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印象中,CCTV的新闻联播每天19:00首播几乎是雷打不动的。在我看电视30年的记忆里,非国家领导人原因变更新闻联播首播时间只有两次,一次是1981年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另一次就是1979年10月29日的直播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音乐会。
1979年柏林爱乐乐团访问北京,让贝多芬、莫扎特、柴科夫斯基的音乐开始滋养中国大众的耳鼓。此后很多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古典音乐普及节目,一曲播完之后,播音员都要接上一句:刚才您提到的是某某交响曲,由柏林爱乐乐团演奏,卡拉扬指挥。
在中国的唱片店,唱片招贴画尽管琳琅满目,但那个满头白发,闭目持棒,显得“特深沉”的卡拉扬总会在最显眼的位置。从顾客群经常冒出的一句话就是:“别的音乐家我不认识,指挥家我就知道卡拉扬。”
柏林爱乐/卡拉扬,这是一个权威的组合。这个组合制作出的特殊声音可以从众多其他的指挥/乐团组合中脱颖而出,让你印象深刻。具体来说其特征是:乐曲声音极弱的时候你只有屏住呼吸才能察觉,而极强时又如雷贯耳,渐强和渐弱处理得非常平滑干净,在精确地达到它应达到的顶点戛然而止;休止符异常清晰,没有任何粗糙的边缘。乐队的音色更是漂亮,弦乐犹如天鹅绒般柔软,木管更像春潮涌动,铜管则明亮清晰,似乎让人看到乐器锃亮的闪光。卡拉扬就是声音质量的保障,就像德国汽车一样。
赫伯特·冯·卡拉扬(1908-1989),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指挥家,世界上薪水最高、最优秀的乐团柏林爱乐乐团的终身指挥。《企鹅唱片指南》对卡拉扬1953年在EMI录制的巴赫《B小调弥撒》唱片这样评价:“卡拉扬录音中的主要的特征是灵活、清晰的声音和轻快的节奏,所有这些素质是当时很多演奏中所不具备的。”
追求完美是卡拉扬毕生的乐趣他不愿制作二流的东西。他把自己风格定义为没有粗俗,决不允许表演中有任何的瑕疵。卡拉扬至少熟悉50部歌剧的每一处细节,他能在从熟睡中被唤醒的情况下,立即从50部歌剧的任何一处开始指挥。
他谁都不信任,所有的安排,包括灌唱片,旅行演出,电视演出,拍电影的合同都得由他最后定夺,一切都得由他亲自选择,从演员、独奏家、曲目、服装,到影片剪辑中的取舍,甚至《玫瑰骑士》里道具狗的品种和颜色。
排练时,卡拉扬喜欢坐在音乐厅的16排位置上,身旁坐满了他的副手。他就像帝王般,控制着舞台上排练所有细节的进行,不容有一丝差错。 有一次排练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他不满意剧中帆船的进出,终于忍不住步履蹒跚地走入后台,往后的十几分钟里,人们看到帆船的表现越来越好,原来卡拉扬到后台亲自示范如何操作帆船布景。
长笛演奏家詹姆斯·高威在刚来到柏林的时候,曾打算贷款购买一处住房。当他在售楼处亮明自己的柏林爱乐乐团首席乐手的身份,房产公司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的贷款的请求。
柏林爱乐团员的工资相当可观,比德国其他乐团的团员高出 10% 到 15%,加上其他收入还要翻上一番。他们灌唱片、上电视、拍电影、参加音乐节演出、教课、担任独奏都会得到丰厚报酬。乐队有13个下属音乐团体:三重奏组、四重奏组、室内乐团、铜管乐队、“十二人大提琴组”,甚至还有低音提琴组。由于冠有“柏林爱乐”的头衔,这些团体演出的票房情况非常好。其中许多还灌录了唱片。小提琴家梅纽因在回忆录中写道:“卡拉扬护着他的团员,确保他们有丰厚的报酬和高品质的乐器,鼓励他们各自组织室内乐演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鼓励他们的士气。”
卡拉扬本人的收入来源有两个,一是作为指挥家的年薪及演出收入,二是录制唱片的收入。卡拉扬深知自己的身价,对所谓应得的报酬从不含糊。
1955年初,到任不久的卡拉扬就向乐团提出条件:要保证他及他所邀请的独奏家拿到全欧洲最丰厚的待遇。他的起价是每晚2000马克,比当时任何音乐家在伦敦的报酬高50%,是全欧洲最高价。他后来还不断要求涨薪,直到1973年每场演出费达到1万马克时才罢休。他还先后在多个欧洲乐团兼职,如1956年兼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有钱、最令人羡慕的歌剧院总监”。 与录制唱片的收入比,年薪就微不足道了。卡拉扬录制唱片,每张都有不菲提成。如他于1962年灌制的贝多芬《第5交响曲》胶木唱片,15年内卖出120万张,每张可获零售价一成的版税。如今,他生前录制的唱片至少有半数仍在DG、DECCA、RCA、EMI、SONY等大公司的品牌下销售,版税权益可一直维持到他逝世后70年。
根据遗嘱,他的财产至少有5亿马克。 |