、江西、黑龙江、新疆(谐音)、云南、贵州、福建、吉林、安徽。第三句是指四川、西藏、宁夏、辽宁、青海、甘肃、陕西。第四句是指内蒙古、台湾、北京、上海、天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